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賞析袁枚的催淚小詩《苔》?

早晨從下午開始


怎麼賞析袁枚的催淚小詩《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一、拗體五絕與救拗方法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屬於仄起仄收的句式:仄仄平平仄,但是在唐詩裡經常能夠看到第三個平、第四個平寫成了仄,出現兩種拗體句,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

前者最有名的詩句是:野火燒盡,後者最有名的是:向晚意不適。對句救拗的方式是平平仄仄平改為:平平平仄平,例如:春風又生,驅車古原。

袁枚的這首小詩的首句和“向晚意不適”一樣,是五連仄:白日不到處。白,是常見的入聲字,入聲字都是仄聲。

《苔》的第二句是:青春自來,平平

仄平。這首詩沒有用傳統的救拗方式。除了第二句的“恰”字沒有救拗以外,其他的平仄、黏連、押韻都符合近體詩的要求。

不過絕句是否是符合格律並不重要,詩本來就有古體和近體之分,無需專門為了一個字的平仄而害意。袁枚是詩詞大家,這點雕蟲小技清楚得很。

二、《苔》 ,平凡的美麗後面,藏的是才子的驕傲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首小詩我也很喜歡,作者用及其平淡的話語讚頌了一個及其平凡的生命,無論多麼卑微,春天來的時候,我也有我自己的美麗,雖渺小但從不自卑,牡丹雖有國色,未必如苔花這樣擁有一份安靜而平淡的生活。

想的再多一點,可以聯想到古人“入仕”與“歸隱”的生活,蘇東坡詞《沁園春·孤館燈青》中說過:

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看看袁枚的生平,這首詩何嘗不是作者的自喻呢?

袁枚享年81歲,23歲時在乾隆四年(1739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是清代乾嘉年間三大著名文學家之一。他四十三歲即辭官隱居,在南京隨園著書立說,招生授徒,女弟子尤多,在當時影響很大。他傳世了幾千首詩, 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 。學詩的人無不讀《隨園詩話》。

三、被埋沒的天才與佳作

創作者與其作品被埋沒後突然爆紅,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例如陶淵明、杜甫、張若虛等人都不被時人推崇,他們隔了幾十年或者隔了幾個朝代聲名鵲起,甚至成為總是一流的人物。袁枚名聲很大,文章早就被選入中學課本,但是這首小詩卻是最近才廣為傳唱。

西方也是如此,梵高與畢加索相比,是不是活得就太卑微了。您是喜歡生前風光還是死後揚名呢?

結語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只是一個虛幻的泡影。 作為普普通通的我們來說,辛棄疾的理想太遙遠, 還是靜靜地誦讀這首小詩吧,過我們自己平靜而安詳的生活。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一、原請及其大意

苔 清 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其大意是:在白天太陽照射不到的陰暗角落,青苔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天性也綻放出了綠色,也在蓬勃生長。青苔也開花了,雖然花朵就像米粒那麼大,但是它也像牡丹一樣開得熱烈、自然、富有自豪感。

二、袁枚其人沒其文學成就

袁枚生於1716年,卒於1797年,享年81歲。他是今浙江杭州人,字子才,晚年自號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是清代著名文學家、評論家,是清代乾嘉年間三大著名文學家之一。他少年早慧,頗有文才,先後在四地擔任過七年縣令,頗有政聲。他四十三歲即辭官隱居,在南京隨園著書立說,招生授徒,女弟子尤多,在當時影響很大。

他一生著述頗豐,代表作品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現知寫詩四千餘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詩人。他提出了“性靈說”的主張,認為為文寫詩不能泥古不化,應尊尚自然。

三、具體賞析

白日不到處。青苔這種植物,它生活在白天太陽光照射不到的陰暗、偏僻角落。這句主要寫青苔生活的環境,寫它的卑微,它生活環境的簡陋,沒有陽光和雨露,沒有人的欣賞和讚美。它是那麼的不起眼,不仔細看還找不到它的蹤跡。這句是對它生活環境的實描,也為下文的展開做鋪墊,為結句作反襯。

青春恰自來。

一遇春風,青苔就憑藉著自身玩強的生命力生長,也綻放出了綠色,恰逢其時地長大。此句寫青苔並不因為環境不好,不受人重視而自暴自棄,並不因為牡丹等花受人栽培而羨慕,時候一到,自得其樂地生長,按照自己的規律完成生命的歷程。在這裡也體現了袁枚尊尚自然的特點。

苔花如米小。青苔開花了,但是他的花骨朵很小,就像大米粒那麼大。這句是實描,因為青苔本來就微小,開的花也就更小了。青苔雖然卑微,但它也有生命的歷程,該發芽就發芽,該開花就開花,該結籽就結籽,生命的歷程一樣也不會少。

也學牡丹開。雖然青苔的花很小,但開放的過程也和牡丹一樣熱烈奔放,也是那樣的生機勃勃,賞心悅目。這句說明青苔雖卑微但不卑賤,雖弱小但不自卑,開花時也熱情似火,自豪享受,這和牡丹又有什麼區別呢。

這首詩雖區區二十字,但把卑微的青苔那怒放的生命寫活了,大自然自有規律可循,不論尊卑貴賤均當充分享受生命的過程和樂趣。

謝謝大家,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歡迎交流討論!

