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裡的中國》:你必須離開農村,因爲這裡的土地不養人!

《鄉村裡的中國》:你必須離開農村,因為這裡的土地不養人!

山川網:我從中學時代開始喜歡看紀錄片,這一愛好一直延續至今。我也始終認為,紀錄片這種藝術載體充滿魅力,堪稱是這個社會的良心。紀錄片中有關於這個世界最真實的影像,雖然時常不那麼美好,但卻十分真實。

今天想向大家推薦的這部紀錄片,我個人認為,它是一部反映中國地理人文和社會現狀,尤其是關於在過去幾十年中國高速城鎮化進程中,那些未能跟上時代節奏的落後山區農村,當地村民的真實生活狀態。

紀錄片開篇時這張黑底白字的獲獎信息,足可見這部紀錄片沉甸甸的價值含量。紀錄片的導演是焦波,對紀錄片領域有所瞭解的朋友,應該對他的另外一部紀錄片作品《俺爹俺娘》有印象。

拍攝《鄉村裡的中國》這部紀錄片,焦波和他的攝製組在杓峪村裡呆了整整373天。在此期間攝製組和當地村民一起吃、一起住,前後拍攝了近1000個小時的素材,最終剪輯出大約兩個小時的精華。 鏡頭語言樸實無華,未曾刻意渲染苦難氣氛,通篇卻頗多令人心生共情之處。

鄉 村 之 美

因為拍攝對象是農村,所以該片的時間軸是按照代表中國傳統農時的二十四節氣,然後加入了三條人物主線組成。人物主線分別是“文化人”杜深忠、村支書張自恩、鄉村年輕一代代表杜濱才。

由時間軸帶來的,是大自然賦予鄉村特有的美好風光——

《鄉村裡的中國》:你必須離開農村,因為這裡的土地不養人!

《鄉村裡的中國》:你必須離開農村,因為這裡的土地不養人!

《鄉村裡的中國》:你必須離開農村,因為這裡的土地不養人!

《鄉村裡的中國》:你必須離開農村,因為這裡的土地不養人!

《鄉村裡的中國》:你必須離開農村,因為這裡的土地不養人!

人 物 主 線

但由三條人物主線衍生出的諸多矛盾紛爭,顯然才是該片的精華所在。

《鄉村裡的中國》:你必須離開農村,因為這裡的土地不養人!

“文化人”杜深忠

杜深忠無疑是該片當之無愧的第一主線。按照導演焦波的說法,最開始時這部紀錄片原本只定了他這麼一條主線,後來製片人提醒,還是三條主線更穩妥一些,才加入了另外的兩條人物主線。

作為第一主線人物,杜深忠的人物性格是最豐滿的。一方面,作為和村子裡一百多戶村民一樣,以種植蘋果為主要作物謀生的果農。杜深忠無疑是“失敗”的,首先是種植的面積小,其次是在賣水果這件事上,他顯得頗不擅長。同樣的水果,他賣出去的價格就比別人要更低些。

但是另一方面,物質條件堪稱匱乏的杜深忠,卻有著全村所有村民都沒有的“文化”氣質。年輕的時候曾經上過文學培訓班,也曾給很多報社、雜誌社投稿,但是最終都石沉大海。

杜深忠寫得一手好字,所以村子需要標語,或者村民需要對聯之類的東西時,他的才能就派上了用場。

他喜歡樂器,雖然連最簡單的笛子都不會吹,但是卻對“高雅”音質的琵琶念念不忘。後來還是瞞著妻子,花費690塊“巨資”把琵琶買了回家。為了避免妻子嘮叨,他還撒謊說買琵琶只花了490塊。當然,後來還是被妻子發現了這件事。

片中杜深忠與妻子之間的矛盾,就像人類在追求精神與物質兩項追求時的掙扎與妥協。妻子總是在唸叨杜深忠不會過日子,不懂得賺錢,只知道把錢花在那些根本沒有用的地方。而杜深忠卻一直強調精神需求和吃飯睡覺同等重要,認為這一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妻子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理解自己想要什麼。

但是從另一層面說,杜深忠卻也是幸福的。妻子雖然總是念叨個不停,但卻承擔起了更多的家務,讓杜深忠有時間可以去做一些他想做的事情。一如片中妻子說過的一句話,“實際上從內心我也很敬佩你爸爸”。

《鄉村裡的中國》:你必須離開農村,因為這裡的土地不養人!

