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潮湧時,A股竟成「雞肋」

港股潮湧時,A股竟成“雞肋”

因為8家公司同時IPO,港交所的鑼不夠用了,最後的敲鐘儀式,只能兩家公司共用一個鑼。

7月12日,港交所8家公司同時上市敲鑼,有人戲稱,鑼都不夠用了。這樣一種情景,讓以融資為主業的A股很難堪。

文|《中國經濟信息》記者 宋奕青

最近一段時間新經濟公司扎堆上市,被港交所天天刷屏已經沒什麼可奇怪的。今年在港交所完成IPO的企業數量創下歷年來新高,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7月18日,今年港交所已經迎來了131家企業IPO,同比增長48.86%,而同期,A股共有68家公司IPO上市。

為何出現“扎堆IPO”

為何今年港股市場出現“扎堆IPO”,主要是因為修訂後的港交所《上市規則》於4月30日正式生效。具體來看,為吸引更多新經濟公司在港上市,港交所針對同股不同權架構、第二市場上市以及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提出改革新政。天風證券分析師何翩翩表示,新政實施後港股市場開放度較高,更能滿足不同類型、不同訴求的新經濟企業上市和融資需求。隨著更多新經濟公司加入港股並帶來國際市場更高關注度,港交所有望取代紐交所和納斯達克成為內地新經濟公司境外IPO首選市場。錦天城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章曉洪認為,H股全流通試點也使得赴港上市吸引力增強,

在港交所敲鑼的齊屹科技人士表示,港交所對上市企業限定的財務標準相對寬鬆,公司自2017年年底開始籌備香港上市事宜,4月遞交申請,12日掛牌交易。內地家裝市場與美國差異較大,與赴美上市比較,公司的商業模式在香港市場更易獲得認同。

普華永道6月底發佈的《獨角獸CEO調研2018》顯示,共有101家超過13個行業的內地領軍企業高管參與調研,65%的企業未來兩年有上市計劃。

泰合資本創始人郭如意指出,券商投行跟企業老闆們吹風說,能今年上不要明年上,能7月份上就不要等到9月份上。多公司急於早日上市發行價或能看出些端倪。據記者統計,今年港股IPO企業發行價普遍較低,131家IPO公司中,78家公司發行價低於1港元,佔比60%。

毫無疑問,2018年將是屬於新經濟企業的上市年。小米、美團、找鋼網、寶寶樹等備受矚目的明星公司相繼宣佈或已經登陸港股。德勤預計,2018年下半年,香港資本市場過半的融資總額將會來自新經濟企業。

2018年上半年,位於香港中環交易廣場的港交所人流如織。約四五百平米的觀禮大廳,迎來送往一批來自內地的互聯網新貴。而在港交所之外,更多的公司正在進行上市前的路演,以爭取得到投資者的認可和支持。

“我們服務的一家公司在香港中環路演,他們上扶梯時看到對面扶梯上下來一個認識的創業者在路演,等電梯的時候,又碰到另一批熟人在路演。”泰合資本創始合夥人郭如意說。

實際上,這股熱潮從2017年下半年便開始醞釀。

王穎在一家知名中資券商做IPO保薦業務。

從去年6月份開始,她所在的團隊密集收到大批內地公司赴港上市的需求。從去年到今年初,她的團隊接了約10個項目,團隊成員都處於滿負荷運轉狀態。而在過去行情差的年份,或許一年只做得了一個項目。

“這種瘋狂,我們十多年來都沒有見過。前幾年市場差,都沒事情做。今年所有人都一人同時做五六個項目,要累死了。”王穎說。

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儘管現在上市估值較低,但上市融到錢總比沒有錢好,上市後可以建立競爭優勢,迅速發展壯大,也是這些企業的初衷。

滬深交易所很難堪

按A股很多投資者的傳統思維看,這樣一種史無前例的大擴容將給港股二級市場帶來巨大的壓力,肯定會大跌,至少A股就是這樣。結果,7月12日,一天上市8家,當天恆生指數還上漲了0.6%,讓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有意思的是,港股今年新上市的公司大量的破發,整個港股市場沒有絲毫影響,也沒有影響到後續上市企業的積極性。這是為什麼?

股市本來就應該是投融資雙贏的市場,是一個社會資本參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的場所,如果這個市場是健康的,它是不怕IPO的。港股市場之所以能在如此密集的IPO之下不受影響,主要原因就是恆生指數處於一個相對上漲的牛市,上漲的市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放眼全球,一個成熟健康的資本市場,投融資本身就是一個相輔相成良性循環的過程,而不是互怒互殺的惡性循環,港股如此。

在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的市場中,IPO本身對市場的影響不大,好公司來了對指數影響不大,而且有影響基本都是正面的,壞公司股價跌下去了也一樣,市場自己說了算,而不是審核體制下放出來的稀有物。於是,一大批需要融資的,需要在資本市場露臉的,需要利用資本市場完善公司治理的公司蜂擁而來,股市成為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是為社會流動性提供優質投資資源的渠道,而不是一個簡單的“二銀行”。銀行業務就是隻有借與貸,關投資什麼事?

於是,香港還變著法地吸引更多優質資源來上市,還專門在今年發佈新版《上市規則》,希望吸引更多優質的有潛力的但與老的上市規則不符的新興產業公司。新版《上市規則》的主要變化是容許未能通過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容許擁有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公司上市。小米就是這個新版《上市規則》頒佈後首支同股不同權的新股。

A股發行節奏再調整

在港交所投融資雙贏高歌猛進的時候,A股市場開始趨緩趨嚴。受政策影響,大批企業主動撤回IPO申請,排隊企業數量大幅減少。投中研究院數據顯示,案例數量環比下降43.1%,募資規模環比下降12.32%。

分析人士認為,今年A股市場IPO的審核邏輯很大程度上是鼓勵大型獨角獸企業快速上市,中小企業IPO審核節奏也因此受到了影響,因此眾多中型公司選擇香港作為新的資本市場出口。

與此同時,銀行IPO以及其餘大盤股IPO發行節奏有加快的跡象。其中,就在近期,作為大盤股IPO代表的中國人保已經成功過會,而獲得IPO核准批文,也僅僅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中國股市多年來似乎難以擺脫一個魔咒,具體而言,即當市場深陷低迷,乃至處於非理性下跌之際,國內IPO被迫降速乃至停發。當市場重新激活,乃至逐漸走出低迷狀態勢時,IPO卻再度重啟。IPO本應是市場自發的產物,在A股市場卻成為調節指數的工具。

實際上,自A股市場實現IPO發行常態化的運行格局之後,一週一批次的IPO發行節奏已經成為了市場的慣性現象,然而,縱觀最近一段時期,A股市場因股市環境惡化,而採取了IPO減緩發行的舉措。

實際上,對於高速IPO的發行現象,並非簡單核準發行某家企業IPO即可完成任務,而緊隨其後的,還將會面臨上市公司再融資問題、批量限售股解禁問題以及上市公司質量水平差異化等問題,而這些問題不給予妥善處理,可能將會增加後續市場的未知數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