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鲁智深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

心系中华苏维埃


鲁智深大师,是梁山上唯一的好人。

梁山上英雄好汉不少,奸邪之辈更多,然而好人只有鲁智深一个。像武松这样的英雄,在鸳鸯楼也曾大开杀戒,杀过无辜之人,李逵这个欺软怕硬的杀人魔王就更别提了,专杀手无寸铁的妇孺。而鲁智深却从没杀过一个无辜之人。

鲁智深非但不杀无辜,他还经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比如他为救金翠莲,失手打死镇关西,不得不亡命天涯。他为了救刘太公女儿,痛欧小霸王周通。他为了救瓦罐寺众老僧,差点被崔道成、邱小乙杀死。他为救林冲,被高俅逼走,再次亡命天涯。

所以鲁智深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明代思想界李贽将鲁智深赞为:仁人、圣人、勇人、神人、罗汉、菩萨、佛,可以说把一切好词都用在鲁智深身上了。

鲁智深的结局也是梁山好汉中最好的,他听潮圆寂,最终修成正果。

那么鲁智深听到钱塘江潮时到底悟到了什么呢?这要从他做的偈子说起:“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鲁智深虽然出家做了和尚,却从不修行,别的和尚吃斋念佛打坐参禅,他却只知道杀人放火。但是鲁智深杀的人全是该杀之人,他杀人是为了救人,所以是“不修而修”,这才是真正的修行,符合大乘佛教救苦救难的慈悲精神。而其他僧人避世修行,对于世人全无好处,自私自利,是“修而不修”,并非真正的修行。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禅宗常常用玉锁来比喻尘世对人的种种束缚,让人见不到自己的真性,不能觉悟。这句话是说,鲁智深突然看透了这个尘世是虚幻的,从此自己了无牵挂了。换句话说,鲁智深此时突然顿悟了。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世俗人认为的“我”,实际上是自己的种种欲望,他们为了满足欲望而无所不为。但是鲁智深却总是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现在他突然顿悟了:所谓的“我”,就是自己的一颗真心。鲁智深的所作所为,全部出自自己的一颗真心,从没有考虑过利害关系。鲁智深的真心,是真正的“我”,所以他因为这一颗真心而觉悟解脱。

其实鲁智深这首偈子体现的,更多是阳明心学的思想。而李贽正是阳明心学的传人,难怪他如此喜欢鲁智深。

鲁智深大师如果生在今天,看到那么多淫僧、恶僧,一定也会大开杀戒!



梦露居士


我知道,你们和我一样,水浒传里最喜欢的英雄,

据地告诉列位,施耐庵老爹,也深深地爱着这三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我喜欢他们,就是喜欢他们大碗喝酒大口咥肉大秤分钱的豪气与慷慨。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我喜欢——

六和寺的寒风吹拂,飞雪打在将要开花树枝上。林冲在鲁智深圆寂后半年去世,而武松在送别两位好兄弟后,以古人罕见的八秩高龄辞世。还有比经历了人世惊涛骇浪后平静告别动乱的世道美好么?真的是不求同日生,但求同地死呐!

梁山英雄经过“四大征讨”,十成去七,那是如何的不堪呀!一百单八将里,最后归拢整理,才凑够了36人。

那时,血雨腥风的厮杀刚刚结束。宋江卢俊义们满怀仔欣喜地准备凯旋东京,等待加官封爵时,我们喜欢的鲁智深不愿意了。

宋江说,鲁师傅,跟我一起回京还俗为官,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如何?

老鲁说,哥,“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这是老鲁的原话,真的是明白人说明白话。

老宋一思量,又劝到,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如何?

