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之變中禁軍爲什麼一定要殺死楊貴妃?

真歷史


馬嵬兵變的真相是殘酷的父子爭權,看清了這一點,就能夠回答禁軍為什麼要殺死楊貴妃了。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馬嵬驛。

在馬嵬驛有吐蕃使節二十餘人攔住楊國忠的馬,向他討要食物,此時士卒們就喊道:“楊國忠與胡人謀反!”於是士兵們群情激奮,殺死了楊國忠,並肢解了他的屍體,然後殺了他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與韓國夫人、秦國夫人。

接著士兵們又包圍了驛站,玄宗聽見外面的喧譁之聲,走出驛門,慰勞軍士,命令他們撤走,但軍士不答應。這時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回答說:“楊國忠謀反被誅,楊貴妃不應該再侍奉陛下,願陛下能夠割愛,把楊貴妃處死。”唐玄宗不得已,賜楊貴妃一死。

表面上看,馬嵬兵變似乎是由偶然事件引起的。但是史書記載,兵變前陳玄禮就認為天下大亂都是楊國忠一手造成的,想殺掉他,於是讓東宮宦官李輔國轉告太子李亨,李亨卻猶豫不決。可見,兵變顯然是陳玄禮策動的,並與太子李亨商量過。

那麼李亨真的是猶豫不決,沒有參與策劃兵變嗎?我認為並非如此。因為李亨是兵變的最大受益人。史書為尊者諱,才說李亨沒有參與兵變。

馬嵬兵變的後果是,唐玄宗與太子李亨於馬嵬驛分道,玄宗向南赴四川,李亨則帶領大部分士兵向北收拾殘兵敗將,抵抗安祿山。此後不久,太子李亨就在靈武自行宣佈即位,改元至德,並遙尊遠在四川的唐玄宗為太上皇。

所以,馬嵬兵變的幕後主使人是當時的太子李亨,而兵變的真實目的,既不是殺楊國忠,也不是殺楊貴妃,而是太子要同玄宗爭權。

雖然唐玄宗此時狼狽不堪,但他畢竟當了幾十年的皇帝,權威猶在。如果李亨正面同他爭權,勝負難料。

所以李亨就策動禁軍,從玄宗身邊的楊國忠、楊貴妃下手。正好楊國忠民憤極大,士兵們早就他不滿了,而楊貴妃又被認為是紅顏禍水。所以挑動禁軍對付這兩個人,並無困難。

而唐玄宗連自己的寵臣和女人都保不住,誰還會聽他的?可以說唐玄宗一敗塗地,權威掃地。李亨便順理成章地帶著軍隊離開了唐玄宗,不久後便在靈武登基,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其實在馬嵬兵變的那一刻,這個結局已經註定了。

所以,馬嵬之變實際上是李亨通過殺楊貴妃來打擊唐玄宗,陳玄禮、禁軍都只是棋子而已。



夢露居士




說是害怕楊貴妃為楊國忠復仇,其實事情沒有那麼懸乎,只是單純想讓她死而已。而且,關於馬嵬兵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誅楊國忠,第二階段是賜死楊玉環。且聽我細細道來。

安祿山以誅楊國忠為旗號起事,唐朝官軍且戰且敗,最終唐玄宗倉皇逃出京城,跑到了馬嵬驛。在馬嵬驛稍作停留以後,唐玄宗想要繼續跑路,可是軍隊卻不肯走了,說是處死楊國忠以後再跑。可是在楊國忠死後他們仍然不肯走,又說要連楊玉環也殺了,不然軍中將士會恐懼楊貴妃報復,於是玄宗含淚賜死楊貴妃。



第一階段:誅楊國忠

這個階段的主謀是太子李亨。

早在天寶十三年初,當時尚是太子的李亨便對唐明皇說過,安祿山已生篡唐之心,讓李隆基今早解決安祿山,不過開創了“開元全盛世”的李隆基還是很自負的,諒安祿山也沒這賊膽,因此沒聽勸。天寶十四年,安祿山打著誅楊國忠以清君側的旗號造反,打得當時的唐軍找不著北,而且李隆基還出昏招幫了安祿山,那就是處死高仙芝。最後李隆基挾諸臣出逃,跑到了馬嵬驛,最終發生了李隆基意想不到的兵變。

