單從軍事方面來說,二戰時的希特勒和史達林誰用兵更厲害?

冷靜的帥鍋


寫在前面

本回答以歷史史實作答,不涉及對希特勒和斯大林的褒貶。

大戰之前

要想比較希特勒跟斯大林,我們需要藉助二戰的蘇德戰場來進行比較。在觀察倆位元首來說,他們倆個其實都沒有所謂的軍事才能。在用兵上其實都是剛剛達到入門水平。

可能有些人就覺得不屑。希特勒沒有用兵才能的話,是誰三個月之內便橫掃西歐?半年之內便兵臨莫斯科城下。斯大林沒有才能,那是誰最後反攻德國,逼迫希特勒自殺?

其實我想說的是,有些事情是必然。首先對於一個國家制定一個戰爭總方略,其實這不難。要是你是希特勒,當你看到一副歐洲地圖後,我想你的戰略大方向已定。向東或者向西,這倆個選擇你選一個當然希特勒選了西。對於斯大林,當看到你西面有一個如同虎狼一般的鄰居,你所做的便是要多加防範,斯大林也確實做了在西線布屬了六十萬的兵力,不過一開始就被吃了。後來反攻當然要打到德國本土,不然多撈呀!


所以,希特勒跟斯大林都只做到了大方向的正確,這並不能體現他們的軍事能力。唯一能體現軍事能力的是戰場的細節,即相關的軍事行動所使用的戰術,那麼從這一點上說,無論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是剛剛及格。

剖析蘇德戰場來反應二者的指揮能力

在蘇德戰場上德軍一開始是節節勝利的,這得益於德軍使用的“閃電戰戰術”。但這種戰術並不能提現希特勒的軍屬能力,因為發明這套戰術的人事故的臉。

而另一方面,在蘇德戰爭前,蘇聯內部搞了個大清洗運動,在蘇軍中凡是有些經驗的老將都被斯大林槍斃乾淨,運氣好的也被流放西伯利亞。為了支持自己的重工業計劃,蘇聯將農業作為自己國家工業的殖民地,在歐洲糧倉烏克蘭大搞“集體農莊”,引起民眾不滿。而搞政治出身的斯大林有被害妄想症,總認為這是由於一些富農勾結西方勢力作的鬼,大肆鎮壓民眾,導致內部民心不穩。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軍及其傀儡國家的軍隊執行“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結果蘇聯西線全線崩潰,戰線推至列林格勒-莫斯科-東烏克蘭一線。

所以這段時間看出斯大林的軍事才能並不高畢竟蘇聯平均戰線被反推700多公里。甚至德軍士兵都已經可以看清莫斯科的那顆紅星。而作為希特勒,面對即將破城的莫斯科,憑藉自己的直覺,調轉兵鋒,直撲斯大林格勒,為了阿塞拜疆的油田,早已急不可耐了。這可能跟希特勒具有藝術家感性的認識有關。

而這場戰爭的後期,希特勒固有名將,卻未得其善用,戰機一錯再錯。此時斯大林同志的救火隊員朱可夫將軍從遠東調了回來,戰況急轉之下。

在蘇聯幾乎變態的製造能力下,德國人在軍事上硬生生被耗垮。可是希特勒還是憑藉自己感性的直覺玩下去,最終飲彈自殺。


極幻仲文


一隻森林狼和一隻北極熊的對決,身上的肉畢竟是不對等的。

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計劃正式實施後,在納粹德軍閃電戰的進攻下,蘇聯西部各軍區的部隊全線崩潰,斯大林在震驚、羞愧和痛苦中沉悶了將近一週時間,說白了一時有點懵比。直到7月3日才公開露面發表講話,號召蘇聯人民開展衛國戰爭。風水輪流轉,等到1945年柏林即將陷落時,希特勒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自殺,從某種意義上說,希特勒在軍事指揮上有點藝術家的氣質,而斯大林在蘇德戰爭中的統帥表現,更像一個笨拙的拳擊家。



