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愛看書,真煩惱!」想讓孩子愛閱讀,你沒做比做了更重要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家裡有個愛讀書的孩子,可是太愛看書的孩子,也讓父母頭疼?

面對每個月居高不下的購書費用,這位老爸的解決辦法,簡直令人叫絕。

41歲的陳春仁回憶,女兒在三年級時讀到一本《海底兩萬裡》,從此愛上了探險類書籍。女兒看書快,又喜歡買書,他每月工資1800元,負擔女兒每月400元左右的購書費用有些吃力。

“我之前是驢友團的領隊,經常出去探險和聽別人分享,有這方面的素材。我也陪女兒看了這本書,感覺這故事我也可以寫,然後我就說‘要不爸爸給你寫書看吧’。”

一不做二不休,陳春仁以“俠客飛鷹”為筆名,開始了正兒八經的寫作。從2015年至今,他寫了26本書,其中8本已出版。他寫小說通常一氣呵成,女兒也會參與人物情節的設定。“兩人好像做遊戲一樣,很好玩。”

“孩子太愛看書,真煩惱!”想讓孩子愛閱讀,你沒做比做了更重要

現在,女兒上了初中,學習壓力增加,花在課外閱讀的時間減少。但是陳春仁說,他會一直寫下去,最大的夢想就是讓女兒在每個書店都能看到他的書。

這樣的老爸,這樣的女兒,讓人由衷佩服!

不過,相比陳先生負擔不起書費的“煩惱”,大多數家長的煩惱,恐怕是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為了這個目標,父母們恨不得一擲千金,使出渾身解數,可是結果卻不盡人意。

“孩子太愛看書,真煩惱!”想讓孩子愛閱讀,你沒做比做了更重要

為了找出讓孩子愛閱讀的方法,青欖君請教了身邊許多當教師的朋友,也拜讀了不少閱讀指導書籍,卻發現問題的答案,並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複雜。

事實上,我們往往用力過猛,因而忽略了閱讀這件事上,父母的“無為”往往比“有所為”更有效。

一、不要催促和逼迫孩子閱讀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多看書,把書丟給孩子就是一頓嚴厲的訓導:“少玩點手機,有時間多看看書!”甚至有的家長還會把孩子關在書房裡,其實這樣的方式反而會讓孩子有壓迫感。

著名話劇導演賴聲川最近新導了一部兒童劇《鯨魚圖書館》,由他和女兒共同編劇,目的就是教孩子們認識閱讀、學會閱讀。

談到引導孩子閱讀的方法,賴聲川說:“有了網絡和手機,閱讀好像變成了沒什麼意義的事情,怎麼辦?父母可以做的就是家裡要多放一些書,要尊重書,有書櫃有書架,而且放的都是好書。小朋友一開始可能會害怕或者沒興趣,但是隻要你把它們放在那裡,尊重這些書,孩子們慢慢也會覺得這個重要。

“孩子太愛看書,真煩惱!”想讓孩子愛閱讀,你沒做比做了更重要

孩子天性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所以閱讀可以說是一種天性,催促和逼迫只會吞噬孩子好奇的天性。

父母只要表現出愛護書、尊重書的樣子,保護好這種天性,孩子不怕讀書、不討厭讀書,我們就成功了一半。

二、不要打斷孩子閱讀

作家馮唐在年少時非常喜愛讀書,常常是一放假就宅在臥室裡沒日沒夜地讀,回過神來往往一兩天就過去了。期間母親會叫他吃飯,後來就漸漸放棄了——反正叫也叫不動。

馮唐說:“閱讀幾乎改變了我一切,那真是糧食。”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拿起一本書讀得津津有味,就不要在乎他的姿勢和方式,哪怕他已經廢寢忘食,也不要輕易去打斷和糾正他。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講述他們一家人的生活時,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場景:錢鍾書和楊絳在家中會抓緊一切時間來看書。“圓圓坐在高凳上,也學我們讀書。我們買了一大冊丁尼生全集,專供圓圓學樣。她拿了一支鉛筆,面前攤開大樹,像模像樣地一面看,一面在書上亂畫,不鬧,很乖。”

換作一般的父母,專門買的書被孩子亂畫,可能早就暴躁不已,上前阻止;可楊絳先生卻能會心一笑,覺得圓圓“不鬧,很乖”,就心滿意足。

“孩子太愛看書,真煩惱!”想讓孩子愛閱讀,你沒做比做了更重要

在教育學者看來,不論孩子是讀書、看書,或是畫書、撕書,其實都是一種“閱讀”,家長不必過度干涉,讓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去“閱讀”,讓他感到自在,他才有可能愛上這件事。