這場兵變表面上看是禁軍發動的,實際上推動者卻是李亨。當時的安祿山造反已經盡人皆知,難道真的誅殺楊國忠後安祿山又老老實實過來下跪了?這不可能,而當時的楊國忠是李隆基的宰相,也是寵臣,如果沒有李隆基親自下令,誰敢動手?楊國忠什麼德行,大家心裡也都明白,李亨更清楚,以後唐朝是由他接手的,他對楊國忠有必殺之心。而且當時的李亨領著大軍尾隨在後面,跟著李隆基的只有部分禁軍,在這種危險的情況下,李隆基是選擇讓楊國忠和楊玉環死,還是讓自己身陷危機?

並且李亨早在暗中說服了陳玄禮(陳玄禮肯定也對楊國忠有看法),這件事必然是李亨主導的,如果沒有他的主持和作保,即使殺了楊國忠後又殺了楊玉環,他們就不用遭到清算了嗎?帝王之怒哪有那麼簡單。在馬嵬兵變後,李亨很快即位當皇帝,讓李隆基當太上皇去了,只有皇帝才能保住發動兵變的他們。當然,陳玄禮並沒有想到李亨會藉助這場兵變提早上位。



第二階段:賜死楊玉環

這個階段的主謀是陳玄禮。

說陳玄禮是李隆基的鐵桿應該不過分吧?從唐明皇的上位到開創盛世,再到耽於享樂導致帝國崩塌,陳玄禮是一路跟著李隆基走過來的,陳玄禮對於李隆基是發自內心的忠,看到李隆基從那個既霸氣有有夢想的唐明皇淪落成為一個沉溺在楊玉環美色中且又寵信佞臣的庸主,他在心裡是很難過的。誅楊國忠是為了向天下證明安祿山是真的造反,這是勢在必行的事,可是賜死楊玉環其實沒有太大的必要性,楊國忠楊玉環並不是親生兄妹,要說她以後會為楊國忠復仇的可能性不是沒有,可是成功率不會太高。

當時護衛李隆基跑路的軍隊統領是陳玄禮,士兵們不肯走,說沒有陳玄禮的授意誰信?殺了楊國忠還是不肯走,要求賜死楊玉環的其實是陳玄禮,說什麼士兵們害怕楊玉環以後報復,可是這麼多士兵,難道她能全部殺了?這臭名聲恐怕李隆基也不敢背。這件事其實是陳玄禮主謀的,他認為是楊玉環耽誤了唐明皇,讓唐明皇頹廢了,楊玉環死了,說不定唐明皇便可以重新振作起來了,再次帶領唐朝走上巔峰!但是,這只是陳玄禮的一廂情願,楊玉環死後李隆基不僅沒有振作,反而很快被太子李亨架空,最後只能當個太上皇了。

馬嵬兵變的最大受益者始終是李亨,而李亨利用陳玄禮對李隆基的忠信,讓陳玄禮配合他發動了兵變,最終搶班奪權,而楊玉環則是這場兵變中既不幸也屬“罪有應得”的陪葬品。


吾與吾國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是大唐的轉折點。大唐由盛轉衰的標誌。面對洛陽潼關的相繼陷落。70歲的李隆基已經沒有了當年誅殺二武的魄力。於公元756年6月13日清晨帶著部分宗室以及太子李亨,宰相楊國忠。貴妃楊玉環。在陳玄禮的保護下逃亡成都。

半路行到馬嵬坡的時候,由於糧食供給不上,引發隨軍將士的強烈不滿,而楊國忠又專橫跋扈。物資的發放不公軍卒鼓譟,在吵鬧之中。楊國忠唄亂箭射死,而且被分屍。隨行軍卒見楊國忠已死,隨後將楊國忠的兒子。以及兩個妹妹都給誅殺,隨後索性直接前往唐玄宗大帳。要求處死楊玉環。唐玄宗勸說無用。最終也只有賜楊玉環自縊而亡,楊玉環時年36歲。

