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如果多給德軍一點石油,德軍還會被蘇軍虐慘嗎?

扈煬

這裡需要更正大多數人的一個錯誤,就是在二戰的大部分時間裡,德軍是不缺燃油的,戰前,德國空軍所有戰機的發動機都可以使用合成燃料,當時,德國的煤化油技術世界一流,在西歐戰役中,德國奪取了法國和比利時等國家的石油儲備,而在巴巴羅薩行動前,根據德國和蘇聯的相關協議,蘇聯也向德國交付了大批石油。

羅馬尼亞的普羅耶什蒂是當時歐洲著名的大油田,德軍在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控制這裡,雖然美國陸軍航空隊將其作為重點攻擊目標,一來,德國空軍在這裡部署了較強的防空力量,二來,每次轟炸後,也能迅速修復,不要小瞧德國工人的工作效率,比蘇聯人強太多。

到了戰爭後期,德軍開始出現燃料短缺,是因為美英戰略轟炸擊中了德國經濟命脈的軟肋,就是合成燃料工廠和石化工廠,導致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陸軍的裝甲部隊受到極大限制,極大的影響了其軍事計劃的制定,沒了燃料的德軍虎豹為了不落入敵人手中,只能自己炸燬。

還有,德軍除了在東線應付蘇聯紅軍外,還要在西線面臨美英的戰略轟炸,僅在西線部署的88毫米高炮就幾萬門,如果這些88毫米高炮部署到東線,蘇聯人還能不能有自己的坦克海,不好說。兩線作戰成為德國再次失敗的關鍵因素,在東線戰場上,德軍最終也迎來了自己的戰略潰敗,不過,具體到戰術層面,蘇軍的損失要遠遠大於德軍,說蘇軍虐德軍,是不是有違事實?


鷹眼防務觀察

相比於石油,德軍最需要的是穩定的補給線。

這其實是德軍最棘手的問題,那就在於1943年後,德國後方的軍事工業體系遭到了英美盟軍的戰略轟炸,經常是生產出10個單位的軍需,卻只有5個單位被送往前線。有時候計劃在一段時間內生產100個單位的軍需,卻因為後方工業體系癱瘓,只能完成50個單位的軍需。這也就是說,即使在1943年德軍還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德軍基本上也是吃不飽飯了,因為實際產能只有百分之50,雖然產能也擴張了好幾倍,但是能送到前線輸血的,恐怕只有一半,是遠遠不夠用的。

後方的工業體系遭到了重創,前線的日子是不是就好過了呢?

其實前線的日子也不好過,比如說1942年德軍沒有冬裝,這件事主要是由於無法找到有效的補給線導致的,有人提出用飛機投放補給,尤其是棉衣,這在理論上聽起來可行,但是實際上根本不可能實現,估計就是抱薪救火,最終肥了對手。

這也就是說,1943年後,德軍後方的工業體系不能有效運轉,前方也無法找到穩定的補給線。這就使得德軍的輸出能力其實只有百分之50左右,而蘇聯的戰力雖然弱,但是人家能吃飽飯,有穩定的大後方,可以源源不斷的向前線輸血。

因此在1943年後,蘇軍損失1名士兵,可以再補充3名士兵,德軍損失1名士兵,然後就沒然後了。同理,蘇聯的坦克像開掛一樣生產,產能幾乎達到逆天的狀態,飛機和汽車的情況也類似,軍工體系火力全開,然而德軍雖然1943年依賴於國內的總動員也獲得了相應的補充,但是產能依然不足,尤其是裝甲部隊的數量越來越不佔優勢。

進入1944年後,德國基本上喪失了制空權,這對於德軍裝甲部隊來說是個致命的災難。因為在1944年左右,戰鬥機的對地精確打擊能力也是成倍提升的,德軍裝甲部隊基本上成為了盟軍飛行員的活靶子,有時候利用機載火箭彈就能癱瘓整個裝甲部隊,這使得德軍賴以生存的裝甲部隊發揮不出真實水平。

雖然總體上看,即便盟軍對德國的戰略轟炸力度越來越大,但是到了1945年,德軍的工業體系也不能算是完全癱瘓了,但是生產歸生產,生產的東西能不能發揮出價值,還是依賴於整個補給體系的,但此時德國基本上屬於“油盡燈枯”,就算生產出來大量裝備,也沒有足夠的人去用了。換個角度看,到了1945年初,德軍的精銳部隊基本上都消耗殆盡,有豐富作戰經驗的飛行員、坦克手,基本上也沒剩下多少了,更何況很多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也在東線戰場永遠回不來了。

