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院十名醫務工作者正堅守在雪域高原

一年多時間,來自中心醫院的一批醫生已習慣高寒缺氧的環境和略顯簡陋的醫療設備,享受著被親切呼喚“安吉拉”(藏語中“醫生”的意思)的自豪。

此刻,我院十名醫務工作者正堅守在雪域高原

此刻,仍有10名中心醫院的醫生從湘江河畔來到雪域高原,從上一批援藏醫生手中接過接力棒。從1973年至今,該院已有30餘名醫療專家先後奔赴扎囊縣人民醫院開展對口幫扶工作。

“既然去了,就要扎得進去”、“既然幹了,就要幹得漂亮”、“既然選擇了,就要展示新風采”,這是株洲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毛騰飛對援藏幹部的殷切囑託,也是株洲市中心醫院每一位援藏醫生的行動指南。

此刻,我院十名醫務工作者正堅守在雪域高原

技術幫扶、設備援助、內涵扶植…… 近年來,株洲市中心醫院多措並舉,不斷創新援藏思路,助推扎囊縣人民醫院步入發展“快車道”,譜寫出一曲藏漢民族團結之歌。

在醫療條件相對落後的西藏,技術幫扶是援藏醫生關注的重點。

2017年7月初,已忍受右上腹疼痛10多天的卓瑪央宗來到扎囊縣人民醫院就診,經醫生診斷為膽囊結石伴膽囊炎。

此刻,我院十名醫務工作者正堅守在雪域高原

經過會診,株洲市中心醫院肝膽胰外科副主任醫師王強決定對卓瑪宗央進行腹腔鏡手術。相較傳統手術,該手術方法傷口小,患者恢復快。

“我們從未開展過這類手術,既然你們來了,我相信你們!”扎囊縣人民醫院院長丹增多吉當即給出了一顆“定心丸”。

手術前,大家開始各自準備。人員有了,儀器有了,可是腹腔手術必需的連接氣腹機和吸引器的硅膠管沒有,這可咋辦?手術室主管護師黃剛立即向株洲市中心醫院手術室護士長陳娟求助,護士長立即託人將硅膠管帶到扎囊縣。

此刻,我院十名醫務工作者正堅守在雪域高原

▲圖為手術現場

7 月12日,在中心醫院麻醉師李立新,手術室護士黃剛等團隊成員的配合下,手術順利完成。“謝謝,謝謝。”麻醉甦醒後,卓瑪央宗拉著援藏醫生的手,連聲道謝。

此刻,我院十名醫務工作者正堅守在雪域高原

▲圖為王強、李立新與患者及家屬合影

這是扎囊縣歷史上第一臺腹腔鏡手術,使得扎囊縣人民醫院成為西藏為數不多可以開展腔鏡手術的縣級醫院。

第一例高危孕產婦剖宮產手術;

第一例婦科腔鏡微創手術;

……

這些年,株洲市中心醫院援藏醫療隊以技術幫扶為抓手,開創了數個扎囊縣人民醫院的第一,填補了數個技術空白。

數據見證成績。相較10年前,扎囊縣人民醫院的年門診量已從2萬餘人次增長至5萬餘人次,年住院人數從500人次提升至1500餘人次,正逐步實現“中病不出縣”的目標。2017年,該院被列為西藏自治區“國家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示範醫院”,今年1月,又被評為“二甲”綜合醫院。

內涵扶持,變輸血為造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何將“輸血”向“造血”轉變,這是株洲市中心醫院援藏醫療隊一直思考的問題。

此刻,我院十名醫務工作者正堅守在雪域高原

“我們的目的是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不僅要在醫療知識和技術上對扎囊縣人民醫院予以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加強醫院的內涵建設。”株洲市中心醫院院長蔡安烈介紹,這些年,該院一直圍繞“醫院管理、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三項基本任務展開援藏工作。

完善的制度建設是規範化管理的基礎。針對扎囊縣人民醫院在管理上存在的各類問題,援藏專家結合實際情況,創新推行了崗位責任制、醫療質量控制體系、行政管理大查房制度……一系列制度的推出,致使醫院的面貌煥然一新。

此刻,我院十名醫務工作者正堅守在雪域高原

完善制度的同時,援藏專家開始著手學科建設。他們利用專業優勢,明確醫院發展定位,優化學科結構和佈局,幫助扎囊縣人民醫院先後創立了婦產科、普外科、五官科、兒科等。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擁有了知識和技術,沒有人才,一切無異於紙上談兵。

為了給扎囊縣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援藏醫生還開展了“一帶一”或“一帶多”的的活動,定教學任務,手把手地教,並按月進行考核。截至目前,援藏專家已診治病人5.5萬餘人次,開展各種中、大型手術2000餘臺次,舉辦培訓班、學術講座30餘次、培訓人員近3000人次。