完全有理由相信,這場政變是一個密謀,是太子李亨和禁軍合謀而位,安史之亂必須要有人負責,最大的責任人唐玄宗自然不能負責,而禍國殃民的楊國忠就是最好的替死鬼,隨軍將士也需要一次發洩來宣洩。因此,禁軍和太子李亨以及部分大臣合謀誅殺楊國忠一黨。而楊玉環不過是犧牲品。是一個意外而已。

而正式由於馬嵬坡政變,迫使唐玄宗分兵給太子李亨。李亨在靈武登基。也標誌著唐玄宗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大唐也進入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

我是歷史達人,期待關注我的頭條號。我們公。共同探討和學習。


清水空流


楊貴妃的死應該算是博弈的犧牲品,楊貴妃本來是唐玄宗的兒媳,可偏偏她就被唐玄宗看上,直接佔為己有。皇帝如果特別寵愛一個女子,那麼這個女子的家人也會得到重用,俗話說得好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皇上也是愛屋及烏。

楊貴妃的堂哥楊國忠得到了唐玄宗的重用,這個楊國忠可真不是什麼好人,禍亂朝政,得到權力之後誰也不放在眼中,很多大臣都看他不順眼,多次上書,可惜唐玄宗就是不聽,楊國忠把持朝政之後,魚肉百姓,唐玄宗更是每日在楊貴妃那裡,根本不搭理朝政。

安祿山手握重兵,唐玄宗也對他非常的好,楊玉環對他就更好了,有野史說兩人私通,當然以目前的史料來看這種說法不大可能,安祿山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可是這個楊國忠不買他的帳,在加上楊國忠將朝廷弄得是烏煙瘴氣,安祿山這個人本就是兇狠毒辣,楊國忠想要除掉他,這就給了他造反的機會。

於是安史之亂髮生,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叛亂,有趣的是一開始安祿山打下很多城池之後,唐玄宗得到消息後還不相信,一直到後來唐玄宗才真的相信安祿山反了,在大軍壓境的時候,唐玄宗緊急棄城而逃,到了馬嵬之後,禁軍一步都不前行,開始逼宮,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皇帝自然是毫不猶豫就將楊國忠殺了,唐玄宗心裡清楚,禁軍的怒氣何在。

令唐玄宗沒想到的是,殺一個楊國忠遠遠不夠,禁軍們認為唐玄宗不理朝政的根本原因還是楊貴妃,他只能選擇忍痛割愛。其實至今為止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當時他沒有處死楊貴妃,而是給了楊貴妃一條生路讓其逃走了,當然這種說法是沒有證據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只有死人才一定不會搞事情!

  • 你有沒有罪,不重要。
  • 你想不想搞我,不重要。
  • 你有沒有能力搞我,很重要!

你有能力搞我,那你就必須死,只有死人才一定不會搞我。這是禁軍一定要殺楊貴妃的內在邏輯!




天寶十四年(755年)11月,安祿山打著討伐亂臣楊國忠的旗號造反了……

李隆基年輕的時候絕對是一號猛人,從武則天到韋后,從安樂公主到太平公主……這位李三郎幹掉的對手個個不是省油的燈,權謀心術玩的那叫一個溜。



安祿山開始搞事情的時候,李三郎已經七十歲了。此時的李隆基全無年輕時的風采,其表現完全當的起「老邁昏聵」四個字。在楊國忠推波助瀾下,從常清、高仙芝到哥舒翰,他把能犯的錯誤全犯了。

天寶十五年6月,叛軍攻破潼關,長安已無險可守,眼瞅安祿山就要兵臨城下。

這個節骨眼上,李隆基把他最後一點威信也輸光了。老李頒下制書揚言要親自上陣跟安祿山拼命,結果是……沒人信!

