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十番——讓人難於忘懷的鄉愁

鄱湖十番——讓人難於忘懷的鄉愁

鄱湖十番的起源地 ~ 彭埠古村

彭埠古村既有桃花源裡的美池桑竹之屬,又有耕讀傳家的文化底蘊,還有幾百年傳承下來的民俗音樂——十番,它既有天然的造化,又有人工的巧妙佈局。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彭埠橋。

鄱湖十番——讓人難於忘懷的鄉愁

彭埠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村位於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蘇山鄉彭埠橋村委會,村裡有古橋、古樹、古祠堂。彭埠橋又是一個山水優美的村莊。南山當門,北巒為屏。南北兩港環村而流,於門前匯合,流過一條街,再匯一條北來之水,流向鄱陽湖。

鄱湖十番——讓人難於忘懷的鄉愁

彭埠橋是一個徐氏村落,他們的祖宗約宋末遷入此地。因瀕臨彭蠡之濱,且古都昌南下北上的商賈大都在此打尖、歇腳,村東北有一條老街,各種店鋪林立,村莊因此而成名焉。

鄱湖十番——讓人難於忘懷的鄉愁

走近村口,一顆巨型古樟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迎候在此,該樟樹有五百年樹齡,樹高約8米,樹冠直徑約6米。古樟樹猶如一把巨傘,樹幹最粗的地方需要3個成年男子才能圍住。

鄱湖十番——讓人難於忘懷的鄉愁

據當地的史書記載,在明朝嘉靖時期,彭埠橋村出了一個當大官的名叫徐相。他為官清明、秉公執法、愛民如子,把當地治理的井然有序,深受百姓的愛戴和擁護。

鄱湖十番——讓人難於忘懷的鄉愁

由於政績卓著,他被升遷調至廣東為官,但是他內心一直對當地懷有深厚的感情,為了在當地留點記憶,他就親自動手在該村小溪邊種下了這棵樟樹。

鄱湖十番——讓人難於忘懷的鄉愁

這棵古樟樹被當地村民稱為“活雕”,它見證了彭埠橋村發展的歷史。雖然物是人非、斗轉星移,但是它一直屹立在該村小溪邊,守護著當地一方百姓。

鄱湖十番——讓人難於忘懷的鄉愁

忽然,一陣悅耳的音樂飄來,在祠堂門口,十幾位村民正在認真的演奏一種民俗音樂。這種音樂既有簫笛的清麗婉轉,又有鑼鼓的鏗鏘急昂,聞之令人蕩氣迴腸。如此偏遠的村莊,竟有這樣高雅的樂曲。甚是奇怪!原來,在明朝嘉靖年間,此村出了一個名叫徐相的廣東兵憲,他把十蕃引進該村,後來又傳遍整個都昌。

鄱湖十番——讓人難於忘懷的鄉愁

十番又稱十盤,十番鼓,社盤,石磐,是中國南方等地古老的民樂,是古代皇帝舉行大型慶典的宮庭宮庭音樂,又是寺院道觀用來祭祀的古音樂。

鄱湖十番——讓人難於忘懷的鄉愁

幾百年來,十番一直在當地傳承下去,每年正月十五晚鬧龍燈、迎賓、祭祖或重要節日必奏此樂。該村在一遍又一遍的音樂聲中寄託著對祖先的追念,訴說著古村的榮耀。

鄱湖十番——讓人難於忘懷的鄉愁

走進徐氏祠堂,裡面的寬敞令人詫異!三個大天井,四進的祠堂。裡面可擺四十八桌酒席。數十根屋柱要兩個大人才能合抱!如此巨柱的祠堂恐全縣難出其二!整個祠堂粗獷、有氣勢,古樸而凝重。尤其是在中廳堂,每年的正月十五晚,當中燃起巨大的篝火,全村男女老少匯聚於此,烤火守夜。

鄱湖十番——讓人難於忘懷的鄉愁

小孩則拿出米粉做的各種可愛小動物的“雞公粑”在火上烤著吃,熱鬧氣氛常常通宵達旦。每年八月十五晚,那香火鱗鱗的草龍在祠堂中間來回穿梭,盤柱迂迴,伴著鼓點,時快時慢。那舞龍的粗獷漢子形象久久縈繞在人們心上,則又是一番快樂在此演繹。

鄱湖十番——讓人難於忘懷的鄉愁

南北兩條麻石小巷順著地勢或高或低蜿蜒到村口古樟樹下合為一條。中間一口池塘宛如一個人懷抱著一顆大明珠,映著藍天白雲,映著婦女們浣衣的笑臉。整個村莊美麗又祥和。

鄱湖十番——讓人難於忘懷的鄉愁

許多古人的智慧,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還在造福著一代又一代的彭埠橋人。聽,前面的老樟樹下又傳來兒童的歌聲:

千年古村彭埠橋

三水合金藏奇巧

四進祠堂世所稀

老樟樹下傳舜堯

(鄱湖之都傾情奉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