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教師節之際記述我爸:六十年前的啓蒙聖地三十年前民辦老師母校

值教師節之際記述我爸:六十年前的啟蒙聖地三十年前民辦老師母校

“老師教我讀大學,我教老師補爛鍋”,“老師教我人之初,讀書是我讀得多”。母校——老師,又是一個教師節來臨之際,又是一個老師榮譽的光榮歷史——

因我爸也是一名退休老師,我為我爸感到驕傲!曾經的他,也是一名辛勤的園丁;曾經的他也是一名不計報酬,而熱愛於自己工作的一名教師。

能成為一名在我們那裡一個小山村人所敬仰的老師,也多虧於他之前的教過他的老師和有恩於他的母校!

值教師節之際記述我爸:六十年前的啟蒙聖地三十年前民辦老師母校

“解放牌”還好嗎,“躍進牌”還在生產嗎?這年代的人,今天已經是中國的頂樑柱,是祖國強盛的中流砥柱,更是見證中國崛起、發展富強、威震東方、屹立世界的歷史見證人和領路人。

值教師節之際記述我爸:六十年前的啟蒙聖地三十年前民辦老師母校

六十年前,在與新中國成立誕生的你,還有那些五十年初的祖國花朵。在一個偏遠山區,從剛解放的廢墟中,貧窮落後、閉塞小山村裡,走入了人生文化啟蒙聖地——雲山學校。記憶中,雲山小學座落在離縣城60公里偏北山區裡;西與粵西高州雲潭交界,北與陽春市八甲鎮接壤,曾是土地革命時期紅色指揮所的破城堡——那霍雲頂山堡。

雲山小學校所在地——謝觀小學的前身。方圓十里山村小童,這些幾歲的“解放牌”、“大躍進”相繼入學啟蒙;聽我爸說他曾記得,周圍四邊有一條3尺來大的大圍牆,過去用來防匪防賊;但前面已破爛不堪;只見堡內牆外種有許多木瓜,堡內人家可能為建成學校,政府安排,周圍許多村民都已經搬出學校外周邊住了。或許只見生產隊社員開工經過。或時少見種木瓜主人來摘木瓜;那我爺爺那時也會花二分錢買了一個熟木瓜來吃。

值教師節之際記述我爸:六十年前的啟蒙聖地三十年前民辦老師母校

學校西北角一地荒園,旁邊一大瓦窯洞和一棵粗壯百年榕樹,是雲頂山村老祖宗風水寶樹,校門東北角(原堡門北門)還有2棵同樣參天葉子蓋地如大羅傘的榕樹,水溪、河流繞學校門前經過。還有唯一能記起木別瓜果,形似小西瓜,聽說藥用、吃用都挺廣泛的。

值教師節之際記述我爸:六十年前的啟蒙聖地三十年前民辦老師母校

我爸的小學一年級就是與同齡人在雲山學校讀過的母校。啟蒙聖地,還有一生難忘教過他的啟蒙老師:溫老師、楊老師。還有一次下大暴風雨,堡內(校內不大)天井(古時四合院內的一空地)水浸得滿滿,雨下不停,我爸就和其他幾名同學跑到天井裡玩耍戲水,全身溼透,結果得重感冒一場。

值教師節之際記述我爸:六十年前的啟蒙聖地三十年前民辦老師母校

也不記起隔多久,學校就搬下謝觀的良田堡村,成了新學校。雲山堡背後不到二里就是良田堡(也稱亞譚堡,因全姓譚且有錢人多得名),水溪河流從雲頂山堡上游到良田堡經過,還有人民公社的畜牧場——如今的電十中那霍中學良田中學分校所在地,亞譚堡良田學校、良田中學,探陷潭、矮仔嶺、鯉魚嶺、大皇嶺、將軍掛腿、水豐中學舊址、湛江農墾局水豐農場橡膠提煉廠——膠乳廠;曾經廣州軍區第九師第九團水豐場,下管轄十幾分隊的地方。

值教師節之際記述我爸:六十年前的啟蒙聖地三十年前民辦老師母校

學校當時周圍環境很好,山清水秀、河溪懷抱、水清見石,謝觀河源於上流覃坑的大山區幹河大河村。我爸的二年級、初小、高小就讀於亞潭堡,良田堡學校。在當時這樣的優美環境下讀書也是一種享受。

值教師節之際記述我爸:六十年前的啟蒙聖地三十年前民辦老師母校

我爸到四年級晚上要上自修課,要住宿了。第二天早晨洗漱就是出學校門口南邊水溪裡用溪水刷牙洗臉,水清得可以直飲。亞潭堡人當時也就挑河水、溪水來作飲用水,水是那樣的清徹透底、甘甜可口的山泉水源!

值教師節之際記述我爸:六十年前的啟蒙聖地三十年前民辦老師母校

五年級、六年級良田小學在五七指示“學生亦要學工學農”,學校就再次從亞潭堡搬移至大隊部邊(謝觀村坡)即現在的謝觀小學。當時高年級學生,在與農村生產隊農民一起,成了搬校拆遷的生力軍。

值教師節之際記述我爸:六十年前的啟蒙聖地三十年前民辦老師母校

一邊上課,一邊拆梁木、撬磚瓦,如螞蟻啃骨頭般,在校長老師、大隊幹部、社員群眾協力下,很快地就在謝觀村坡七那公路(即現在省道281公路)左側,建起了一座人丁頗多、校生較多的新式校舍。

值教師節之際記述我爸:六十年前的啟蒙聖地三十年前民辦老師母校

就這樣在紅衛兵大串連,熱火潮天中,學校門前也隨時可見的情景下,我爸高小(即現在的小學高年級)畢業了;亦是在當時文化大革命中,一邊學文化一邊學工農中畢業的。

可見當時的社會環境學習是艱難的、辛酸的,雖然那時的自然環境比現在勝出好幾倍,但那時貧窮呀、落後呀,能上得起學,也是一件不易的事。

值教師節之際記述我爸:六十年前的啟蒙聖地三十年前民辦老師母校

相比現在的我們,有那麼好的條件和學習環境,你能不努力嗎?想想你們同祖國解放齊長大的“解放牌”、“躍進牌”爺輩父輩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