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關中即將消失的傳統技藝「打胡基」,關中人你還記得麼?

陝西關中即將消失的傳統技藝“打胡基”,關中人你還記得麼?

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利用自然,就地取材,慢慢地摸索,發明了建造房屋的胡基,究竟是哪個朝代?誰發明的?現如今誰也難以解釋清楚。《白鹿原》書中白嘉軒的先人就是靠打胡基慢慢地發財起家的。

胡基,雖說其貌不揚,土裡土氣,然而,農耕文化時期誰家都離不開它的。那時候土木結構的房子,簷牆、山牆、背子牆、隔牆,農人盤的火炕、茅廁,農人搭建的柴棚子、羊房房、豬棚棚,胡基是主要的建築材料,在磚墊腳上就做起來了,如同現如今的磚塊。土葬時,棺材裡常常是死人腳蹬胡基,頭枕胡基,有時側面夾放胡基把死人夾牢。

胡基的大小尺寸厚度,因幾十年已經過去,想找尋一塊完整的胡基,實在太難,就根據自己的想象而約摸了。長,一尺一寸,寬,九寸,厚,一寸半左右。打胡基使用青石做的平底錘子(錘子,胡基模子高陵場畔有),模子使用當地的硬雜木(軟棗木最好,光滑不粘)做的。

陝西關中即將消失的傳統技藝“打胡基”,關中人你還記得麼?

胡基模子的製作,其實很簡單,連同上端固定的繩索共六個部件,兩個幫子前面距離上頂端約兩公分的地方銼有上下約摸一公分的凹槽(栓繩不能高過上下平面),距離凹槽七八公分有一三四公分的母卯,在往下一尺一寸有一垂直的一公分多點兒的凹槽,是打胡基時放擋板的,下頂端有一在中間平行深約三公分的凹槽,是放置木夾板的,在這裡主要闡述上面母卯的公卯,公卯的頂端實地只有一半兒的公卯,這是為了方便兩夾幫的拆開安裝靈活。

陝西關中即將消失的傳統技藝“打胡基”,關中人你還記得麼?

打胡基時,倆個人一閤兒,把一塊青石錘布石抬到架子車上,放上錘子,鐵鍁,在火炕底下掏一老籠草木灰帶著就下地了。倆人把錘布石支穩當,提錘子的修理放置胡基的根子,供模子的開始把土弄鬆散,打開胡基了,倆個人都是各行其事,沒有空閒的。供模子的手抓一把灰,先給模子的內側撒上灰,剩下的均勻的撒在青石板上,然後上土,一個胡基根據經驗,最多兩鍁土,不多不少剛合適。在這兒猛然想起小時候娃們常說的一罵人的謎語:“四四方方一堵城,城上立個鬼子慫,不跳不bie(躍)不得行”,說的就是打胡基,雖說是罵人哩,也是真的。打胡基的兩腳蹬的跳起,就等於把土壓縮了,然後用雙腳把模子上的土颳去,提起錘子先在中間輕輕地挨兩下,打兩遍,一遍六錘,共計十四錘,(也有打一遍的,農業社時掙工分,六錘子就解決問題了,糊弄人哩),用右腳把夾板一踢,這時左邊的夾板不下來,順勢把右邊的復原,模子促(抬)起,靠在了錘子把兒上,兩隻手大拇指與四指垂直動作,夾起胡基端直地立在根子上,在這兒要詮釋的是,開始第二葉胡基向右挪動幾公分,第三葉向左挪動幾公分,到了第二層一壓三,這樣就穩當了。

打胡基的最佳時間是每年的二三月份,不熱不冷地長天大日頭,人幹起活兒來相對舒坦,每年的這個季節雨少,風頭高(風大,空氣溼度小,)容易晾曬乾。有時正月有倒春寒,打好的胡基往往會凍壞的。夏天熱人出大力氣著不住,七八月份霖雨多,打成的胡基往往等不得幹就讓雨給淋壞了,少角沒稜地,有時會倒塌“全軍覆沒”,白費功夫白勞神。到了冬季更不能打胡基,白天打好壘整齊,晚上受凍,白天胡基裡的冰消融成水,能先見陽光的根底胡基返軟會自動倒塌,所以,農人很少在冬季打胡基。

有時候土壤缺墒,得先把土地用水浸泡,等候墒情來了,在開始打胡基。

打胡基前先查看土的軟硬,用鍁翻開土,彎下腰抓起一把土站立攥緊,鬆開手掌,土若成型自由落地,若鬆散,土的溼度軟硬就剛合適,若是有疙瘩就說明土壤的含水量過大,不宜打胡基,得等候兩天。

有人脾氣能犟點兒,這個時候硬要打胡基,有兩種可能:一,給模子供土的人,鍁蠻粘土,得不時的清理鍁板子,要不然,幹起活來不利索,出力氣相對比較大;二,即是打著硬摞,放兩層就不敢再摞了,得重新找地方,費時費力,若犟脾氣不改,莫等收拾,胡基就倒塌了,這就是農人常說的“會打不會摞,不如屋裡坐”,勞而無功,還得重新清理場地。農業社時期,有人經常地倒胡基,也可能缺點心眼兒吧!

打胡基是出賣力氣最大的活兒。聽堂哥講述,農業社時期,一天能打一千二百多葉胡基,一般人能打八九百葉就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