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中国》:你必须离开农村,因为这里的土地不养人!

《乡村里的中国》:你必须离开农村,因为这里的土地不养人!

山川网:我从中学时代开始喜欢看纪录片,这一爱好一直延续至今。我也始终认为,纪录片这种艺术载体充满魅力,堪称是这个社会的良心。纪录片中有关于这个世界最真实的影像,虽然时常不那么美好,但却十分真实。

今天想向大家推荐的这部纪录片,我个人认为,它是一部反映中国地理人文和社会现状,尤其是关于在过去几十年中国高速城镇化进程中,那些未能跟上时代节奏的落后山区农村,当地村民的真实生活状态。

纪录片开篇时这张黑底白字的获奖信息,足可见这部纪录片沉甸甸的价值含量。纪录片的导演是焦波,对纪录片领域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对他的另外一部纪录片作品《俺爹俺娘》有印象。

拍摄《乡村里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焦波和他的摄制组在杓峪村里呆了整整373天。在此期间摄制组和当地村民一起吃、一起住,前后拍摄了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剪辑出大约两个小时的精华。 镜头语言朴实无华,未曾刻意渲染苦难气氛,通篇却颇多令人心生共情之处。

乡 村 之 美

因为拍摄对象是农村,所以该片的时间轴是按照代表中国传统农时的二十四节气,然后加入了三条人物主线组成。人物主线分别是“文化人”杜深忠、村支书张自恩、乡村年轻一代代表杜滨才。

由时间轴带来的,是大自然赋予乡村特有的美好风光——

《乡村里的中国》:你必须离开农村,因为这里的土地不养人!

《乡村里的中国》:你必须离开农村,因为这里的土地不养人!

《乡村里的中国》:你必须离开农村,因为这里的土地不养人!

《乡村里的中国》:你必须离开农村,因为这里的土地不养人!

《乡村里的中国》:你必须离开农村,因为这里的土地不养人!

人 物 主 线

但由三条人物主线衍生出的诸多矛盾纷争,显然才是该片的精华所在。

《乡村里的中国》:你必须离开农村,因为这里的土地不养人!

“文化人”杜深忠

杜深忠无疑是该片当之无愧的第一主线。按照导演焦波的说法,最开始时这部纪录片原本只定了他这么一条主线,后来制片人提醒,还是三条主线更稳妥一些,才加入了另外的两条人物主线。

作为第一主线人物,杜深忠的人物性格是最丰满的。一方面,作为和村子里一百多户村民一样,以种植苹果为主要作物谋生的果农。杜深忠无疑是“失败”的,首先是种植的面积小,其次是在卖水果这件事上,他显得颇不擅长。同样的水果,他卖出去的价格就比别人要更低些。

但是另一方面,物质条件堪称匮乏的杜深忠,却有着全村所有村民都没有的“文化”气质。年轻的时候曾经上过文学培训班,也曾给很多报社、杂志社投稿,但是最终都石沉大海。

杜深忠写得一手好字,所以村子需要标语,或者村民需要对联之类的东西时,他的才能就派上了用场。

他喜欢乐器,虽然连最简单的笛子都不会吹,但是却对“高雅”音质的琵琶念念不忘。后来还是瞒着妻子,花费690块“巨资”把琵琶买了回家。为了避免妻子唠叨,他还撒谎说买琵琶只花了490块。当然,后来还是被妻子发现了这件事。

片中杜深忠与妻子之间的矛盾,就像人类在追求精神与物质两项追求时的挣扎与妥协。妻子总是在念叨杜深忠不会过日子,不懂得赚钱,只知道把钱花在那些根本没有用的地方。而杜深忠却一直强调精神需求和吃饭睡觉同等重要,认为这一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妻子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理解自己想要什么。

但是从另一层面说,杜深忠却也是幸福的。妻子虽然总是念叨个不停,但却承担起了更多的家务,让杜深忠有时间可以去做一些他想做的事情。一如片中妻子说过的一句话,“实际上从内心我也很敬佩你爸爸”。

《乡村里的中国》:你必须离开农村,因为这里的土地不养人!

村支书张自恩

村官难做,这点在张自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张自恩在部队里当过四年并,退伍回来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村支书生涯。收入,微薄得可怜。经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配合上面派下来的驻村代表改造乡村形象和道路砍树,结果和村民起了争执,后来还被举报贪污。村里不管谁家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他都要出面调停,尽可能做到村民的稳定和谐。为了帮助村子实现脱贫,他三番五次拜访旅游公司的老总,盼望能引进旅游项目,为村子带来新收入。

年关来临的时候,张自恩带着礼品,去看望那位冤枉他“贪污”的村民。这让中国式人情社会,立刻鲜活生动了起来。片尾,一句“干一年支部书记,也就是赚了一肚子酒”,是张自恩对于自己一年到头工作的最终总结。

《乡村里的中国》:你必须离开农村,因为这里的土地不养人!

