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的詩人寫不出古詩的那種意境?

小偉的藝術


首先不能說現在除了那些已被冊封圈定為詩人的,中國就再也沒有人能夠寫出古詩那種意境之作。顯然這是無視歷史的發展要求,我們知道古往的中國沒有機會獲得學知而成為文盲的,常常佔到總人口基數的百分之九九以上,因此所謂詩詞也就成了當時中國社會極少數人專利。

但是到了現代以來的中國,可以說幾乎人人都能得到學知受教機會,也就完全打破了詩詞還屬於極少數人這個專利玩味特點,而全然成為了社會性。所以對於現代創作的詩詞如果仍要刻意帶上已經不存在的古往有色眼鏡來圈定,那當然現在的詩人肯定寫不出古詩那種意境了,至少古往還不致於連詩人這種都可以成為一種固定職稱崗位。


【故園】七律/東都有湘/平水韻

故園雨後太多愁,風大涼身幾花羞。

獨守一空思落下,天朝家遠陌生投。

為何情水寒暄冷,可是秋光肅殺憂。

北起朝南披雪雁,時不待我往東流。


東都有湘


第一,現代人沒有古人的心境。

古代的送別詩很多,為什麼古人那麼多愁善感?因為那時候的人,交通不便,主要靠步行,有條件的騎馬或坐馬車,走水路的都靠自然界的水流、風力,或微弱的人力,幾千裡的路要走幾十天、上百天。所以,兩個人一旦分別,天隔一方,下次再見是何年何月,誰也說不準,所以離別之際的感情就格外沉重。有文化的詩人,每每以此為題材,寫出不朽的詩篇來。但是現代人就不同了,你走了,我有空就送,沒有空就拉倒。反正有你的電話,想你了,只要撥個號,幾秒鐘就聯繫上了,不管你在天涯還是海角。如果實在想見一面,坐上飛機,瞬息可達。所以那種深切的折磨人的思念,就不復存在。這樣,哪來的詩情?更不必寫詩。


第二,現代人沒有古人的環境。

現代人的生活環境與古代已大不相同。白天,你想聽鳥叫嗎?可滿耳都是汽車喇叭聲、打樁的汽錘聲、婚慶的鞭炮聲,想聽鳥叫,就到郊外人跡罕至處,到深山老林去。你想看星星嗎?到處都是明亮的路燈、閃亮耀眼的霓虹燈,還有幾十層高到天上的摩天大樓裡數不盡的點點燈火,這千點萬簇的人類光芒,讓低空的浮雲亮堂了,讓太空無數的星星相形見絀,黯然失色。你還怎麼看,怎麼觀?最易激發詩情的景物沒了,也就失去了詩的源流。冬天,你坐在屋裡,空調這位“仙人”,輕而易舉地把你帶入“春天”,你還會思春嗎?待到真正的春天來臨,你內心的歡喜至少會減去一半。到了夏天,你又躲進空調間。到了秋天,本來就衣食無憂,你還十分在意豐收的景象嗎?冬季,由於氣候變暖,淮河以南已沒有真正的冬天之景。一年四季,似乎都無詩可作了。而屋內的陣設,不再是白色的宣紙與柔軟的毛筆,代之以手機與電腦,充斤著海量的信息與誘惑無限的遊戲,讓你無暇靜心凝神,慨草木之榮枯,發思古之幽情。


第三,現代人沒有古人的詞境。

白話文的推行,使得文化的大眾化普及化得到實現。但是,不可否認,白話雖明白曉暢,婦孺皆知,最大程度地普及了文化及科學知識,卻存在著淺白、冗長、蕪雜等缺點,不及文言文的精煉、含蓄、涵詠等優點。用文言寫成的格律詩或古風、排律,多琅琅上口,言簡意豐,形象鮮明。而現代詩人中,除聞一多、臧克家、徐志摩等少數詩人,在作品中很好地貫徹了詩歌的節奏美音樂美格式美,其他詩人,較少作為。許多現代詩不易朗誦,又寫得太長,甚至晦澀難懂,何談意境?

還有,隨著網絡的普及,一些新詞、熱詞不斷吸人眼球,甚至挑戰舊有的語言秩序。“屌絲”、“傻逼”等詞彙頻頻見諸媒體報章,不再讓人奇怪。連這樣不雅的詞語,動輒被某些人掛在嘴邊,試問,從這樣的嘴裡,還會吟誦出意境優美的詩歌來?