村支書張自恩

村官難做,這點在張自恩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張自恩在部隊裡當過四年並,退伍回來後,便開始了自己的村支書生涯。收入,微薄得可憐。經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配合上面派下來的駐村代表改造鄉村形象和道路砍樹,結果和村民起了爭執,後來還被舉報貪汙。村裡不管誰家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他都要出面調停,儘可能做到村民的穩定和諧。為了幫助村子實現脫貧,他三番五次拜訪旅遊公司的老總,盼望能引進旅遊項目,為村子帶來新收入。

年關來臨的時候,張自恩帶著禮品,去看望那位冤枉他“貪汙”的村民。這讓中國式人情社會,立刻鮮活生動了起來。片尾,一句“幹一年支部書記,也就是賺了一肚子酒”,是張自恩對於自己一年到頭工作的最終總結。

《鄉村裡的中國》:你必須離開農村,因為這裡的土地不養人!

大學生杜濱才

杜濱才所代表的角色至關重要,作為村子裡的新生代大學生,他所呈現的,是年輕一代對於土地桎梏的掙扎。

一如上一代村民杜深忠渴望的那樣,他迫切期望他的下一代子女可以通過學習,離開他一生都渴望離開的鄉村、擺脫的農民身份。

杜濱才身上所有的戲劇矛盾,其實都在於他與家庭、與父親的思維衝突。這是一種必然存在,且隨著時間推進也無法消減的矛盾。背後的原因表面上是農村生活方式與城市生活方式的衝突,但深層次卻是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的衝突。這種衝突是斷裂式的,不可人為擬合的。

對於父親杜洪法,杜濱才從情感上心存感激,這點在紀錄片最後的鄉村春節聯歡會上,杜濱才一首《父親》,應該說感動的不僅僅是臺下站立的杜洪法,更是千千萬萬看過這部紀錄片的年輕人,尤其是寒門年輕人,因為他們最感同身受。

但與此同時,杜濱才對於父親失敗的人生和糟糕的境況又深感無能為力。片中杜濱才像個大人一樣反過來教育他的父親時,他無疑是無比痛苦的。因為在人生的所有關鍵節點選擇上,他的父母必然是缺席的,他只能依靠自己做決定,並且承擔決定帶來的一切結果。

對於父輩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構成了新一代出身鄉村,但卻有志向改變命運的年輕人,內心深處最難言的苦衷。

面對接下來註定荊棘密佈的道路,無知者有時比無知者更幸福,因為他們睡得更香。半夜輾轉反側的,都是渴望逆襲命運卻不得其法者。

失 敗 人 生

《鄉村裡的中國》:你必須離開農村,因為這裡的土地不養人!

在紀錄片的最後,恰逢春節。杓峪村村委組織全村村民舉辦了一場春節聯歡會。在聯歡會上,先前在紀錄片中出現的絕大多數人物,幾乎悉數登臺表演節目。

最讓我觸動的,還是杜深忠和其他幾位村民一起表演的一個節目。由於原本幾個表演者對樂器本就談不上熟練,臺下村民對於樂器表演也更是談不到欣賞,所以表演全程就在熙熙攘攘中度過。在節目徹底結束後,其他幾名表演者都走下了舞臺,只有杜深忠一人,獨留在舞臺上孤零零擺弄著他花費690元“鉅款”買來的虎丘牌琵琶。