老鲁已经想通了,他摇首叫道,哥!都不要了!人生嘛,要多也无用。只要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

水浒里说,宋江听罢,心中老大不高兴,便不想再说话,“各不喜欢”。

列位,你看到这里就该知道,鲁智深境界之高把他妈的老宋,甩了最少两条街道。

杭州有个钱塘江,钱塘江边有个月轮山,月轮山上有个六和塔,六和塔后有座六和寺。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东西南北)”之意。说起六和寺,那是大有名堂的。寺院建在北宋,因毁复修于南宋,据说是为镇住钱塘江怒潮,朝廷委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的这座寺院。

鲁智深便选了六和寺,准备终了后半生。

那一夜,老宋屯兵征方腊毕凯旋在六和塔驻札。

鲁智深与武松在六和寺里歇马听候。站在寺里望城外江山秀丽,俩人心中非常欢喜。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共碧。

到了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懂钱塘江潮信,以为是敌人来攻的战鼓响,从铺塌上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准备迎敌。

众人都笑。鲁智深回说不解。寺内僧人便解说,这潮信每天日夜两次按时来,今日是八月十五日,潮信应该三更子时来。

听着潮响,鲁智深忽然大悟,原来,他蓦然记起师傅智真长老,曾讲给他四句偈言。

第一句,逢夏而擒。鲁智深在万松林活捉夏侯成。

第二句,遇腊而执。鲁智深生擒了方腊。

第三,听潮而圆。

第四句,见信而寂。

这朝信,这圆寂,便是一种暗示。古人是有信仰的,在大宋宣和年间某一个中秋之夜,那个厮杀终生的有智慧的和尚,吩咐师兄弟“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然后坐到椅子上,左脚搭上右脚,圆寂回去。

当然鲁智深在圆寂前也没忘了做两件事。一,报告给自己的老宋哥;二,向众僧讨纸笔写下一篇颂子。颂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琐。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个快乐的胖大和尚,也没忘了在生命终点,娱乐我们一把。这样的风采惟大和尚才具有。

水浒里没有太多写林冲之死。 在奉命征讨江浙一带的方腊义军之后,豹子头林冲得了风瘫。

风瘫?这是什么病?主要是妇科病。也叫产瘫。系“冲任血虚,心脾失养”导致,症状是“四肢萎弱无力”,“筋急项强”。男人得了写四肢乏力,筋骨不通,脖项僵直,是什么感觉?一代枭雄的林大英雄罹患此病,什么惨状?

英雄末路,却幸有好兄弟照侍,他留在杭州六和寺养病,由武松武大英雄陪伴,坚持半年后病故。两大英雄,两个好兄弟,相濡以沫,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这是江湖义气的最高境界,逍逍客不才,我如有丹青手,一定倾平生之力,绘就一幅《兄弟》图。任是人间多情物,那堪林武兄弟义?

林冲殁后,朝廷追封其为“忠武郎”。呵呵。

回头回到宣和的那个蹊跷的八月十五,再说水浒里第一大英雄,行者武松。

当老宋动员他进京邀功封赏时,武松突然身体发生异变,武功尽失,“虽然不死,已成废人”。

武松说给他极不满意的及时雨哥哥宋江的原话是三层意思——

“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这是第一。一代英豪,颓然残废,真的让人黯然神伤。

“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这是第二。人生苦短,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尤其金钱。

“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这是第三。选择皈依,是这个年轻头陀一直的内心呼唤。

末了还不忘叮咛,“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

老 宋最不满的就是武松阮氏兄弟等动不动喊“招甚么鸟安冷了兄弟们的心”要造反到底甚至取代了当今圣上的一拨人。如今见武松要绝情而去,于是冷冷地说了四个字:

“任从你心。”

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便是结义好兄弟,那又能怎么样?

水浒这么交待后来发生的——

“武松自此只在六和寺中出家。后至八十善终”。

和燕青一起,这是水浒英雄里最好的结局了吧。

施耐庵老爹为什么选杭州六和寺作为他最心爱的英雄的最后归宿?