繞舌這麼多,就不再總結收尾了。


月牙島主1




這個問題很普遍。其實也並非說寫詩填詞必須要有什麼嚴格的規定之類,只是古詩詞發展了幾千年,作為中國人,這算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遺產,不能說丟就丟。

而且,詩詞本身就擁有自己的語言特色。而作為現代人,受生活的環境以及大框架下的教育,人文等因素的影響,很難能找得到詩詞中所需要的那種感覺。



再有不管是詩還是詞,其本身除了語言特點之外,還有起承轉合,格律的不可更改,手法的靈活運用,結構的跨度安排,景物的先後順序,物象意象的表達,色彩的濃淡搭配,感情的鬆弛掌握,等等很多問題。這些東西中有一些是可以通過查找諮詢得到答案,而有一些則要看個人本身的理解與領悟。

不管是寫詩還是填詞都是需要有天賦的。這一點古往今來,從未改變。詩詞本身就是小我的情懷抒發,是小眾的遊戲,所以,全民皆詩人這種狀態,不能說絕對不可能,但很難。



特別是意境。詩詞以境為先,意境是詩人的心血,是詩詞的靈魂。而意境的高低又受詩人本身格局的影響,所以經常說,詩絕不可俗,一旦俗了就很難改變。

現今社會快餐文化盛行,人心浮躁,想要徹底安靜下來去追尋心中所想,很難。想要寫出古詩的意境,不易。


畫骨透情


詩歌創作和一個人的社會,生活,閱歷,學識有關。

古人生活在那個民風淳樸的社會環境裡,有時雖然社會有動盪,但是人心安靜,思想沉穩,安於現狀,道德體系完備,而那時的詩人大多出身書香門第,官宦大戶人家,就是出身貧寒之家的學子,也通過寒窗苦讀,自小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飽讀詩書。琴棋書畫,四書五經六藝精通成為才子標準,學有所成的讀書人都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性情沉穩,心不浮躁,學業紮實,學成心思報國,憂國憂民,心繫天下,胸懷坦蕩,豁達大度,少有投機的功利心。才出現了像詩聖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等大批憂國憂民的那樣博大胸襟的愛國詩人,創作出流傳千古的絕句。

古人作詩都惜字如金“三年得一字,一讀淚雙流”,對自己的每一詩句都費心“推敲”,所以古人作詩著文都十分嚴謹,白居易就把自己的詩句讀給平民聽,聽取群眾意見,悉心錘鍊詩句,在這樣精於求精的嚴謹治學的態度下,才產生了古人字字珠璣,內涵蘊厚的“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傳世好作品。也才會產生那麼多美好意境的經典詩句。

反觀現代人,心浮氣躁,投機心盛,功利性強,根本就掌握不了古人的那麼多的學識。在一些不良磚家學者引進的西方思潮的影響下,否定中國古傳下來的一切好的體系,譬如中國的教育體系,道德體系等等,讓西方的經濟觀念思潮給社會作了洗腦。唯利是圖的觀念成為主流,在拜金思想驅使下,為了金錢,很多人不能安下心來做事情,特別是教育體系亂象環生,學生不能靜下心來認真學習。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人一切目的大多是投機應景。人們觀念混亂,認識渺茫,人心不古,自私自利,目光短淺,學識修養浮躁,怎能寫出像古人那樣沉穩的飽讀詩書的“嘔心瀝血”創作出的詩歌的意境來呢!


熠熠古客


這個問題的產生,不是現代人無情趣,無才能。有諸多因素而造成現代人基本不會寫詩。


第一,現在的學校沒有哪一所開設有寫作詩詞的課程。這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二,交通工具的便捷,讓我們失去了用腳丈量大地的機會。古人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他們對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要比我們的感受深切的多。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歌詠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現代化的交通,省略了一步一步的行路。早晨還數千公里外的地方,而下午飛機就把我們帶去。中間的山河湖泊,風霜雨雪,完全體會不到。


其三,古人寫詩,是消遣娛樂的一種方式。有大環境的影響。讀書人若是寫不了詩,會被認為是很俗很丟人的事。而現代人,別說寫不出來沒有人會笑話你,就是一首古詩都背不出來,也不會遭人嘲笑。

揚雄謂:詩賦小道,壯夫不為。意為詩賦雖然是小道,但若不是胸襟博大之人,是不能寫出好的詩賦作品的。總的來說,教育不重視,個人不投入,沒有必寫的要求,現代的休閒方式多樣性,不必喝個酒什麼的還要吟誦幾句。(所以現在的酒樓,既使是很高大上的,也透著一股野氣)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最後,以陶淵明移居中的兩句來結束話題。


子衿tjk


想到一句"人心不古",不知有無關聯?

