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北大歷史系副教授趙冬梅說《檀淵之盟》並不是那麼壞的條約?

-二小姐-


《澶淵之盟》,或許不能說是一個完全平等的條約,但是,顯然不是一個壞的條約。宋遼百年和平,就是建立在此條約之上的。


人們無法看清楚歷史的真相,是因為人們無法把自己真正置身於歷史之中,而通常把自己置於一個虛假的歷史中。


為什麼今天的國民,對《澶淵之盟》大加抨擊,深感恥辱?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想象自己若是宋人,若是楊家將帳下一兵,感到恥辱是正常的。

問題是,我們是宋人麼?

以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範圍而言,今天河北山西相當的一部分,以及往北的東三省,內蒙古,都是遼國領土,今天的陝西,甘肅大部分屬於夏國領土,至於藏區,新疆,就更談不上和宋有什麼關係了,而今天的雲南,在當時是大理國領土。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遼宋大戰的歷史時間節點的話,那麼我們有可能是宋人,但也有可能是遼人,夏人,大理人。如果我們連宋人都不是,宋人的恥辱,其實,和我們又有什麼關係?

而且我在這裡必須指出的是,今天的所謂的北京土著人,自唐中期之後,便是胡漢雜居之處,唐朝滅亡之後,北京便一直處在遼,金,元的統治之下,從來也沒有屬於宋國的時候。換句話說,今天的北京地區的土著如果試圖往上溯自己的先祖的話,那麼他們基本都是遼人,金人,或者元人,不會有人先祖是宋人

如果我們不是宋人,而是遼人,那麼,對於《澶淵之盟》,遼人會滿意麼?作為一個遼人,建立國家比宋國要早,遼國也沒有主動進攻過宋國,反而是宋國,不但消滅了遼國的附屬國北漢,更是悍然出兵侵略燕雲地區,面對宋國的入侵,遼國當然應當奮起反擊,最後不但把宋國逐出燕雲地區,更攻入宋國國境,最後在澶淵雙方對峙,雙方簽訂了《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條款如下:

    1. 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2. 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3. 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4. 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遼人會滿意這個條款麼?我想應該是不滿意的。作為對比,北宋作為中國歷史上上經濟最為繁榮的朝代,一年的稅收,我沒有查到具體數據,從網上某些引用的來看,保守估計是1億兩以上。一億兩,看看《澶淵之盟》需要交付給遼國的數字,當真是毛毛雨都算不上。


作為對比,我們看看,遼,金家面對更北方的遊牧民族入侵所需要負擔的費用。本來想查查具體數字,好像找不到,就拿一個不是很合理但是多少可以作為參考的例子來說吧,這就是遼餉。

餉亦稱新餉,明朝後期加派的稅賦名。
始徵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主要用於遼東的軍事需要。到四十八年止,全國除貴州等少數地區外,平均每畝土地加徵銀九釐,計五百二十萬零六十二兩。天啟時,並徵及榷關、行鹽及其他雜項銀兩。崇禎四年(1631),又把田課由九釐提高到一分二釐,派銀六百六十七萬餘兩,除兵荒蠲免,實徵銀五百二十二萬餘兩,另加關稅、鹽課及雜項,共徵銀七百四十萬八千二百九十八兩。
明初正統時,諸邊的年例只有二十二萬兩。到萬曆時,年例便增至三百八十萬 兩。遼東戰起,自萬曆四十六年四月開始,到天啟元年,前後不到四年時間,遼餉用銀即達一千七百二十萬兩,平均每年支遼餉四百多萬兩。前三次遼餉加派共九釐,合計加徵銀兩四百八十多萬兩,其中扣除北直隸和地方其他用途,尚餘三百萬兩不到,而山海關一地,即年需支銀四百萬兩。因而遼餉一項,已經弄得全國民不聊生。


