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有房玄齡,宋有王安石,明有張居正,清朝爲何卻沒有?

翻開中國歷史,就能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即:唐朝有房玄齡,宋朝有王安石,明朝有張居正,但清朝卻沒有真正的賢臣!

看到這裡,有人反駁認為,張廷玉、劉羅鍋、曾國藩等人,不都是名臣賢士嗎?事實上,這裡有兩點需要說明!

(1)清朝之前,有政治抱負、有理想的文官數不勝數。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批人雖然受到各種掣肘,但總體卻是在慢慢的在實現政治抱負,無論最終能否成功!

(2)和前幾朝相比,清朝這些人,只能算高級辦事員,高級奴才,執行能力很強,但卻沒有自己的思想。換一句話說,他們沒有自己的政治抱負,只算應聲蟲!

唐有房玄齡,宋有王安石,明有張居正,清朝為何卻沒有?

大家不妨仔細想一想,單就一條,或許就讓人心有萬千感觸,即:清朝之前,大臣面對皇帝,要麼有座位,要麼站著說,所以脊樑骨基本是挺直的;但清朝之後,無論年紀有多大,無論要說多久,面對皇帝時,都要跪著說話!這一形式上的小變化,卻折射出兩種不同的人格!

回到原先的話題,唐朝有房玄齡,宋朝有王安石,明朝有張居正,但清朝卻沒有呢?關鍵有三!

唐有房玄齡,宋有王安石,明有張居正,清朝為何卻沒有?

第一,清朝之前,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帝能容忍大臣拿走部分權力,所以張居正等才能實現政治抱負!但清朝追求的是“大權在握”,康熙死前說了九個字,即:“天下大權,惟一人操之,不可旁落”,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清朝皇帝不可能分權給大臣,連縣令任職,皇帝都要過問!沒有一定權力,如何實現政治抱負?

第二,清朝的部落統治本色!大家都知道,清軍入關之前,屬於完全奴隸制。清軍入關之後,實行的是半奴隸制和半封建制。但在朝廷的權力中心,國學大師錢穆評價,實行的是“部落奴隸制”,任何滿人,都是皇帝的“奴才”,喊皇帝叫“主子”。在這種情況下,也不可能有滿人權臣出現,當然“奴隸”也不敢“奴隸主”索要權力!

第三,清朝統治的政治需要!清朝是“小族臨大族”,想要實現統治,需要下一番功夫,錢穆評價是“不能靠制度,而要靠法術”。在“法術”之中,有一條就是要神話皇帝。在清朝根本看不到張居正這等人物,彷彿天下所有的智慧和才華,都跑到康熙雍正乾隆等人腦袋裡了,其他大臣都是蠢蛋!

唐有房玄齡,宋有王安石,明有張居正,清朝為何卻沒有?

事實上,任何一個王朝,都有才華橫溢之輩,在中華文明的孕育下,都有王安石、張居正這等天才人物!關鍵在於,有沒有足夠他們生長髮芽的土壤!龔自珍有一首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一語道破清朝當時社會的本質!

任何一個時代,什麼最重要?人才!所以,近代的落後和屈辱,清朝也別怪這怪那,怪儒家怪明朝怪傳統等等,先好好想想自身的原因!乾隆曾罵紀曉嵐:“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和明朝的“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相比,野蠻和文明一眼可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