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或詞應有感而發,但常因平仄難取捨,如何選擇?

遲到的陽光48

詩詞有感而發不錯,因平仄難取捨的問題如何選擇?

如果真的會作舊體詩,那麼這個問題其實不存在,為什麼這樣說?


一、古體詩與近體詩

覺得近體詩表達出來不合適,完全可以選古體詩嘛,古體詩幾乎就是自由詩,只要能押韻就可以了。

古代齊梁以前全都是古體詩,即使在格律詩成熟的唐朝,李白杜甫也有大量的古體詩傳世。而且很多雜言詩連字數都是隨意的。

所以好詩未必是格律詩,因平仄難於取捨這種事不存在。


二、格律詩與詞

即使不想作古體詩,一定想要作格律詩或者詞的話,也不是什麼問題。詞雖然一定要按照詞譜填,可是有八百多個詞牌、兩千多個詞譜讓您選,不存在因為平仄影響寫出來的問題。

結語

無論格律詩或者詞,出現這種因平仄而難於取捨的問題,是功力不夠的原因,多看古人作品、多加練習的即可,幾年後就不會提出這種問題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俗話說,難者不會,會者不難。賣油翁也說過,“無他,唯手熟爾!”

如果一個平仄的基本功就會影響到你寫詩的正常表達的話,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你的基本功還不夠紮實。

要知道,中國文字之博大精深世無所匹。基本上,相同的意思表達,通過轉換語序、更換詞語,並不難找到另外的一條變通之路。正是在煞費苦心地推敲、琢磨之間,傳統詩詞的趣、樂、險、美、絕才得以充分展現。能不能走通這條路,舉重若輕,自然而然地“戴著鐐銬跳出優美的舞蹈”,這也是高手和庸手的分界線。

任何藝術都是有門檻的,沒有門檻,就沒有高下之分。就沒有專業和業餘的區別。就像舞蹈,你都忍受不了壓腿下腰的痛,如何可能成為一個專業的舞者?就像書法,如果你都從沒有臨過帖,沒學習過章法,只憑率性而為地揮毫,豈能寫出一副真正的書法佳作?

如果你又說,我從沒想成為真正的詩人。只是一時興起想玩玩兒,那你就滿足於寫寫順口溜得了。如果你希望能像古代詩人一樣,能信手拈來合轍押韻的真正的詩詞,那就請你靜下心來,向古人學習,像前賢一樣專心地研習傳統詩詞。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當你的基本功練好了,知識儲備到位了,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兒。

前期可以給你一個小小的建議,先不管平仄,寫出你心中所感。然後再去檢查平仄,換掉不合適的詞或調整語法,正如前文所說,中國文字浩若煙海,博大精深,語法變化多端,只要你肯下功夫,一定能把你不合律的毛胚雕琢成合格的詩詞。只要長期堅持這樣的訓練,你寫古詩詞就會越來越得心應手。


一水詩塾

我注意到題目中[常因]兩個字,基本可以斷定,你在格律詩方面還處於初級階段,因為我就是這麼過來的。

常言道,[詩言志],寫詩的確應當有感而發,這是最基本的原則。雖說即便是古人,也會遇到不合平仄的情況,以至於出律,但實在不適合初學者效仿。

有格律,不惟格律,不以律害意

縱觀古人所寫之格律詩,出律者不過少數,如此正說明一點,古人既知格律,又不拘泥於格律。所謂[有格律,不惟格律,不以律害意],而有今人往往只取信後者而不齒平仄,卻忽視前提是得[有格律]。



寫詩須知

其一,詩有格律與非格律之別,體裁無高低。既不喜好格律,大可寫古體詩,何必拘泥於體裁之分,;

其二,既寫格律詩,又不合格律,又如何稱之為[格律詩]?

其三,寫格律詩,只有掌握格律,才能駕馭格律,才有資格不拘格律。


自古沒有朝夕能成之學問,凡事皆有代價。有心鑽研,其難也易;不肯付出,其易也難。都說今不如古,今人不如古人之處,不過是態度而已。

有興趣瞭解詩詞有關知識,歡迎關注詩詞補習班。

詩詞補習班

在網上經常可看見這樣的論調,詩詞是應有感而發,格律會限制情感的表述等等。在這我說說自己的意見:

第一,寫詩詞並不一定都要有感而發,有一種詩詞叫做習作,是用來練筆的。如果平時不練,估計有感時也發不出什麼好詩詞。



第二,一個詞彙儲備豐富的作者,大約有80%的詩句,可以直接使用合平仄的詞組代替不合律的詞組。其餘20%可以通過調換次序等方法解決,不存在取捨問題。

第三、詩詞的聲律並非限制情感的發揮,相反可助力情感的表述。

如前段時間,我寫一首《五律》,其中有一句初出稿時是:忍淚屬何心?屬是仄聲,格律上沒問題,但屬又是入聲,語較速,覺不好。改為:忍淚是何心,是字屬去聲,降調,也與我想表達的情感有別。最後成句是:忍淚竟何心。竟字是上聲,升調,這便較合符我想表達的情感了。