人們在經歷新時代之際,多是向前看,當然也向錢看,無暇憶古,奔忙於生存競爭。現代人生活節奏顯然快於古人,能花前月下,細斟慢酌古詩,得有閒或有錢(不用打工),還得有心一一熱愛詩詞,潛心讀寫。但這就能寫出古詩的意境麼?答案是並不必然。

中華古詩(詞)流傳已數千年,至今仍有億萬喜歡的受眾,魅力何在?愚認為與社會風氣、時代背景及詩人素質相關,而後者是重點。

唐詩的成就在歷史的天空從未黯淡,這除了當朝鼓勵倡導作詩應試,博取功名外,更與參與者的投入和獻出息息相關。文人要想跳龍門,詩詞歌賦得下大氣力,這是硬道理,否則可因一字出律而名落孫山。

於是,習文吟詩從發矇起到入仕(或隱居)至老,始終不願鬆懈棄之,窮畢生之力,總會寫出一兩首佳篇吧?當然也有素來喜吟者,不求名利,只為心儀,但非主流。

用時髦語講:"利益驅動",火熱了大唐詩壇。詩仙詩聖詩佛詩魔……讀他們的詩就是享受!

回過頭講:古詩以唐詩為例,成功在於詩人的痴心(在今天肯定會受譏諷?)。俗話講"心想事成";又云"只要功夫深,錢棒磨成針"。不是嗎?且看"詩奴"賈島,為"推或敲"似走火入魔,連上街撞上官車(韓愈)竟不覺。所以能理解他說過"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是苦心。

杜甫也雲"語不驚人死不休"!那首《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字字珠璣,扣人心扉。一幅戰亂思親之畫凸顯於詩,不愧詩聖,此乃仁心。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是何等靈氣和禪意!大才子王維的詩一一靜心。

謫仙李白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野心!只有仙人才有的意境和胸懷。

還有詩鬼李賀:一雙慧眼,詩句詭異雄奇。"黑雲壓城城欲墜,甲光向日金鱗開",何等氣派!據說他平素騎驢出門,後背系一錦囊(布袋?),沿途賭物拾句,立即用筆記之投入囊袋中,以作他日作詩之備。真正是用心。

囉嗦至此,歸納一句:古人詩作的意境(愚理解為詩魂)是以心換來的心血、結晶。他們以社會眾生、自然山水為靶,屏心靜氣地觀察、參與,提煉昇華文字,最後用心射出精準一箭,讓世人歎服,正可謂"十年磨一劍"也。

現在詩人疑於"不應期"?社會高速發展,科技飛躍,讓我們興趣廣泛且分散;加之古香古色的田園建築、文人情懷都似愈漸遠去,況不能以全身心(時間不足也是硬傷)投入詩歌創作,浮躁、速成、淺行輒止,是可以理解和正常的。餘願相信:一旦時機成熟,古詩這顆早已植入人心的種子,終將破土而出,茁壯成長,再現奇葩。希望不是夢想!

擱筆,再次謝謝題主和眾詩友,誠望斧正!



曼德羅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恕我有些無言不厚道,有的地方輕狂自負!

如果真的追問、真的深究,現在的詩人為什麼寫不出古詩的那種““意境””?因為現在所謂詩人寫的詩,很少甚至絕少出自於詩中本該有的“意境”!

意境是什麼?是意和境的結合、混合、糅合、親和、融合,水乳交融,渾然天成,達到意中有境,境中有意;意由境生,境由意成;就像天時地利人和的最高層次境界:和諧,和睦,合和!

意和境的“合”,也只是物理意義上,機械的“結合、混合、糅合”,而只有化學反應般,催化了的“親和、融合”,才會成為“境界”!無論“合”還是“和”,首先要有“境”,有了“境”,還要近“境”,也就是身臨其境!還要入“境”,也就是“心靈”乃至“魂魄”都要融入其“境”,達到“界”!

那麼,意從何來?當然是作者的思緒、思維、想法了!就比如,你想表達一種得意、愜意、飄逸、灑脫的心情、情懷,你就不能考慮、想象要等到淫雨霏霏,連日不開,暮靄沉沉,陰風習習的“境”!而是要到:花紅柳綠,鳥語花香,鶯歌燕舞的“環境”裡去尋找符合自己心意的靈感!這也不難看出,“境”從何來?

