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把小孩教育的不膽怯,自信的孩子?

WEIXIAO123


孩子不自信的原因有很多

一個是父母管的太多,什麼都替孩子做決定,導致孩子有依賴性,習慣了一有事情就找父母,不能夠自己獨立的做決定。

再一個是父母指責過多,孩子玩的時候,或者是做事情的時候,總是嫌棄孩子做的慢,做的不好,不斷的指責,也會導致孩子不敢於再嘗試。

所以建議各位家長學會放手,多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即便做的不好,他一遍一遍的去努力,一次比一次好的過程就建立了他的自信心。

還有就是多鼓勵,只要他進步一點點就鼓勵他,當然不是一味的鼓勵,一定要在他確實進步了,才能鼓勵,不然就容易造成他的自大。

自信的孩子並不是一天就能造就的,多堅持,孩子都是很棒的。


JELLY果凍


我家孩子也是曾經極不自信,現在已經好多了,分享下我的經驗。

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我發現孩子不敢表達自己。跟孩子聊過,她說不知道怎麼說,害怕說錯了。

我先是找了她幼兒園的老師,跟老師聊了孩子的情況,也拜託老師在學校多鼓勵孩子去表現自己。

我自己也是隨時隨地的鼓勵孩子,經常給她看同齡甚至比她還小的孩子單獨上臺表演的視頻,激發她表現的慾望。

在外面玩的時候,鼓勵她主動去接近同齡的孩子。

經過一次次努力,在去年元旦的時候,外出遇到商場搞活動,邀請小朋友上臺表演,我家孩子主動上臺,沒有害羞,沒有緊張,全程表現良好。前幾天還做為班級代表在全校師生面前講話,回家跟我說,她講話時一點都不緊張。

孩子不自信,確實是令家長很憂心。多多鼓勵孩子,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對於一些孩子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切記不可因為這個問題吼孩子,否則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困擾。



妮娜的米粒兒


孩子膽怯、不自信,很多時候是和父母的批評教育有關係的。有些父母想讓孩子變得更努力、更優秀,就不斷的指責孩子,長期以來,孩子的自信心就受到了打擊,總覺得自己不如其他人,遇事往後躲,變得膽怯。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一、不做強勢的父母,而是柔弱的小草

我家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經常拿一些幼兒園做的手工摺紙給我。當然了,小朋友做的會比較粗糙,但是我都會很認真的看,在手裡比劃,問他這個是怎麼折的?孩子就會很高興的告訴我,同時也會笑話我,媽媽什麼都不會,好笨啊!此時,我就會“戲精”上身,繼續扮演傻白甜,問孩子很多的問題。孩子頓時就覺得自己是超人,什麼都會,非常認真的告訴我怎樣去做。

不僅如此,在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我都是示弱的,孩子都會主動去做。通過做事,孩子發現,原來自己可以這麼能幹,內心充滿了力量,臉上展現出來的都是自信的笑容。

二、孩子遇到畏難情緒時,要多鼓勵

孩子上小學時,老師佈置了一次手抄報選修作業。孩子拿著作業本回家,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就想放棄,並且和我強調,是選修作業,可以不交的。但是我想讓他試一試,於是就告訴他,“做做試試看,有媽媽幫你呢。”在我的鼓勵下,孩子開始動手去做。遇到難題,我就幫他上網蒐集資料,引導他思考。在我的陪伴和鼓勵下,孩子做完了手抄報,並且還被老師評為優秀作業。孩子回家後一臉的得意,我趁熱打鐵,告訴他以後遇到難題要多嘗試,不能輕言放棄。所以孩子現在做什麼事情都不膽怯。

三、只要孩子有一點點的進步,就要肯定

我的一位朋友迷信棍棒教育,在自己孩子身上進行“實踐”。結果,他那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屁股上經常青一塊,紫一塊。我問朋友:“學習成績上去了嗎?”回答:“零蛋、不及格、五十分……”其他方面表現好嗎?朋友皺起了眉頭。

一位哲人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賞識、讚揚、鼓勵正是對人的肯定的表現,是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所必需的。