最後,如果真的遇到一兩個字不合格律,改了又確會影響情感或意境,那就讓其出律好了。


風流三學士

寫出符合格律的詩詞不難,難的是寫出符合格律,符合中國人的語言習慣的佳作,古人寫的格律詩中,有相當一部分詰屈聱牙,所以寫格律詩不易,古人尚且如此,又何必難為自己呢?寫近體詩,不按照格律就不叫近體詩,應該叫古體詩或者舊體詩。詩押韻是一般規律,不一般的詩也不少。詩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也可以不嚴格押韻,現代詩是這樣,古詩詞也是這樣的。格律詩一般要押韻,古體詩幾乎可以說隨便寫,只要讀者認可就可以了。現代詩和舊體詩的創作方法,基本相同,只不過一個使用的是文言文,一個使用的是白話文。如果你有更高的追求,或者你覺得有必要可以選擇格律詩。不過有些人對格律詩要求非常嚴格,而且沒有上限。你想想他們對李白杜甫王維,都吹毛求疵,何況你呢?對形式主義的不斷追求,已經使中國詩幾乎滅絕了,無論是舊體詩,還是新詩。可悲的是格律詩有人支持,那些寫格律詩的人手裡有錢,所以他也不在乎詩好不好?只要經常寫幾首爛詩就可以了,只要符合格律就過關了。

餘秀華的詩你能看懂嗎?看不懂談何好壞?談何流行和認可?但是這樣的詩有人捧,捧的結果是新詩怪誕而且不可理解,新詩要死了。五·四前夕格律詩為什麼會死?因為難以理解。難以理解,還有可能理解。有些新詩簡直無法理解,詩人本人甚至也不知道什麼意思。有人甚至提出要給新詩寫註釋,這不是荒謬嘛!如果是這樣的話,提倡白話文還有什麼意義?汪國真的詩,當時為什麼銷量大?別管人家寫的是不是詩?寫的好不好?至少人家的詩,可以看懂。可惜這樣的詩沒有成為主流,所以也就人亡政息了。

寫舊體詩,應以盛唐時期名人的詩歌為楷模,寫格律詩可以以宋朝人的詩歌佳作為樣板,寫現代詩可以以民國時期的優秀作品為參考。

寫爛詩的人有人養著,優秀的詩人要餓死了,要麼跳樓臥軌了,詩歌能不亡嗎?

押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就看你用什麼時代的語言,什麼地方的語言寫詩。普通話廣東話還是英語?依據的是哪部韻書?即便是用普通話寫詩,不同的人對押韻的見解也不一樣。所以要搞一本韻書出來,這樣科舉考試的時候就會有一樣的見解了。現在沒有科舉考試了,搞出一個新韻,其實沒有必要,它也未必合理,它只是一個參考,其實只要你讀著上口,就算押韻了。格律詩的規則只是一個結果,所以人們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並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以至於當代人還在沿用,幾百年前的平水韻。大金朝的話,誰還會說,誰能聽得懂?多麼荒唐!平水韻作為研究古代詩詞的資料還有意義。如果大規模進行普及,指導現在的詩歌創作,必然有種種問題。為什麼我能在幾乎所有關於格律詩的辯論中勝出?就是因為他們只知道結果,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也說不出什麼道理。以至於陰招損招迭出,或者以謾罵為能事,哪裡是個詩人的樣子?熟悉了格律詩的規則,就能夠成為詩人了嗎?應該還差得很遠吧。

《千家詩》的藝術水準不如《唐詩三百首》,因為《千家詩》蒐集的是近體詩,只有絕句和律詩,在體裁上就非常受限制,篇幅上最多也就八句。是一本科舉應試教材,如果按照近體詩的標準來選擇《唐詩三百首》,那樣的話還篇不出一本《千家詩》。古人是不會幹這樣的傻事,他們不敢。但是現代人卻敢,因為他們無知。難怪舊體詩在紙媒上那樣的蕭條。因為凡不符合格律的詩都讓他們給槍斃了,與其說他們在傳承文化,還不如說他們在毀滅文化。新詩在紙媒上也有這種現象。而在網絡上卻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而那些人要麼對古體詩極力封殺,要麼群起而攻之,將打油詩的定義,極力擴大化,按照他們的理解,《唐詩三百首》一多半都應是打油詩。他們以為古體詩,已經被他們消滅殆盡,中國詩的一大半已經不存在,所以只能寫格律詩了。

《宋詞300首》的藝術成就不如《千家詩》,雖然,宋詞有長短句,好像更加靈活,其實不然,詞對平仄押韻的要求比近體詩還要嚴格,沒有通融的餘地。詞就是歌詞,通常不是太長,也不是太短,這樣便於聽眾接受,這對詞也是一種限制,要用格律詩,寫出《蜀道難》,《離騷》這樣的詩篇幾乎沒有可能。寫都寫不出來,就不要提比較了,所以蘇軾們的藝術成就不可能和李白屈原相提並論。但是古體詩可以,寫成詩體小說都不成問題,中國古代最長的小說,不是《紅樓夢》,而是一部詩體小說。古人填詞的目的是為了演唱,而詞曲絕大部分已經丟失了,即便有存世的,你也不一定喜歡。現代人填詞的目的,根本就不是為了演唱。嚴格按照詞譜填詞有何意義呢?它的意義其實就僅僅在於,嚴格按照格律寫,以便符合某些人的特殊癖好而已。