此刻,我院十名醫務工作者正堅守在雪域高原

“像婦產科主任卓瑪,通過我們幾年的培養,現在已經能夠獨當一面。”蔡安烈說,除了就地培養,他們還從當地醫生中挑選優秀苗子來株洲“取經”。現在已有一名扎囊縣人民醫院的醫生在該院進修,下個月,又會派出醫生來該院消化內科進修半年。

將黨建工作延伸到雪域高原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這是“老西藏”精神的要義,也是株洲市中心醫院參與援藏的黨員一直堅守的信條。

此刻,我院十名醫務工作者正堅守在雪域高原

2017年5月,來自市中心醫院的易新民、李立新、劉偉、符孝磊、紀青等5名黨員告別親友,踏上了雪域高原。為了按時參加組織生活,他們在扎囊縣人員醫院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並在6月29日召開了第一次學習討論會。如何將援藏與黨建有機結合?成為他們討論的主題。

很快,這群人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此刻,我院十名醫務工作者正堅守在雪域高原

眼科專家劉偉捐贈了一臺眼科顯微鏡手術儀及價值3萬元多元的晶體,兒科專家紀青捐贈了小兒心肺復甦教學模具……在扎囊縣,他們演繹了一個又一個暖心故事,贏得當地群眾的一片好評。

“我是一名援藏醫生,也是一名黨員,更應該發揮模範帶頭作用。”面對他人的盛讚,中心醫院的醫生如是說。

“將黨建工作延伸到雪域高原,既激活了黨組織的‘神經末梢’,也激發了援藏工作的內生動力。”株洲市中心醫院黨委書記郭曉丹說。

無聲是有聲,表率是感召。據統計,株洲市中心醫院已為扎囊縣人民醫院援助了藥品、耗材設備共計150餘萬元。如今,扎囊縣人民醫院先進醫療設備奇缺狀況得到大幅改善,醫療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雪域高原上的株洲“安吉拉”

株洲與西藏山南市的扎囊縣,一東一西,海拔相差3000多米、直線距離2000多公里。然而,在這相隔數千裡外的雪域高原,卻活躍著一批來自株洲市中心醫院的“安吉拉”。在援藏期間,來自株洲市中心醫院的醫生們也跟藏區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們當中的劉偉、黃崗、李立新、紀青再次向組織提出申請,帶著一份責任,一種擔當,兩次奔赴西藏開展醫療幫扶,帶著仁心和精湛的醫術,為藏民解除病痛,為藏區培養了一支撤不走的醫療隊。記者選取了其中4位援藏醫生代表,讓我們聆聽他們的故事。

此刻,我院十名醫務工作者正堅守在雪域高原

為120餘名患者送去光明

此刻,我院十名醫務工作者正堅守在雪域高原

扎囊縣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平均海拔3680米。由於高原紫外線強,加之當地醫療資源匱乏,眼科疾病高發。2017年6月,劉偉主動請纓援藏6個月。

“一開始,那裡沒有眼科醫生,更別提相關的醫療設備。”劉偉說,有一天,他接診了一位名叫多吉的高三學生,該患者在10年前因為一次外傷致右眼失明。經檢查,多吉為右眼外傷性白內障,通過手術可以重見光明。遺憾的是,當時,扎囊縣人民醫院並沒有眼科手術設備和材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多吉的事情深深刺痛了劉偉,也讓他萌生了一個念頭——自費購買眼科醫療設備。

手術顯微鏡、眼科手術器械、人工晶體……劉偉先後花費8萬餘元將這些設備材料一一買回,並捐贈給扎囊縣人民醫院。設備到位後,他第一時間為多吉進行了手術。很快,慕名而來的患者越來越多。據統計,他已為120餘位藏族患者送去光明。

今年3月,劉偉第二次走進扎囊,開始為期一年半的援藏工作。這一次,他又為自己制定了一個目標,“為當地培養一支專業的眼科團隊,讓技術紮根扎囊,使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往後不再受眼科疾病的困擾。”

為當地醫生製作圖文並茂的教學PPT

此刻,我院十名醫務工作者正堅守在雪域高原

2016年7月13日,作為株洲市第八批援藏醫務人員,曾偉來到了扎囊縣人民醫院。雖然有過心理準備,但當地落後的醫療狀況仍超出他的想象。

“我是那家醫院唯一的骨科醫生。”曾偉說,“這意味著,一切得從零開始。”

2016年8月12日下午,扎囊縣人民醫院外科門診接到一名左手第五指骨折、中節開放性關節脫位合併關節囊、伸指韌帶斷裂的患者。在曾偉看來,這是一次絕佳的現場教學機會。

