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十代專注「醫骨」,這項省級非遺有新事,將讓就醫更專業

今天,隨著溫州王僑骨傷醫院院長王魁勝的一句“開工”,該院遷擴建工程的建設拉開大幕。

從一家診所發展到初具規模的中醫骨傷科醫院,這背後是王家十代人專注醫學、專注骨科的醫者心。

一家十代专注“医骨”,这项省级非遗有新事,将让就医更专业

新院區效果圖

非遺新事——新院開工

保護文化遺產,更好服務社會

王燛薪堂中醫正骨療法是浙江省非遺項目。王魁勝的父親王步雲是“王燛薪堂”第八代傳人。

今天開工的新院,位於龍灣區高新大道與永青路交叉口附近,建築佔地面積12925.11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4883平方米,主樓高10層,床位200張,設有248個停車位。此次遷擴建工程總投資1.6億元,是該院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基本建設投資項目。

一家十代专注“医骨”,这项省级非遗有新事,将让就医更专业

開工儀式現場

在1991年前,王步雲就從瑞安來到永中(當時屬甌海)開了診所。1991年,診所變為溫州王僑骨傷門診部,那時剛從浙江中醫學院(現浙江中醫藥大學)畢業的王魁勝也來到永中協助父親。2010年,溫州王僑骨傷醫院註冊成立。如今的溫州王僑骨傷醫院佔地近兩畝,床位60張。

談及為何要遷擴建新院,王魁勝說,這相當於二次創業。現在位於永中街道羅東南街的院區在硬件等方面已經難以滿足患者就診的需要。建成後的新院,將會有一流的軟硬件條件,佈局更合理,分區更明確,將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舒適、更溫馨的就診環境。另外,他們一家十代人都從醫,王燛薪堂中醫正骨療法也是非遺項目,他們有責任把這份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並繼續發揚光大。

家族故事——代代傳承

總結祖輩技術與方藥,不斷創新發展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瑞安市楓嶺鄉西龍村王氏祖先宗茂公獨創接骨療傷法。王燛(jiǒng)薪堂取薪為堂名,意在薪盡火傳,教導後人沿著光耀千秋的習武、行醫、修德之路上求索,為民服務,迄今已200多年。王燛薪堂接骨療法有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八法,結合牽引固定;運用的醫療器具也可謂就地取材:毛竹片、杉樹皮、刀、鋸、鋤、鍋、罐、桶、臼、磨、粉篩等。

一家十代专注“医骨”,这项省级非遗有新事,将让就医更专业

瑞安市鄉土學者蘇爾勝是高樓人,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燛薪堂創辦人王宗茂武藝高深,有弟子三千,精通十二經絡脈走向,擅長接骨療傷,其療法一脈單傳至後世。

一家十代专注“医骨”,这项省级非遗有新事,将让就医更专业

王魁勝近照

現在,“王燛薪堂”的後人已開辦4個骨傷科專科醫院、5個門診部、2個研究所,包括荷蘭阿姆斯特丹中醫門診部、法國巴黎三益百草門診部、意大利菲林次針灸門診部。其中,溫州王僑骨傷醫院就是“王燛薪堂”第八代傳人王步雲舉辦的,集骨傷疾病治療、保健、科研為一體,是具有濃郁祖傳特色的中西醫結合專科醫院。醫院骨傷科歷經傳承,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診療體系。治療骨傷疑難病症,以中醫傳統整骨手法為主,輔以小夾板固定,並內服、外敷祖傳秘方。如今,76歲的王步雲任溫州王僑骨傷醫院董事長。他從事骨傷醫療幾十年,總結祖輩技術與方藥,借鑑同行長處並結合個人經驗,在診療骨傷疑難病症上取得顯著療效,自行研製上下肢功能鍛鍊支架,為治療上下肢多發性骨折和不穩定骨折病患帶來福音。他的兒子王魁勝任醫院院長。王魁勝繼承和發揚了祖傳骨傷醫療技術和方藥。他的醫學論文獲尚天裕科學進步二等獎等獎項,還參與編著《中國整脊學》,還獲得過全國中醫藥標準化研究《中國整脊常見病診療指南》特別貢獻獎。

王魁勝說,雖然當初父親沒有特別要求他學醫,但是可能因為家庭氛圍的影響,他最終還是自然而然地走上了這條路。如今,他和兒子成了校友。他的兒子也學醫,讀的也是浙江中醫藥大學。

溫都記者 趙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