藝術家的潛質是有飛蛾撲火的精神,要麼火滅要麼死亡;拳擊家只是用最原始的辦法想著去贏。

這與兩人的從軍經歷有關,希特勒所謂的軍事生涯只是在一戰中作為士官打過陣地戰,所以被國防軍蔑稱其為“巴伐利亞下士”,他沒有就讀過專業軍事院校,沒有當過軍官參與戰場高級指揮。作為基層士官,希特勒比較崇尚軍人的勇敢和榮譽感,也沒有受到所謂主流軍事思想的影響,再加上自身藝術類出身,使其接受新事物的興趣和能力較強,比如對裝甲部隊的運用,閃擊戰的思想甚至傘兵突擊等等,並且經常在指揮大兵團作戰時憑藉“直覺”,而這個東西卻是把雙刃劍。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前做過很多欺騙行動,最後連德軍總參謀部也判定入侵地點是在加萊,而希特勒總是半信半疑,他始終認定登陸會在諾曼底,唯一的理由就是“可怕的直覺”。此類戰例不少,但後遺症是希特勒經常因此違背軍事常識和罔顧前線實際情況,下達不切實際的作戰命令。



斯大林在蘇聯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是做過西南方面軍政委的,打過“白衛軍”,雖然偏重於政治工作,但是仍然具備一定的大兵團指揮經驗,對軍隊的參謀專業、司令部業務和戰役實施程序的瞭解遠勝希特勒。正因為了解,所以深知作戰組織的複雜性,在具體的作戰指揮中比較信任和重用專業軍人,比如朱可夫、科涅夫、華西列夫斯基等名將,自己只決定大的戰略和人事任免。這個資歷形成的缺點是指揮中規中距,沒有奇謀和藝術,受固有軍事思想影響較大,一時難以適應現代化戰爭。

因為出身問題,希特勒對普魯士軍官團控制的並不到位,軍官團部分成員甚至幾次謀劃要幹掉他,所以希特勒對德國陸軍有著本能的不信任,這種互撕影響了作戰指揮的順暢性和統一性,希特勒在1943年親自兼任了陸軍總司令,甚至在柏林戰役前指定希姆萊出任集團軍司令,這就有點搞笑了。而斯大林沒有這方面的牽絆,一直保持著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個人意志基本能夠得到執行,軍隊中也沒有反叛勢力。



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一方面,希特勒理解的不如斯大林;而在戰略構想的靈動性層面,斯大林確實又不如希特勒,比如基輔戰役,朱可夫合理的建議被其否決,致60餘萬蘇軍被俘。

綜合起來看,在最高統帥這一位置上,希特勒全面能力的表現略好於斯大林,對於執行命令不堅決或反對自己作戰思想的將領,大多也以解職處理,而斯大林習慣於使用更簡單粗暴的方式,動蹴槍斃;德國軍隊“質量與技術”的長處被希特勒發揮的較好,給蘇聯紅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而斯大林慣用最笨拙但樸實的方式,一點點消耗德國人的資源和實力,用“重量和數量”的優勢逐漸壓倒對手,如果國家實力對等,蘇聯恐怕要輸掉這場戰爭。



但問題是,正如西方軍事學家所指出的那樣,納粹德國缺少贏得這場戰爭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資源,一旦不能在短時間內擊潰蘇聯的抵抗能力和意志,而陷入綜合國力的長期對決時,德國的短板就暴露出來了,北極熊皮糙肉厚,一擊不能致命的話,被咬下幾塊肉是無礙生死的。

這個時候,希特勒和斯大林個人的軍事能力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到了1944年以後,就算把這兩個人互換個位置,仍然改變不了戰爭的結果。


度度狼gg


希特勒更會用兵 從二戰所有德國高層日記 將帥回憶裡來看 希特勒有底子 原因很簡單 因為沒有在正規軍事院校畢業 所以更能批准大膽的方案 例如西歐戰役 如果失敗龍德施泰特冒進的A集團軍群會被整個吃掉

希特勒戰略眼光出眾的例子很多 當德軍入侵南斯拉夫前 他給墨索里尼寫了一封信 高速墨索里尼 德軍進攻以後 南斯拉夫會跟希臘夾擊阿爾巴尼亞的意軍 結果南斯拉夫真的出動五個師殺入阿爾巴尼亞意圖收拾掉意軍 與希臘軍隊取得聯繫 加上英軍回過頭來一起對付德國人

