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潘「跑路門」背後:被金錢吞噬的幣圈90後

朱潘“跑路門”背後:被金錢吞噬的幣圈90後

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

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在幣圈,這句話同樣適用。

區塊鏈彷彿給了90後一個全新的機會,一個實現階層躍升、財富自由、成就事業的機會,哪怕前一秒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窮青年,後一秒搖身一變就成了區塊鏈大佬,與平日根本不可能見到的傳統領域的投資人、大佬面對面地對話,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在名氣和財富之間,享受著前所未有的快感。

數字貨幣巨大的財富增值效應,硬生生地把這些不可思議的事情一一變成現實。

但獲得後再失去的感覺遠遠比未曾得到的挫敗感要更加強烈,嘗試過賺快錢的滋味,腳踏實地做事情似乎開始變得不那麼重要,於是“割韭菜”也開始變得名正言順起來。

無論是久經沙場的互聯網大佬,還是新進的90後小兵,在幣圈這個人性放大器面前,吃相都往往無處遁形,只不過90後這個標籤更自然而然地使他們處於聚光燈之下。

被薛蠻子稱為秘密武器,有著“奇才”之稱的朱潘,最近就“攤上了大事情”。

朱潘深陷“跑路門”

8月6日,朱潘被曝疑似利用ZJLT(終極賬本)項目,通過挪用私募幣投資、拉盤操縱幣價的方式花式割韭菜,大量用戶損失慘重,聚集在朱潘的公司維權。但朱潘並沒現身,直接和維權者玩起了消失遊戲。

維權者稱,朱潘其實就是ZJLT項目背後最大的股東,但價格暴跌後就開始撇清關係,在約定好的時間並未兌現拉盤承諾,反而為了割滿他想要的兩億籌碼一直和投資者耗著,投資者被激怒,於是組隊維權,勢要討個說法。

翻開朱潘的履歷,90後,初中輟學,創業草根,原金山網絡CTO,海南蘑菇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投資深腦鏈10天獲得近百倍回報。

經歷不算傳奇,卻足夠幸運。這一切要從朱潘黑了薛蠻子的微信開始。

朱潘“跑路門”背後:被金錢吞噬的幣圈90後

2017年3月,彼時的朱潘正為自己的新創業項目——4931遊戲交易平臺的的融資發愁,這麼大一筆錢要找誰去呢?就在這時候,一個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就是薛蠻子。朋友告訴朱潘,“薛蠻子是中國天使投資第一人”。

可想進入薛蠻子的法眼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為了爭取到和薛蠻子接觸的機會,他選擇了一種比較極端的方式:黑掉薛蠻子的微信、微博和郵箱。

雖然過程簡單粗暴,但朱潘如願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薛蠻子接見了他,迅速敲定了千萬人民幣的融資,並開啟了兩人往後“亦師亦友”的關係。

朱潘“跑路門”背後:被金錢吞噬的幣圈90後

薛蠻子與朱潘

朱潘稱,自己在數字貨幣投資上得到了薛蠻子的手把手指導,朱潘無疑是幸運的,投資深腦鏈獲得百倍收益一戰成名更讓他獲得了“戰神”的稱號,但有時路走得太順,往往容易讓人丟失初心。

ZJLT事件中,有爆料稱朱潘曾明確表示他有20億以上的籌碼,但經統計核實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目前25億的ZJLT,能查到與朱潘相關賬戶有關聯關係的,僅僅是朱潘妻子賬戶中剩下的19萬個幣,那朱潘如此欺騙用戶,意欲何為?

其實在更早的時候,朱潘就深陷“喊單門”風波,徐可曾在朋友圈指責朱潘等人為meta這一造假項目喊單,雖然此事朱潘後來回應自己僅是投資人身份,徐可也表示內部已私下解決,但事實上朱潘當時並未能拿出更有力的自證清白的證據。

從前是薛蠻子的得意門生,現在卻成了割韭菜的“套路王”,人人喊打,而這一切發生在朱潘心生貪婪那一刻起,可以說進幣圈是朱潘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從美譽加身轉到汙名風起。

而這樣的朱潘,在幣圈,不只一個。

同為90後,相似的故事正在一幕幕上演。

被金錢吞噬的幣圈90後

孫宇晨算一個。

孫宇晨,90年出生,北大畢業,馬雲門徒,21歲就登上2011年亞洲週刊封面人物,風頭一時無兩。

朱潘“跑路門”背後:被金錢吞噬的幣圈90後

但伴隨而來的,是對孫宇晨“套現”、“跑路”、“抄襲”的種種質疑。

發生在孫宇晨身上的爭議,一直從未停止。

“套現”

波場前COO劉明此前在直播中,公然揭露孫宇晨在波場ICO之後,私自賣掉私募的4000個比特幣套現。他是如此評價孫宇晨的:他認為融到手的錢就是自己的,這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態度。

“跑路”

今年年初,孫宇晨遭爆料,在幣安中賣出高達60億枚TRX(當時價值約3億美元),打算將募得的TRX拋售套現並跑路。

“抄襲”

TRON的白皮書被質疑抄襲,因為它不僅使用了以太坊白皮書的框架,還大篇幅抄襲IPFS和Filecoin的內容,且沒有附上引文出處。孫宇晨否認了此事,但解釋非常蒼白,他把問題歸因為翻譯問題。

無風不起浪,爭議背後,真相如何,或許只有當事人最清楚。

除了孫宇晨,代投少女王凱歆也同樣經歷了人設崩塌。

王凱欣,98年出生,17歲創立神奇百貨,人稱“神奇少女”。昔日的神奇少女,進入幣圈後搖身一變為“專業代投”,最終以捲款跑路而告終,一顆冉冉升起的創業新奇就此隕落,也實在令人嗟嘆。

朱潘“跑路門”背後:被金錢吞噬的幣圈90後

今年年初,王凱歆大肆鼓勵投資者入手SAY,但在投資人將手中的SAY換成了新的代幣SPH後卻發現,SPH上線後價格已接近歸零,而王凱歆直接搞消失,跑路至香港。王凱歆聯合項目方割韭菜這把操作吃相實在難看。

此外,王凱歆還公然說謊騙錢。她在朋友圈公開稱“OKB 有貨”,但事實上,OKB 並未進行私募,沒有任何人能拿到OKB額度。但當投資者知道真相時已為時已晚,投資者已向她的兩個錢包地址打入共7萬個以太坊,以現在的價格來計算,共計2億多人民幣。

2億多人民幣,但卻是以消耗所有的美名、信用與善良作為代價,這真的值得嗎?

數字貨幣的財富效應及其帶來的巨大刺激,像一劑毒品,只要染上了就難以再擺脫,甚至當上癮時,人們還全然不知,這是極其可怕的事情。

對於90後來說,往往比已經有過豐富社會閱歷的幣圈人更容易迷失,因為他們本來就一無所有,既然已經無法失去,那還不如放手大幹一場,哪怕是野蠻生長,但他們卻忽略了一點,那是以透支和犧牲他們的社會信用和名譽作為代價的。

這是個人選擇,但也分是非對錯。

幣圈的人性遊戲, 還在繼續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