如果喜歡就請點贊,請關注頭條號:唐詩宋詞元曲之韻,謝謝!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唐詩宋詞元曲之韻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苔》是清代被譽為“乾隆三大家”的袁枚創作的一首小詩。詩人用獨特的眼光歌頌了苔蘚的頑強生長,歌頌了它雖小亦能綻放生命的光彩。

“白日不到處”:起句就告訴了人們苔生長的環境:它生長在一個連陽光都照不到的陰暗潮溼之處,如此幽暗的環境,竟也能新生出綠意。

“青春恰自來”:這生命的綠色從哪裡來?正是這不惹人注意的苔蘚自己綻放出來的。是的,苔花雖小,它卻毫不自慚形穢,一樣充滿著自信,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個性色彩。

“苔花如米小”:小如米粒的苔花也有生命的春天,它也能開花,也一樣會綻放生命的光彩。雖然陽光照不到,生命一樣可以蓬蓬勃勃。


“也學牡丹開”:儘管苔蘚渺小、卑微,不能像牡丹一樣受到人們重視、得到人們的讚譽,但是花期來臨時,它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也能像牡丹一樣競相開放。是的,是花就要開放,不在乎有沒有人欣賞,努力做好自己就行。

其實從苔花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很多:不抱怨生長環境的惡劣,不妄自菲薄,逆境中要堅強,逆風更適合飛翔。我們大多都是一顆無名小花,不必去羨慕別人的精彩。從容自在,執著堅強,就算無人欣賞、無人喝彩,我們也要在最美的季節,綻放屬於自己的最美瞬間!!


遙說新語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首詩及其短小精良,意思也很淺顯。說我們常見的最普通最不起眼的青苔,躲在陰暗潮溼的地方,雖然沒有陽光的照耀,沒有多少人去喜歡它關注它,但是青苔自己關照自己,活的還很青春自在。雖然是青苔,但是人家也開花,雖然沒有牡丹的國色天香,但是它也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美麗,在青苔的心裡,自己就是一朵美麗的花朵。

用現在的話說,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天使。這個天使不在別人的眼裡,而是在自己的心裡。因為,你縱然是國色天香,但在別人的眼裡,你可能是爛泥一堆,相反,你縱然毫不起眼,但是你的內心充盈著自信自愛,你就是自己的天使。

欣賞這首詩,我們要理解袁枚這個人。作為清代最著名的文士詩人,袁枚的一生過得及其精彩。這個精彩不是說袁枚在官場獲得了多大的功名利祿,袁枚在三十多歲時,就厭倦了官場的爾虞我詐,就像陶淵明一樣,毅然歸去,做個天地之間自由自在的閒人。在袁枚的心中,也許他就是毫不起眼的青苔,不在廟堂之上,而處在江湖之遠。但是這都不算什麼,袁枚照樣可以活出生活的精彩,不僅是精彩,袁枚簡直是活出了人生的極致。

袁枚是個做生意的高手,一生作了很多生意,賺了很多錢;袁枚是個隱士,他買下隨園,做個風流瀟灑的閒人,袁枚隨性作詩,成為性靈派的大師,袁枚喜歡旅遊,一生走遍名山大川,袁枚是個吃貨,不僅是吃,還研究吃,把吃貨吃成了文化大師。袁枚喜歡龍陽之術,簡單說就是個同性戀,但他一點不覺得不好,相反認為這個是很美好的事情。

我們再來對比這首詩,我們可以發現,青苔就是袁枚的人生和性格的寫照。人為什麼要活在別人的眼光裡?人生而自由,靈魂也應該是自由的。同時,袁枚也用這首詩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是自己內心滿足的感覺!


好玩的國學


一首小詩,因為一個叫梁俊的在大山支教的老師和他的大山裡的學生的演唱,紅遍大江南北。

小詩的語言平淡直白,內容淺顯易懂。小詩所蘊含的哲理,打動了我們現代人的心。

像苔蘚一樣最底層人物努力開出的小花,最令人動容。
還有人記得這個平凡的漢子嗎?2004年,38歲的他,瞞著母親,給身患尿毒症的母親捐了腎。年老體弱的母親的生命也許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誠令天下子女淚流滿面,讓天下所有的母親收穫慰藉。他叫田世國,是山東棗莊市的一名普通律師。
還記得這朵美麗的小小花嗎?她叫何玥,何玥即將小學畢業之時,被查出患有高度惡性小腦膠質瘤。醫生告知只有三個月的生命,她說服了父母,做出了捐獻器官的決定。