大学生杜滨才

杜滨才所代表的角色至关重要,作为村子里的新生代大学生,他所呈现的,是年轻一代对于土地桎梏的挣扎。

一如上一代村民杜深忠渴望的那样,他迫切期望他的下一代子女可以通过学习,离开他一生都渴望离开的乡村、摆脱的农民身份。

杜滨才身上所有的戏剧矛盾,其实都在于他与家庭、与父亲的思维冲突。这是一种必然存在,且随着时间推进也无法消减的矛盾。背后的原因表面上是农村生活方式与城市生活方式的冲突,但深层次却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冲突。这种冲突是断裂式的,不可人为拟合的。

对于父亲杜洪法,杜滨才从情感上心存感激,这点在纪录片最后的乡村春节联欢会上,杜滨才一首《父亲》,应该说感动的不仅仅是台下站立的杜洪法,更是千千万万看过这部纪录片的年轻人,尤其是寒门年轻人,因为他们最感同身受。

但与此同时,杜滨才对于父亲失败的人生和糟糕的境况又深感无能为力。片中杜滨才像个大人一样反过来教育他的父亲时,他无疑是无比痛苦的。因为在人生的所有关键节点选择上,他的父母必然是缺席的,他只能依靠自己做决定,并且承担决定带来的一切结果。

对于父辈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构成了新一代出身乡村,但却有志向改变命运的年轻人,内心深处最难言的苦衷。

面对接下来注定荆棘密布的道路,无知者有时比无知者更幸福,因为他们睡得更香。半夜辗转反侧的,都是渴望逆袭命运却不得其法者。

失 败 人 生

《乡村里的中国》:你必须离开农村,因为这里的土地不养人!

在纪录片的最后,恰逢春节。杓峪村村委组织全村村民举办了一场春节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先前在纪录片中出现的绝大多数人物,几乎悉数登台表演节目。

最让我触动的,还是杜深忠和其他几位村民一起表演的一个节目。由于原本几个表演者对乐器本就谈不上熟练,台下村民对于乐器表演也更是谈不到欣赏,所以表演全程就在熙熙攘攘中度过。在节目彻底结束后,其他几名表演者都走下了舞台,只有杜深忠一人,独留在舞台上孤零零摆弄着他花费690元“巨款”买来的虎丘牌琵琶。

这样的画面,无疑是对杜深忠一生最好的一个注脚。曲高和寡、知音难觅,这正是一生都在追寻精神世界丰盛,但却不得继续在贫瘠土地上了此余生的杜深忠,痛苦与无奈之所在。

但事实上,相比非常多的中国父母,我还是打心眼里敬佩杜深忠。这种敬佩自然不是来自于杜深忠一生取得了多高的成就。恰恰相反,如他自己亲口所说,“我失败了一辈子,一事无成”。

我敬佩的是,他敢于直面自己失败的一生,敢于承认自己一生一事无成。

知耻者,近乎勇。

《乡村里的中国》:你必须离开农村,因为这里的土地不养人!

“咱现在为什么花上一切精力,拿出所有的精力来供孩子上学。这个土地,一些人说对土地有感情,实际上我一开始对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咱就是没有办法,无奈。咱外边又没有多么了不起的靠山,咱就是指望自己打拼,指望自己努力。特别是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你得好好读书。这个土地不养人,我和你说,咱这里的二亩贫瘠土地不养人。所以说我多么盼望着你成才。我失败了一辈子,今年快六十了,一事无成。你都大了,现在正好在学习期间,你一定好好努力。你别看我一辈子不成功,但不成功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还说明问题。这是血的,这是一辈子的心血,一辈子的泪。”——杜深忠

作为本片中最主要的主线,在该片临近结尾时杜深忠的这段话,堪称是字字带血,句句含泪。杜深忠的痛苦在于,他和那些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也从未思考过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浑浑噩噩渡过一生的部分村民不同。事实上他清楚他想要什么,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去追寻和实现他想要的人生。很快,他便老了。

《乡村里的中国》:你必须离开农村,因为这里的土地不养人!

岁月取走了他的牙齿,却没能彻底磨灭他的梦想。他依旧坚持每日看新闻联播了解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依旧坚持在阳光投射进房间的一块地上写字。

在普遍重彩礼的山东农村,他对未来女婿的最高条件、也是唯一条件是——你们要相爱。并且在女儿出嫁时,将积攒多年的两万块钱,给了女儿当作嫁妆。

城 镇 化

《乡村里的中国》:你必须离开农村,因为这里的土地不养人!

中国海量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进程,必然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应该说是血与泪的过程。

片中有一个引人深思的桥段:村民张自军在贵州工地打工时从高架摔落,不治身亡,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下葬时,孩子指着墓坑发问:“那是俺爸爸的家吗?门口怎么这么小。”

杜深忠早年为凑孩子学费出去打工,一连五年他都在农闲时去莱州,帮玉米贩子收割玉米,每天每亩地不过挣几十元;收完玉米就又去工地搬砖。没日没夜的苦干让他提前衰老了,数载下来,正值壮年的他牙齿掉了13颗。

所以对于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这件事,他将之比喻为“拿着人肉换猪肉吃”。在他看来,“山里的孩子出去打工,真是个要命的事”,“”农民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都是被逼出去的。”

《乡村里的中国》:你必须离开农村,因为这里的土地不养人!

和导演一样,我同样想向数亿中国农民致敬。

但同时,我也无比希望中国的数亿农民可以尽快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完成城镇化。让自己的下一代尽早获得这个时代年轻人应有的教育资源,不至于在时代演进的滚滚洪流,一再落后。

《乡村里的中国》:你必须离开农村,因为这里的土地不养人!

目前这部纪录片是在腾讯视频上免费独播的,大家可以自行搜索观看。如果认真看完,相信你会对中国的农村、农民和城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