所以能夠看到孩子的進步並加以肯定,並創造機會讓孩子表現,這樣才能教育出自信的孩子。


何小元


我家孩子在家很鬧人,但是一到學校就像變個人一樣,很膽怯,我覺得這個他的成長環境還有父母的性格有關,但是後天的引導也很重要,剛開始的時候,我讓他進校門口見看門的爺爺說早上好,但是他就像蚊子一樣聲音很小,但是我沒有批評他,就說真棒,一會見到老師就大聲說出來好不好,結果孩子很高興,見到老師就大聲的喊了出來,還把老師嚇一跳,我並沒有說這麼做聲音太大,還是告訴他,你真棒,後來他見面和別人打招呼,聲音都很大,不會再像蚊子一樣了。也很開心。所以引導和鼓勵很重要。


若若妮子哈


怎樣才能把小孩教育的不膽怯,自信的孩子?

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父母也開始為自己的孩子性格感到憂心,有的孩子很開朗自信,而有的孩子則漸漸變得膽怯,那麼,該怎樣才能把小孩子教育的不膽怯,培養成一個有自信的孩子呢?

一、孩子變得膽怯的原因:

1、家庭原因:有的孩子從小受到父母管制的比較多,有的做的不好還會被罵,孩子出於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理從而變得膽怯自卑,父母把孩子的勇氣扼殺在了搖籃裡。而在現實生活中,有的父母總是喜歡把自家的孩子比較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如“人家多優秀,多厲害,為何同齡人你就這麼差”之類。

2、學校原因:孩子到一定的年齡段都會去上學的,在學校這個“小社會”裡,各種各樣的孩子都有,有造成孩子膽怯自卑的原因有很多,如上課被老師提問時,回答不上來被全班嘲笑。

3、遺傳原因:有的家庭父母本身就比較內向,自然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形成了孩子膽怯、內向的性格。

二、如何把小孩教育成不膽怯,自信的孩子?

1、最初一步,家長應該先融入孩子的世界的,多與孩子交流,陪陪孩子做一些適合他這個年齡段的遊戲或事情,這是孩子邁出與人交流的第一步。

2、多帶孩子出門,去參加一些健康,有利於身心的戶外活動,讓孩子適應各種社會環境,和別人多交流,提高孩子的交流能力。

3、多鼓勵孩子響亮地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孩子年齡還小,他並無法判斷自己的說法是否正確,但應該積極鼓勵孩子,讓他響亮地說出來,無論對錯,都不要在孩子話說到一半就插嘴,應該在孩子完整表達出來後,再根據對錯加以引導。

4、逐漸擴大交際圈。從孩子認人開始,逐步擴大交際圈,讓孩子意識到除了媽媽和爸爸之外,還有其他人。從熟悉的開始,放任孩子與其接觸,讓孩子潛意識裡覺得“熟悉的人很多,陌生的人很少”,待孩子熟悉適應這種環境後,再讓其接觸更多的陌生人。

5、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找機會讓孩子發揮長處。平時多觀察孩子對某些方面比較感興趣,培養孩子的自身愛好,多找機會讓孩子去發揮,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6、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帶孩子出門時,不要動不動就把孩子往別人的懷裡塞,這樣只會增強孩子的防備心,安全感下降。在對待孩子突發情緒時,情感要穩定,不要恐嚇孩子,如“再哭就不要你了”“把你賣給誰誰”之類。

7、孩子遇到不高興的事情或被欺負時,要讓孩子把情緒發洩出來,不要憋在心裡。孩子碰到困難的事情時,父母不要一下子就幫孩子解決,要端正態度和孩子交流,引導孩子如何去自行解決。

8、父母不能總去挑剔孩子的缺點,要學會去接受發現孩子的長處,並加以鼓勵,提高孩子對某件事情的興趣,自信去面對。

願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奶嘴媽媽育嬰師


如果小孩子不太會與人交往,有點兒害羞,沒有朋友,總是打別人,或者總是被別的小朋友欺負,爸爸媽媽當然會有所擔心,現在社交多重要呀,小孩子要是不會社交,以後會不會不和群。會不會無法適應各種環境,會不會容易吃虧,這些擔心當然很有道理。

首先,我們要來說一說自信,自信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要從寶寶出生說起,剛出生的嬰兒並不能夠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主要通過和親人之間的互動經驗來理解自己到底是誰,父母,親戚,老師等等,親近的人在跟孩子相處互動中反映出孩子的特點和優勢,才能夠讓孩子自己感覺到。