看到動輒數百萬乃至上千萬的遼餉,我想請問下,《澶淵之盟》的10萬兩,多麼?宋朝用區區10萬白銀,僱傭了一支軍隊為其世代鎮守北方邊境,而無異族侵擾之憂,宋人好意思說,這筆費用高?想想漢王朝為了擊破匈奴,漢武帝耗盡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人口損失一半,也沒有徹底解決問題;唐王朝和突厥,吐蕃,契丹,渤海多年征戰,貫穿了整個唐王朝的存在期間。而宋國,用一筆區區10萬兩的費用,確保了北境的絕對安全,宋人不樂意,我想遼人更不樂意呢。到最後遼人被金人逼迫無路可逃的時候,可笑的是宋人還來落井下石,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宋遼夏,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的宋和異民族的遼夏的故事。

宋遼夏,是漢末三國之後,中國領土上的又一次三國時代,實際上不是三國,還有大理,越南,只不過沒怎麼參與中原爭霸,所以可以不算。區別於魏蜀漢的是遼是契丹人建立的國家,而夏是羌族黨項人建立的國家。但是毫無疑問,正如魏蜀吳都是漢人轉換來的話,宋遼夏都是原來大唐領土上建立的國家,遼人也是唐人,夏人也是唐人,契丹,党項都是唐的一部分,他們建立的國家從道統來說,沒有任何問題,遼國建國比宋國早,夏國佔領陝西甘肅地區的時間就更早了,唐末藩鎮割據的時候夏國先祖就在這塊地方成為首領了。說句不客氣的話,哪個建國不比欺人孤兒寡母的宋國要正?


當我們把我們所處的位置從我們是宋人的角度挪開,我們就很清楚的明白,《澶淵之盟》對宋而言,已經是一個得了極大便宜的條約

。很多人都講遼是虎狼之國,狼子野心,其實看看宋國呢?遼國在澶淵之盟後,基本遵守了澶淵之盟的約定,在隨後的宋與西夏的戰爭中,宋與越南的戰爭中,都保持了中立,要說趁火打劫,也就是多加了點歲幣,並沒有實質性的行動。宋國呢?在遼國面對崛起的女真人進攻的時候,宋人趁火打劫,哪裡有一絲一毫的兄弟之國的情誼。最後自己也身死國滅,原本就是報應罷了。


把歷史建立在幻覺之上,用一套自說自話的錯誤百出,毫無道理的邏輯來認識歷史,那麼對歷史的認識就不可能是清醒和正確的。這正是今天絕大部分學歷史的中國人所具有的通病。什麼對自己有利講什麼,什麼對自己不利,就不講了,自己打別人的時候,都是別人的錯,別人打自己的時候,還是別人的錯,總之就是反正我從來沒有錯,無論是大人還是被打,都是別人的錯。這種經不起任何推敲的邏輯,恰恰成為了今天中國人普遍的歷史觀,我能說什麼呢?


有人說,歷史是一面鏡子,能夠讓我們借鑑古人,指導未來;

我說,我們的鏡子早已經被人換成了哈哈鏡,真實面目都已經蕩然無存,還借鑑啥,指導啥啊?

不換掉這個哈哈鏡,什麼借鑑啊指導啊,都是白扯。


張子曰


趙冬梅,1971年出生,北京大學史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主修宋史,為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她在百家講壇講過《寇準》,澶淵之盟確實是一個不太壞的條約。

澶淵之盟基本上是一個平等和平條約,對北宋來說並不是一個失敗的條約。

和議主要有三條內容:

一、遼主尊宋帝為兄,宋帝尊蕭太后為叔母。

二、宋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三、尊重雙方目前的邊界線,雙方不招納降附,不沿邊境增築城寨。

雙方都做了一些讓步,不可能只達到一方的目的。

澶淵之盟使遼宋稱為兄弟之國,從此雙方保持和平近百年。

其實,遼宋關係與後來的金宋關係完全不一樣,遼宋之間沒有什麼深仇大恨,金宋之間的靖康之恥可以說是深仇大恨(所以金宋之間不可能有什麼平等條約)。

遼宋之間的主要問題是:燕雲十六州。但這個問題也不是宋朝時期產生的,而是以前五代的後晉割讓給遼國的,然後是後周世宗趁著遼國睡王當政時,奪回了瀛、莫二州。

遼國的要求其實不高,只是要求北宋把瀛、莫二州還給遼國。

北宋開始的要求還比較高,目的是想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經過宋太宗的兩次敗戰,第一次在高粱河大敗,宋太宗差點送命,坐驢車狼狽而回;第二次失敗,損失了大將楊繼業。遼國侵奪了北宋易州的部分地區。這時,北宋實際已沒有力量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了,也不作這個指望了,只要能守住瀛、莫二州就行了。

