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卖掉占地15亩的北京四合院,只为把一幅画留在中国

他卖掉占地15亩的北京四合院,只为把一幅画留在中国

▲封面题图|《我在故宫修文物》

文|风马牛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上周,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不顾中国坚决反对,强行拍卖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虎鎣」。这件拥有 3500 年历史的西周青铜器,于 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英军劫走。

拍卖行展示的「虎鎣」此前「拥有者」——英国海军上校哈利·刘易斯·埃文斯写给家人的信件中,详细描述了他参与洗劫圆明园并获得青铜器等珍贵文物的过程。

在以百万计的利益面前,道义、国际法被抢劫者们抛在一旁。我们的反对、交涉、谴责,都没能阻止这件非法流失的稀世珍宝最终以 41 万英镑(约合 366 万元)的价格被拍出。无奈之余,再一次忆起惨痛历史,「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耳边回响。

他卖掉占地15亩的北京四合院,只为把一幅画留在中国

▲此次被拍卖的「虎鎣」

就在不少人还为流失文物的拍卖感到遗憾时,我们看到了故宫博物院在武英殿展出的「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 120 周年纪念展」,一大批珍贵文物被展出。

这批展品中的不少文物比刚拍卖的「虎鎣」珍贵得多。比如现存年代最早、被称为「法帖之祖」的《平复帖》,传世最早的山水画《游春图》,唐代诗人李白草书《上阳台帖》、杜牧的存世孤品《张好好诗》,宋代书画佳作蔡襄《行书自书诗卷》、范仲淹《道服赞》、黄庭坚《诸上座帖》、宋徽宗《雪江归棹图》……以及赵孟頫、唐伯虎等一大批历代书画大家的作品。

要知道,故宫有 180 万件文物,而《平复帖》、《游春图》均被视为镇馆重宝。从 2002 年开始,国家文物局根据《文物出国(境)展览管理规定》,分 3 批公布了 195 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这 195 件堪称顶级国宝的文物中,书画作品 37 件,其中就包括此次展出的《平复帖》、《游春图》、《张好好诗》、《蔡襄行书自书诗卷》、《诸上座帖》。

相比于「虎鎣」的流失海外,让我们感到幸运的是,此次展出的这些稀世珍宝都在七八十年前遇到了张伯驹。如果不是张伯驹,这一批珍品也极有可能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流失海外,成为国人心中永远挥不去的痛。

他卖掉占地15亩的北京四合院,只为把一幅画留在中国

▲张伯驹

今天,风马牛就跟大家聊一聊这位生于乱世,倾尽一生所有收购顶级书画,然后捐献国家的「民国公子」。

张伯驹生于 1898 年,7 岁时被过继给伯父张镇芳。张镇芳是 1892 年的进士,因姐姐嫁给了袁世凯的哥哥,成为袁氏姻亲,清末民初随着袁世凯地位上升,张镇芳也逐渐飞黄腾达,曾署理直隶总督,民国成立后担任过河南都督。

成长在这样的官宦家庭,张伯驹的前半生过得十分优渥,年轻时与袁克文、张学良等人出现在不同版本的「民国四公子」名单中。与近些年人们评出的「京城少爷」们飙豪车、追明星、上娱乐版新闻不同,当年的「民国公子」们不仅讲求出身,更要精通诗词歌赋,能在文化新闻中露脸

1927 年,张伯驹在琉璃厂买到一副康熙的御笔大字匾额《丛碧山房》,自此开启了收藏之路。还给自己起了个号:「丛碧」,书斋也改名为「丛碧山房」。「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管,出去做官也不干,只知道花钱买字画。」似乎是注定为收藏而生的他后来在书中这样描述自己,「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

不悔。」

他卖掉占地15亩的北京四合院,只为把一幅画留在中国

▲《平复帖》,书写于 1700 多年前,作者陆机,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字体为草隶书。