甲午(十二日),百官朝者什無一二。上御勤政樓,下制,雲欲親征,聞者皆莫之信。

皇帝這份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威信!到了金口玉言都沒人相信的地步,皇帝的職業生涯也就基本到頭了。



李隆基倒也沒辜負群眾對他的不信任,這邊誓言旦旦要跟逆賊拼命,轉臉就已經開始準備撒丫子跑路了。

任命崔光遠為京兆尹,留守長安;安排邊令誠掌管宮殿的鑰匙(相當於把這倆人留在長安城等死)。假稱穎王李將要到劍南赴鎮,命令劍南道準備所用物資(為李隆基一行人跑路到劍南做準備)。

以京兆尹魏方進為御史大夫兼置頓使;京兆少尹靈昌崔光遠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將軍邊令誠掌宮闈管鑰。託以劍南節度大使穎王將赴鎮,令本道設儲。

李隆基同志嚴格貫徹了「悄悄的進村,打槍的不要」。當天夜裡,李隆基命令陳玄禮集合禁軍六軍,重賞金錢布帛,又挑選了駿馬九百餘匹準備跑路。

既夕,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比六軍,厚賜錢帛,選閒廄馬九百餘匹,外人皆莫之知。

第二天凌晨,李隆基倉皇逃出長安,甚至連大多數的媳婦、女兒、兒子、孫子都顧不上通通留給安祿山了。

乙未(十三日),黎明,上獨與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近宦官、宮人出延秋門,妃、主、皇孫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

從李隆基逃出長安城的那一刻開始,他的皇帝生涯實際上已經結束了……

憤怒、絕望、野心、貪婪……這些聚集在一起發酵,最終把禁軍變成一個火藥桶,只需一丁點兒火星就會爆炸。

丙申(十四日),行到馬嵬驛,因為飢渴加上疲憊,士兵已經到達臨界點。

丙申,至馬嵬驛,將士飢疲,皆憤怒。

陳玄禮是跟著李隆基玩過政變的主,眼下這種機會是絕不會錯過的。

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太子未決。

你下不了決心,那就幫你下決心。個人以為下面這一段,極有可能是出自陳玄禮等人的刻意安排,否則很難想象會有士兵自發的喊出這麼有水平的「構陷」。

會吐蕃使者二十餘人遮國忠馬,訴以無食,國忠未及對,軍士呼曰:“國忠與胡虜謀反!”或射之,中鞍。國忠走至西門內,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於驛門外,並殺其子戶部侍郎暄及韓國、秦國夫人。

既然已經動手,就得斬草除根。雖然楊貴妃未必會事後給楊國忠等人報仇,但與其相信她寬宏大量,不如相信一個死人。

上杖屢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上曰:“聯當自處之。”入門,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

李隆基對楊貴妃還是有些感情的,否則他不會在這種時候還試圖保住楊貴妃。但顯然局面已經到了二選一的地步,要麼楊貴妃死,要麼大家一塊死。最終結果也就毫無懸念,當然只能是楊貴妃香消玉殞了。


月下沒有花


關於這個原因除了一些蓋棺定論的主因之外,還有一些是被人猜度的側因。

首先,這是一場政變,是由禁軍大將軍陳玄禮領導的,對於唐玄宗的忠臣,陳玄禮目睹了唐玄宗的崛起到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再到唐明皇的自甘墮落,驕奢淫逸,最終而一手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這是一個臣子對君王的失望的一種發洩,而發洩口就對準了唐玄宗寵愛有加的楊貴妃和楊國忠。

其次,楊國忠是有名的奸相,他迫害忠良,剪除異己,將朝政管理的烏煙瘴氣,得罪的人就更是不知凡幾了,而如今的亂局,楊國忠也是有著無可逃脫的罪責,所以發動叛亂處死楊國忠,而楊國忠和楊貴妃是兄妹關係,難保日後楊貴妃不會終究今日之罪責,所以斬草除根,楊貴妃之死也就水到渠成了。

再次,楊貴妃平日是專寵於朝中,紅顏禍水自古有之,在那個君權神授的年代,封建時期人們還是比較相信迷信的,自然認為今日之亂局都是楊玉環禍亂唐玄宗而導致,再加上安祿山和楊貴妃的關係,認為一致認為這是因為楊貴妃的關係而導致了安祿山的肆無忌憚,才有了今日之禍。

最後,人們有猜測這場政變的幕後之人就是日後的唐肅宗,而今的太子李亨,因為太子受到楊國忠的迫害,多次面臨險境,差點東宮之位不保,如此艱辛的活著,而今在逃亡的路上,太子兵力佔據大部分,如此正是叛亂之良機,一舉剪除政敵,也除去禍害。

