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以十倍兵力,得意地叫陣,結果我軍人越打越多,日軍全部慘死

當年日本侵略朝鮮,戰況一度激烈,直接威脅到了大明王朝,而朝鮮當時又屬於中國,日本的大規模入侵,明朝一向對鄰國關愛有加,不僅送錢還送溫暖,遇到這樣英雄救弱的機會,他們怎麼可能放過?於是萬曆20年,明政府就讓兩支軍隊到朝鮮去偵察,想要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可是這支軍隊2000個人竟然遭到日軍的埋伏,全都被殺掉了。

這個消息傳到了朝鮮,讓朝鮮十分激動,他們想要和小日本幹一架,所以要求,明朝需要出動大軍來幫忙,抗擊日本。

可是這個時候,明政府傳來了一個人的狂妄言論,說是要琉球和菲律賓這些給日本來上貢,還需要向日本稱臣,這個人就是豐臣秀吉,這可讓明政府十分的惱怒,皇帝也特別地激動,所以皇帝派了宋應昌出陣,讓他帶領軍隊,調動了當時最精銳的兵員,一同前往抗擊。

他們還用了最好的裝備,那個時候還屬於冷兵器時代,不過明朝已經有了所謂的火藥技術,所以那個時候的火統也是比較先進的,並且還有戚繼光這種大將在,完全都是不怕的。

日軍以十倍兵力,得意地叫陣,結果我軍人越打越多,日軍全部慘死

當時日本軍到達平壤,駐守了一支精銳的第一軍團,在那裡發生了一場很有現代戰爭特點的戰爭,叫做平壤之戰,這是一場很典型的攻堅戰,它表現了明朝的英勇和智慧,因為明軍的陣型還有戰術上的安排比較厲害,武器比較先進,所以打得日本節節後退。

後來日本還有記載,當年日本的大將被明軍的火藥嚇得不敢出來,李如松大勝,從此以後,很多人就知道李如松,不過李如松的坐騎是被日軍給打中了,弟弟的頭盔也中彈,但是兩個人毫不畏懼,這讓日軍無比佩服,日本人喜歡強者,他們崇拜英雄。

明軍太英勇了,所以大戰了幾個回合之後,日軍是被打得落花流水。

這場戰役也是李如松一生的輝煌,甚至超過了他的父親李成梁,那個時候明軍通過三路進入平壤城,失去的城池紛紛收復,對於李如松而言如同探囊取物一般輕鬆,而且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

日軍以十倍兵力,得意地叫陣,結果我軍人越打越多,日軍全部慘死

接下來還有一場大型戰役,這讓日軍感到十分的害怕。當時跟日軍作戰的明兵其實只有3000個人,3000個騎兵,他們只是明朝的偵察兵而已,在碧蹄館的一個驛站跟日寇相遇,經過一番廝殺,斬首了600多個人,日軍看到覺得還挺厲害的,不過就這麼點人還是很容易打的,所以他們就跑回去報告他們的上級,並且日軍的總部也派了差不多有36000多個人過來,想把這3000多個明兵給殺掉,本來偵察兵就是負責偵察的,卻一下就變成了主力戰隊,所以一場大規模戰役就打響了。

當時指揮這些明軍作戰的將領是查大受,這是軍隊曾經在沙漠作戰,十分頑強,戰鬥力也很強,他們用的火炮戰場和火統,日本還沒有,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武器。

日軍以為這不過是前哨部隊,容易對付,只要殲滅他們,明朝後續的主力軍隊就容易拿下,沒想到這些人像燒紅的烙鐵一樣,很難對付。而這些明軍雖然人數只有3000,而日軍有3萬,但他們陣法嚴密,作戰勇敢不怕死,日軍被殺得十分慘烈,紛紛陣亡。

日軍以十倍兵力,得意地叫陣,結果我軍人越打越多,日軍全部慘死

最後明軍彈藥基本全部用盡了,人數也剩下九百多人,但日軍發現,明軍的軍旗依然在驛館上空飄揚,日軍心裡大駭。

日軍心裡極度震驚,以至於援軍到來時,雖然人數很少,他們以為來了明軍主力了,嚇得兩股戰戰,不能自已。

李如柏帶著一千多個兵力來救命,但是人數還是比日本少很多,日本本來打的也挺累的,想想3000兵力都打得這麼累,再來一千個,那還怎麼打,其實也是因為自己膽怯,所以日本是匆匆地逃離了,後來明朝也因此獲得了勝利,那場戰鬥日軍是損傷了有1萬多人,而明朝只損失了2500,這2500的士兵永遠的留在了異國的土地上。

日軍以十倍兵力,得意地叫陣,結果我軍人越打越多,日軍全部慘死

日本將領害怕回去被譴責,也害怕被嘲笑,所以當時他們是喪失了信心,12萬日軍原地待命,對著3萬明軍的喊叫不為所動,開始冷戰。

明軍的人還是比較少的,所以也不能強攻,只能另找方法,當時朝鮮還有個糧倉,這個糧倉是朝鮮的“國家糧倉”,十分重要。日軍正因為剛好佔領了這個糧倉,所以不敢出來。

李如松知道了這個情況之後,馬上派人秘密出行,把13座大倉,十萬石糧食,全部都給燒得乾乾淨淨,小日本看著眼前的糧倉徹底傻了,因為當時朝鮮人家做的糧倉叫做龍山大倉,所以這一戰役也叫做夜襲龍山之戰,非常的厲害。

日軍以十倍兵力,得意地叫陣,結果我軍人越打越多,日軍全部慘死

日軍失去了保障,只得簽下停戰協議,最後日軍也是退出了朝鮮,明軍還帶回了兩個被俘虜的朝鮮王子,明朝軍隊也一時間樹立起自己的威嚴。

至此,除全羅和慶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區為日軍所佔領外,其餘各地全部收復。

日軍以十倍兵力,得意地叫陣,結果我軍人越打越多,日軍全部慘死

明朝軍隊在四個月時間內,橫掃千里,收復平壤、開城、王京(漢城)三都,打出了中華天朝的赫赫聲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