一,他们本是星神,降落人间为魔鬼,最后还应回到天上。得享天堂之美。

二,六和寺在两宋时,因为有官方色彩而成为是佛寺里香火最盛的佛教法场。与水浒最伟大的英雄身份相符。

三,北方大乱,辽金元蒙长驱直入,已经勒马长江,剑指江南。南方如危卵,无一寸山河可寄囫囵身躯。佛寺是最好的选择。对于施耐庵老爹这样的文人而言,既不染红尘又不离红尘,佛寺最妥。

逍逍客于乙未深冬老夜长安霾重季节


逍逍客说


说到鲁智深最终听潮信而圆寂,我们还要先说起当初他的师傅送给他的四句偈语,那是在征辽大胜之后,他与宋江一起重上五台山拜见智真长老,那长老当时见到自己的徒弟来了,便说:此去一别数年,杀人放火不易!并在临别时送给他四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而前两句都已经应验,分别是生擒夏侯成,单臂擒方腊,而这后两句还有一个故事,其实鲁智深不懂得什么是潮信,因为他是关西人,没有在杭州生活过,在六和寺出家之后,有一天,他听到外面似乎是战鼓咚咚作响,便拿起禅仗就往外跑,众僧看到他如此,不禁笑了,对他说:大师父,这不是战鼓,这是钱塘江的潮信!鲁智深听了大吃一惊,忙问:啥是潮信?!众僧解释道:今天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

鲁智深听了,想起师傅曾经说过的四句偈语,今日正当应验最后两句,而今天就该自己圆寂,于是便教人去叫宋公明哥哥前来,而等到众人前来时,他已然坐在椅子上驾鹤西去,而他在圆寂前,又有偈语道:“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那么这几句偈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看来,鲁智深自从投奔梁山之后,一生杀人无数,虽然杀的几乎都是恶人或者敌人,但是在他看来此罪也是非常深重,双手沾满了鲜血,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最后时刻却悟到,其实这就是真实的自己,不必太过执念,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可能自己就是上天安排来到这人世间去扫荡一切污垢的吧,所以才有了最后那句“今日方知我是我”的大彻大悟!

而他的最后所悟也有佛家著名的一句话的意思非常相合,那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更何况他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水浒第一英雄好汉呢?!

小伙伴们关于鲁智深在最后的所悟,有什么想法呢?一起来说说吧!


龙堂娱乐


鲁智深这个人在(水浒传)里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无论是他的出场还是最终结局都是轰轰烈烈的,鲁智深的故事也一直都被人们传颂,关于他的经历在这里就不多说了,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鲁智深圆寂之前听到潮信时到底悟到了什么?

大家都知道,鲁智深在随梁山大军征讨方腊后就去了杭州六合寺出家,圆寂那天晚上,他主要就是想起了智真长老之前留给他的那四句话,说:“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说白了也就是这几句话误导了鲁智深,最终鲁智深选择了圆寂来了结自己的一生。

当时那天晚上,鲁智深听到外面潮信之声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是什么声音,他还以为是外面在擂战鼓的声音,所以正在酣睡的鲁智深便一下子跳了起来,他以为是在战场上敌军来袭的情景,出于职业反应抄起禅杖就冲了出去。后来被旁边的小和尚告知才知道是潮信来了,当鲁智深听到潮信这两个字的时候,突然就想起来智真长老的告诫他的那四句话,于是便问小和圆寂是什么意思,小和尚答到圆寂就是死,鲁智深闻讯才领悟到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鲁智深虽然是个莽撞之人,但是心胸特别宽广,一生坦荡做人,戎马一生从出道到结束从来没有败过,为兄弟两肋插刀,重情重义,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但唯一遗憾的就是在他悟到了圆寂就是死的意思后,便在潮信那天晚上圆寂而去。


鲁智深的死算是英年早逝,据说那时候他也就四十几岁,正直中年旺季,虽然鲁智深是圆寂死的,比起那些战死沙场的梁山好汉们结局算是好的,论鲁智深的英雄气概在梁山上兄弟们有目共睹,也是一百单八将中数一数二的人物。就这么在杭州六合寺悄悄的离去了,这也未免有的点太可惜了。