因此,如果讓德國的石油儲備達到美國的水平,比如說有2億噸,是德國的幾十倍水平。可是還是需要陸地戰場上的勝利,來鞏固補給線,才能讓這2億噸油發揮出價值,假如陸地戰場上打輸了,那就算有油,也沒啥用。


圖維坦

其實,不能說德國被蘇聯虐慘。在巴巴羅薩計劃實施之前,德國正在進行著另外一個計劃~“海獅”計劃。而此時的蘇德還未爆發戰爭,雙方於1939年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到“巴巴羅薩”計劃前還在生效中。

由於德國空軍無法取得英國上空的制空權,從而無法實現登陸英國,最終迫使“海獅”計劃流產。而此時的英國已經被炸的是千瘡百孔,各個工廠的產能下降的明顯,已經無力單方面對抗德國,從而想“禍水東引”~讓德國去進攻歐洲第一工業強國----蘇聯。

德國這個時候也拿英倫三島無計可施,只得被迫放棄,轉而進攻蘇聯。1941年6月22日凌晨三點四十五,德國以及他們的僕從國總計三大集團軍群共152個師又3個旅,總兵力達到了305萬。從南方、北方、中央三個方面同時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此時的德國是整合了整個西歐(英倫三島除外)的強大帝國,資源方面也是很充足的~來自瑞典、挪威的鐵礦;來自法國的石油、橡膠等。而且在蘇德開戰之初,德國的進攻方式主要是裝甲集群配合空軍作為先頭部隊向前推進,步兵及其他武器裝備隨後跟進。這種戰法德國屢試不爽~38天佔領法國;四天迫使丹麥投降;一天挑下荷蘭、盧森堡………………

而蘇聯由於二戰前有過一次“大清理”,因此,將軍數量驟降,這也導致了蘇聯在開戰初期因為準備不足,位於歐洲的幾個方面軍及空軍大部被殲滅,位於歐洲的各大兵工廠及其他配套工廠也是損失慘重。眾所周知,在蘇德戰爭中後期,蘇聯是依靠美英的立體化、全方位的援助才度過難關,而天氣也在這個時候幫助了蘇聯~蘇聯有史以來最冷的冬天開始了。設想一下,如果沒有了美英的幫助,蘇聯是否可以獨立打退德國。要知道,開戰初期的蘇聯空軍基本被廢,陸軍也是損失慘重,海軍的境況和空軍基本一致。

所以說,德國被虐是因為它的對手不是一個蘇聯,而是整個反法西斯同盟,包括世界第一、第二大工業國;世界海洋霸主;同仇敵愾的整個西歐國家…………如此對比,德國焉能不敗?


縱橫捭闔2011

德軍在東線的失敗並不是因為缺油,而是因為希特勒的“瞎指揮”!摒棄了德軍擅長的機動作戰優勢,一味的選擇“堅守每一寸土地”的優勢,讓德軍徹底的陷入了戰略劣勢!

從法國戰役開始,德軍一直在總兵力上弱於他們的對手,可是德軍仍舊以少量的傷亡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其原因便是採用了古德里安創立的大規模的集中裝甲部隊做深入突破的機動作戰。尤其在對蘇作戰的初期德軍的機動作戰更是幫助他們殲滅了數百萬的蘇軍。

可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在經歷了莫斯科戰役後,蘇軍經歷一系列的失敗後,開始嘗試學習德軍的作戰方式,而且不再做任何側翼受到威脅的死守,總是在德軍即將合圍之際及時的撤退!

反觀德軍,尤其是實際掌權者希特勒在莫斯科戰役中讓德軍的死守從而制止了一場大規模潰退後,這種“死守到底”的戰術讓希特勒奉為“法寶”。斯大林格勒的慘劇就是希特勒的禁止撤退造成的第一個慘劇。

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期和之後的第聶伯河會戰在曼施坦因指揮的德軍一直在實行機動作戰,尤其是對裝甲師的靈活運用才使得德軍的南翼沒有崩潰。而在曼施坦因被解職後,東線再無機動作戰而言了,完全是被動死守,希特勒不願意放棄任何突出部,使得德軍的防線更加漫長,蘇軍可以在任意一點上達成縱深突破,而那些機動性不足的德軍步兵師只能被蘇軍合圍殲滅。

後期中央集團軍群的崩潰,庫爾蘭集團軍群的被包圍,布達佩斯德軍的被包圍全殲,等等這些戰役中德軍的損失遠比斯大林的一個集團軍被殲要損失更大,所以德軍在東線的失敗不是因為缺乏石油,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希特勒錯誤的戰略指揮葬送了德軍的東線!