第二點就是在玩耍的時候要給孩子一些適當的發揮空間,跟隨孩子的步伐。反而這件事本來就是孩子瞭解自己,瞭解他人,瞭解世界的方式。比如說在沙發後面找到了自己的玩具呀,成功地按下一個按鈕,於是聽見了音樂聲呀。或者是小朋友把小球準確的投進了籃子裡。那這些玩法都是孩子在玩耍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培養自信,小孩子才是遊戲的主體,只要在安全的範圍內不要傷害自己,不要傷害他人,不要傷害環境,那麼我們可以儘量讓孩子來做遊戲的引導者,我們跟隨孩子的步伐,陪伴和配合就好,這也有利於孩子建立他的自信和領導的能力。

第三點是幫助孩子學會更多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並不等於代勞,當孩子遇到困難,有一點沮喪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些步驟來幫助他,首先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心裡有多沮喪。然後我們可以問一問,寶寶,你覺得為什麼會這樣呢,問完之後,如果寶寶沒有回答,我們可以提供一些關於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意見,是不是地毯太軟了,所以進步都倒了。然後我們再問一問寶寶,那寶寶,你有沒有想到什麼辦法來解決呢,如果寶寶還是沒有想到,我們也可以給一些建議,比如說我們把節目移到硬一點的地板上,怎麼樣,小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如果引導的好,恰恰就是孩子發展自信,學會處理情緒的絕好機會,小孩子會感受到媽媽永遠可靠,他會一直鼓勵我。而且我自己是有能力找到解決辦法的人,

第四點呢,是讓孩子來承擔一些責任。感覺到自己是有用的,和被需要的,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更加重要,有助於孩子來建立自信。





煥煥生活記


怎麼把孩子培養成自信不膽怯的人,我想更多的是需要父母去引導和鼓勵。

因為孩子還小,而父母是最好的榜樣。這也是我在養育小久久的過程總結的幾點心得:

一、不挑戰底線的事情,鼓勵他自己去做決定,自己去爭取。

比如昨天小久久在樓下看到一輛小越野車,很喜歡,但是害怕是別人的不敢碰。我就跟他說:“你喜歡就上去玩一會,等一下主人回來了,我們就問他可以借我玩一下嗎?如果他不願意,我們就下來。沒事的,媽媽在這裡呢,媽媽也會和小朋友說的。”

有時候我們家教太好了,孩子反而會太顧及他人的感受,怕這個怕那個。其實沒事的,先走出自己的那一步。要勇敢的面對別人,和別人交談,爭取自己的利益。

沒準這次借車成為朋友,下次就可以一起玩了。而且別人借小久久的車,我也會引導他:“沒事,大家一起玩吧。”不過如果他表示不願意,我也不會阻撓他,我就支持他自己的決定,但是我會引導他說出來:“不好意思,這是我的車。”

二、唱歌時,我會引導他前面+“大家好,我是小久久,今天我給大家演出……,謝謝大家!”就是當他上臺表演時,他只要補充,練好中間部分臺詞就好了。開頭結尾都習慣了,閉著眼睛都會說。在今後的表演中就不擔心狀態不好或者太緊張就忘了開頭結尾了,這樣也有利於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3、家長要注意言傳身教。在多年的幼教一線工作中,經常會有家長和我反饋:“老師,我家孩子害羞,每次見面都不叫人。我讓他叫他都不叫”。

這時候我總會和家長說,那我們先不提醒他叫,我們每次自己先在孩子之前和別人打招呼。孩子看到你也叫人了,他也會跟著叫。

這部分孩子普遍會有兩種心理:1、你都不打招呼,幹嘛要我打招呼?2、你讓我叫人,我偏不叫。所以家長自己主動打招呼+忽略就可以了。慢慢的你會發現孩子主動打招呼了吖!

孩子就是一張白紙,需要我們引導和呵護。育兒過程中我們家長要多反思總結經驗和不足,也要多觀察孩子的細微心理變化。

你有什麼不同的聲音,歡迎關注並留言交流哦。

“因為是麻麻”八年幼教一線工作者,我手寫我心,育兒路上你並不孤單,歡迎關注!