2012年11月17日凌晨0時10分,小何玥在醫院裡走完了短短12年的人生路。凌晨4時,她的兩個腎被送到解放軍第181醫院捐給了兩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一朵美麗的小小花,用平凡生命最後的閃光,把人間照亮。


劉盛蘭,山東省煙臺市蠶莊鎮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他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捨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7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這些錢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劉盛蘭唯一珍藏的是一個深藍色布袋,裡面裝滿了匯款單和回信。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平凡的苔,開出小小的花,卻能讓每一個人思考。


白日不到處,卻不影響生命開出小小的花。這些小花還有許多許多,最能感動你我一樣的凡人,溫暖了這個世界。


煙花三月09


中國古詩詞浩瀚如星海,其中最為璀璨耀眼的還是唐詩宋詞。一般提起你所熟悉的古詩詞,張口就來的肯定是那幾首名篇,唐詩必是李白、杜甫,宋詞必是蘇軾、李清照。除了唐詩宋詞外,我們總能找到幾顆滄海遺珠,清朝詩人袁枚的《苔》這首詩便是其中一首。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首詩全詩總共四句,簡短精練的向我們描繪了苔這一植物的形象。說起苔這種低級植物,多寄生於陰暗潮溼之處,我們平常見到這種植物也大多會選擇忽視而且很難喜歡的起來。它沒有詩中提到的“牡丹”一樣的國色天香的先天優勢,卻不因此而自卑,反而更加樂觀向上的活著,活出屬於自己生命的精彩。



苔這種植物就好像是我們千千萬萬普通人中的一員一樣,即使出身平凡毫不起眼,但是沒有因自身惡劣的環境去自怨自艾去抱怨身邊的一切。先天的環境和條件不可改變,可以改變的是我們自己,生命只有一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命由我不由天”。

這首詩的爆紅緣於鄉村老師梁俊和山裡孩子小梁在《經典詠流傳》舞臺上的真情歌唱,億萬中國人在那一刻被深深感動。“我們即使擁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樣綻放,我們不要小看了自己”這是梁俊對每一個孩子的寄語,也如一粒粒種子種在他們心裡,在他們的生命中開出了花。可以說鄉村老師梁俊用心且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這首詩的精神,觸及到每個平凡人中的心靈,心若向陽,處處都是陽光。


畢丹丹的貝店733807




(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袁枚,清代詩人,所做小詩(苔)個人試析:

在一個不適於生命生長的逆境中,苔蘚憑藉頑強的生命力,綻放出了青春的光彩,這個如米粒的弱小,也可以如牡丹樣絢麗。

個人覺得此詩與李白的一句詩“天生我材必有用”異曲同工,意思相通,都是勵志的,不管多麼卑微的人,或處於多麼糟糕環境下,都要勇敢,堅強的生活,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位置,自己的作用,只要發出光芒,也可以如牡丹一樣芬芳,豔麗。


百姓日常


今天無意間頭條就推送了一段袁枚《苔》的音樂視頻,讓我一下就喜歡上了這首小詩。

白日不到處,

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苔蘚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植物,也許很多時候我們就不把它看成一種有生命的植物,而是將它看成依附於潮溼石頭的裝飾而已。

就是這樣一個被忽視的它,並沒有因為環境的惡劣與不被認同而放棄自己。

在“白日不到處”的地方,依然散發著自己的青春。

而且我也第一次知道了,原來苔蘚也是會開花的。

雖然花只能跟米一樣小,但是卻可以“也學牡丹開”。

這讓我很深刻的認識到了,不要忽略每一個生命,只要存在,它就會有存在的尊嚴和使命。

這個世界,不光是為了牡丹而存在的,也是為了千千萬萬像苔花一樣的小花而存在的。

而將這首詩演繹成歌曲爆紅的就是鄉村老師梁俊和他支教的大山裡的孩子。

大城市的孩子擁有的夢想,山裡的孩子也應該擁有。

大城市裡老師能夠獲得的尊嚴,在大山裡老師也應該獲得。

我們不能以牡丹的要求,來要求苔花;

我麼也不能將苔花的美麗,作為標準來看待牡丹。

就像這首小詩一樣,要尊重每一個個體的選擇。

不管您的出生如何,都必須要勇敢的活出青春。

無論你是牡丹,還是苔花,

你就是你自己,一個無可取代的存在。


早晨從下午開始



硯田劍影


就不賞析了,從這首小詩的爆紅,你會發現,中國傳統文化裡有太多需要挖掘的財富。尤其提醒目前的主流詩人,西方的詩歌還是比不上中國的,西化和晦澀等那些手法還是不適合中國讀者的。希望那些主流詩人多回頭看看老祖先的東西,而不是動輒一溜外國人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