小小狼王


故祥雲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夢話不請自來,回答一波。先問是不是,再說為什麼。問題是如果多給德軍一點石油,德軍還會被蘇軍虐慘嗎?事實上,德軍真的被蘇軍虐慘了嗎?

整個蘇德戰場上,德國國防軍加上黨衛軍一共死亡380萬人,蘇軍最終死亡人數為915萬人,然後問我德國被蘇聯虐慘了?這個誇張的死亡人數對比,在任何戰場上,或者詢問任何一個蘇德戰場上的老兵,都不會說蘇聯把德國虐慘了。從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展開對蘇聯的突襲之後,每年雙方戰損數據為:

1941年德軍損失85萬人,蘇軍損失447萬人。

1942年德軍損失200萬人,蘇軍損失737萬人。

1943年德軍損失290萬人,蘇軍損失786萬人。

1944年德軍損失300萬人,蘇軍損失688萬人。

1945年德軍損失300萬人,蘇軍損失301萬人。

也就是說,直到二戰的最後一年,蘇軍的損失人數還是要略微高於德國軍隊,所以你告訴我,德軍被蘇軍虐慘了?什麼叫做虐慘?德國閃擊波蘭,閃擊法國,那才叫一邊倒,那才叫虐慘!就蘇德戰爭這樣的慘烈程度,根本就不能說哪一個國家吊打了另外一個國家,就像甲和乙兩人打架,甲擊敗了乙,但是甲自己胳膊被打折了,腿也斷了,眼睛也瞎了,自己也奄奄一息,完了你告訴我甲把乙給虐慘了嗎?所以說這個問題不成立,根本無法回答。

轉過話題,可能題主的意思是,是不是二戰中如果多給德軍一點石油,德國就能戰勝蘇聯?這個問題是成立的。如果是這樣的話,直接先回答問題,別說多給德軍一點石油,就算給德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石油,德國也沒有辦法戰勝蘇聯。

首先,德國並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德國的戰略目標是什麼呢?擊敗蘇聯?怎麼樣才算是擊敗?佔領莫斯科?佔領斯大林格勒?佔領烏拉爾山以東所有的蘇聯歐洲地區?先不說德國能不能做到,即使做到了,以斯大林的脾氣,真能帶著蘇聯軍隊在西伯利亞跟德軍打游擊去。德意志第三帝國是一個種族主義的國家,他們想做的是滅絕所有斯拉夫人,所以說只要有一個活著的蘇聯人,就會繼續反抗,德國永遠無法取得真正意義上的勝利。

其次,仗打到這種程度,比拼的就不是戰術了,直接就是赤裸裸的國力對拼,即使德國有用不完的石油,你有用不完的坦克嗎?石油是德國戰敗的原因之一,但絕對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什麼?還是整個軸心國的國力比不過同盟國的國力,就工業產值來說,日本加德國的工業產值,面對美國加蘇聯加英國的工業產值就是直接被碾壓,同盟國要資源有資源,要人力有人力,要工業有工業,德國憑什麼贏?就憑自己用不完的石油?後期造不出來坦克飛機戰艦了,要石油幹什麼?到了戰場上做成燃燒瓶用?

所以德國無論如何都無法贏得這場戰爭。

這裡是夢話閒談講史,每天都為大家分享有趣的歷史故事,偶爾也會來回答一些好玩的問題。如果大家喜歡的話,就點一下關注嘛,謝謝大家。(.=^・ェ・^=)


夢話閒談講史

你好,二戰德軍的裝甲戰車確實是無敵的存在,但是僅僅靠給德軍石油,不會有什麼改變的,德軍被蘇聯擊敗不是這一方面的原因。

第一、德軍所面對的不是蘇聯一個國家,而是反法西斯盟軍,德軍雖說強大,但是人多力量大,德軍不可能全部都顧及到,他需要分散兵力去對抗其它盟軍。

第二、德軍在蘇聯作戰,他們不適應蘇聯的氣候,天寒地凍,讓他們戰鬥力大減。反之,蘇軍已經習慣這種氣候,所以蘇軍是有優勢的。而且因為天氣原因,德軍的物資也不能得到及時的補充,沒有強大的後勤保障,他們的失敗是必然的。



第三、蘇聯的道路不像德國的道路那麼平坦,德軍的重型戰鬥機械在蘇聯戰鬥力大減。

第四、德軍輕視了他的對手蘇聯軍隊,因為打了太多勝仗,德軍太過膨脹,所以驕兵必敗。


第五、蘇聯有著強大的工農支持,而且可以說是全民皆兵,在對抗法西斯上是義不容辭,人人加入戰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