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歷史上首位狀元 治水能臣徐奭

温州历史上首位状元 治水能臣徐奭

泰順嶺下沙墩徐奭墓遺址

温州历史上首位状元 治水能臣徐奭

徐奭中狀元后宋真宗敕給的聖旨抄件

27歲,他就高中狀元,而且還是溫州歷史上的首位狀元。他的名字叫徐奭(音“是”),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熟悉,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位古代鄉賢。

在泰順縣城城東方向,有一條名為“狀元嶺”的古官道,相傳因宋代狀元徐奭曾多次往返於此而得名。這條泰順最早通往溫州城的官道,始建於唐代,被稱為“溫州大路”。

一千多年前,少年徐奭隨父徐駿,從泰順木棉村遷至嶺下村,又從“溫州大路”走出了大山,開始了他精彩的科舉之路。

温州历史上首位状元 治水能臣徐奭

溫州都市報8月9日報道版面圖

27歲成為溫州史上首位狀元

徐奭(985~1030),字武卿,出生於瑞安義翔鄉五十九都木棉村(今泰順司前畲族鎮溪口村一帶)。遷至嶺下村後,徐家在今垟疇村建立田莊,稱徐莊;在今書院村建有專供族內子弟讀書的徐家書院。

少年時期的徐奭和弟徐奕、徐達及堂兄弟一起在徐家書院學習。徐奭少時聰慧過人,能熟背《論語》《春秋》《禮記》等經典,並能融會貫通。及長,在家鄉娶妻,育有長子未艾、次子添和少女。

北宋時期,福建一帶名人輩出,人才薈萃,書院眾多,科舉上榜率高。宋鹹平元年(998)閩人葉齊高中文科狀元,福建遂成各地學子夢寐求學之地。徐奭結婚生子不久,為求良好的學習環境,便和弟徐奕隨父移居閩地。

在閩學習期間,得益於良好文化氛圍的滋潤,徐奭學業大成。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徐奭在建州(今福建省建甌市)參加發解試。同年秋,他前往汴京(今河南開封),三個月後參加由禮部主管的省試,高中省元。翌年三月,參加由宋真宗主持的殿試,徐奭一舉奪得狀元,時年27歲,為溫州歷史上首位狀元。

温州历史上首位状元 治水能臣徐奭

有著千年歷史的泰順廊橋

歐陽修曾為他留下千年名句

徐奭的殿試答卷並沒有流傳下來,所幸歐陽修《歸田錄》中保存了他的試題《鑄鼎象物賦》中的兩句:真宗好文,雖以文辭取士,然必視其器識。每御崇政賜進士及第,必召其高第三四人並列於庭,更察其形神磊落者,始賜第一人及第。或取其所試文辭有理趣者,徐奭《鑄鼎象物賦》:“足惟下正,詎聞公餗之欹傾;鉉乃上居,實取王臣之威重”,遂以為第一。

徐奭因這兩句深有理趣,而被真宗欽點為狀元。徐奭殿試的名句“為時人所推重,名噪天下”,後人將其解讀含義如下:鼎足平正,沒有聽說鼎中之美食傾斜倒掉的;王朝永固,取決於君王大臣的威嚴重信。

高中狀元后,宋真宗給他下了一道聖旨。千年過去,聖旨實物已失,所幸泰順《仙居(徐氏)祖傳歷代祖宗畫像》題款,留下當時的榮耀:“敕狀元徐奭皇帝制曰:竊惟入侍經筵,必資多聞博學之佐;出使藩臬,宜簡窮材碩德之臣;非聞望素優,曷得吏民帖服?今科一甲進士徐奭龍首高登,蜚聲唧唧,鰲頭獨佔,鴻譽魏魏,不特海內惟尊,抑亦天朝倚重。茲特委爾榮行,須朕簡命,宣我威信,俾國體之共尊,振爾紀綱。令君命其不褻如,朕親臨爾其懋哉!大中祥符五年八月。”

從一帆風順到跌入低谷

狀元徐奭進入仕途被授蘇州通判,任滿後召試入館,除授著作佐郎、直集賢院。館閣是王朝的儲才育才之地,作為進士及第第一人,徐奭的入館,正表明了宋王朝對他的器重和期望。

館職清閒而前程遠大,徐奭入仕之初,可謂一帆風順。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天禧二年科場舞弊案事發,徐奭的政治生涯,瞬間跌入低谷。