因為是麻麻


您好,我是高級育嬰師木蓮媽媽,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行為舉止落落大方,可是小孩子不一定事事都會滿足家長的期待。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性格、心理都可能發生重大的改變。小時候性格開朗,長大後可能會變得十分內向;小時候害羞不敢見人,長大後也可能變得外向陽光。

孩子的性格變化離不開生長環境和家長的影響。為了孩子長大後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家長都希望讓孩子擁有一個“好性格”。我們要找到問題的根源,對症下藥,才能事半功倍。

1、缺少社交

如今社會工作壓力大,養育孩子的事務繁雜,育兒變得越來越辛苦。有些雙職工家庭,不得不將孩子交到老人的手裡。都說“隔輩親”,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對孩子肯定關愛十足,比當初養育子女更加精心。老人年紀大了,精力有限,為了避免孩子受傷,可能乾脆不帶孩子外出,老兩口只在家裡陪孩子玩。有的媽媽為了育兒辭職在家,可是家務活也十分繁重,難以分出時間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長此以往,孩子的生活環境單一,只熟悉每天陪伴自己的人,漸漸地失去了和陌生人交往的能力。

既然孩子缺少社交,家長就應該為孩子創造能夠進行社交的場合。比如,經常帶孩子去戶外,讓他和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有條件的話,帶著孩子去參加早教班,不僅能夠提前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興趣,還可以在老師的幫助下,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和其他人建立朋友關係。

2、天生內向

有的孩子天生就害羞、內向,這是遺傳基因裡攜帶的性格特點。這些寶寶可能從小就十分認生,只願意親近父母和其他熟悉的人,對初次見面的人尤其牴觸。還在嬰兒時期,他們可能只是哭鬧,家長覺得小孩子都這樣,不會在意。等到長大了一些,自己家的孩子還是安安靜靜的,家長才覺得這種性格不好,想讓孩子改變。但不能強求孩子改變性格,一味說孩子膽小、責備孩子,只會讓孩子承擔壓力、感到挫敗,甚至會造成孩子自卑。

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要始終記得,內向並不是一個貶義詞,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就算一直保持內向的性格,孩子也不會變得不健康。最重要的是,不要揠苗助長,不能強迫孩子做出改變,要慢慢引導孩子,讓孩子去接觸其他人,讓孩子以最舒適的方式成長。比如,帶孩子外出的時候,讓孩子獨立點單,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家長可以在旁邊等待,並耐心解決孩子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3、父母原因

俗話說:“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其實,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也像彈簧一樣。孩子最終的性格表現,一定是最有利於他在家庭中生存和發展的。在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過於強勢,那孩子可能迫於這種壓力,變得性格膽怯;如果父母毫無主見、性格軟弱,那孩子被迫承擔起重任,性格也隨之變得強勢。父母因為孩子內向而批評、責罵孩子,孩子因此變得更加膽小,這會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由於自己的原因,帶給孩子消極的影響,讓孩子遇事越發畏縮。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學習的不是如何引導孩子,而是應該先反思自己的行為。家長應該避免責罵這種教育方式,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和選擇,創造一個自由的成長環境,用鼓勵代替批評,讓孩子變得積極向上。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請關注@木蓮媽媽,每天為您推薦實用安全的育兒知識,感謝您的關注。


木蓮媽媽


俗話說:三歲看大。孩子三歲是如果陽光、自信,後面正常成長的話,十有八九會成長為陽光、自信的大人。三歲看大的決定因素是孩子三歲之前是不是獲得了自由發展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來說,三歲前怎麼養育孩子,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那麼,三歲前具體怎麼養孩子比較好呢?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出生來到這個世界後,在吃飽喝足獲得足夠的愛後,他們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讓自己獲得發展。

足夠的愛是怎樣的呢?恰到好處,不多也不少。有些父母在愛孩子時,老是覺得隔著一層,找不到愛的感覺,對孩子的愛總像是表演,這就不是恰到好處的愛,恰到好處的愛,父母是發自內心愛孩子,有一種真愛的感覺,這樣的愛是嬰兒心理所需要的。