作为见过世面的豪门贵公子,张伯驹的收藏以「掐尖」闻名,能入他眼的从来都是珍品。民国年间,不仅溥仪从故宫带出大量文物,流落民间。一些遗老遗少们也依靠变卖文物维持生活,比如著名的书画家溥儒就曾将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卖于他人,致使这件国宝流失海外。溥儒是道光皇帝曾孙,恭亲王奕䜣之孙,家藏文物众多,张伯驹曾委托中间人向溥儒求购《平复帖》,溥儒要价 20 万大洋,一分不少,张伯驹因买不起而作罢。

1937 年,溥儒的母亲过世,急需用钱。张伯驹担心溥儒会变卖手中的《平复帖》,致其重蹈《照夜白图》的覆辙。「如果流失海外,将是千古之恨。」便请当时的教育总长溥增湘出面:「我先借他一万元。」谁知几日之后,傅增湘把《平复帖》抱来了。「溥儒要价四万,不用抵押。」

在此期间,一古董商欲将《平复帖》转手卖给日本人,向溥儒出价 20 万大洋购买。此前不慎让《照夜白图》流落国外的溥儒拒绝了高价,表示「我邦家之光已去,此帖由张丛碧藏也好。」《平复帖》终于到了张伯驹手中。据说张伯驹一拿到《平复帖》,就将它供奉起来,顶礼膜拜。张伯驹写道:「在昔欲阻《照夜白图》出国而未能,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

他卖掉占地15亩的北京四合院,只为把一幅画留在中国

▲《上阳台帖》,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民国时被张伯驹收藏,1949年后献给国家。(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

在战乱动荡年代,拥有《平复帖》这样的稀世珍宝,不亚于在家埋了一颗不知时点的定时炸弹。日本人通过古董商找到张伯驹,愿意出 30 万大洋购买《平复帖》,被张伯驹拒绝。1941 年,张伯驹出任盐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同年 6 月 5 日,张伯驹在上海法租界「被人连车绑去,下落不明」。

关于这次绑架,有两个说法,一是前盐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勾结汪伪 76 号特工总部绑架了张伯驹,另一个说法是日本人勾结汪伪 76 号特工总部绑架了张伯驹,都是为了那些稀世国宝。

绑匪狮子大开口索要伪币 300 万,否则撕票。而此时的张伯驹为了收藏真迹古画,早已家徒四壁。张伯驹悄悄对设法看望自己的妻子潘素说,家里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是《平复帖》,「那是我的命。我死了不要紧,那字画要留下来。如果卖掉字画换钱来赎我,这样的话我不出去。

这场绑架持续了 8 个多月,这 8 个月里,张伯驹随时有被撕票的危险,但张伯驹始终不肯松口出让古字画换取赎金,绑匪最后将勒索金额降价为 20 根金条。潘素设法通过亲朋好友凑足了 20 根金条,张伯驹才得以获释。随后,张伯驹很快离开上海,

把古字画缝在棉被中,一路担惊受怕运送到西安

他卖掉占地15亩的北京四合院,只为把一幅画留在中国

▲《游春图》,历来被认为是隋朝画家展子虔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面貌。有「天下第一画卷」之称。

1945 年日本投降后,溥仪出逃,长春「伪满」皇宫中的不少书画珍宝流落到东北民间。第二年,从皇宫流出的《游春图》出现在北京琉璃厂。张伯驹得到消息,京城装裱名匠马霁川得到了《游春图》,并准备通过沪商卖给外国人。

张伯驹找到马霁川。马霁川说:「这《游春图》举世无双,是真正的国宝。这画要是卖给别人,比如换个洋人,少说也得 1000 两黄金。」「只要你拿得出 800 两黄金,这无价之宝就归您了。」