所以楊貴妃不僅是士兵叛亂的宣洩口,更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她被殺也就無可厚非了。


歷史風雲天下


開元時期是唐朝的巔峰期,也是此前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繁榮時期,經濟發達,國內外政治穩定,軍事上一直保持著對外擴張態勢。到天寶時期以後,雖然隨著唐玄宗越來越沉湎酒色,忙著和楊貴妃談情說愛,對國家的治理越來越不上心,但權力始終控制在玄宗手中。

安祿山得寵一定程度上和他賄賂楊國忠有關係。楊國忠是楊玉環的堂兄,兩人關係非同尋常。李林甫當宰相時,雖然李林甫為人奸猾,但他對安祿山是比較警惕的,安祿山對李林甫也多少有些害怕。楊國忠當上宰相後,安祿山通過賄賂楊國忠,讓朝廷放鬆了對他的警惕。

而且,正是在楊國忠當政時期,他把朝廷弄得很混亂,賄賂公行,正人君子被擯斥不用,貪殘小人只要賄賂楊國忠,給楊國忠當走狗,就能飛黃騰達。所以,在當事人看來,楊國忠就是最大的國賊,是他當政時期把國家搞亂了。

安祿山造反之前,已經有很多人提醒唐玄宗,安祿山可能會造反,要提前預做準備。但楊國忠始終認為安祿山不會造反,所以壓下很多揭發安祿山的奏章,不呈送給唐玄宗。安祿山叛亂後,本來哥舒翰是可以在洛陽外圍組織防線,遏制叛軍的蔓延。但楊國忠為了掩飾自己的過失,又攛掇玄宗,不斷催促哥舒翰出戰,導致哥舒翰兵敗。

唐玄宗在洛陽失守後,又不得不匆匆忙忙的決定逃往四川,楊國忠、楊玉環兄妹隨行。剛從長安撤出來的時候,隨行的隊伍比較龐大,行進速度很慢,扈從的禁軍又要承擔很多雜役,所以都有怨氣,很不滿。

沿路上,不斷有人向玄宗彈劾楊國忠,認為楊國忠應該對安祿山叛亂負責任,現在到了這個地步,必須殺安祿山以謝天下,才能挽回人心,平定叛亂。玄宗一度被說動,有殺楊國忠的意思。楊國忠得到消息後,找到楊玉環,楊玉環又找玄宗哭訴,玄宗又改變了主意。

楊國忠小人得志,自然是一貫囂張跋扈的。即便是跟隨玄宗逃亡,也還是保持著一貫的作風,不把禁軍當人看。走到馬嵬坡的時候,禁軍和楊國忠發生衝突,楊國忠斥責禁軍,憤怒的禁軍認為是他把國家害到了這個地步,所以殺死了楊國忠。

從性質上來說,楊國忠當時還是宰相,禁軍在沒有得到玄宗同意的情況下,就殺死了他,這就已經是叛亂了。所以玄宗一開始是很憤怒的,但他很快就明白了,現在他要安全抵達四川,沒有禁軍扈從是不行的,所以默認了事實。

禁軍當然清楚自己這種行為意味著什麼,所以禁軍也很怕玄宗秋後算賬。尤其是如果楊玉環還在玄宗身邊,如果她將來勸說玄宗為楊國忠報仇,他們都不會有好結果。所以,禁軍將領陳玄禮代表禁軍,要求玄宗賜死楊玉環,以絕後患。

肯不肯賜死楊玉環,對禁軍來說,主要是一個態度問題。玄宗寵愛楊玉環,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如果玄宗肯賜死楊玉環,這就是說,玄宗重視禁軍超過對楊玉環的寵愛,也就是說,將來不會秋後算賬,追究禁軍造反的責任。反之亦然,如果玄宗拒絕賜死楊玉環,則很難讓禁軍安心。

