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譽爲「百代詞曲之祖」,傳爲李白所作,純以氣象勝

今天,讀一首我們熟悉的《憶秦娥》。關於詞作者,爭議很大,一般認為是李白,也有人考證說絕非李白。總之,雙方各執一詞,都有理有據,我們旁觀者一時也無法判斷對與否。不如少數服從多數,暫且認為是李白吧,誰讓他大名鼎鼎,忠粉那麼多呢?

它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傳為李白所作,純以氣象勝

它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傳為李白所作,純以氣象勝

2018/7/10

憶秦娥•簫聲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

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唐·李白

它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傳為李白所作,純以氣象勝

1. 簫聲咽:形容簫聲低沉而悲涼,如人嗚咽。

2. 秦娥:本指秦穆公之女弄玉,是一位吹簫高手。這裡泛指歌女。夢斷:夢被打斷,即夢醒。

3. 灞(bà)陵:漢文帝陵寢,因靠近灞河得名。

4. 樂遊原:在長安城附近,是唐代著名的遊覽勝地。清秋節:即農曆九月九日的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

5. 咸陽古道:即長安道。音塵:蹤跡,這裡特指昔日長安城車馬絡繹不絕的繁華景象。“音塵絕”代表繁華不再。

6. 漢家:漢朝。陵闕:皇帝的墳墓和宮殿。

它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傳為李白所作,純以氣象勝

這是一首閨怨詞。李白寫閨怨也是一絕,如《春思》、《秋風詞》、《玉階怨》等,無一不把“怨”的主題描摹得纏綿動人。但這首閨怨詞卻很不一樣,它不單單寫相思離別,沒有侷限於綠窗紅樓之中,給人總體的感覺是博大、雄渾、壯闊,於莽莽蒼蒼之中,還透露出歷史興衰之嘆。因此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評價說:“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

詞在悲咽的簫聲拉開帷幕,首先出現的是一位剛從夢中驚醒的“秦娥”,她似乎還沉浸在夢中,痴痴地望著窗外的一鉤殘月,月照離人,更顯悽清。“簫聲咽”三字,為全詞定下了悲涼的基調;而“秦樓月”則為全篇籠上了一層淡淡的憂愁。接下來的“秦樓月”是對上闋的重複,並由月引出對當時離別情景的追憶——“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灞陵”也作“霸陵”,漢文帝陵寢之地。唐時,人們通常在這裡折柳送別,所以詩詞中的“霸陵”、“灞水”、“霸陵橋”均與離別聯繫在一起。這裡是說:那年柳色青青的時候,我們在霸陵分別,如今不知已過了多少年,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傷心欲絕。

它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傳為李白所作,純以氣象勝

如果說上片還沉浸在個人的悲歡之中,下片則直接從思婦之愁過渡到歷史之愁,抒情主體也由樓中思婦變成途中的遊子。換頭處以“樂遊原上清秋節”句提起,將全詞的視點置於高處,擴大拓遠了詩境。

樂遊原是唐代遊覽勝地,由於其地勢偏高,便成為文人墨客登高抒懷的絕佳去處。詞中的遊子也不例外,他在重陽節時登上樂遊原,看到的是什麼?“咸陽古道”、“殘照”、“漢家陵闕”,這其中的每一個意象單獨出來,就是一幅蕭瑟衰颯的歷史畫卷,更何況是西風殘照下的漢家陵闕,音塵絕跡下的咸陽古道呢?此情此景,主人公不由得產生悠悠之思。曾經的一切繁華,如今都成為歷史遺蹟,它們似乎已經被人們淡忘,只悄悄地承受著風雨的侵蝕,就這樣一點點地破碎、消失。

它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傳為李白所作,純以氣象勝

“樂遊原上清秋節”句,似乎不全是寫實,還象徵著往日唐王朝的繁華;同時“咸陽古道音塵絕”句,則象徵如今唐朝的沒落;“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實景又必然使人聯繫到唐王朝的未來。所以,過去、現在、未來交織在一起,造成一種悲壯的歷史消亡感。全詞字字錘鍊,氣魄雄偉,亦被人譽為“百代詞曲之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