关于鲁智深的死,后人们也是议论纷纷,有人说这里面另有隐情,说鲁智深圆寂那是扯淡,根本不可能,鲁智深一生酷爱饮酒,大碗吃肉,大碗喝酒对于他来说那都习惯了,虽然做了和尚,但是该吃该喝还是没有节制,更是个今日有酒今日醉的主,人生大好时光还没有享受完,不可能听了长老的话就那么老实的去死。



按照小说中描述的经过,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鲁智深圆寂那天喝了大量的酒,晚上又受到了潮信刺激,猛然跳起导致心律加快,情绪激动,加之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鲁智深突发脑溢血而死,这个情况也不是不可能。

不管怎么说,故人已去,鲁智深究竟怎么死的我们也无法考证,也许鲁智深还真就是功德圆满得道升天了呢。


任驰赢天下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这是鲁智深的遗言。

鲁智深生平豪爽不做作,一个直肠子。以拳头跟酒论英雄。从字面上看,他虽然杀人放火事干许多,但是仔细分析,发现他并不是好杀之人,而是从心底透露着一股善意。一出场的拯救金翠莲父女完完全全是为了行侠仗义,他是公门中人,一开始也没想着杀死恶霸镇关西,只是为了救助落难的父女。这一点,什么九纹龙,打虎将都不及他热血。后来大闹五台山正是因为他被佛门规律束缚而作的反抗,毕竟他是一个向往自由洒脱之人。路过桃花村对被山贼欺负的刘太公一家挺身而出,完美解决问题而没酿杀戮。

后来在相国寺也没有对闹事的泼皮大开杀戒,而且更是因为意气相投和林冲成为过命之交,更是大闹野猪林救助林冲性命。

在上了梁山之后,作为梁山步军首领,其实他山上知己不多,就是二龙山一派跟林冲而已。后来无奈接受朝廷招安,可以看得出他曾作为公职人员早已看清官场,十分厌恶招安,后来也跟随宋江南征北讨,在征讨方腊过程中更是拼杀大将夏侯成,生擒贼首方腊,立下头等功,这可是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大好机会,他都拒绝了。可见他心中对于俗世之名之物已然看淡,禅心已现。

而他临死之前的感悟应该是,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罪孽深重之人,原来佛不在口号戒律清规而在于心。他一生杀人放火从不为自己,为的是修善业。他一生都是为别人而活啊。今日方感悟到应该为自己而活。那就离开这个腌臜世界,活在清明内心世界中。


小哇是个读书人


鲁达与老聃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借宝钗生日点戏之机,说了一段“醉打山门”中的“寄生草”,全文是,“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这首后世臧否“水浒”的“寄生草”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仅凭字面就已明白,说的只是鲁智深固执己见,不愿皈依三宝,而违心遗恨,他毫不谦虚自称亦自以为真英雄,实是其心纯意简,无外物,无痴迷,无烦恼的真人境界的率性流露,其实古今的赤子不外都是如此,直来直去,心口如一,他们不懂谦虚,更不会骄横,因为两者不过都是虚与委蛇自性迷失里的痴慢与疑惑,百害而无一利。