巴巴羅薩不能說是個錯誤的方案 制定方案的核心人物是兩個 18集團軍參謀長馬爾克斯將軍與參謀部出的方案 方案不同處在於 一方以公路為核心推進 另一方以鐵路為核心推進 這時總司令勃勞希契認為應該從中心突破 沿著明斯克 斯摩稜斯克 直取莫斯科 希特勒命令重新指定方案 很明顯匯聚德國精華的總參謀部勃勞希契的方案有問題 不顧兩翼蘇軍 就算拿下莫斯科 普洛耶什蒂油田也在蘇軍的轟炸範圍內 德軍分三路補給都跟不上 何況一路

41年基輔會戰後 在東線奧廖爾開了一次最高軍事會議 希特勒的主張 中央防守 古德里安繼續南下斯大林格勒 這種主張 得到了南方集團軍總司令龍德施泰特的支持 他不希望放自己的愛將走 但中央集團軍司令博克 卻希望繼續攻打莫斯科 他不希望自己的部隊在野外過冬 更希望在莫斯科過冬 他得到了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額與總參謀長哈爾德支持 並保證冬季前一定拿下莫斯科 在這種保證下 古德里安又被折騰會了中央集團軍 結果很顯而易見

42年希特勒繼續要求南下斯大林格勒 首先合圍頓河以西蘇軍 但博克卻擅自越過頓河攻打重鎮沃羅涅日 從戰術上看德軍很出色兩天攻下了沃羅涅日 單從戰略上 魏克斯的第二集團軍被訂在原地 五天無法移動 導致頓河以西蘇軍大批退入斯大林格勒 戰鬥結束以後 只抓了二十來萬蘇軍 哈爾德面對希特勒的質問 說了謊話 欺騙希特勒 蘇軍已經人力匱乏 這句話 導致了希特勒分兵南下高加索

希特勒之所以後期越來越不信任陸軍 根本原因就是陸軍與希特勒不是一條心 各有各的方法 西歐戰役 曼施坦因明升暗降由南方集團軍參謀長升任35軍軍長 被哈爾德一腳踢開了總參 因為曼施坦因三番五次上報自己的方案 這時陸軍一心要求希特勒與西方和談 不想打仗 沒自信能打贏 機緣巧合 出於對陸軍的尊重 希特勒接見新組建的5個軍軍長 他見到了曼施坦因 接受了這一偉大的方案 希特勒越到後期越喪心病狂 跟陸軍長久的欺騙有直接關係 導致雙方跟仇人一樣

斯大林在戰略上沒有出色的眼光 再戰術上的表現 從伏爾加格勒該名稱斯大林格勒就能看出他在跟白匪互砍的時代只會也很出色


機智的七哥


非要比的話還是斯大林厲害一點,不過其實兩個人就軍事指揮能力來說都是弱雞。所以說比較他倆誰用兵比較厲害其實是比較他倆誰對軍事指揮的干預比較少,從這方面來看無疑是斯大林做的更好。

首先,二戰或者說所有的戰爭都不僅僅是戰場上的廝殺,甚至戰場上的戰鬥本身其實都不是最重要的。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最後比拼的還是敵我雙方的綜合國力,所以發展國力才是大局,戰場上的指揮其實只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部分。

其次,斯大林和希特勒的軍事指揮能力其實都不高,而且和我們的蔣公一樣都有越過將領直接指揮軍隊的毛病,但總體上看來斯大林對軍事指揮的干預比較小,事實上,除了戰爭一開始時對形勢的錯誤判斷引發了近百萬蘇聯紅軍被俘之外,他對軍事指揮的直接干預比較少,引發的不良後果也比較小,但是反觀希特勒就不同了,他莫名其妙的原地休整造就了軍事史上的奇蹟——敦刻爾克大撤退,使得英法聯軍的實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存,在東線他的一系列指揮也使得德軍錯失良機,陷入了持久戰的泥潭中最終兵敗身死。

最後,作為軍隊的最高統帥,希特勒和斯大林的人物更多的是所謂“將將”,對於優秀將領的正確使用就可以體現出他們的軍事才能,在這一方面斯大林無疑做的更好,尤其是他對於“救火隊員”朱可夫元帥的人盡其用更是直接導致了戰爭局勢的逆轉,而反觀希特勒的話,一大批優秀的統帥比如隆美爾、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都被先後撤職乃至殺害,所以說從對優秀將領的運用方面,斯大林也是強過希特勒的。

