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本地通
自合肥成為省會以來,在安徽歷史上,並沒有優先發展合肥。改革開放開始,直到2005年以前,安徽不僅沒有優先發展合肥,而是優先發展蕪湖,目的是把蕪湖打造成安徽的經濟中心,合肥則是作為安徽的政治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
然而,優先發展蕪湖經過實踐證明無疑是一項愚蠢的決策,因為蕪湖的轄區面積和人口基數,根本就不可能成為安徽的經濟中心,更沒有帶動安徽全省發展的實力。
直到2005年,安徽才調整策略,決定優先發展合肥,把合肥打造成安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經濟中心。也就是在這一年,合肥才開始大拆違大建設,從這一年開始,合肥的經濟發展走上快車道,截止2017年13年來,合肥的經濟總名義增速高達433.37%,一路超越排在合肥前面眾多的老牌經濟強市,到2017年末,攀升至全國省會城市第9名,在全國主要城市中排名第24名!
合肥各項建設高歌猛進的同時,安徽經濟也開始步入快車道——事實證明,安徽優先發展合肥建設合肥是正確的!如果從改革開放伊始,安徽省就集中資源優先發展合肥,安徽今天就不可能是這一局面。
安徽周遭,強省環伺;合肥周圍,更是強市林立。安徽省內唯有合肥擁有成為經濟強市的基礎,如果資源分流,任何城市都難以發展,更難以成為全省發展的領頭羊。
馬鞍山?蕪湖?蚌埠?安慶?都只不過是笑話——這些城市既沒有成為經濟強市的基礎,更沒有成為全省經濟發展領頭羊的抱負!更可笑,甚至讓人鄙視咋舌的是,蕪湖、馬鞍山和蚌埠等城市,竟然甘心成為南京的附庸,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唯南京馬首是瞻,而不顧省內的發展。
所以,優先發展這些城市,企圖讓它們成為全省發展領頭羊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笑話!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的發展,也證明了當初優先發展蕪湖和蚌埠就是一個無可挽回的錯誤。
在這種情況下,優先發展合肥,就成為無奈而必然的選擇!
合肥,居皖之中,擁有省內最強的科技實力、文化氛圍、地理交通之便和由此而來的人口吸聚力。唯有把合肥發展起來,才能帶動安徽全省的發展。
所以,只有把合肥打造成特大城市,甚至是超級城市,才能有效對抗江浙滬對安徽資源的虹吸,才能把安徽建設成經濟、文化和科技強省。
改革開發以來,安徽人口流失嚴重,是全國聞名的人力資源輸出大省。也就是合肥經濟步入快車道以來,安徽人口才開始大量回流,且呈每年迴流加快趨勢,合肥也成為全省人口流入量最大的城市——這一切,如果不是優先發展合肥,是難以想象的!
經過十三年來的集中發展,合肥已經具備成為特大城市,甚至是超級城市的基礎。
截止2017年底,合肥建成區已經超過430平方公里,建成區常住人口也已經突破437萬,主城區面積更是擴大到2246平方公里,轄區人口已經達到796.5萬。未來隨著巢湖半島、巢北新城、臨空經濟區和合肥北城的開發深化,合肥主城區範圍和建成區都將會進一步擴大,主城區將和以上這些開發區連成一片,屆時,合肥必將成為特大城市,隨後開始向超級城市擴張。
如果政策得當,到2030年,合肥市人口必將突破1000萬;到2050年,合肥市人口將突破1500萬,經濟規模至少將突破3萬億,成為在華東地區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經濟規模都將僅次於上海的超級城市。
如何維持合肥經濟高速發展?
筆者以為,合肥應該繼續堅持科教興市和科技強市,圍繞著把合肥打造成世界級的科技產業化創新中心,加快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才特區和全國綜合性性交通樞紐建設。
果真如此,合肥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必將會成為全國城市建設和經營教科書級的典範!
