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的新零售,更像是一場大躍進運動

浮躁的新零售,更像是一場大躍進運動

​高指標、瞎指揮、虛報風、浮誇風……這是一場被譽為“經濟災難”的大躍進運動,這也是一場遊走在數字邊沿的人類危機。

在上個世紀60年代,全民步入“大躍進運動”,為了追求數字上的指標與績效,寧可拆家倒戶,砸鍋賣鐵,也要湊齊那虛假的增長率,而為了這一系列數字上的達標,卻使得人們的生活變得愈發困難。

其實,這與如今新零售的浮躁略有相似。

在無人貨架崛起的時候,大量資本肆意湧入,各大企業紛紛強佔市場,爭奪流量,絲毫不顧及其中的利與弊,畢竟,其背後的融投資市場,看中的,只是數字:鋪了多少點位、上了多少貨類、新增註冊多少用戶、銷售額是多少等等。

然而,為了彌補其中某些數字的不足,寧可折損企業的利益,也要將指標做得漂漂亮亮,譬如互聯網市場最為常見的“優惠券”補貼大戰,打車、外賣、共享單車、無人貨架……幾乎每一個新興市場都會激起一場補貼大戰,因為,用戶流量是衡量一家創業企業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除了補貼用戶吸引流量之外,更有甚者,還會花錢直接買流量,千萬、億萬級的用戶活躍數據隨處可見,但其中的水分有多少,也只有企業本身才知道了。

為了滿足數據上的光鮮亮麗,浮躁的新零售企業往往都會設定一個令人驚歎的發展計劃,譬如投放x百萬臺設備;開店x萬家等等,其時間考核標準基本上是以年為計算單位,甚至以月為計算單位。

前陣子最火的“瑞幸咖啡”僅靠半年時間便布店500多家,並計劃未來三年時間趕超星巴克,而星巴克在中國花了19年才完成了3000家門店的布點,這在許多傳統零售家看來,似乎過於瘋狂,甚至有些不可思議,但在如今,人們通常會冠以“互聯網”思維做幌子。

因為,在互聯網時代,只要敢做,就沒有不可能,這與當年“大躍進運動”時候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口號,似乎還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相比於五十年前,如今的資本市場更開放,也更有錢,各行各業的浮躁完全依託於“錢”的驅動之下,只要資金跟得上,就能脫穎而出,成為頭部“壟斷型”企業,只不過,這場戰爭裡,將會有數十家企業成為炮灰。

拋開商業與資本市場的浮躁運作不談,回到最直接的消費用戶身上,“大躍進”式的發展,除了讓用戶享受到濃厚的補貼之外,其實並沒有足夠的服務體系去支撐企業的浮躁,因為盲目過快的拓張,往往會跳過正常發展軌跡中的某一環節,譬如商品品質與服務。

以平臺型企業為例,在外賣、電商、打車等平臺中,往往會降低B端的審核,以此提高平臺的服務基數,從而吸引更多的C端消費者入駐,但其缺點也很明顯:商品品質得不到保障、用戶維權困難、隱私洩露等等。

譬如,在某些平臺的海外購版塊裡,商品品質是最為核心的痛點,但對於平臺方而言,一張海關證明、一紙品牌說明書其實並不等同於商品的品質,許多海外商品都存在劣質、特定批次的商品專供電商渠道,所以,消費者買的並不是假冒商品,只是與真正的海外商品檔次不一樣罷了。

其實對於最底層的消費用戶而言,我們並不關心平臺的數據有多漂亮,商品有多豐富,更在乎的是,其中的商品品質把控,誰又能提供有效的保障呢?

忽略真正有價值的品質服務,而注重流量價值,這其實已經脫離了零售的初心,而這也是為什麼國內的百年企業如此之少,畢竟,重資本的企業往往過於依賴資金和市場,一旦市場環境不佳,則容易套現離場,但這對於消費者而言,無疑是一種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