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能讀懂唐詩宋詞卻看不懂現在人寫的古詩詞?

邊陲後主

這個問題我也深有同感。《中華詩詞大會》再次點燃民間古詩詞創作的激情,詩詞寫作的“復古風”重現江湖,一時間微博、朋友圈等平臺,成為了古詩詞愛好者施展拳腳的舞臺,熱熱鬧鬧,你方吟罷我登場,給人一種生錯了年代的恍惚。但是,古詩詞繁榮的背後,很多質量卻是不敢恭維,有人感嘆,現代人寫古詩詞,反倒讓人看不懂了!這,不能不說是詩詞熱在新時代遇到的尷尬。還是分條縷一縷吧。



第一個,每一個時代都有其流行的文學體裁。這個好理解,符合歷史的運動規律,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嘛。比如,我們上小學時就從書本或老師那裡知道——漢賦、唐詩、宋詞、元曲,這些定義式的名詞,高度概括了每一個朝代的文學潮流,或者說是文化現象,它形象的告訴我們,文學有繼承性,也有歷史性。不言而喻,古詩詞在其他歷史時期雖然也有,但最突出、最好的詩詞,還是唐、宋兩朝。自宋朝以後,在詩詞創作風格上出現了“宗唐”、“宗宋”兩個流派,就是後人寫詩,不是學唐朝、就是學宋代,這期間,雖然偶爾也會有佳作產生,但總體質量水平上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從這一點來看,現代人寫不好古詩詞是情有可原的,因為我們不是生活在那個年代,那真不是我們的強項。



第二個,古人寫詩詞是“寫意”,現代人太“隨意”。這裡的寫意不同於繪畫技法,但在藝術追求上也有相通之處。古人作詩詞,不論是現實風、田園風、邊塞風、諷喻風等等,都非常嚴肅,很少是就是論事的,講究的是立意,推崇的是錘鍊字詞,注重的是運用典故,即使是五絕、七絕這樣的短詩,也是下了很大功夫,正所謂“看似平淡卻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再看當下一些人寫的詩,不僅對韻律似懂非懂,硬湊,而且語言乾癟,想起啥說啥,不知所云,典型古詩詞中的“蠻撞人”,“老幹部體”。比如前兩天看到一首詩,四句流水賬,最後一句竟是“振興中華向前衝”,如果說是喊個口號也就罷了,把這樣的東西也看做是詩,寫的這麼任性,這麼不管不顧,真讓人哭笑不得。



第三個,現在的人國學儲備不夠充足。這實際上是寫古詩詞的“硬傷”,試問現在熱衷於寫古詩詞的人有幾個是中文專業,有幾個是家學薰陶,又有幾個經過系統的寫作訓練,我不敢說沒有,但從一些人的水平來看,古文短板還是很突出的。我不是說不是科班出身就不能寫古詩,只要你喜歡,誰都可以寫,但你起碼得把格式韻律什麼的搞清楚吧,要不可真是揣著糊塗裝明白,無知者無畏了,徒有其表,徒留笑柄。既然是想寫古詩詞,那就要按照古詩詞的寫作要求來,起碼得多讀多背一些經典,多少有些意境,有點美感,這是對讀者的最大尊重。現實當中,讓誰都看不懂的“打油詩”大行其道,而且在平臺上自娛自樂式的“互相唱和”,互相吹捧,是對古詩詞的誤讀,也是對我們傳統文化的不負責任。畢竟,現代人,寫不了古詩詞,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但是瞎寫、亂寫,可是要被歷史打臉的。


風雨寒江

首先,是真讀懂唐詩宋詞了嗎?