鄭瑞文2015
一直以來安徽省都是大力發展其省會城市合肥市,這也是所有安徽人都知曉的一件事。
其實安徽省的省內情況不像山東省那樣,可以做到多個城市共同發展,互相競爭。
南京一直被人戲稱為徽京,一方面調侃南京沒有為自己省內帶動多少經濟,反而和安徽省的馬鞍山、蕪湖等城市走得很近,帶動發展。另一方面變相說合肥經濟圈的存在性。本該屬於合肥經濟圈的城市,卻和其他省會經濟頻繁往來,也帶有很大的嘲諷性。
合肥緊鄰長三角,屬於長江經濟帶中心區。利用地理優勢將合肥打造成為長三角增長的新引擎,帶領全省發展。
所以安徽太需要一個特大城市來帶動省內發展,真正融入長三角經濟圈。這就是安徽的發展方針,往大的說,就跟中國堅持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依照國情而定,安徽省也是按照省內情況而定發展合肥經濟圈。
合肥視覺
特大城市,意即規模特別大的城市。在中國,特大城市是官方劃分城市規模的分類之一。
2014年,國務院發佈《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對原有城市規模劃分標準進行了調整。新標準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
從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來看,城市化早中期的基本規律是人口向特大城市集聚,英、美、法等發達國家都經歷了這一過程。而且這種趨勢從未停止,特大城市無論數量還是規模都將繼續增長,小城市比重則趨於減少。從全世界來看,1970年到2014年,生活在1000萬以上規模城市的人口占全部城市人口的比重從2.88%提高到12%,生活在100~500萬、50~100萬規模城市的人口所佔比重分別提高了3.87%和0.14%,而生活在50萬以下規模城市的人口所佔比重下降了13%。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人口也明顯向特大城市、超大城市集聚。縱觀我國特大城市(超大城市)數量變化的歷史可以清晰地發現這一趨勢。按照中心城區常住人口達到500萬以上作為特大城市的標準,1990年以前我國只有北京一座;到2005年特大城市的數量迅速增加到12個;到2015年特大城市已經達到16個。我國特大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脹主要是流動人口集聚的結果。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發佈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我國流動人口從1982年的1154萬人增長到2015年的2.47億人,34年間翻了逾21倍。從農民工的流向來看,2015年跨省流動農民工80%流入地級以上大中城市,比2014年提高3個百分點;省內流動農民工54.6%流入地級以上大中城市,提高0.7個百分點。人們在選擇向哪裡流動和遷移會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包括就業、自然環境、公共服務等。現階段,我國正處在城市化早期階段,即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在此階段追求高收入是人們的主要選擇。大城市可以以更為集中的方式提供各類公共基礎設施,從而可以集聚大量的產業和企業,形成更專業化的分工,具有顯著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大城市是創新資源最集中、創新人才最密集、創新活動最活躍、創新最易於成功的區域,是創新創業的高地,為經濟增長提供不竭的動力(美國絕大多數創新都集中在硅谷、洛杉磯、紐約、西雅圖等大都市區);大城市還能集聚優質的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體系,能夠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公共服務;大城市具備更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和通暢的上升通道,能為年青人提供更多實現夢想的機會。大城市因為人口的集聚,更有利於服務業和文化時尚產業的發展,成為吸引年青人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就會成為必然。
一方面,特大城市是帶動各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也是吸引人口集聚的核心區域。東京貢獻了日本70%多的GDP,東京圈集聚了日本29.8%的人口、32%的城市人口;首爾貢獻了韓國20%多的GDP,集聚了韓國19.7%的人口、24%的城市人口。中國16個特大城市僅貢獻了全國30%左右的GDP,還存在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當前全國經濟下行的背景下,特大城市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強勁的經濟增長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能夠吸引更多的流動人口,未來特大城市吸納外來人口的潛力仍然很大,是我國城市化的重點區域。另一方面,特大城市是高端產業主要的集聚地,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引領者。高端產業最能支持創新、包容和可持續增長,對一個國家的未來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美國100個最大的都市區包含了全國70%的高端產業就業機會。