新疆曹子建

講究平仄的詩主要侷限在律詩(如七律、五律)和絕句(如七絕、五絕),也稱近體詞或今體詩,如杜甫的《登樓》、杜牧的《泊秦淮》等。與此相對應的則為古體詩(也稱古風),是按照漢魏六朝的古詩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並沒有嚴格的平仄格律要求。如李白的《古風五十九首》、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泳懷五百字》等。

寫詞則須按平仄填寫,故向有填詞一說。

因此仿寫古詩,如不是硬性給自己戴上律詩絕句的帽子,遇到平仄問題可直接打馬過橋,沒人會責怪你寫詩沒講平仄,不懂規矩。

而你註上七律或七絕,那就得按規矩講究平仄。有時因有感而發覓得某個佳句或某個好詞,但偏偏又不符合平仄,卻又不願捨棄,這就看你如何選擇了。如有心要寫律絕,那就得按平仄要求來寫,好在漢語詞義豐富,相近相同相似的詞語甚多,可擇其合適的來寫。

倘若句中平仄不符還有一個"拗救″的辦法可以彌補,具體地說,就是一個句子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然後在本句或對句的適當住置,把該用仄聲的字改用平聲,以便補救,合起來叫做拗救。當然這個就更難了,李白、杜甫的詩中都有過拗救,這起碼也得在熟煉掌握寫詩詞的要義基礎上才能自如駕馭的。一般說來,達不到平仄要求,還不如就寫寫古風算了,否則難免貽笑大方。


郭雄333

格律與詞牌只是一個俗成的套路而已,而平仄韻律的選擇則是以「上口」為宜,若是死板叫條的硬搬硬套的話,我相信中國所特有的詩詞(格律詩與詞牌)創作將會步入涅盤之中的!這只是我個人的見知又見識,切勿恥笑!

附搞笑短句一首

久有凌雲志,幻想遨藍天,藉助高科技美夢變成真!哈哈……哈哈哈……


樂在此平臺

詩言志。所以表達情感第一。格律規範次之。

當然,兼得最好!

但是當才力不足的時候,難以兼善兼得。意與法,譬如熊掌與魚。當意法兩難的時候,當然選擇熊掌啦!

據說崔顥黃鶴樓詩就是格律不規範的,卻被推為唐詩七律第一。乾隆寫詩數萬首,應該都是符合格律的,卻幾乎沒有傳世之作。可見符合格律未必就能產生好詩,好詩的根源還是好意,好的詩意。

我們並非反對格律,依然對之相當尊重,但當詩意和格律起衝突的時候,我選擇遵從詩意!


九畹貞風

今天在頭條上受邀回答了一個關於“孔乙己”的問題,魯迅先生塑造的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給我印象最深的情節就是,用留著長長指甲的手沾點酒水在櫃檯上“表演”茴字的四種寫法,我想孔乙己一定是懂平仄的,而且一定熟知平仄的多種用法。如果有人吟出一首詩或者一副對聯來,他就會搖著生著花白的頭髮的腦袋,指出你不合平仄,上下聯不分等種種錯誤,來顯示自己是“穿長衫的”。自然也會引得路人一片哄贊!頭條上這類的大叔、大嬸有很多,如果你有興趣進他或她的門戶裡,你會感覺到很大的反差!平仄,格律。是古人為了語言表達上的“美感”而創造。當它成為一種束縛,影響到了語言表達的“優美”,那它的生命就失去了生存的原意。


還算正常人


中國近體詩(即格律詩)和詞牌,在創作上有一些規矩。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根本不該來討論。其實不僅是作詩、填詞,就是散文、小說、劇本…,各種文體都有自己的規矩和特點。沒有規矩和特點的文字,誰知道你寫的是什麼?

經常聽到有人說什麼“不能因文害義啊!”什麼“有了好的意境,格律可以忽略啊”…。需知:格律詩如果沒了格律,還叫什麼格律詩?!格律是格律詩的根本特徵,猶如斑馬身上的條紋。如果一匹斑馬身上沒有條紋,你說它是啥?

平仄、格律,與創作的“靈感”產生矛盾,這很正常。要解決好這種矛盾,就需要我們深入學習,深厚我們的文學功底。積澱越厚,功夫越深,就會於格律與創意之間遊刃有餘。寫出嚴守格律,又意境請幽的作品。

雖然格律詩的規矩森嚴,但是,自唐以來,優秀的、嚴守規矩的格律詩,和宋朝的宋詞卻都燦若星河。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座豐碑!就是今天,格律、意境均稱優秀的詩、詞作品也是琳琅滿目。愛好者可以去網上的“詩詞吧”逛逛,一定會大受啟迪。能解決好規矩與質量矛盾的作品太多了。我們真的沒有理由抱怨“規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