澶淵之盟時,遼國大軍已經侵入宋國一千多里(可以說是百年後金國入侵的預演),到達黃河岸邊。雖然北宋軍堅守黃河,並用床子弩射死了遼國統帥,遼國的糧草後路被北宋軍威脅,但雙方在軍事上仍然是均勢。

宋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只是在邊境交割,並不是派人進貢。實際上這些歲幣相當於瀛、莫二州的稅收,北宋把二州的稅收給了遼國,遼國不再要求歸還瀛、莫二州。當前兩者的邊界基本是過去後晉、後周的歷史遺留問題,雙方不再糾結就可以了。

宋給遼歲幣,其實僅佔宋財政收入的幾百分之一,宋真宗覺得不是什麼大問題。並且北宋的開國皇帝和將領都參與了收復瀛、莫二州,北宋太宗兩次伐遼,理稍虧一些,給遼國一點補償,也說得過去。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和平比戰爭更重要,適當讓步的和平並不算侮辱。從這個角度看《檀淵之盟》並不是壞的條約。

1、宋遼戰爭帶來了什麼

宋朝建國後,執行先南後北的戰略,完成了南方統一,並平定北方的北漢。之後開始漫長的戰爭。

幽州之戰,宋太宗都受了傷;雍熙北伐,三路大軍慘敗,損失慘重。

(第一次幽州之戰)

之後宋軍進入守勢,遼軍長年南下,雙方在滿城、君子館多次作戰,勝負相當。

持續的戰爭對於宋朝而言:物資大量消耗、財政壓力巨大;軍隊大量損失,下層士兵不滿,上層將軍權力加大;河北破壞,難民遍地,治理困難

遼朝也有面臨很多問題:兵力被牽制,耽誤放牧;宋朝在半島、幽燕的滲透,難以防備;必要物資缺乏,上下不滿

(雍熙北伐)

這樣的戰爭誰也不願意長時間打下去。但體面的停戰又很重要

2、檀淵之戰再次僵持

澶淵之戰前遼軍在戰略戰術上都做了充分準備。走河北平原,發揮騎兵優勢,長驅直入,直接打到汴梁。

但在執行中,宋軍沿線城池堅守,北方駐屯大軍騷擾側翼。更關鍵是在檀州城下形成對峙,遼軍重要統帥陣亡。

雙方在都疲敝之下,談判和平。

(檀淵之戰)

3、和平帶來了什麼?

和平帶來的好處確實很多,按照《北宋糧食籌措與邊防:以華北戰區為例》所說,和平條約簽訂後,宋朝在河北駐防軍隊的數量降低,河北生產安穩,士兵也可以屯田。對朝廷財政增收與開支減少都有很大幫助。

對於遼國也是,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當然也進一步漢化,比如天祚皇帝就認為與宋朝“為兄弟,可以歸,亦不失一生富貴”。

(檀淵之盟)

總之:

和平的好處遠遠超過戰爭,你說能不是好的條約嗎?

參考文獻:

《北宋澶淵之盟前的河北軍事防禦區域

北宋糧食籌措與邊防:以華北戰區為例

《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關於《檀淵之盟》,歷史上的評價負面的很多,大體上是一個共同的觀點,就是在打了“勝仗”的情況下,簽了一個屈辱的“條約”。

有的時候,事情就是這麼奇怪,後世的很多人眼裡的這個“屈辱”的條約,帶來的卻是北宋近一百年的和平。

所以,從結果看,這個條約似乎並不是那麼的不堪。畢竟,一紙條約帶來百年和平的事,在中國歷史上好像是“絕無僅有”。

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條約?為什麼要籤這樣一個條約?簽訂條約之後,為什麼會有百年的和平?