沒有看鑑賞,你看懂了唐詩宋詞的章法,用字用韻的好處了嗎?看懂了是怎麼突出主題的嗎?看懂了是為什麼要那樣分層次了嗎?顯然是沒懂的。不然也不會提出這個問題了。

拿著鑑賞詞典,拿著別人的賞析說自己讀懂了唐詩宋詞,也無非就是看懂了人家的賞析。給一篇不署名的符合格律的詩詞,指不定還不能分辨是古人和現代人寫的。

所以,不要說自己看的懂唐詩宋詞,看不懂現代人的詩詞,提出這個問題就證明欣賞水平沒有入門。


第二,現代人寫的古詩詞反而更好懂。

我是指符合詩詞這一特點的作品。那些糊里糊塗寫一通不符合格式,沒有格律,沒有押韻的不算。

現代人使用的語法更偏近現代文而非古文。如果連現代人寫的符合要求,能稱之為詩詞的東西都看不懂。那還是隻能說明不懂裝懂。

第三,確實有寫的誰都看不懂的

確實有寫的誰都看不懂,這裡教大家一個判斷好壞的方式。把一首詞裡的所有意象,環境,人物,在腦海裡幻想一邊。試試看根據這首詞的描述,能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電影”如果能流暢的構想出來,則是好的,反之七零八落,不和邏輯的,就是壞的。

現代人寫詩詞看不懂的原因大多就在這裡了。亂湊詩句,亂用語法,毫無邏輯。不過能看出這些東西來,也需要一定的功底。


最後在申明一點,不要覺得看了古詩詞的鑑賞就覺得看懂了古詩詞,給你一篇無鑑賞的,讓你說說好壞,不見得你能說出什麼一二三來。


無聊到巔峰

我以為有這幾種原因:

一.用字不準。有的作者不知道字的意思,平仄格律都沒問題就是意思不沾邊,自己也不清楚便寫上去了,會讓讀者產生歧義,所以讀不懂。

二.不被人理解。總會聽到有人說,你不理解我!他不理解我!有時候兩口子都會不理解。更何況詩人的心境,有時候你是無法理解的!只能等本人解釋,不跟你說你很難明白是怎麼回事!

三.今人喜歡用典和生僻字。詩人用典無非是想來豐滿詩的意蘊;有人喜歡用古字代替簡體字,大概是覺得只有這樣才高深莫測吧!或者也有可能是為了押韻平仄之類的!

四.詩家語。中國近體詩興於唐,最有代表性的也是唐詩,很多人都在模仿唐詩,包括用詞什麼的,覺得這樣比較有韻味!古時文言和我們現代的白話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對如果文字功底不好的人理解大概有點麻煩,所以也會造成不理解的情況。

五.格式的考慮。因為近體詩對平仄和格律要求的比較嚴格,詩人會在用字時來配合,被逼無奈甚至會用不沾邊的字,也會產生歧義了。

這是自己的一點看法希望有幫助。


浩淼處人

假如真能讀懂唐詩宋詞,就基本(我是說基本)能看懂現在人寫的古詩詞。

所謂“看不懂”,大致的意思是看不上、不屑看,這就是心理作用了。這個要分主觀和客觀來說:

一、主觀:文人相輕,看別人的作品總覺得到處是毛病,先從格律找硬傷,再從境界找瑕疵,實在找不到就說“看不懂”。

歌曲《天路》,我們開始聽也就一般般,後來知道背景的時候,哭倒很多人。別人的作品,自有其創作背景,什麼都不清楚就下定語,是一些偽文藝愛好者的通病。

二、客觀:前面有老師已經說了,歷史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作品,都是經過精挑細選才沉澱下來的,自然都是精品力作。而現在人別說不是像古人那樣的生活背景,就算回到古代,也未必都是文豪大家,何況古瓶裝新水總會有時代的印記。

因此,客觀上說,確實不會像古詩詞那樣古色古香。


長虹伊人

謝“邊陲後主”邀答。

題主之問,一言以蔽之:今人之詩詞,不及唐宋前賢之作也。

細而分之,不及有五:

一、因文化之斷層,於今真懂詩詞者,少矣。君之所見,今人之作——不懂,而亂寫者多也,概佔泰半;略懂,而濫寫者眾也,又佔餘者泰半;縱餘少許尚佳之作,但因詩詞已非主流文體,未得流行,故不常得而見也。

二、君之所見,唐宋詩詞,是已經時間之沉澱,去蕪存菁,乃中華文化之經典濃縮。以傳統經典PK常見之今人俗作,有如田忌賽馬之以上馬對下馬。儼然必勝之局也。

三、因唐宋前賢經典之名,心而慕,口而惟。未讀而先生敬意也。縱有不解之典,不識之意,亦不難覓得各代解讀。而今人之作,其名未顯,其句未彰,遇不解,亦難於考求也。

四、今人之作,雖佳者亦難企及李杜經典之高。然則若以全唐詩四萬九千餘首視之,再試想其散佚不傳之泛泛之作,今之上馬,未必盡不如唐宋之中下馬也。

五、唐宋詩詞之華彩,源於普及之廣也,科舉應試,為政為文,不得不習。而今之高考,“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已然非必擅之科,必會之技也。故古今詩之不及,非智之不及,惟勢所導也。

然則,欣見近來國家大力倡導傳統文化之復興,傳統詩詞熱日益升溫,愛好者如雨後春筍,詩詞大會、詩詞大賽方興未艾,蔚然成風。似吾等志於傳播傳統詩詞之美者,不乏其人。假以時日,跑出更多可比肩唐宋中馬乃至上馬之作,也未可知也,亦誠可期也!

願共勉之!


一水詩塾

唐詩宋詞是在一定文化環境,和政治因素產生的中華文明的財富!在唐宋鼎盛期間,詩詞作為考試的必考科目,到宋末文天祥改革科舉的考試科目以後,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詩詞的衰落和斷代傳承,逐漸也受一定的影響!現在我們作者的文化底蘊,寫作走向,以及對韻律和詩詞理解!從文天祥以後就難得再有很好的古詩詞。以後元曲,清小說的繁榮發展,更是體現詩詞衰敗斷代的現象。我暫且只能膚淺的理解現代詩詞不如唐詩宋詞原因,可能韻和律傳承和精髓我們還是沒有學到。其實我們的現代詩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股清流,不必拘泥於過去文學的幾種形式,百花齊放才是我們這個美好社會發展的必然性。



詩和遠方還有親愛的家

看不懂就對了。

舊酒瓶裡可以裝新酒,也可以裝水。

或者其它不明液體。

你能讀懂唐詩宋詞,說明你有欣賞水平。

看不懂,只能是“古詩詞”本身的問題。

能與讀者產生共鳴的才是好詩。

讓我們紙醉金迷的古詩詞,如果味同嚼蠟,我們還會愛她嗎?

面對一堆整齊的積木,敢說看不懂的人,才是真正懂詩的人。


生死有多遠

寫不出好詩是水平問題,好為人師愛對別人說三道四是素質問題,凡有真才實學的都很謙虛謹慎,決不會隨便評價別人。很討厭一些自認高明的人的誇誇其談,故弄弦虛,寫的詩不知自已能否看懂。


手機用戶50984907012

現代人寫古詩詞不如古人。其因有三,一是古今語言語音變化很大,今人寫起來難關重重。二是今人沒人把寫古詩詞當做主業,放的時間少,練習少自然質量低下的多特好的少。三唐宋兩朝幾百年,人無計其數出現的名家曲指可數。今人多少人多少年能出一位尚不可知。當然不及李杜了。


夕陽紅

因為現在有的詩寫的連詩人自己都看不懂,因為蹩腳詞彙在裡面,讓人讀不懂,

這樣認為自己的詩詞高大上,

殊不知這樣下去:你的詩就是雞肋。

這樣寫詩不如不寫。

個人觀點:這樣的詩少一些更和諧!

詩是讓人讀的,如果讀不懂,那就是寫的人有毛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