清創縫合、關節囊修補、韌帶縫合、手部石膏固定……曾偉一步一步耐心地指導當地醫務人員,手術非常成功。術後,當地的醫務人員居然興奮地鼓起掌來。

“這個手術在內地很常見,在當地確實首次開展。”曾偉說,這件事讓他懂得,援藏的關鍵在於援智。

從那以後,只要有時間,曾偉便拿出早已翻得破舊的骨科書,將知識點羅列出來,做成圖文並茂的教學PPT,然後組織當地醫生一起學習。

“我雖然是個‘80後’,可當地那些年長的醫生都會喊我曾老師,確實有些成就感。”曾偉說。

在當地首開兒科病房

此刻,我院十名醫務工作者正堅守在雪域高原

紀青 兒科主任

7月25日上午,聯繫上紀青時,她正在扎囊縣人民醫院坐診。每天,她都要接診10餘名患兒。此前,這樣的場景在當地不可想象。

扎囊縣人民醫院雖是一家綜合性縣級醫院,可由於人手緊缺,過去,該院一直沒有專職的兒科醫生,也未開設兒科門診。當地孩子生病了,一般都是轉往山南市或是拉薩救治。這樣一來,患者舟車勞頓,還耽誤病情。得知該情況,去年5月,紀青主動申請援藏。

開設門診、捐贈教學模具、設立新生兒急救知識培訓班……很快,在她的帶領下,扎囊縣人民醫院開闢了兒科病房,當地甚至鄰縣的患兒慕名而來。

去年7中旬,一位名叫扎西東珠的2歲小男孩,因連日發燒咳嗽被緊急送入扎囊縣人民醫院。經診斷,孩子患上了肺炎。

“求求你一定要救救我的孩子。”扎西東珠的父母拉著紀青的手,滿臉憂傷。

“放心,我會盡我所能。”紀青一邊安慰家屬,一邊趕緊將孩子收治入院。住院期間,為了逗孩子開心,她還會時不時送去一些小禮物。

經過一週時間的輸液及霧化治療,孩子痊癒了。

“出院後,他和媽媽還特意到門診給我送雞蛋。”紀青說,雖然背井離鄉,但是藏族同胞的淳樸與善良,也讓她收穫到了家人般的溫暖。

花費數月時間編寫萬餘字用藥手冊

此刻,我院十名醫務工作者正堅守在雪域高原

魏龍 藥學部副主任

去西藏前,45歲的魏龍對地廣人稀並沒有什麼概念,但坐著顛簸的越野車在廣袤的原野上穿行時,他才明白西藏醫療發展之難,藏區人民就醫的不便。

今年3月,魏龍來到扎囊縣人員醫院,開始了長達一年半的醫療援藏。此時,恰逢西藏所有醫院藥品實行網上統一集中採購。經驗頗豐的他,主動承擔起這項工作的組織實施。

政策宣講、平臺建設、制定清單……在魏龍的指導下,扎囊縣人民醫院在全區率先完成了這項工作,該院藥品供應不齊全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除了積極投身醫院的相關改革工作,魏龍還發揮特長,花了近4個月時間,編寫了一本一萬多字的《扎囊縣人民醫院用藥手冊》。

“這裡的網絡並不好,以後有了這個手冊,當地的臨床醫生在用藥時翻一翻,就能知曉藥品的療效、不良反應等,可以當工具書用。”魏龍說,預計下個月,這份手冊就將出爐。

他們就像我們的親人

2018年7月中旬,扎囊縣人民醫院院長丹增多吉來到株洲市中心醫院,開展為期一個月的進修學習。作為株洲醫療援藏事業的見證者,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此刻,我院十名醫務工作者正堅守在雪域高原

1、談談您與株洲的淵源?

1995年,我從藏醫學專業畢業後進入扎囊縣人民醫院工作。2001年,我被選派到株洲市一醫院(現市中心醫院)放射科進行進修培訓。在株洲的一年時間,讓我對這家醫院和這座城市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學成之後,我在扎囊縣率先開設了放射科。之後的數年間,我也來到株洲五六次,我覺得這裡的醫療水平發展很快,這座城市也越來越美。

2、您如何評價株洲市中心醫院援藏醫療隊的工作?

扎囊縣的自然條件很艱苦,可這些年,株洲市中心醫院派出的30餘名援藏醫生卻從不喊苦、喊累。他們中許多人不僅要克服高原反應,還要克服對家人的思念,即使條件惡劣,他們仍堅守崗位,為藏區同胞送去了優質的醫療服務。

3、株洲的援藏醫生和當地的醫護人員、患者相處如何?

在當地,我們雖然稱援藏醫生為“老師”,其實就把他們當作親人一樣,同吃、同住、同奮鬥,感情極其深厚。而當地患者的患者也非常尊重援藏醫生,把他們當作“天使”一樣,心懷感激。

4、在援藏醫生的幫扶下,扎囊縣人民醫院有怎樣的變化?

這些年,我們醫院的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其中援藏醫生功不可沒。過去,扎囊縣人民醫院的綜合實力在整個西藏地區排名靠後。如今,在援藏醫療隊的幫扶下,我們醫院的服務水平、技術設備以及就診人數等大幅提升,在全區都算是“排頭兵”。

記者:株洲日報 劉 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