聖何塞是美國高端產業的主要樞紐,其勞動力就業總人數的30.0%集中在高端產業部門;西雅圖緊隨其後,高端產業就業總人數所佔比重為16.0%;威奇塔、底特律和舊金山等依次為15.5%、14.8%和14.0% 。中國也是如此,特大城市是高端產業聚集、經濟轉型最快的區域,深圳就是典型的例子。2009年,受金融危機衝擊,深圳經濟增長速度下滑,深圳及時出臺相關規劃和政策,推進生物、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2013年又佈局了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海洋、軍工以及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五大未來產業,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到2015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總規模達到2.3萬億元,增加值佔GDP比重高達40%,未來產業規模超4000億元,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深圳成為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力最強、規模最大的城市。(三)發展都市區和城市群是城市化的重要方向大量人口的流入不斷挑戰著特大城市的承載力,成為困擾城市化的重要問題。發展以特大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區和城市群,是破解該難題的重要突破口,是未來我國城市化的重要方向。作為經濟中心的特大城市,要在大都市區形成過程中發揮“領頭羊”作用,樹立大區域、大經濟、大市場、大流通的觀念,打破行政邊界和行業的侷限性,與周邊的城市形成功能性分工。通過區域合作治理解決大都市區的公共問題、建立跨區域的權威性協調機構等實現大都市區治理模式創新。通過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經濟社會各領域一體化推動大都市區的真正形成。總之,我國尚處於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階段,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特大城市要在經濟發展和吸納農村轉移人口中發揮更大作用。因此,應該順應城市發展和人口流動的客觀規律,解除對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的人為控制;充分發揮特大城市在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中的引領作用,科學預測特大城市人口規模並做好相應的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積極探索都市區和城市群建設的有效模式,有序和諧推進城市化進程。
之前公佈的《安徽省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下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6%,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35%。
目前,合肥都市圈不斷壯大,以19%的土地面積集聚了25%的人口,創造了34%的地區生產總值,城鎮化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在全省發展中的核心帶動作用日益突出。規模等級不斷完善,合肥市區常住人口規模超過400萬,蕪湖、蚌埠、阜陽、淮南、淮北市區常住人口規模超過100萬。
統計顯示,在各主要城市中,合肥是過去十年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例如,2006年合肥經濟總量在全國僅位列第56位,但到2010年,合肥已上升至全國第38位。2011年三分巢湖後,合肥繼續高速發展。
所以,將合肥培育為特大城市,建立合肥城市圈,輻射並帶動合肥周邊城市,以點帶面的發展模式是安徽省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十項全能斜槓青年
安徽將率先把合肥培育成特大城市,對此你怎麼看?根據現有資料來看,合肥處於《長三角城市群各城市規模等級表》中的第三序列,即一類大城市。表格(見下圖)中安徽省城市規模等級排名最靠前的就是合肥,該市人口規模在300萬-500萬人區間。
數據顯示,安徽全省最接近特大城市標準的就是合肥市。要達到這一標準,對於合肥而言並不困難,首先其省會身份本身就具有全省人口吸引力,再就是隨著合肥跨越式發展,本市新增人口歷年穩居安徽省首位。
合肥市位於安徽省中部,
是我國發展速度最快的省會城市之一,自加入長三角世界城市群成為普通成員以來,只用了四年時間發展成長三角三大副中心城市之一。
晉級為特大城市的下限標準是500萬人口,合肥市2014年人口就達到770萬,預計2020年達到860萬的人口規模,2030年有望衝進超大城市序列。
注:我國城市規模等級是以市轄區人口為主,並非全市人口總量為主。
參照有關數據統計,合肥2017年末人口總量為796.6萬人。因此我認為:安徽省率先培育合肥為特大城市是有根據的,因為合肥基本具備建成特大城市的標準。
民間查訪專員
感謝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安徽率先發展合肥的事情我相信但凡有點常識的都知道。對此我感覺是一種無奈和一種理解。
安徽除去合肥還有哪個城市?