心中有了意念、有了想法,也找到符合心意的境界啦,那麼,怎樣才能由“結合、混合、糅合”,到達達到“親和、融合”的“境界”呢?這就涉及到靈感的問題了!靈感不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幻想、幻覺,更不是閉門造車的主觀臆斷,也不是無病呻吟,更不是矯揉造作,喧囂渲染!而是意念和境界的糅合、親和、融合,觸碰、撞擊,就像打鐵時迸發出的火花!

而靈感又不是光憑蠻勁和三分熱情,打擊出來,機械閃光的火星火花,而是要把天賦(所謂的天賦,就是一個人天生就有,也就是與生俱來的在某一領域、某一方面,對某一事物優秀、優異、獨特的領會、理解能力,無特異功能有款曲諳通的意境!可以說靈犀一指就可以悟透、參懂、參透,而且能夠輕鬆駕馭,遠勝他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先天秉賦!最典型的就是流傳千古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簡直就是天才中的天才!),後期接觸、學習過程,接納、吸收、領會、消化,積累、沉澱、昇華、結晶而形成的,句讀詞藻、抑揚頓挫、音律、韻律組合、安排、構建、修飾、裝飾、點綴的能力,巧妙、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讓他們充分的“結合、混合、糅合、親和、融合”,從而達到:句讀詞藻言可達意、勝意,句可會意、容意、括意、融意!抑揚頓挫符合詩的本來音律、韻律(也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合轍押韻。如以上七步詩中的:萁、泣、急)!從而使句讀詞藻,抑揚頓挫符合如“虞美人”等等詞牌、詞令的要求!這樣,才能基本完成一首符合詩詞曲賦所有形式、韻律、格式要求,達到意、境統一融合的詩詞!

當然,以上只是個人非專業,不成熟,更夠不上論述水平,對問題的愚見拙識拙言,由於水平有限,文學底蘊淺薄,文學修養不夠,文化素質還很低,一定存在很多不當之處,懇請各位有識之士給予誠懇的點評,批評,指正!不才定以虛心學習,吸收、接受為荷!


有瑕無疵至殘至美


為什麼現在的詩人寫不出古詩的那種意境?

所謂意境,是指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卻又難已用言語闡明的意蘊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既生於意外,又蘊於象內。簡單來說就是意和境,心和景,相輔相成,相生相息。

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山也還是那座山,但是現代人的人心變了,心中的星星已不是那顆“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星辰,月亮也不是那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明月,山更不是那座“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以過萬重山”的山了。

世間燈紅酒綠,霓虹閃爍,不知比以前的景漂亮千百倍,錦衣玉食,紙醉金迷,不知比以前的境富足了多少人。即使這裡生活著千千萬萬個李白,在如今社會高速發展,生活節奏飛快的時代,哪有人還會細細品味慢慢揣摩那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卻又難以用言語闡明的意蘊和境界。

就像從前慢這首歌詞寫的,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從前慢,從前的從前更慢,現代人不會再發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時間都去哪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柴米油鹽半輩子,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一出生就是快節奏,李白再不會遇到那位“只有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老奶奶了。

現在凡事都講究一個“快”字,白話文章洋洋灑灑千言,痛快直白的表達方式往往更能符合現代人的需求。而以前把幾個字凝練成一首詩詞,把詩人心中湧現出來的那些難以言說的情感通過含蓄的表達方式寫出來,可謂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璣,韻味無窮,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往往最能觸動我們的心絃,意境油然而生。

文化的斷代,新詩的影響,崇洋媚外,人心浮躁,即使教育普及,人人識字,但現代人的修養造詣已經很難達到古代詩人的境界。古人那種“明月照積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懸明月,黃河落日圓”的境界,可謂千古壯觀。如今只剩下那些還有點古韻的老者寫些所謂的老幹部詩詞,詩的基本格律都沒有,更不用說的意境了,那個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它的美是中國獨有的。在這個古詩詞漸漸式微,逐漸消亡的時代,我們不應該把它丟棄,我們有責任將它保護好,傳承好,讓古詩詞從新推廣和普及,將我國獨有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以我們現在比古代更加美的境和景,一定會生髮出更加美的心和意,寫出比古詩更加美的意境來。


貓青年6


因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詩人、讀者和社會。

第一、詩人的因素。比如在唐朝,詩人文人是很受尊重的,太平盛世下,文人墨客往來頻繁,佳作也廣為流傳。所以詩人很多,不管有名無名,誰都可以寫,萬一哪天被人傳頌或者被名人點評,也能某個一官半職,最起碼以後的生計也好點了。

