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天下絕景」的黃鶴樓早已不存在,當今的黃鶴樓爲「假「

唐人崔顥的詩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悠悠”;令黃鶴樓名聲鵲起,後來李白的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等等,經過各個朝代文人騷客的描繪,使得黃鶴樓早已聞名於天下,黃鶴樓也獲得了很多稱號,“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天下江山第一樓”,“天下絕景”等。

號稱“天下絕景”的黃鶴樓早已不存在,當今的黃鶴樓為“假“

現在的黃鶴樓

黃鶴樓,現在無疑是武漢的地標建築。人到武漢,不去黃鶴樓等於沒到過武漢。可見黃鶴樓在當地人們心中是何等的厚重。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心中的黃鶴樓早已經不是崔顥、李白等古文人騷客詩句中的黃鶴樓了呢,有多少人瞭解黃鶴樓的歷史變遷?雖然黃鶴樓頂樓有其歷史變遷記載,但是又有多少人去關注呢?

號稱“天下絕景”的黃鶴樓早已不存在,當今的黃鶴樓為“假“

現在的黃鶴樓

據史料記載,黃鶴樓始建於三國。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僅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由於歷史上屢毀屢建,各時代所見黃鶴樓造型大小也是各不相同。而唯一留下照片的,是晚清同治年間重修的一座木結構黃鶴樓。

號稱“天下絕景”的黃鶴樓早已不存在,當今的黃鶴樓為“假“

晚清時期的的黃鶴樓

黃鶴樓於三國時代東吳黃武二年(223年)始建,三國時期黃鶴樓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據記載,赤壁戰後,孫權自建業移治武昌(今湖北鄂州),沙羨(治今武漢金口)境內的黃鵠山為拱衛其上游的形勝之地,因此,孫權便於黃武二年(223)在山上近江處築夏口城。此城周圍二三里,依山負險,居高臨下,軍事地位十分顯要,建在西南角黃鵠磯的瞭望角樓——黃鶴樓用於登高望遠,觀察江面的船隻和對方軍營的動向,也可居高指揮水軍作戰。這就是黃鶴樓的雛形。

號稱“天下絕景”的黃鶴樓早已不存在,當今的黃鶴樓為“假“

現在的黃鶴樓

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於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地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之所。自唐代起鄂州就是長江中游著名商貿都會,往來的文人官員遊士多如過江之鯽。臨江負險的黃鶴樓逐漸成為名王鉅公、官商行旅、文人墨客登高眺遠、憑弔三國遺址、觀賞大江東去、澆胸中塊壘而“或登車送遠,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的絕佳去處。這是黃鶴樓從“軍事樓”向“觀賞樓”轉化的重要時期。唐代建造的黃鶴樓歷五代延存至北宋,但毀於南宋高宗中後期。

號稱“天下絕景”的黃鶴樓早已不存在,當今的黃鶴樓為“假“

宋代院畫之《黃鶴樓圖》

宋金之際,地處戰事前沿的鄂州動盪不安,直至紹興四年(1134)抗金名將岳飛出任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漢陽軍制置使,才逐步穩定,時帥府就設於黃鵠山下臨江處。其駐鄂期間岳飛寫下《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證明南宋初年黃鶴樓仍存留於世並引發詞人的萬千感慨。

號稱“天下絕景”的黃鶴樓早已不存在,當今的黃鶴樓為“假“

黃鶴樓公園內的岳飛銅像

元初黃鶴樓再次與南樓並立於黃鵠山上,元末黃鶴樓被毀後,明初重建。由於明廷的重視,故黃鶴樓每次被毀不久就很快得到修復,成化、嘉靖、隆慶、萬曆年間都有過重修,規模形制各次應有不同。

號稱“天下絕景”的黃鶴樓早已不存在,當今的黃鶴樓為“假“

晚明《江漢攬勝圖》中的武昌城和黃鶴樓

清代黃鶴樓經歷三次毀滅性的火災,八次重建或修葺,分別是在順治十三年(1656)、康熙三年(1664)、十三年(1674)、四十一年(1702)、六十一年(1722)、乾隆元年(1736)、嘉慶元年(1796)、同治七年(1868),所謂“火經三發,工屆八興”。最後一次重建時,“樓凡三層,計高七丈二尺,加銅頂九尺,共成九九之數。柱週六七尺以上者四十八楹。為地基周徑長二十丈有奇,寬八丈有奇。樓八面各寬四丈五尺,上供呂祖像,仍其舊也”。可惜的是此樓在光緒十年(1884)大火中化為灰燼。

號稱“天下絕景”的黃鶴樓早已不存在,當今的黃鶴樓為“假“

英國著名旅行家約翰·湯姆遜1871年拍下的黃鶴樓

清末民國年間,社會長期動盪不安,黃鶴樓周邊建築或毀於兵災(如太白堂),或殘缺不全(如湧月臺),或逐漸荒蕪(如東山小隱宅園),與全盛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證實了黃鶴樓的“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

號稱“天下絕景”的黃鶴樓早已不存在,當今的黃鶴樓為“假“

現在的湧月臺

1955年,武漢長江大橋開工建設。大橋選址幾經討論,最終確定了龜蛇方案。按照這一方案,武昌引橋將要佔據蛇山西段的黃鶴樓故址,包括警鐘樓、奧略樓在內的晚清民國時期修建的一系列建築,都被拆除了。在黃鶴樓原址的附近,尚留有一個小平臺,在這裡建起了一座武漢長江大橋通車紀念碑。

號稱“天下絕景”的黃鶴樓早已不存在,當今的黃鶴樓為“假“

黃鶴樓原址附近的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和通車紀念碑

自20世紀50年代決定重建黃鶴樓,幾經波折,1985年一座全新的黃鶴樓聳立於距舊址約1000米的蛇山峰嶺上,並以樓為中心有機地築起一片頗具規模的中國古典式園林,60餘個大大小小的自然景觀,樓閣亭臺、塔坊廊軒、苑館池洞、雕塑石刻等錯落有致地分佈在西抵司門口、南臨紅樓、東止武昌路、北至鐵路線的狹長山林地帶上,既有古代建築的異地重建,也有根據現時情況的新建。

號稱“天下絕景”的黃鶴樓早已不存在,當今的黃鶴樓為“假“

從黃鶴樓上拍攝的現在的武漢長江大橋,小紅圈處就是黃鶴樓的舊址

注:文中有部分借用的圖片,若涉及到著作權,請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