根據數據顯示,2017年合肥經濟總量為7213.4億元,三大產業佔比為3.8:50.5:45.7;可以看出合肥市還是以第二產業為主的城市,這在中東部省會城市中可以說是為數不多的(大部分城市第三產業佔比已經到了50%以上,比如:武漢為53.3%,南京為59.7%)。省會城市尚且如此,下面的地級市更是如此了,安徽第二大城市蕪湖2017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65.52億元,三次產業佔比為4.2:56.0:39.8。可以看到第二產業(也就是工業佔比)佔比更加嚴重,如果猜測不錯的話,安徽省境內地級市普遍存在第二產業過重的問題。
毫無疑問第二產業確實在一定時期促進了經濟發展,但是目前公認的是第三產業才能創造更多的社會附加值,安徽全省如此的情況下,如果是你,你怎麼辦?只能找一個第三產業稍好的城市進行發展,合肥也是唯一的選擇。
安徽需要一座明星城市
我一直有一種觀點,對於經濟法發展中等偏上的省份要注意均衡發展,對於經濟發展偏下的省份就必須集合全省之力發展一座明星城市。 根據中國GDP各省排名來看,安徽省以27518.7億元排名第13位,在人均GDP排名上也僅僅處於25位,可以說安徽省在全國來說也處於中下等水平。這樣的一個省份要想發展好,必須得有一座明星城市來作為名片,吸引投資和企業。安徽合肥也就成為被迫的選擇。
綜上,安徽無疑就屬於全省經濟發展不好,必須有一座明星城市帶領安徽走出困境。好的消息是近些年在政策支持下,合肥發展有目共睹。希望安徽發展越來越好,歡迎各位留言或者關注勇勇雜談壹貳叄。
勇勇雜談壹貳叄
如果安徽不率先吧合肥培育成特大城市,那麼安徽就永遠沒有特大城市!
在整體發展不好的情況下,集中精力發展一座城市,也是不錯的選擇。
能夠有效的遏制住安徽的人口淨出口,將外流出的人才吸引回安徽合肥。
合肥市區目前已經有400萬人口,當擴大城市,和這幾年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區人口離500萬更近了。
合肥東接長三角,與長三角的融合更近了一步。
米字形高鐵更為合肥帶來了巨大的人流量和人口紅利。
兩年後合肥將成為特大城市!蕪湖、滁州、馬鞍山都已合肥為中心。力爭達到長三角中游水平。
大合肥的小偵探
安徽率先把合肥培育成特大城市的思路是對的,理由如下:
1、在經濟快速發展乃至騰飛的階段,城市化的一個特徵就是人口迅速向區域性大城市集中,當年歐洲的倫敦、巴黎;亞洲的漢城(首爾),都是這個例子,基本上人口、產值都佔到全國的20%以上,這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古今中外,非常普遍。
2、從安徽的情況看,安徽是人口大省,地理位置處於東部和中部、南部和北部的結合部,但此前省內並沒有特別有號召力的大城市,因此,大量的人才被周邊的江浙滬魯豫等地吸引,久而久之,隨著優質人才外流,安徽就會出現空心化,所以,將合肥打造成區域大城市,是安徽的當務之急 。
3、為什麼是合肥?除了省會的原因之外,交通、文化、教育、科技等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安徽的人口主要集中在皖北,這就給合肥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支撐,甚至可以吸引豫南等地的就業人口 。
4、安徽大投入建設合肥,是否 “吸血“之舉? 這其實是一個誤解。區域大城市的建設,其內在的邏輯,和打造互聯網平臺是一個道理 ,前期肯定是有投入的,目的就是讓大家都跑到這個平臺上來發展,創造出更多的商業機會,而不在平臺上的發展的,機會就會少得多。所以,安徽作為一個人口大省,確實是需要打造這麼一個平臺的。而且,這個平臺搭建完成以後,事實上對省內其他城市的發展,逐漸也會有外溢和拉動效應的。
洋楊大觀
合肥,一座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城。合肥素有“三國故地,包拯家鄉”之稱。是安徽省省會,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 ,皖江城市帶核心城市之一 ,也是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製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其實本身問題的爭議點在於:把合肥率先培育成市區常住人口超過500萬的特大城市?