玄宗當然清楚自己當時的處境,如果不賜死楊玉環,禁軍譁變,他的安全就很成問題了。所以,他迫不得已,只能接受禁軍的要求,賜死楊玉環。

順便在這裡說說陳玄禮的問題。

很多人認為陳玄禮是這次兵變的主謀,其實未必然。陳玄禮作為禁軍將領,是玄宗比較信任的人。即便他對楊國忠和楊玉環早有不滿,他也沒有必要在這個節骨眼上給自己拉仇恨。畢竟,脅迫皇帝處死自己最寵愛的妃子,這是要讓皇帝記恨一輩子的事。除非他是準備徹底和玄宗鬧翻,否則沒有必要這麼做。

所以,我更傾向於認為,楊國忠和禁軍發生衝突後,被禁軍殺死是偶然事件,事先並沒有預謀。畢竟這是在逃亡的路上,當時的情況可能比較混亂。而陳玄禮可能是當時禁軍和皇帝都比較信任的人,適合在兩邊斡旋,維持局面,所以才由他出面,向玄宗提出了賜死楊玉環的要求。


蕭武


楊貴妃原本是唐玄宗的兒媳,唐玄宗對她一見鍾情,於是上演奪愛大行動,最終佔為己有。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到了獨寵的地步。愛屋及烏下,楊貴妃的家人都得到了重用。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貴妃的堂哥楊國忠成了唐玄宗的寵臣。而楊國忠又是一個小人,他攬權後,弄得朝廷上下昏暗無比,特別是和安祿山極為敵對,弄得水火不容。


安祿山原本是一方諸侯,擁兵數萬,唐玄宗對他的寵愛讓他驕傲自大,但是楊國忠的不相容讓他怒不可遏,於是在他的主導下,發生了"安史之亂",面對大軍壓境,唐玄宗只好帶著楊貴妃等人棄城而逃,大軍逃到馬嵬坡時,士兵們突然停止不前了,他們把這場災難帶來的怨氣都發洩在楊貴妃身上,認為唐玄宗正是寵愛楊貴妃才不理朝政,荒誤國事,正是因為重用楊貴妃親人,才會導致楊國忠等人把持朝政,魚肉百姓,禍國殃民,並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發生。


面對禁軍的逼宮,唐玄宗先是處死了楊國忠,以消眾怒,但禁軍還是不肯放過紅顏禍水的楊貴妃,無奈之下,唐玄宗之好忍痛割愛,處死了楊貴妃。

總之,楊貴妃之死是政治博弈的犧牲品,誠為悲也。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要我說,這是李隆基棄車保帥之計。

安史之亂爆發前唐朝上下就已經腐爛不堪。公元751年,唐朝在征討南召的時候大敗而歸,當時舉國震驚,只有唐玄宗被矇在鼓裡。這是因為楊國忠封閉消息掩蓋真相,而守衛皇宮的禁軍目睹這一幕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的看著一代天驕李隆基醉生夢死,看著大唐在楊國忠的禍害下一步步走向滅亡。



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性,比如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而楊玉環正好相反,她迷惑唐玄宗,霍亂後宮,在她的保護下楊國忠才能霍亂朝綱。楊家把整個大唐搞得烏煙瘴氣。

這一切被禁軍上下看得一清二楚,但是卻沒有辦法,楊玉環的妖媚已經讓唐玄宗失去了正常判斷的能力。其實也不怪唐玄宗,在歷史上被美人弄亂朝綱的事件數不勝數。古語云:男人靠征服世界來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來征服世界!唐玄宗征服了世界,卻最終被楊玉環所征服。



該來的還是來了,北方的安祿山率領20萬精兵一路南下,勢如破竹。這個楊玉環的乾兒子看透了唐王朝的虛實,他知道憑藉手中的大軍可以輕易打到長安!