虽然张伯驹也曾家财万贯,但此时纵然是倾家荡产,也抵不上此数。为了使《游春图》不落到洋人之手,张伯驹又找到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建议院方收购此画,归国家所有。马衡以院方经费不足无力收购作为回应。无奈之下,张伯驹走遍琉璃厂古玩铺子,到处传话:「《游春图》属于国宝,此画卷万万不能出境。」很快国宝《游春图》在个人手中待售的消息传遍了北平文化界。

迫于舆论的压力,马霁川不敢再私自卖给外国人,只好同意由张伯驹收购。要价 200 两黄金。此时张伯驹刚刚耗费 110 两黄金购买了范仲淹唯一传世手迹《道服赞卷》,手头拮据。思来想去,张伯驹忍痛出售了自己位于弓弦胡同占地 15 亩的四合院。

这处豪宅原为清朝太监李莲英私邸,也是张伯驹最有价值的家产,里面有四五个小院子,花草、果树、芍药、牡丹都有,好几个会客厅、长廊,一向追求雅致生活的张伯驹十分喜爱这所宅院。为了购买《游春图》,张伯驹已顾不上其他。

有人估算,这个宅院若搁到现在,光拆迁就得一个亿。但当时即使卖了豪宅,钱也不够,夫人潘素又变卖首饰,总共凑了 130 两黄金。后经几次补交,到 1949 年才补足 170 两黄金。

他卖掉占地15亩的北京四合院,只为把一幅画留在中国

▲《孟蜀宫妓图》,俗称《四美图》,明代唐伯虎画,张伯驹收藏,后由故宫收藏。

从 1927 年开始,经过 20 多年的买买买,张伯驹收藏了一大批顶级书画。

他的收藏,起于爱好,后则以保护文物不外流为己任。即使经历战乱、遭受绑架、变卖家产,也志向不改。他曾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在书画录中,他写道:「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张伯驹化私为公,陆续将所藏大部分精品书画捐献或转让给国家。其中多幅国宝级名画,现在静静地陈列在故宫博物院中。当时有人说,「张伯驹所捐书画文物,可将被蒋介石几乎掏空的故宫,又复填充起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专门撰文表示,对于张伯驹的贡献,故宫博物院一直感念于心。启功则评价他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他卖掉占地15亩的北京四合院,只为把一幅画留在中国

▲1956 年,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为捐献 8 件国宝的张伯驹颁发了一个褒奖令。

然而,这位只想让国宝「永存吾土」的「民国富二代」,后半生过得并不算好。1957 年被打成右派。幸得陈毅相助,才辗转到吉林,担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文革时又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游街批斗,然后发配到吉林舒兰劳动改造。因年龄太大,被农场拒收。张伯驹和夫人只好回到北京,一无粮票二无户口,靠亲朋接济度日。

1972 年,陈毅逝世。张伯驹要求前去吊唁,由于政治身份未能如愿。于是他写了一副挽联:「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挥戈挽日,契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陈毅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在这副挽联前停下:「词写得好,书法也好。」陈毅夫人张茜插话说:「主席啊,这是当年捐画的张伯驹写的。」随即,张茜介绍了张伯驹一家现状。毛听后,立即嘱托周恩来安排一下。不久,张伯驹被安排到中央文史馆工作,潘素也成了中国画院的画师。

1982 年正月,张伯驹突患感冒,被送进北大医院,因级别不够不能住双人或单人病房,张伯驹和七八个病人挤在一间病房里。不时有重病号抬进来,死人被拉出去,心绪不安的老人闹着要回家。2 月 26 日,等到女儿终于拿到同意调换医院的批令时,张伯驹却刚刚离开人世。

有人说,「为人不识张伯驹,逛遍故宫也枉然」。今天,当我们在自己国家的博物馆里欣赏这些文化瑰宝的时候,在我们为英国拍卖行拍卖圆明园流失文物感到痛心的时候,我们应该记住这位不计个人得失、散尽万贯家财,以一己之力守护国宝的「民国贵公子」。

编辑|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