所以,寫的多了,交流的多了,就會導致詩的總量越來越多,有意境的佳作也越來越多。現在不一樣了,詩人少了,寫出的詩自然也少了,更不用談意境了。

第二、讀者。古代人們傳播故事事情,都是靠民間歌謠詩詞等,寫的人多、編的人多、讀的人多、傳播的人多。現在不一樣啊,大家都在忙碌著,除了專門研究古詩詞的人,誰還沒事去讀詩賞詞。

詩人少,讀者少,好的有意境的佳作也就相對少了很多,因為你好不容易寫出來的詩詞沒人欣賞,時間久了也就少了興致。

第三、社會環境不同了。在古代,寫寫詩、喝喝酒,做個文人墨客,也能衣食不愁。像李白,廣交天下文人墨客,遊遍祖國大好河山,好友遍天下,不用種地、不用上班也是可以逍遙自在的。

現在的社會能一樣嗎?真正的能有心思在大山裡起一座草屋,溫酒賞花的人還有多少?現在的社會生活壓力這麼大,誰還會整天遊玩于山水之間舞文弄墨?很多現實的話都很諷刺啊,“詩詞能當飯吃嗎?”“詩詞能救命嗎?”“寫一首有意境的詩,能換錢嗎?”

像伯虎君一樣,很多之前寫的詩詞都是在讀大學期間寫的,自從步入社會,也就是偶爾寫寫了,比如出去旅遊遊玩的時候,因為人在社會,要穿衣吃飯,要辛勤工作,所以沒有那個安靜的心了。

說了這麼多,總之吧,就是寫詩的人少了、讀詩的人少了,加上社會環境把意境也弄沒了,所以現在的詩人根本就寫不出古代的那種意境;時代不同了,意境也自然不同了。


當代伯虎


我們先來說說詩歌的意境是什麼?詩歌的意境就是文字創造出來的情境用以表達詩歌之意的藝術手法。

意境是古詩通用的藝術法則。意思是詩人和讀者之間達成了一種默契,詩人用文字來尋得幾個意象,把這些意象勾織成一個美妙的情景。然後讀者根據讀到的意象在自己的腦子裡創造出文字意欲創造的情境,來品味詩歌。

比如馬致遠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些單純的意象,枯藤、老樹等11個意象連綴排列,創造一個悽美傷感的離人思鄉情景或情境。


讀者就在文字創造的這個意象情境裡進行自己腦海中的再塑造,根據意象體會意境,最終體會詩人之意:悲傷、思鄉、孤寂、流連。

這就是古詩的意境手法常用的套路。現代詩為什麼大部分沒有這種意境了呢?

第一,唐代詩人基本上已經把意境手法玩得爐火純青,現在是再怎麼玩也玩不過李白杜甫王維了。怎麼辦?換套路。所以宋詩就有意避開唐詩的意境高點,開始常用敘事了,最後就產生了宋詞。

現代詩人寫詩可不單單是為了今天在寫詩,特別是今天的詩人。因為詩歌不能直接換來資本,那幹嘛還要寫呢?真正的現代詩人其實都是在為詩歌史寫詩,就是盼望著能寫上那麼一兩首詩載入詩歌歷史,因為這樣雖然不能直接換來資本,卻能換來“象徵資本”。

所以,意境手法玩不過古人就永遠無法換得“象徵資本”,怎麼辦?只能換套路。所以整個經典現代詩主要是以傳達深刻的生命體驗為主,手法已經不再單單集中於意境論了。因為現代的生命體驗用古詩的意象也不能更好的傳達了,這涉及到一個“被容決定形式”的詩歌理論問題。比如下面這個畫面你就很難用意境來寫一首現代詩,寫出來不像樣,讀者也進入不了你的境,雖然說這張照片還是挺有意境的。



第二,現代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非詩意的世界。到處鋼筋水泥,汽車火車,說實在的,在一個非詩意的世界你寫出的文字如若詩意就是昧良心,而詩人正是良心之子。所以相反,在今天這個世界,真正的經典詩歌應該是反意境的、反詩意的,這樣的詩人才是盡到詩人的本分。

因為詩人在我們中華民族裡最早就是巫師,巫,上橫為天,下橫為地,中間一豎是通達。詩人最早就是依靠文字通天達地巫者。大家說,我們讓今天的詩人如何告訴上天我們人類創造的這個世界?這個鋼筋混凝土的冷冰冰的世界,有詩意嗎?

所以,今天最好的詩歌是沒有意境、沒有詩意的,因為說到底,現代詩歌就是現代世界在文字中的瞬間凝定,橫排排列,敲幾個回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