有時候,孩子看書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會向家長求助。很多家長會耐心地循循善誘,讓孩子去查字典,其實如果家長認識這個字,不如大大方方地告訴孩子,不要打斷孩子閱讀的流暢性。

三、不要對閱讀書目太挑剔

每回“人民日報推薦書單”、“教育部中小學生必讀書單”等等“權威”書單一出,準會引起一大波家長的追逐。也經常有家長向青欖君提問:

  • 孩子只愛看漫畫書怎麼辦?
  • 孩子看武俠書會不會變粗魯?
  • 愛情小說能不能讓孩子讀?

家長的種種疑慮,恰恰是始於對“開卷有益”這件事不是完全的信任和放心,又怎能奢望孩子無條件地愛上閱讀呢?

“孩子太愛看書,真煩惱!”想讓孩子愛閱讀,你沒做比做了更重要

其實,不管什麼書,只要開始去閱讀,只要讀過幾本不錯的書,建立起了閱讀興趣,讀者就開啟了自我選書功能。你推薦的,不一定是孩子願意看的;你極力反對的,恰恰可能是讓孩子愛上閱讀的金鑰匙。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保護對書籍的“熱愛”比什麼都重要。

著名教育學者尹建莉老師就從來不反對孩子看漫畫書,而且她的女兒從小就喜歡看漫畫,她也一直給女兒買,直到女兒上大學,她還會送女兒全套的《哆啦A夢》,但這完全沒有影響女兒成為一個愛閱讀、愛學習的孩子。

四、不要讓孩子帶著目的閱讀

有的父母為了檢測孩子的閱讀效果,會問孩子“書裡講了什麼”、“讀完你有什麼感想”之類的問題,有的父母則是孩子讀書就給獎勵,沒讀完就給懲罰,然而這些都對建立閱讀興趣沒什麼幫助。

父母總是帶著目的去要求孩子,給閱讀加上各式各樣的砝碼,都是父母焦慮的體現。擔心孩子不讀書,孩子讀了又擔心他讀不好,孩子就會認為閱讀是一項需要完成的“任務”。當父母發自內心地覺得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就不會以任何功利的方式去要求孩子。

香港女歌手陳美玲先後把3個兒子都送進了美國排名第一的斯坦福大學。然而,陳美玲的教育理念卻和大多數中國父母完全背道而馳:

比如:

  • 不要制定每天的時間表
  • 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
  • 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 不要用物質獎勵
“孩子太愛看書,真煩惱!”想讓孩子愛閱讀,你沒做比做了更重要

用一句話總結陳美玲的教育觀,就是“不要讓中國式焦慮,耽誤了你的孩子”。閱讀同理,父母的焦慮,就是孩子閱讀的大敵。

“不帶目的”地去引導孩子閱讀,也許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這個聽起來像個悖論的教育秘密,也許只有智慧的家長才能領略其中深意。

五、不要擔心閱讀和學習衝突

如果孩子沉迷閱讀,影響了做功課的時間,你會如何取捨呢?

其實,課外閱讀對功課的負面影響只是短暫的、階段性的,從長遠來看,閱讀對功課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老師的建議》中曾說:“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有經驗的語文老師也會發現,凡從小有大量課外閱讀的孩子,智力狀態和學習能力會更好,並且隨著年級越高,閱讀的優勢會愈加明顯。

“孩子太愛看書,真煩惱!”想讓孩子愛閱讀,你沒做比做了更重要

從心理學代表人物皮亞傑、布魯納等人的學習理論來看,“閱讀”是一種以語言符號為媒介,包含豐富內容的思維活動,會讓閱讀者的“語言系統”發育得更好,同時讓他的智力背景更為豐富,使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更強。

所以,遇到孩子因為看書擠佔了做功課的時間,家長根本不用著急。如果功課確實落後了,也應該用正面肯定的方式去理解孩子,比如說“愛閱讀的孩子不會真正的落後,你這兩次沒考好,沒關係,下次再努力”。

家長越是表現出理解,孩子越能夠學會合理安排時間。

總之,如果你做了很多,仍無法改變孩子不愛閱讀的事實,不如反過來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做得太多,而應該適時放手一下了?

青欖家長地帶(ID:educool)在全國率先推出《唱詩詞,品經典》免費公益節目,每天10分鐘,品詩詞,唱經典,讓孩子成長路上有詩和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