我們先來看下,特大城市的定義:各國國情不同,聯合國通常將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劃定為特大城市。2014年11月,中國國務院發佈《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其中規定: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
為何將合肥發展為特大城市,而不是安徽省的其他城市呢?
一.全面融入長三角,深化城市合作
全面融入長三角,深化與滬寧杭等城市聯動發展,深入推動合肥上海雙城合作,聚焦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推進與長江中游城市群互聯互通,推動合肥都市圈擴容升級,加強與皖北、皖西結對合作。
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科教城市,全國文明城市
2015年合肥市當選為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圓了20年的夢。
三.國家級濱湖新區爭取年底獲批
爭取國家級合肥濱湖新區今年年底獲批,以“創新+生態”為主題,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謀劃推動駱崗通用機場、濱湖水上機場樞紐建設。
四.交通出行及各方面建設
地鐵2號線西至南崗站,東至三十埠站,貫通合肥中心城區、老城區、高新區以及科學城。線路長約27.76公里,全部為地下線。它的開通能大大緩解合肥的擁堵狀況。
建成上海路、繞城高速改線等工程,推進阜陽北路高架北延、裕溪路高架東延、長江西路快速化改造,加快新合肥西站、高鐵南站南廣場等重點項目建設。
城市的建設與發展與其所在的長期發展規劃相關,合肥處於長三角城市群,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與南京,上海等城市之間合作關係日益密切。對於本省而言,如何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帶動其他城市的發展,相關產業的升級改造等,也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合肥本地通
把合肥發展成特大城市,可以!用什麼發展?只求別再吸血了。集一省之力發展一個合肥,沒錯這兩年合肥GDP上去了,可是整個城市給人的感覺是浮躁!合肥人的素質也沒有隨經濟一起快速提升,沒有文化底蘊的支撐,這樣的城市是很難達到一個極高水平的,放眼中國的北京,上海,南京,蘇州,武漢,那個城市不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積澱?
其實安徽本來是很有特色的一個省,西有安慶南有蕪湖黃山,北有亳州蚌埠,各有各的特色,而且安徽靠近江蘇浙江,離上海也不遠,受到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輻射。交通更是便利,北有淮河南有長江!鐵路公路四通八達!結果偏偏用全省的力量發展一個合肥,你現在看看古徽州古安慶地區都變成什麼樣了。整個皖北地區經濟都相對落後,皖南因為靠近蘇浙才稍好一點。
總而言之,合肥作為省會,要發展可以,請別再吸血!安徽可以有先富後富,但更需要均衡的有特色的發展!
輕語淮北
如果我是國家規劃者,我建議合肥暫時放一放,現階段大力發展沿江城市蕪湖,安慶港口城市,因為這些城市有著得天獨厚的區域地理優勢發展起來事半功倍!形成個上海,南京,蕪湖,安慶,九江,武漢,重慶,自然的長江經濟發光珍珠帶。而側重發展內陸城市合肥比較事倍功半,目前已經造成省內優秀人才大量流失省外,其主要原因就是省內發光點不足,省內無過多政策支持幾個有潛力的城市,導致每年春節高德導航裡說的目的地和出發地使用地名最大量的是安徽!其實我們老百姓哪裡都一樣養家餬口,關鍵哪裡能吸引住我們,我們就會放下腳步。當然安徽人希望安徽能發展好,而不是隻發展合肥而忽略其他更容易發展的省內其它地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