我們還是先看看,宋遼之間為什麼會打仗。

宋遼之間的矛盾,根源來自於“燕雲十六州”。

地點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一代的“燕雲十六州”,是後晉時期的那個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人的,石敬瑭此舉,幾乎是把後來的大宋整個的北大門打開了。

到了後周世宗時期,後周從遼那裡奪回了燕雲十六州當中的兩個州,這引起了遼國的不滿——石敬瑭割讓給我的,你後周憑什麼要搶啊!而趙匡胤就是取代後周自立的,於是,這個帳就算到北宋頭上了。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奪權之後,很快就統中原的割據局面,形成了大一統的北宋王朝,但是燕雲十六州一直是他的一塊心病。當時的朝野也對此抱有極大的遺憾,俗稱“金甌缺”,燕雲十六州不能回來,大宋的江山是缺了一個邊的。

趙匡胤有一個奇怪的想法,就是想用錢來“贖回”燕雲十六州。為此他還專門設立了一個基金會,時不時的查查帳看看基金會讚了多少錢,常常感嘆:快了!再有XXX兩就夠贖回燕雲十六州的贖金了。

但到了宋太宗趙光義登基之後,對於如何收復燕雲十六州,有自己的想法,他是想通過戰爭來達到目的。

幽州之戰,宋太宗親自掛帥,衝鋒陷陣,並未取得任何戰果,自己卻掛了彩。

太宗時期的兩次爭戰,成全了“楊家將”滿門忠烈的美名,也成就了楊繼業,楊宗保,穆桂英,佘太君,甚至是燒火的丫鬟楊排風。當然只是在文學作品和舞臺上。

但是,兩次戰爭的結果,實際上已經證明北宋基本上沒有能力收復燕雲十六州,能保住後周世宗收復的兩州已經很不錯了。

到了宋真宗時期,遼國和北宋的戰爭,還是圍繞燕雲十六州的爭奪展開的,只不過這一次遼國是攻方,北宋是守方。

宋真宗也御駕親征了,這基本上是拜寇準所賜。

這場戰爭實際上是打了一個平手,完全算不得“勝仗”,無論對哪一方而言都是如此。

當戰爭打成“消耗戰”的時候,談判肯定是最佳選擇。

於是就有了《檀淵之盟》。

所以,《檀淵之盟》並不是打了“勝仗”後簽訂的合同。

從內容上看,《檀淵之盟》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一個基本平等的條約。

首先,宋遼兩國互為兄弟國家,其中遼為弟,宋為兄。這是符合當時兩國的實力對比的。遼國雖然武力值不錯,但是經濟文化水平和大宋還是有差距的。

第二,大宋的皇帝稱遼國蕭太后為叔母(也就是嬸子)。這種輩分關係也挺正常的。

第三,宋每年給遼歲幣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歲幣和納貢肯定不是一回事,讓大哥的每年給兄弟一個大紅包,想必也沒什麼過分的。

更重要的是,宋遼之間約定了互不侵犯,互不招降的條件,對於大宋來講,幾乎就等於整個北方得以安定,每年因為整軍備戰節省下來的銀兩絕不止十萬之數。

和平帶來的是大宋的繁榮和發展,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問題是,為什麼會有人詬病這個《檀淵之盟》呢?

實際上詬病《檀淵之盟》並非《檀淵之盟》本身,而是整個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以及這個國策帶來的極端後果,就是兩次滅國。

後人是希望大宋能夠再血性一些,再像大漢一些,這樣,也許就不會出現被滅國的恥辱。

但是,歷史就是歷史,兩宋時期朝野上下不約而同的選擇“重文輕武”,肯定是當時的社會環境和集權治理得需要。

歷史,肯定是有其必然性的。


步武堂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想說,澶淵之盟真的不是壞條約。

首先,宋軍在此戰是立於不敗之地的,雖然遼國深入宋境,都打到黃河邊上了,但是宋軍成功擋住了遼軍,並且射死蕭撻凜,蕭撻凜可不是遼兵甲,他出身顯赫,戰功卓著,並且是當時的遼軍統帥。統帥一死,雖然還有蕭太后和遼聖宗坐鎮,但是遼軍的士氣一定大不如前,而且遼軍過於深入,已經被宋軍劫了糧道。此消彼長,雙方反而勢均力敵。在這種不敗的情況下,宋朝就算再窩囊,簽訂的條約也不會太劣勢,況且還有寇準在呢。