綜上所述,斯大林的軍事才能儘管也不是十分突出,但相比之下還是要強過希特勒的。


英勇的少年大俠


這句話應該換個方式問

【單從軍事方面來說,二時希特勒和斯大林誰用兵更失敗?】

因為仔細研究兩位自傳會發現,他們擅長的從來不是軍事,而且在軍事上說是弱雞也不為過。

希特勒擅長的是演說鼓動和馭人之術,斯大林擅長的是冷血無情和馭人之術。就如古時候韓信和劉邦的對話:

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雖然說韓信有拍馬屁的嫌疑,但卻說出當領袖所必備的素質,就是馭人的能力。斯大林和希特勒在這方面各有所長,但都達到了非常不錯的效果!但在軍事上二人都是門外漢,但同樣的二人手下都有一大票“名將”和“軍師”,正常來講,讓這些夢之隊自由發揮就好了,但二人也都忍不住插手,典型的外行指導內行。所以才會說換個問法,比誰用兵更失敗!

【打遍歐洲無敵手,說的就是我】
如果真要說軍事素養好的領袖,那應該是拿破崙,但拿破崙在馭人方面和他的軍事才能相比,就弱了很多,但比普通人肯定是要強的,後來的一些做為也與其志得意滿和大環境制約離不開,失敗的原因也比較複雜。

希特勒:【其實我畫畫很不錯,一直想進藝校沒成功,只能來當國家元首了。】


瓦爾登的船伕


當然是希特勒。軍事無非是兩項戰略和戰術。戰術來源於戰場經驗,這種經驗主要來源於下層軍官的戰場歷練,比如打架,那個更有力量更有經驗的人打得贏,一群新兵很難和一群老兵抗衡。

當然希特勒是照顧不到戰術問題,他主要是管戰略問題。當時最主要的戰略問題是什麼呢?就是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機動,大範圍的包抄,強大火力的突擊。這種戰略思想當時是一場革命,正如伊拉克戰爭的大規模空襲,切斷敵方的信息和補給是一場革命樣,一戰還是陣地戰占主導地位的。希特勒更能接受新事物,聽從了軍事家的意見,短短几年就把德國的這種能力發展到極致,而斯大林呢?二戰初期幾乎沒什麼機械化的快速部隊,更別說那種戰略思想了。嚴格地說,不論是莫斯科之戰和斯大林格勒之戰,都是一種落後的戰略方式對一種先進的戰略方式。希特勒會輸完全不是軍事上的原因,而是因為侵略喪失了道義上的優勢,天氣和國力支持不住的原因。

說到軍事家,人們總是想起《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有一千個錦囊妙計,其實戰爭根本沒什麼妙計。首先是政治,然後是戰略思想,再次就是有一群有戰術經驗的人。至於軍事指揮,就在於知彼知已,然後制定出符合實際情況的計劃。這種實際情況包括政治和敵我雙方情況的貼切把握。中國革命開始的游擊戰是當時實際情況下的最好戰略,遼瀋戰役的錦州之戰如果換一種情況是很危險的,這場戰役的高明之處在於很貼切地把握了敵我雙方的態勢,而不是什麼錦囊妙計。如果對敵我雙方估計錯誤,東北野戰軍就可能被圍殲。