大概2個多月時,嬰兒的眼睛開始追隨物品,說明孩子的大腦中已經有物品的影響。接下來,孩子會經歷以下幾個時期:口欲期、手欲期、腿欲期。

口欲期,孩子會啃自己的手,拿到什麼啃什麼,在啃的過程中,大腦開始持續發育。

這時,有些老人會擔心不衛生,一遍又一遍地把孩子的手拿出來,東西拿過來,不讓孩子啃,其實這是在阻礙孩子的自主發展,如果口欲期得不到滿足,孩子長大後就變得暴飲暴食,孩子的抵抗力也是需要練習的,所以東西大概洗乾淨,就隨孩子啃吧。


口欲期後,接下來是手欲期,孩子看到什麼,就要去拿什麼,扔什麼。這時孩子在探索,探索意味著破壞,父母一定要意識到這一點,別阻礙孩子,把貴重的物品,危險物品收好,同時提供形狀會變化的東西,雞蛋、香蕉、大米、水等,孩子拿到會去捏,感受物品的變化,會有助於孩子的探索和發展。


接下來是腿欲期,孩子會哪怕不平往哪兒走,也不會覺得累。

這時孩子走路還搖搖晃晃的,大人一定要隨時跟著,防止孩子摔傷。初次之外,家長還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凹凸不平的東西,比如臉盤、棋盤,讓孩子去踩去感受,這是孩子在發展自己的能力,感受自己的存在。

在這幾個時期,如果孩子能獲得發展,心情就會非常好,心情好了身體就會很健康。如果不能獲得發展,孩子就會大發雷霆、脾氣暴躁,甚至出現麻木不仁,對一切都視而不見。如果孩子發脾氣,說明孩子還在爭取發展的機會,如果孩子看上去很乖,卻麻木不仁,將來可能來情緒都沒有,智商和情商都不會很好。


0-2歲前,寶寶對物比對人感興趣,這時候家裡不要人換人地抱著,要讓寶寶獨處,給他物體探索,這樣寶寶的情緒才會好,在自然狀態成長出來的孩子,他們也會用自己的方式和大人互動,發展出自主性。


大概2-3歲,孩子進入物質的功能探索時期,也就是說,2歲前孩子會探索身邊的物體是什麼,2歲後孩子後探索物體可以做什麼,他們在試圖搞明白自己所在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這時候,孩子對現實的法則還不理解,他們有時覺得身邊的一切都在跟自己作對,他們較勁的事情根本沒有辦法解決,常常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常常失敗。比如要自己站著按電梯,但是又不理解自己的身高和電梯按鈕的距離,於是就會哭鬧。這時候,大人不要著急,只要耐心地在旁邊陪著孩子,慢慢地孩子自然就懂了自然法則。


總的來說,父母要注意觀察和理解孩子,幫助孩子按照孩子的自然本能發展,而不是以大人的視角要求孩子,讓孩子表現得像大人一樣無可挑剔。當孩子在3歲獲得自由的發展,培養出自主性,自然會變得自信。


白梅煉情


1從小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是需要家長提供足夠的愛,才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足夠的勇氣。

孩子的自信來自於家庭給予的能量,父母是給予孩子的足夠建立的愛和尊重,才能讓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

丫丫是個四歲的小女孩,特別怕生,特別膽小,她媽媽工作很忙,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孩子,奶奶身體也不太好,所以,丫丫小時候經常被送去託兒所。丫丫每次都會大哭,但是媽媽顧不上,只能狠心離開。

隨著丫丫長大,丫丫性格里的怯懦一面就表現出來了,特別怕生人,特別膽小不自信。沒有安全感。

2帶孩子的鍛鍊身體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強壯的身體,能給一個人足夠的底氣。如果一個孩子經常生病,身體不舒服,一定會使孩子膽小怕事。

鍛鍊身體,合理飲食這是身體健康的最好辦法,所以,養成良好的習慣,才是最重要的。這方面,需要家長從小就開始引導孩子養成好習慣。這個習慣,最好是全家都在踐行,大家一起鍛鍊,一起合理飲食,把這些當成是日常行為,而不是刻意練習。

3給孩子足夠的機會

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機會去表現,去實踐。自信不是紙上談兵,自信也需要不斷練習。所以,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適當的放手,給孩子學習的機會,鍛鍊的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去收穫。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所以,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好的是,父母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