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像日本大铠那种有代表性的武士盔甲?

李虹霖


宋明的披挂甲和罩甲
明清布面甲

唐末五代十国到宋代的盔甲最具代表性。

结构如下所示,宋代《武经总要》中的记载:

《画说中国历代甲胄》中的复原:

古代盔甲基本都是以宋甲的样式出现~

刘继卣画家画的《闹天宫》

放大,能很清楚的看出天兵天降穿的山文甲和千年前宋人记载在《武经总要》中的盔甲结构一样,盔顶的红缨,两边凤翅装饰,肩部的兽首肩吞的也一个不拉,腰间还裹了袍肚。

戴敦邦画家

《长恨歌》

《画说三国》

岳王庙里的岳飞像,宋代流行衷甲制,在盔甲外面穿一层绣袍


懒人看历史


有,只能说国人并不注重这方面普及和研究。

太早的就不说了,从唐代开始。

唐十三铠即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明光甲”一词的来源,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甲,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关于唐代军队的一些史料,中国的盔甲最著名的莫过于明光甲。




(上图为现代仿制)


到了宋代,由于北方产马地区的丧失,导致宋朝极度缺乏战马,宋朝军队只能不断加厚士兵的铠甲用于对抗拥有大量骑兵的北方敌国。宋朝步人甲为宋代重步兵的主要装备。宋步人甲以唐步人甲为基础发展而来,是一种能覆盖全身的重型钢铁扎甲。多数由1825枚甲叶组成,一般甲片总重量为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 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防护性及重量均不如步人甲。宋朝时身着步人甲的重步兵手持长柄武器组成严密的步兵方阵可以有效的抵抗骑兵的冲击,但重步兵的最大缺点是,缺乏机动性。在胜利时无法有效追击敌人,失败时无法及时撤退,以宋金的几场战斗就可以看出。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明代因为火器开始进入战场,以往的重甲逐渐演变成轻装化,由于元代主力多为轻骑兵,所以明代除了沿用元代士兵服装样式的同时,还继续采用锁子甲及铁盔。明中期后,火枪、火炮、火箭逐渐运用到战场上以后,以往的铁甲在面对火枪火炮时往往不能产生有效的防护,所以绵甲在这个时候浓墨重彩的登场了。绵甲在明清时较流行,因为面对早期火器发射的弹丸,绵甲要比铁铠甲更有效,也算是凯夫拉的前辈吧





清代由于火器成了战场中制胜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清代也是多采用绵甲,是在坚厚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镶嵌有铁片,并用铜钉固定的一钟铠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绵大衣一样。绵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适合中国北方步骑兵使用,厚实的布料中密嵌着铁甲叶,对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护能力。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清甲和蒙古甲很相似.元清同样都是金属甲,八旗的铠甲表面是布的,其金属甲片镶在里面,然后以布饰外,即使如此,布表面也有一夥夥像铆钉一样的金属扣子。


其实宋明两代还有山纹甲,顾名思义,就是铠甲的鳞片像山字一样,我不知道说的够不够明白,所以我找了一个单纯表示这种甲的。



除此之外还有广州明甲,罩甲等等,但最出名最具时代标志性的就是以上几种。

清末由于太平天国和捻军兴起,大量的洋枪洋炮出现在了清末军队,所以铠甲不再盛行,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更是彻底不再穿铠甲。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那个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威震法国十几年的北洋海军里,海军陆战队无论是抢滩登陆还是跳帮作战都无铠甲。袁世凯的北洋陆军是近代化军队的开端,到了1930年国Min政fu与纳粹德国合作整编的德械师,德式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等等时,中国军队才开始大量采购并装备钢盔。钢盔也是从德国的M35型头盔,从此中国军队的钢盔开始普及化。




@装逼之神鸠摩智

@黑厮眼镜娘


青衫素人


所谓日本

大铠,其实是一种很落后的铠甲。在日本大概平安时期(794-1185)比较流行,大多数时候用来和虾夷打仗。放在我国的话,大概南北朝骑兵铠甲就已经超过了这个水平

具体来讲的话,我们要先来说一下日本的铠甲:

首先,我们平时电视上、博物馆里看到的日本铠甲,大多数时候都一种叫当世具足的近代铠甲。这其实是14世纪以后发展起来的,16世纪开始,随着火器的传入,铠甲也日渐成熟。很多看到大众文化中日本武士的造型,以为这种铠甲在日本很古老,这就大错特错了。真的要比的话,大概可以和我国晚明、清代的铠甲比一比——这里就不展开了。

所谓大铠是一种非常不同的铠甲:

大铠的特点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袖子大(下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其次是草摺(腰下裙摆一样的东西)宽大。再有就是身体防护主要依靠不同板盾的组合。袖子大主要是方便射箭;草摺宽松则可以方便上下马。应该说比较符合平安、镰仓时期作战的需要。

但是这种大铠局限也很多。纵向来讲,和日本后来的当世具足比较一下的话,我们会发现,大铠有以下这些不足:袖子不能做到贴合手臂,太大太重,无法防护肩部;草摺过大。最关键的是,身体部分防护不足。造成这些局限的,根本上是冶金工艺,不过,平安时期日本其实也没有受到真正的军事威胁。讨伐东北的虾夷,这些部族还处于刚刚开始炼铁的阶段,箭簇的穿透力也比较有限。大体,新罗统一之后、元军进入日本之前,日本列岛相对来说比较孤立,军事技术是比较落后的。

这类大铠的正面防护水平,大概我国在秦汉时期的铠甲就可以实现了。一方面这是因为战国秦汉,我国冶金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因为大铠的正面防护,实在不是什么高超的设计:

唐代铠甲就的设计就要合理许多。从下图就可以大致看出,没有过大的袖子,上肢可以灵活弯弓;同时,又有效保护了肩部、胸部等关键部位。


在野武將


山文甲和明光铠,绝对能代表中国




古丽娜渣渣辉


感觉唐代盔甲,是中国军戎服饰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高峰,唐代盔甲无论从作工,形制,还是审美上都是空前绝后的。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艺术,科技诸多方面将中国传统文化推至一个巅峰,军事技术与制度也不能例外。在军戎服饰装备上,初唐时代基本沿袭南北朝与隋代风格,而从高宗朝至开元年间,承平日久,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艺术工艺的提高,铠甲与戎服制造工艺日趋复杂繁复,富于奢华观赏性,安史之乱后,又因战乱四起,回归简朴与实用。

根据《唐六典》记载,盛唐时期,铠甲种类形制共有明光,光要,山文,细鳞,乌锤,锁子等十三种之多。“细鳞”与“山文”指的是形状如同鱼鳞,与“凸”字型的小型金属甲片,较之原有长方型的札甲片,“细鳞”与“山文”型甲片制造的铠甲表面更加细密,穿着动作会更加灵活,也能更有效地对刀斧类劈砍武器进行抵御。进入永徽年间后,为了防护“陌刀”等双手持长刀,以及远程弓弩等大杀伤性兵器的伤害,唐代铠甲出现了虎头,龙头造型的金属护肩,手臂护甲也在肘部增加了往外张开的伞状防护,防护躯干的甲身也于下腹部增加了与护胸相同的金属或者皮质圆形甲片,在防护腿部的甲片腿裙开叉处,增加了保护下腹部的鹘尾。随后,高级将领和朝廷仪仗用铠甲,还在明光铠的胸腹部金属圆形防护片上增加了兽头,虎吞等猛兽头部造型浮雕,使之更为富丽堂皇,许多现存文物,如陕西礼县郑仁泰墓出土唐代武士三彩俑,以及敦煌莫高窟264窟彩塑天王像,其盔甲形制就是为盛唐时期高级将领所成穿形式为蓝本。


唐代军人的头盔,也随着铠甲制造工艺的发展,有了全新的变化。头盔顶部的装饰越发复杂华丽,包括铁珠,红缨,甚至金属制造的鸟雀造型。保护颈部的顿项更加宽大,有的向上斜卷,护耳部分增加了金属制的鸟翅型防护部分,除此之外,还有来自突厥,回鹘等游牧民族风格的兽头盔,即虎,熊等猛兽的头部皮毛做成盔顶,内衬铁制或者皮革制盔猫,兽尾拖于脑后,1991年河南偃师县北窑村唐杨堂墓出土一具三彩武士俑,高级将领还会使用表面覆漆的面铠,用以保护口鼻与两脸颊,北齐兰陵王所谓假面破敌传说,即为高长恭因容貌俊美,怕敌人生轻慢之心,故坚持带有狰狞造型的面铠上阵作战,唐代宫廷军乐舞“秦王破阵曲”与“兰陵王”破阵曲,即将战场征伐故事舞乐化,舞者身穿舞台化夸张的甲胄服饰,面带面铠而舞。在盛唐宫廷仪卫军事组织中,还盛行穿戴礼仪化的甲胄“绢甲”,以华美的绢帛做原料,内衬数层厚实的帛,表面和普通盔甲一样,缀有金属明光镜,甲钉等附加物,整套绢甲为一体,穿戴时更为合身利索,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喜好浮夸,盔甲以耀眼的金,银,白,红等亮色为主,绢甲则更是五彩斑斓,包括湖蓝,青绿,嫩黄与深紫等色。盛唐时期,中国铠甲,头盔,面铠与兵器逐渐传入朝鲜,日本,对后者军戎服饰影响极大,战国时代,日本武士甲胄中就流行“唐盔”与各式面铠。


晴天有时下猪


日本的铠甲应该是参照中国仿制的,从《中日恩怨2000年》中说的,日本人来中国的时候看见骑马的人都傻了。再有中国都是轻装步兵配合战阵,欧洲没有阵法兵法,靠的是人高马大,铠甲全覆式,所以欺负破烂足轻不要不要的。日本又把中国的阵法学个皮毛,打不过中国,也拿欧洲重装骑兵没辙。


悠星陳


古人重实用,也注重美观,但不会像上面那张图中出现两个角之类的状况!古人头盔,头顶会有红缨那类的,或者其他的布类装饰品,头盔表面有一层类似鎏金那样图案敷在上面!古人以低调,内涵,实用为主体,而不是张扬性的设计各种奇葩样式的头盔!像三国演义中张绣追曹操时的那段,已经很明显了,头盔也是有等级的,当兵的和当官的都不一样,包括主帅头盔也是不一样的!


农民看笑话


你是想说板甲吧有的阿,锦衣卫御林军战斗时候用的是板甲,但是由于它出现的时候中国已经进入了火器时代,而板甲对火器防御不怎么样所以并没有大规模的使用,中国的正规部队用的都是棉甲


用户471709936


日本大铠最主要的特色在头盔,头盔上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标志,所以看起来五花八门,牛角鹿角横竖撇捺的,看起来很有意思,再则就是面甲,这玩意主要是吓唬人用的,在中国都不通用,中国军队里士兵和军官的铠甲都是制式的,一般不允许自己加什么标志性的东西


为何今生不予吾


历史长河。中国更多的流逝了。日本的很多东西是学的残片,加些东西上升一下罢了。中国有非常多,所以这个东西就没有所谓的代表性,而且朝代更替也多。多不错,时间长了,各种各样也没所谓的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