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的效應

鏡子效應來源與現實的生活,主要用於人際交往。當你照鏡子時,鏡子裡的你會隨著你的喜怒哀樂而變化。這是最狹義的鏡子效應!同樣的,在人際交往中,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相反你對別人不好,別人也對你不好!這就是鏡 子效應的真諦! 在現實中的應用。當你和你不喜歡的人相處時,或許他也不怎麼喜歡你,但是隻要你試著慢慢的喜歡他,逐漸的他也會開始喜歡和你相處!人都是相互的!

在港劇《讀心專家》中,鏡子效應被定義為:互相喜歡或是親近的兩個人會產生類似的行為

唐太宗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鏡子的效應

一種壞的觀念經過無數面鏡子的折射,會一傳十,十傳百,進而形成一種壞的社會風氣。事實上,多年來中國在樹典型方面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努力,結果還是收效甚微。原因是在壞的觀念已形成一定基礎的背景下,社會的鏡子對崇高的理念已經形成了一種審美疲勞。

光明之道的傳播,需要蠟燭的燃燒,也需要鏡子的反射。只有通過無數面鏡子產生的反射效應,光明之道才能被傳達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形成一種清澈的風氣。遺憾的是,我們都未能盡到做好一面鏡子的責任。胡適先生曾對他的學生說,“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此話含義是可以類推的。做無私奉獻的“蠟燭”不是誰都能做到,而做面盡責的“鏡子”,或許還能為社會、為後代做點有益的事。

每個人在判斷該實行什麼規則的時候,往往面臨著非常複雜的情況,另一方面人的自私性又是無處不在的。比如在一個漆黑的背對背的環境裡,兩個不相干的人在處理利益的時候,一定是自私得一蹋糊塗的。每個人心裡都有神性,都有情感和良知,都懂得感恩,但是如果把春分隔開當成一個孤立的人來看,那就無所謂良知了,就只有生物性,沒有社會性。一旦要從個人利已的角度來談人的社會性,那就是一個思維悖論,是不成立的。你必須把他放到社會中去,通過他人的鏡子,然後來喚醒你該怎麼作,這就是斯密著名的鏡子效應。斯密說,內心的公正旁觀者,必須要有現實的公正旁觀者,即他者來喚曬,才能化為道德秩序的真實的力量。

鏡子的效應

上海世博會和2010年南非世界盃兩大世界級盛事一時間吸引了中國人的最大關注。兩者當然有很大不同——中國於前者是主角、東道主,於後者卻只能作壁上觀,但對“睜眼看世界”的國人來說,它們都無異於一面鏡子。

從鏡子裡看到的首先是自身的文明素質。上海世博會開幕之初,一些觀眾的無序擁擠、亂扔垃圾等不文明現象引起社會極大關注。輿論的熱評得到了廣泛共鳴,世博園區的觀展秩序隨後大為好轉,在漫長的排隊中自覺文明觀展已經成為中國觀眾的新風尚。

還從鏡子裡看到了自身管理體制的不足。南非世界盃上,一些傳統意義上的弱隊表現出色,使許多人開始反思中國足球乃至中國體育的管理體制,一些批評可謂入木三分,相信剛剛經歷一場廉政風暴的中國足壇不會對這些批評完全無動於衷。對於世博會,人們一開始也對其由於缺乏經驗引起的管理不到位頗有微詞,引起了管理方的重視,而後的世博園秩序井然,很大程度上便得益於這些批評。

風物長宜放眼量。將世界作為一面鏡子,時時攬鏡自照、反躬自省,這是從100多年前就建立起的一種有益的傳統,這種“鏡子效應”促使社會不斷進步。但是,面對鏡子時,也可以再理性一點、平和一點。在世博會與世界盃面前,許多人同樣表現出浮躁和不冷靜的情緒,對自身存在的一些短期和偶然性的問題不夠寬容,對外界一些曇花一現的現象卻急於下判斷,甚至盲目崇拜。面對鏡子不僅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

要想讓正面的“鏡子效應”發揮到極致,不僅需要看到自身的不足,還要看出別人的長處,並學會如何去迎頭趕上。世博會與世界盃都是數年方得舉辦一屆的全球盛事,機會難得,我們應該能從中學到很多經驗和教訓,尤其是世博會,集聚了全人類創新文化的結晶,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虛心學習。如果停留在看熱鬧的層次,在現場只熱衷於敲章、合影,對於主辦方苦心孤詣展示的創新文化視而不見;如果只熱衷於發些浮泛之論,對世博會深層次的理念內涵不願去想,不願去研究,那麼就可能錯失學習的良機。

鏡子的效應

鏡子的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