鲁达彼时的心境其实也就是常说的参禅首悟,“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所谓老子不高兴,万事皆休,管他娘的那些有的没的,人嘴里嚼烂的神佛天理。所以鲁达自然认为这样的见识也已足够,不然再胡思乱想着继续到“见山水不是山水”那就入了心劫魔障了,是极端凶险的,君不见,古今进去的,人多势众如恒河沙数,能再出来“看山水如是,赏灯火阑珊”的,却寥若晨星。真可谓“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此外,如果用“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来进一步说明鲁达之心境的话,其实就是所谓的,混沌初开,天地揭晓,日月分明之后,第一个人开眼见月的最直接最原初的直觉感念,月非月,是名月,我非我,未明我。纯粹直觉与外界接触的第一瞬间,也似伊甸园里亚当夏娃吃了苹果后,对直观世界的最初观念,这回神自查前的一刻,极其短暂,却已是人心最清明朴素的弹指一挥,其纯净无杂,绝无丝毫后来的自我认知过程中刻意的自轻自限自盈自负,或曰克己以全天命,痴狂以成幻境的自我蒙蔽,这其实是意识主体向外投射再折返后产生的自我生于天地之间的自身渺小的幻觉,或反之,以为外物皆为心造的自欺妄想。这些其实都是直觉把自身作为外物觉察的结果,也即所谓的身世之感,那固然极美,是历来诗性和疯癫的最初源泉,却也是对真我初心迷失的悲剧开端。

再进一步讲,老子说,“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这里的道就不是日常行走的人为的又外在于人心的各种是名道路,须知但凡强求人去违心遵循的都是与大道背离的所谓邪魔外道,而至简之大道就是直觉初见江月的那一刻,即已一蹴而就通向外界的至朴路途,自然而然的正直大观和心无旁骛,知行合一的明心见性,其后才有大道畅通里的自我初心的自悟自醒与再后来理智认识下的天人合一。

故而这首“寄生草”就是鲁达一个赤子真英雄最纯简的心境写照,所以才有,“赤条条,无牵挂,随缘化。”,这好似老聃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随真性初心,畅游无碍,人心天下本无道,须先吾自求吾道,得此道即为非常之道。如果再回到“春江花月夜”,即可知,初见江月之人,就是鲁达和老聃这般的赤子有心了。

所以“水浒”的悲绝之处,并非梁山的败落,亦不是或战死或流散的群雄,而恰恰就是鲁智深的无端坐化,那暗示着鲁达,或如老聃一样,对易道的人心深感绝望,不耐假言坐化,却金蝉脱壳,以全初心,或更可悲可骇的,他自己亦迷失真性,入了佛徒诳语和宋江假言编织的心劫魔障,总之,无论如何,老聃式的大道至简真性初心在鲁达之后,从故事里彻底退出了,如此真精神的缺位也造成了政治上消极归顺的诏安结局,这和宋江主导的与朝庭媾和,跪求诏安,构成了叙事说理的明暗两条线索,也最明确的解释了宋江的归顺诏安使全天下人心如晦,而大道既隐,朝野上下即陷入更彻底,更不可救药的末世乱局。

鲁智深或鲁达,总之赤子真人的“智深”通“达”,天地大道,是知行两难的大困境,我在这里随口说说,也就算了,各位别想太多,不然就没意思了。


钻石鼻子


一、鲁智深和宋江的缘分止于六和寺。他于山林里捉了方腊也是为宋江立了最大的一功,也可以说是“送佛送到西”尽了兄弟义气。归途中,鲁智深和宋江走向了分叉口。宋江不愧还是当年的宋江,一点都没变;而鲁智深已经不似当年的鲁智深,或者说是升华了的鲁智深。

二、宋江在二人临别之时,宋江按照自己的思路给鲁智深量身定制了未来。捉了方腊时天大功劳,完全可以作为进身之本,虽未明说,但是聪明人之间不用说的那么细。鲁大师拒绝了,后来又让鲁智深做一“僧首”,也算光彩,鲁智深不想要求那么多,一台一榻足矣。二人虽然没有刚招安时有正面的矛盾,但是平淡的与语气中更把二人价值观的截然不同突出的淋漓尽致。二人不欢而散。(鲁智深剧照,为题主配图,笔者引用仅为描述和评论)

三、宋江大喜之时乃鲁智深大悲之刻。

“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鲁智深言即是心。

面对着梁山由盛转衰,目睹着并肩作战的兄弟一个个惨死,看到方腊被打的丢盔弃甲。满身戾气的鲁智深逐渐的变得大慈大悲。是战争、鲜血和勾心斗角洗去了他身上的铅华。

(鲁智深剧照,为题主配图,笔者引用仅为描述和评论)