天禧二年(1018)年,徐奭任開封府發解試考官。考試結束後,不知出於何種原因,或許是因人請託,徐奭竟“潛發封卷視之”。因私拆試卷事發,被貶為洪州(今江西南昌)監當。由直集賢院的清優之位,被貶為洪州酒類專賣事務官,幾乎是一貶到底。

太湖治水,得到朝廷嘉獎

所幸徐奭在洪州監酒的位置上並未蹉跎過久,從文獻的記載來看,至遲在天禧四年(1020),徐奭已經重回朝廷。這一年,他參加了註釋真宗御製文集的工作。

宋仁宗即位(1023)後,徐奭調任蘇州通判,不久升任為兩浙轉運使。作為南方最發達之地,兩浙路是北宋中央財政的重要支柱,所謂“兩浙之富,國用所恃”,由此看來,宋廷將“經度一路財賦”的兩浙轉運使一職授予徐奭,也確可稱得上委以重任了。

徐奭在擔任兩浙路轉運使時最大的政績就是治理太湖。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太湖地區再次發生水災。是年,“蘇州太湖塘岸壞,及並海支渠堙廢,浸民田”,八月,宋廷詔令徐奭和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運使趙賀“領其事,伐石增堤,浚積潦,自吳江東赴海”。

由於興修水利有功,徐奭得到朝廷褒獎,升遷禮部郎中,知制誥,負責起草詔令。

以豐富經驗成功治理黃河水患

徐奭在任知制誥期間另一值得關注的事,則是在滑州參與治理黃河水患。天聖五年十月乙未,宋廷遣徐奭前往滑州祭告黃河。

滑州,在今河南滑縣東南,位處黃河下游地區。是唐宋時期河患最為集中的地段之一。宋廷耗時十幾年,終於將黃河大決口堵住。依慣例,治水成功後須得遣使祭告神靈。

徐奭這回的差遣,應該說很是輕鬆。但徐奭到了滑州以後,並非是祭告一回便告了結,而是以他豐富的治水經驗發現隱患。並於十二月十二日上書雲:“近至滑州魚池埽,最是緊急,聞得舊有減水河,望令開浚埽。”徐奭的建議得到了朝廷的重視,“詔滑州相度,本州島言應役夫二萬八千餘,一月工畢。或以兵士漸次興功,計役萬二千人七十日。詔差軍士興葺之。”

卒於開封府尹任上,年僅44歲

徐奭在知制誥任上表現出多方面的才幹,然而很長時間內沒能得到升遷。直到天聖六年才由宮內直接下旨,擢拔為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

從翰林學士選任宰輔,是宋代一項行之有效的選官制度,《石林燕語》卷七即雲:“祖宗用人,多以兩省闈要,而翰林學士尤號清切,由是登二府,十常六七。”徐奭還兼領權知開封府的重要職位,洪邁《容齋續筆》卷三“執政四人頭”條雲:“國朝除用執政,多從三司使、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御史中丞進拜,俗呼為‘四人頭’。”可以說,徐奭很有機會升至宰輔之位,只可惜他於天聖八年九月暴卒,未能完成這最後的輝煌一步。

天聖八年(1030)九月,徐奭暴病死於任上,年僅44歲。死後,朝廷封他為晉寧侯。歸葬故里,墓在泰順嶺下沙墩。

據說,泰順嶺下村尚有“照坪”“樓前”“魚塘底”“荷花池”“馬欄基”“馬欄底”“馬欄前”“馬欄道”等地名,這些都與當年徐奭可能在嶺下修建過一座規模宏大的府宅有關。

七十多年後,宋徽宗賜其號“衝晦先生”。

徐奭之後,泰順在宋代人才輩出

徐奭高中狀元后不久,其弟徐達18歲進士及第,初任杭州於潛縣丞,後任梅州知府。其大弟徐奕及子徐盛、徐戍在建州山表安家著籍,父徐駿和徐達返回原籍。

自徐奭之後,泰順在趙宋之際“文物漸盛,科甲肇興,人才輩出”,出現了以科舉而著名的九個大族。

作為溫州歷史上的首位狀元,徐奭對泰順乃至溫州文化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