直到這時,唐玄宗才知道天下在他的醉生夢死中已經不是以前的天下,如今的大唐只是一個紙老虎,只需要有人輕輕一捅,就會破敗不堪。

天下都知道英明神武的唐玄宗是被楊玉環迷惑才搞成了這個樣子。要想重新振作精神,獲得國內的支持,唐玄宗只有棄車保帥,殺掉楊玉環,獲得天下人的原諒,否則他就會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永無出頭之日。



不要小看唐玄宗的決絕,先天政變時太上皇李旦親自求情放過太平公主,仍然被唐玄宗拒絕,最後將太平公主賜死。



舊唐書中的一句話也能作為證明:

上令高力士詰之,回奏曰:"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

所以,我認為馬嵬之變的幕後指使者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歷史風暴


安史之亂可以說是唐朝歷史的轉折點,自此後李唐王朝就再也沒有恢復過曾經的輝煌,從而導致的結果就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

那麼安史之亂爆發後,在唐朝皇室南逃蜀中的途中,為什麼禁軍或者說禁軍統領陳玄禮一定要殺死楊貴妃,我認為是以下三點原因造成的。

一、對唐玄宗李隆基的失望。

禁軍是皇室的守衛軍,一般來說只知道效忠皇帝,但如果有人帶頭就另當別論了,而這個人就是禁軍統領,時任禁軍龍武大將軍的陳玄禮。

陳玄禮可以說是李隆基的鐵桿粉絲,從唐景龍四年,公元710年誅滅韋后和安樂公主開始,就一直跟著李隆基,親眼目睹了“開元盛世”的開創和“安史之亂”動盪的全部過程。

但安史之亂是可以避免的。可惜李隆基因為寵愛楊貴妃使得楊國忠亂政,導致安祿山反叛朝廷,摧毀了大唐盛世,這一切讓陳玄禮對李隆基失望不已,而他認為就是楊貴妃魅惑君王才造成的這一切,楊貴妃就是這場天下大亂的罪魁禍首。

所以楊貴妃必須死。


二、對楊國忠亂政禍國的斬草除根。

楊國忠無治國才能,卻因為楊貴妃深受李隆基寵愛的原因而成為大唐的宰相。但楊國忠卻沒有宰相之能和宰相肚量。

在他任相期間身兼四十餘職,在治國方面沒有一點建樹,但掃除異己、囂張跋扈、專權誤國、敗壞朝綱等方面卻是無師自通。

最重要的是他和安祿山的矛盾鬧到李隆基跟前,即使是楊國忠無理在先,可還是會受到李隆基的袒護,而這也就成為逼反安祿山的導火索。


這樣的國賊讓陳玄禮憤怒不已。所以在馬嵬坡殺死楊國忠父子後,陳玄禮堅持認為“賊本尚在”,因為這一切的源頭都來自楊貴妃;況且在逃亡的途中李隆基對楊貴妃的寵愛依然不減,這也讓陳玄禮擔憂不已。

他擔心一旦朝廷平定安史之亂,朝局穩定後,楊貴妃很可能會為秋後算賬。為了與其將來受制於人,還不如趁眼前的機會斬草除根,以絕後患。

所以楊貴妃必須死!三、以太子李亨為首的利益集團背後的政變策劃。

李亨就是唐肅宗。但在他還是太子的時候深受奸臣楊國忠和李林甫的摧殘。

自天寶五年,公元746年開始,一直到安史之亂(公元755年)事變後的馬嵬坡,李亨連續受到李林甫、楊國忠在政治上的相繼發難,使得他政治地位極為孤立,不僅身心受到極大創傷,精神也受到很大的刺激。

所以如何在政治迫害中生存,並脫離這樣的苦海就成了李亨的第一追求。而安史之亂正是李亨的絕佳時機。


當時李隆基逃往蜀中的護衛軍有三千餘人,但殿後的兩千軍隊是李亨的人馬,其中包括禁軍精銳飛龍禁軍;他的兒子李豫和李倓還是逃亡隊伍中李隆基的扈從,在這樣的機會下如果不把握,那就死了也活該。

所以誅殺楊國忠,逼死楊貴妃,劍指李隆基,奪取皇位就成了李亨的政治手段。

當然,楊貴妃的死在於她自己的咎由自取。她不懂得約束自己的家人,不知道學習自己的前輩,最後在馬嵬坡香消玉殞就成了必然。

但也是在馬嵬坡兵變後,李亨和李隆基分道揚鑣,逃到靈武后繼位為君,徹底擺脫了政治上的迫害,並提拔郭子儀等人收復長安,但也開創了唐朝藩鎮割據,宦官禍國的開端!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