所以不要去迷信什麼軍事指揮,軍事首先是政治,然後是戰略思想,再次就有戰術素質的人。指揮者就是制定一套貼切地符合實際情況的計劃。

斯大林在軍事上根本沒什麼高明之處。


藍天白雲77597639


這倆人是半斤對八兩。

希特勒總是用士兵的觀點去對待作戰行動。在戰爭的態度上,總是莫名其妙。

比如戰爭爆發前,希特勒突然召集軍隊領導們,說1940年以後會與英國爆發戰爭。讓勃勞希契等人目瞪口呆。希特勒為此擴軍備戰。所以英法宣戰是出乎他意料的。

斯大林用政治手腕看待戰爭。他的做法簡單粗暴,就是撤職、槍斃。德國進攻蘇聯也是出乎他的意料。有點懵。

現代戰爭,歸根結底是資源戰爭。是各種武器裝備技術手段的對抗。戰爭是體量對抗,技術戰術只在數量相當的時候才起作用。比如西線的法國北部戰役。

蘇聯的物質力量在開戰時是不如德國的。只是到了1943年以後才超過德國。在數量大錘打擊下,技戰術沒有什麼用了。

希特勒和斯大林比打仗是沒什麼可比的。這個問題就好像讓兩個廚子比掰腕子。


天明遙遙山海關


首先二者都不是軍事人才,即便是德國在戰爭前期的軍事突破,其實也不是他的功勞,具體的戰爭計劃的提出,擬定,執行,都是其將軍們在做。當然希特勒把這些功勞全都算在自己的頭上了。而戰爭中德軍戰略和戰役上的失誤和失敗,希特勒這個對軍事很無知的下士卻把過錯全都記在了他的將軍們頭上,而很多時候這種錯誤其實就是希特勒自己造成的!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而斯大林也不是軍事人才,但二者有個區別,就是希特勒喜歡瞎指揮,不懂裝懂。而斯大林就比較聰明,在戰爭期間充分相信他的將軍們。當然戰前和戰後的政治鬥爭很殘酷,所謂卸磨殺驢就是這個典型!


花開花謝1980


斯大林與希特勒都是戰略級用兵大師。希特勒能在西方的監督狹縫中脫穎而出,把英、法等國玩弄於股掌之間,不簡單。二戰前期,希特勒用自創的閃電戰術打遍西方無敵手,驚震世界。

但是希特勒在與斯大林的較量中敗北,證明兩個人不是一個重量級。

蘇德戰爭前期,希特勒靠閃電戰打了斯大林一個措手不及,證明其玩弄陰謀詭計的高手,閃電戰有一定的戰略優勢。一旦斯大林依靠其堅強的意志挺過這一關,希特勒就亂了方寸。在1942年以後,希特勒利用蘇聯暫時的困難與斯大林戰略的失誤,開始還能討些便宜。隨著斯大林改進其戰略戰術,與戰時經濟的恢復,希特勒基本上處於下風。並且越來越亂了分寸,只到最後滅亡。

那麼斯大林比希特勒優勢的地方是什麼呢?

第一、鋼鐵般意志,領導蘇聯人民挺過難關。

第二、科學合理的工業管理。不但戰前開始在東部部署工業基地,而且及時把淪陷區的上千個大型企業搬遷,安裝並投入運行,使蘇聯戰時生產快進入高潮,有力地支援了前線。

第三、不斷改進的戰略戰朮。在戰爭後期,不但能夠改進戰略領導,依靠總參謀部進行指揮,而且注意發揮前線指揮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做到了上下同心。相反,希特勒到戰爭後期瞎指揮的多。

第四、注意研究新式武器,並快速裝備部隊。T34型坦克,多管火箭炮,波波沙衝鋒槍都是拿手的武器。形成火力上的壓倒優勢。到戰爭後期,蘇聯己形成自已獨具特色的大縱深戰術。而希特勒的閃電戰早己風光不再。

隨著1945年蘇軍攻佔柏林,蘇德兩國的戰略高下已有結果。


青春舞動中國


兩個人半斤八兩吧!

希特勒和斯大林的軍事能力僅處於戰役水平的,也就是說他們最多能指揮一個師或者軍進行作戰,至於集團軍群和方面軍的戰略級別則是都是不合格!


兩個人在戰役前期都由於個人的干預而導致了雙方的一個重兵集團全軍覆沒。斯大林禁止他的西南方面軍近80萬人撤出基輔,最終造成了史上最大的合圍戰產生,蘇軍損失了整整一個方面軍的兵力。而希特勒則在1942年的夏季攻勢中嚴禁他的第6集團軍撤離斯大林格勒,最終使得這個東線最為強大的步兵集團軍全軍覆沒,遭遇東線開戰來最大的慘敗!這些慘敗都於雙方的最高統帥干預有的直接的關係!

之後斯大林基本放棄了對前線具體軍事行動的直接干預,只在大的戰略目標上做出決斷。而希特勒則與之相反,對於軍隊的指揮變本加厲,甚至干預到了營一級的指揮,最終的結果就是德軍的東線防線四分五裂,北方集團軍群被蘇軍包圍於庫爾蘭半島,中央集團軍群幾乎被全軍覆沒,之後被編為北方集團軍群同樣被蘇軍切割包圍於東普魯士,基本上在希特勒擔任陸軍總司令後,德軍的東線基本上陷入崩潰,連基本的防線完整都做不到。



所以用的來說這兩位領袖具有獨特的戰略天賦,卻沒有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基本軍事指揮能力,這源於他們沒有受過系統且長期的軍事指揮培訓,這一能力是無法靠天賦能彌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