人生也就如此罢,何不平平淡淡。

四、“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这是鲁智深最后的话语也是对自身的总结。他的话一直是市井白话,简单中带着大气,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

五、鲁智深在六和寺听见阵阵轰鸣宛如千军万马,急忙出去。后来发现什么都没有,小和尚对他解释到,这是潮信,从不失信。

鲁智深感到一丝自在,想起傅之前嘱咐的话:逢夏而擒,遇腊而执。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看来是要去了。便写下了上面的偈语。

(鲁智深剧照,为题主配图,笔者引用仅为描述和评论)

六、或许他在打坐时想起来三拳打死了“镇关西” , 后来当和尚又不守规矩 ,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大乱瓦罐寺,再去二龙山,后投奔梁山。之后更是屡立奇功。这些都是过眼云烟,都是自己太年轻,现在终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那就是一份安宁。

七、鲁智深生来孤独,虽然风风火火,但从未见过他的家人。生来孤独,死也孤独。独具慧根,独有大爱。“天孤星”花和尚 鲁智深。完全吻合的星号,也高度概括他一生的外号。神话的鲁智深成了大家最爱的水浒英雄。


大眼大世界


鲁智深听到潮信,误以为是敌袭,闹出了笑话,当得知潮信是潮涨潮落之时,他猛然悟到这潮起潮落仿佛就是自己的人生写照,人生如梦,一切不过是过眼云霄,如梦如幻。



正如他自己说的,他一生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拳打镇关西义救金家父女、义字当头不畏朝权,救下林冲想要匡扶正义、落草为寇,替天行道,还这污浊世间一个清白太平,但是到头来这一切都是这过眼云霄,如同这潮汐一般潮起潮落,一切都又回到了原点,周而复始。



我累了,这尘世苦海,无边罪孽。只有离开,才能彻底超脱吧。自己杀伐一生,罪孽深重,也就是今日听到这潮信,才真正地认识了自己,我累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既然师父说:“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那么洒家愿接受命运的安排。南无阿弥佗佛,南无阿弥佗佛,南无阿弥佗佛...


密探零零发


淡然。潮起潮落,归于平静。静静的来,静静的去,这是人的最终归宿。人的生活方式分两类:一类是汹涌澎湃,跌宕起伏;一类是淳朴归真,淡然无奇。鲁智深显然归于前者。这个曾经有理想,抱负的热血男儿,从保家卫国的边军到地方小吏;从嫉恶如仇,向往自由生活而被迫出家的大和尚,到生死聚义的兄弟,为我们演绎了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爱憎分明,有担当有作为的真英雄;一个纯真快活的快乐和尚。潮起又潮涌,花开花又落。当鲁智深离开血腥的战场,归于平静的生活,进入到人生的叧一种生活方式,听完潮信,豁然开朗,潮落之下,即是终结,世间所有一切,将终于平静。这既是鲁智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总结!


春华秋实217261150


悟到了值与不值,潮,有潮涨潮落。潮涨时轰轰烈烈。潮去时洒洒脱脱。这一生,行过侠,丈过义。所做的事,对得起这个人身。所说的话,没有违背了自已的良心。随性而做,率性而为,却终离不得这仁义二字。这便是值当处。

义,为了这个义,杀了许多人,放了多处火,做了违心事,顶着天大义字,心里却有千般不愿。糊糊涂涂四下里到处厮杀。不为官不为名,只为这个拿得起放不下的义字,不值了

帮人帮到底,救人须救彻,这一生有始有终,做不到尽善尽美,却也善始善终。这一生,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了无牵挂。

钱塘潮涌,如战鼓擂,催我早日归家,钱江潮水带信来,让俺还巢。

天空里,月,圆圆的。夜,寂寂的。洒家去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