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還是賣國?——詭異的二十一條事件真相之謎

對於外面,我們知道他剛當上總統不久,就是1914年,一戰爆發了,歐洲列強幾乎無一例外地捲了進去,日本覺得這是大好時機,向中國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條”,雖說袁世凱最後沒有全部答應,只答應了其中一部分,那他這個民國大總統的合法性就降得很低了,權威也跌落得很快。在內憂外患之下,袁世凱想加強自己的權威,有人就出主意說,皇帝的權威很高,可以稱帝。

愛國還是賣國?——詭異的二十一條事件真相之謎

很多國人提及“二十一條”,必痛罵袁世凱,其實“二十一條”究竟有哪些內容,卻鮮有人知曉。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身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奧同盟國向俄英法協約國開戰。日本乘機謀劃奪取德國在華的侵略權益。

9月1日,日本陸軍在山東半島登陸,向德軍開戰。11月7日,被圍困兩個月的青島德軍向日本投降。隨後,日本繼承了德國的一切在華侵略權益。

在得知日軍侵佔山東半島後,袁世凱召開緊急內閣會議。在會議上,袁世凱決定仿照1904年日俄戰爭時期的老辦法,劃定日軍出境的走廊和交戰區,以儘可能地防止戰爭波及其他地區。

然而,戰勝國日本的野心不會滿足於繼承德國的既得利益。

1915年1月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凱拋出了日本政府的對華五大項共二十一條要求。依照這些要求,日本不僅要把山東和東北變為它的殖民地,還要把整個中國變成它的保護國,這就是駭人聽聞的“二十一條”。

這“二十一條”主要內容是:

①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借他國。

②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及開礦等項特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並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均延長至99年。

③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的人開採。

④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

⑤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日合辦警政和兵工廠,日本在福建省有開礦、建築海港和船廠及築路的優先權以及一些地區鐵路建築權讓與日本。

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是以內田良平的《對華問題解決意見書》為藍本的,這個藍本具有清晰的侵華步驟和計劃藍圖。因此日本提出“二十一條”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愛國還是賣國?——詭異的二十一條事件真相之謎

在收到“二十一條”後,袁世凱表面上未動聲色,只是對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說事關交涉事宜,必須由外交部主管辦理,屆時由外交部總長與日本公使交涉。等到日本公使走後,感到事態嚴重的袁世凱立即召集緊急會議,集體討論對策。

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事實上是有備而來的。日本料到中國沒有反抗的能力,從一開始就警告袁世凱,這是一個秘密條約,必須從速商定,不能外洩。如果中國不答應,日本就要海陸並進,大舉進攻。當時的西方列強幾乎都陷於戰爭之中,沒有能力來干涉中日之事。所以,日本在中國的侵略行徑已然肆無忌憚。

從現存檔案的“二十一條”的批示上不難看出,這一事件是袁世凱從政以來最為嚴重的外交危機。袁世凱對“二十一條”的批示非常詳細,逐條圈注,反覆斟酌。

愛國還是賣國?——詭異的二十一條事件真相之謎

所幸的是,袁世凱的應對還是有效得體的。袁世凱採取的第一個措施就是利用各種渠道摸清日方的底牌。他先是派出日籍顧問有賀長雄返回日本,訪問日本政界元老松芳正義及山縣有朋,打探其中的內幕;隨後又派人花重金收買日本間諜,調查日方的有關情況,以在談判中爭取主動。

為配合摸底活動,袁世凱在談判中故意採取了拖延戰術。他首先啟用善於在困難局面中談判的前外交總長陸徵祥,並指示在談判中逐條商議,拖延時間。隨後向日本提出因事務繁忙,每週開一次會。在會議上,他讓陸徵祥拖延喝茶的時間,儘量減少商議的事項。

袁世凱的努力沒有白費,他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到,日本提出“二十一條”一事並沒有經過御前會議,而是大隈重信內閣擅自採取的秘密行動。因此,袁世凱將“二十一條”的內容,通過報紙及外交渠道洩露出去,使日本試圖儘快結束同中國的秘密談判的計劃成為泡影。此內容洩露之後,不僅國人譁然,在國際上也引起了軒然大波。

在美國,“二十一條”成為了當日報紙的頭條新聞,美國政府開始對中日談判進行干涉。談判有第三方介入後,很多內容就得重新再談。就這樣,袁世凱又成功地拖延了四個月。

日本見在談判桌上遲遲無法取得進展,隨後就在東北、山東、福建沿海等地增兵,並向袁世凱發出最後通牒,限中國在48小時之內給予滿意答覆,否則就使用武力。

針對日本的最後通牒,袁世凱召集各部門首長開會。會議上,袁世凱悲憤陳詞,稱國力未充,難以兵戎相見,只能暫時屈辱,不然,十年之後,非但不能與日本一較高下,亡國危險更甚今日。

1915年5月9日,外交部長陸徵祥及中方談判代表將“二十一條”最終修訂版交給了日本公使日置益,危機暫時化解。儘管兵臨城下,中國交給日本的“二十一條”修訂版和原“二十一條”相比,還是差之甚遠。在四個多月的艱苦談判中,中方不僅力爭刪除了第五條及前四條的部分條款,其他很多原來的侵略要求條文也變成了“留待日後磋商”,或是加進了限制條件,最後中日簽訂的“二十一條”實際上只有十二條。

那麼在簽訂了十二條條款後,袁世凱又是如何應付日本人的呢?

袁世凱是個極為聰明的人,自有應對辦法,例如已簽訂了的條款中涉及允許南滿、東蒙地區中日雜居以及雜居地商租權問題、聘請日本顧問問題,袁世凱就說:“購買租地,我叫他一寸土地也買不走;雜居,我叫他一走出附屬地,就會有生命危險;日本顧問,一個月給他兩個錢,至於顧不顧,問不問,權力在我手。”

總之,袁世凱想盡方法限制日本在中國使用這十二條,抵制日本人在中國的惡劣行徑,同時,袁世凱政府還巧妙地放縱並利用民間反日輿論,打擊日本的囂張氣焰。那一時期,民情沸騰,紛紛抵制日貨,愛國情緒日益高漲。在長達8個月的抗議浪潮中,日本成了過街老鼠,不僅在經濟上受到重大損失,國際聲譽上也遭受重創,面臨著來自美國和英俄等國的壓力與指責。正如旅美歷史學家唐德剛所評價的:日本雖然費盡心機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但後來也只落得個雷聲大、雨點小的收場,反而弄得臭名昭著,為天下人恥笑。

不僅如此,大隈重信因為未經御前會議就貿然提出“二十一條”,導致外交失敗、經濟受損而下臺。日本試圖將中國變為日本的“保護國”的陰謀徹底破產。但中國在這次危機中,同樣遭受了損失,被迫延長旅、大租借期至99年。

如果結合當時的國際形勢、雙方實力,在這次危機中袁世凱所採取的外交談判手段還是可圈可點的。如巧妙釋放談判信息,利用民間反日輿論讓日本知難而退。畢竟當時中日實力差距較大,逞一時之勇並非明智之策。可以說,袁世凱在談判中所作的犧牲和讓步,屬於委曲求全的屈辱外交,並非完全賣國性質。

無法否認,“二十一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大外交恥辱,所謂弱國無外交,如果中國堅決不簽訂“二十一條”,中日戰爭也許會提前20年全面爆發。但是那時的國力財力肯定比不上20年前甲午戰爭時期的清朝,甚至遠不如20年後的國民黨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