《澶淵之盟》規定,宋給遼歲幣,每年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這樣的數目對於遼國來說是夠多了,但是對於當時富的流油的北宋,也就是兩個州的年稅收。

有人說給歲幣是奇恥大辱,是一種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體現,守仁君想說先別急,還有一條,宋遼約為兄弟國,宋真宗是遼聖宗他哥,但是宋真宗必須要認蕭太后為叔母,這一條很說明問題,宋朝雖然給錢了,但我家皇帝是你家皇帝的哥哥呀,這錢就等於每年給你的壓歲錢。既然都當哥了,叫蕭太后叔母按輩份也是應該的。



其實上面那段話是守仁君的戲說。後晉將燕雲十六州割給遼國,後周和北宋兩朝拼命往回找補,後周比較給力,收回了兩個州。當然當時遼國攤上個活寶皇帝,沒部比較動盪,沒多少功夫注意這事。到北宋時宋太宗兩次北伐都失敗了。但是後周拿下的這兩個州還在宋朝手裡,這次議和,遼國又拿出這兩個州說事,兩方爭執不下,各有各的理。

宋朝說:“整個燕雲十六州都應該是我們的,不讓你還燕雲十六州就不錯了,況且這兩州是後周打下來的,憑什麼讓我還,你找周世宗要呀。”

遼國說:“燕雲十六州是好兒子石敬瑭孝敬我們的,和你有什麼關係,後周沒了,我還在呀。你憑什麼不還。”

雙方爭執不下,但是總歸是要談判的,於是就折中了一下,宋朝每年給的歲幣就代表著兩個州的稅收,遼國承認這兩個州的主權屬於宋朝,雙方不改變疆域,不在邊境增兵。

就相對於宋遼來說,,澶淵之盟還是比較公平的,因為燕雲十六州不是宋朝割的,那兩個州也不是宋朝奪的,遼都把主權給你了,給點錢安慰一下也很正常。

而且澶淵之盟也很有效,簽訂條約後的差不多百年時間,宋遼一直沒怎麼打仗,雙方互相開通榷場,貿易往來。直到宋徽宗腦子抽了非得聯金滅遼,就事論事,宋朝其實還有點對不起遼國。


守仁看劇


宋朝人來現代城市沒見過這麼高的樓,就想數數多少層。

一遼國人假裝保安過來吼幹嘛呢?

宋說數樓,

遼說不行罰款,數幾層了?

宋說數了十層。

遼說一層十塊,罰一百。

宋就給了。

一路人好心問宋,你怎麼這麼傻呀,他說罰款你就給?

宋說,遼才傻呢,我都數到三十層了。

一歷史系副教授過來說,嗯,宋做的並不是那麼壞,還算便宜了呢。


紋石春竹


檀淵之盟確實不是壞的協議啊,之後雙方維持了百年的和平,而且出了面子上有損失實際上這個對宋朝是有利的,遼宋和平百年,一直是以宋朝的經濟主導,到了後期遼國漢人的不行不行的,考科舉的熱情非常高漲,兩朝關係並不是很緊張,可以說此後百年裡遼國基本上是沒有對不起宋朝的事情,就是雙方矛盾的地方燕雲也不是遼國自己搶宋朝的,這是石敬瑭送給他們的。

宋遼和平,基本上宋朝主導了遼國的經濟,遼國用的都是宋錢,所以後來宋金聯合攻遼真的是昏招,背棄盟約,把和平相處了百年的老鄰居幹掉,弄上了一個吃人的惡鄰。

到了南宋也是一樣,同樣的蠢事又幹了一次聯合蒙古幹掉金國,不知道他們怎麼想的,要知道金國的靖康恥和皇室蒙難可都是那些沒下限的無恥文人幹出來的,為了金國人滿意他們居然自己花錢買首飾打扮女人然後給他們送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