這樣的畫面,無疑是對杜深忠一生最好的一個註腳。曲高和寡、知音難覓,這正是一生都在追尋精神世界豐盛,但卻不得繼續在貧瘠土地上了此餘生的杜深忠,痛苦與無奈之所在。

但事實上,相比非常多的中國父母,我還是打心眼裡敬佩杜深忠。這種敬佩自然不是來自於杜深忠一生取得了多高的成就。恰恰相反,如他自己親口所說,“我失敗了一輩子,一事無成”。

我敬佩的是,他敢於直面自己失敗的一生,敢於承認自己一生一事無成。

知恥者,近乎勇。

《鄉村裡的中國》:你必須離開農村,因為這裡的土地不養人!

“咱現在為什麼花上一切精力,拿出所有的精力來供孩子上學。這個土地,一些人說對土地有感情,實際上我一開始對土地就沒有一點感情,咱就是沒有辦法,無奈。咱外邊又沒有多麼了不起的靠山,咱就是指望自己打拼,指望自己努力。特別是現在這麼好的條件,你得好好讀書。這個土地不養人,我和你說,咱這裡的二畝貧瘠土地不養人。所以說我多麼盼望著你成才。我失敗了一輩子,今年快六十了,一事無成。你都大了,現在正好在學習期間,你一定好好努力。你別看我一輩子不成功,但不成功的教訓比成功的經驗還說明問題。這是血的,這是一輩子的心血,一輩子的淚。”——杜深忠

作為本片中最主要的主線,在該片臨近結尾時杜深忠的這段話,堪稱是字字帶血,句句含淚。杜深忠的痛苦在於,他和那些一輩子沒有走出過大山,也從未思考過自己為什麼活著,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渾渾噩噩渡過一生的部分村民不同。事實上他清楚他想要什麼,但是又不知道該如何去追尋和實現他想要的人生。很快,他便老了。

《鄉村裡的中國》:你必須離開農村,因為這裡的土地不養人!

歲月取走了他的牙齒,卻沒能徹底磨滅他的夢想。他依舊堅持每日看新聞聯播瞭解外面的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他依舊堅持在陽光投射進房間的一塊地上寫字。

在普遍重彩禮的山東農村,他對未來女婿的最高條件、也是唯一條件是——你們要相愛。並且在女兒出嫁時,將積攢多年的兩萬塊錢,給了女兒當作嫁妝。

城 鎮 化

《鄉村裡的中國》:你必須離開農村,因為這裡的土地不養人!

中國海量農村人口的城鎮化進程,必然不可能一帆風順,甚至應該說是血與淚的過程。

片中有一個引人深思的橋段:村民張自軍在貴州工地打工時從高架摔落,不治身亡,留下一個年幼的兒子。下葬時,孩子指著墓坑發問:“那是俺爸爸的家嗎?門口怎麼這麼小。”

杜深忠早年為湊孩子學費出去打工,一連五年他都在農閒時去萊州,幫玉米販子收割玉米,每天每畝地不過掙幾十元;收完玉米就又去工地搬磚。沒日沒夜的苦幹讓他提前衰老了,數載下來,正值壯年的他牙齒掉了13顆。

所以對於村裡的年輕人外出打工這件事,他將之比喻為“拿著人肉換豬肉吃”。在他看來,“山裡的孩子出去打工,真是個要命的事”,“”農民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都是被逼出去的。”

《鄉村裡的中國》:你必須離開農村,因為這裡的土地不養人!

和導演一樣,我同樣想向數億中國農民致敬。

但同時,我也無比希望中國的數億農民可以儘快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完成城鎮化。讓自己的下一代儘早獲得這個時代年輕人應有的教育資源,不至於在時代演進的滾滾洪流,一再落後。

《鄉村裡的中國》:你必須離開農村,因為這裡的土地不養人!

目前這部紀錄片是在騰訊視頻上免費獨播的,大家可以自行搜索觀看。如果認真看完,相信你會對中國的農村、農民和城鎮化,有更深入的理解與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