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豬周期、「外援肉」萎縮,誰擊倒了雙匯發展?

8月3日,在大盤萎靡的背景下,A股豬肉板塊整體偏紅。然而雙匯發展卻遭遇暴跌,全天下跌超7%。考慮到當日正逢非洲豬瘟事件蔓延,股價暴跌或與此相關。此外,豬肉漲價提高了上市公司成本,“外援”豬肉進口量萎縮,也可能導致雙匯發展對沖策略失效。

非洲豬瘟、豬週期、“外援肉”萎縮,誰擊倒了雙匯發展?

隨著大盤走勢持續萎靡,很多投資者風險偏好漸趨保守,熱衷於抱團分紅率高的行業龍頭,比如肉製品龍頭雙匯發展。

然而,就連高分紅的行業龍頭也不保險。8月3日,雙匯發展就經歷慘烈的暴跌。上市公司股價早盤低開,午後一路狂跌,截至收盤報24.13元,下跌7.19%。

有趣的是,雙匯發展股價暴跌似乎只是孤例,當日豬肉概念股除了雙匯發展外,幾乎都是以上漲收盤,其中牧原股份上漲4.94%,龍大肉食更是上漲7.10%。

豬肉概念股走勢與豬肉價格密切相關,而今年以來豬肉價格持續低迷,相關概念股也走勢慘淡。隨著近期豬肉價格見底回升,並加速上漲,豬肉概念板塊也逐漸回暖。根據金融界數據顯示,豬肉概念板塊當天一度衝高上漲3.67%,尾盤漸漸回落,截至收盤上漲1.71%。

非洲豬瘟、豬週期、“外援肉”萎縮,誰擊倒了雙匯發展?

非洲豬瘟襲來

一隻雙匯“王中王”火腿腸,是大眾對這家公司最直觀的印象。其實,雙匯發展不僅做火腿腸,還出售低溫肉製品,以及從事屠宰行業,即“殺豬”。也就是說,上市公司主要業務集中在豬肉產業鏈中下游。

或許,雙匯發展午後股價暴跌,以及豬肉板塊漲幅回落,與瀋陽“豬瘟”問題發酵密切有關。8月3日午後,有消息稱瀋陽地區發生疑似非洲豬瘟疫情。如上圖所示,8月3日下午14點之後,豬肉概念板塊迅速向下。而雙匯發展,午後便持續向下,尾盤更是加速下跌。

當日16時28分,農業農村部官網正式發佈非洲豬瘟Ⅱ級疫情預警。據悉,8月1日,瀋陽市沈北新區某養殖戶發生一起生豬非洲豬瘟疫情,該養殖場存欄383頭,發病47頭,死亡47頭。8月3日,經過專家診斷後,確診為非洲豬瘟疫情。

非洲豬瘟、豬週期、“外援肉”萎縮,誰擊倒了雙匯發展?

近年來,非洲豬瘟在俄羅斯和東歐國家持續流行,之前國內尚未有病例報告。此次瀋陽非洲豬瘟疫情,是在我國首次發生。

雙匯發展是肉製品巨頭,主要業務集中在產業中下游,若消費者恐慌心理發酵,將直接影響上市公司銷售情況。似乎正因如此,才導致雙匯發展午後急跌。

生豬漲價提高成本

除了豬瘟疫情外,豬週期見底回升,生豬持續漲價也將抬高上市公司成本。長期以來,豬肉行業面臨最大的難題,無疑是週期。豬週期通過市場這隻無形的手,來來回回干擾企業盈利。一般來說,從增加供給到生豬出欄需要17個月。由於市場信號的時滯效應,價格信號傳導到生產端,再擴張生產已經晚了。從而形成“供給不足→豬價上漲→養殖規模擴大→供給過剩→豬價下跌→養殖規模縮減→供給不足”的循環。

豬肉價格連續上漲,肥了養殖行業,卻導致屠宰行業、肉製品行業成本上升,導致豬肉產業鏈中下游公司盈利大幅下降甚至虧損,豬肉價格連續下跌,屠宰行業、肉製品成本壓力下降,養殖行業日子卻不好過了。

根據雙匯發展2017年年報顯示,公司屠宰業營收304.06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達60.27%。肉製品行業營收226.59億元,佔比44.92%(不考慮公司內部行業抵減)。可以看出,雙匯發展幾乎所有業務都集中在行業中下游。生豬價格持續上升,勢必影響公司淨利潤。

非洲豬瘟、豬週期、“外援肉”萎縮,誰擊倒了雙匯發展?

7月份以來,生豬價格持續上漲,環比漲幅達9.66%%。該月均價12.50元/公斤,當月最低價出現在7月2日,報11.40元/公斤;最高價出現在7月25日,報13.20元/公斤。

而8月2日新牧豬價指數為111.18,一個月漲幅已經接近20%,為半年來新高。持續上漲的生豬價格,恐不利於雙匯發展淨利潤增長。

“外援”豬肉萎縮?

事實上,面對生豬價格上漲,以前雙匯發展手中一直握有一張王牌——進口美國低價美國豬肉。然而今年以來,這樣王牌作用卻越來越小,甚至有失效的可能。

從營收結構中可以看出,屠宰業雖然貢獻了超過6成的營收,毛利率卻只有7.06%,而肉製品業毛利率高達30.5%,為上市公司利潤主要來源。

2013年,雙彙集團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後,成為全球最大的養豬、屠宰企業。而通過業務整合,雙匯發展進口低價美國豬肉,加工成肉製品銷售,可以賺取豐厚的差價。賺取利潤後,雙匯發展再通過豐厚的分紅,把利潤回饋給大股東雙彙集團,降低母公司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的債務壓力。

對比2012年至2017年雙匯發展淨利潤與生豬均價可知,2014年以前,上市公司淨利潤與生豬均價負相關,生豬價格上漲,雙匯發展淨利潤就下跌,反正則上漲。2014年以後,上市公司淨利潤與生豬均價呈現出正相關走勢。

這便是雙匯發展的對沖方式,便是在國內生豬均價持續上漲時,進口大量低價美國豬肉,這樣不僅緩解了成本壓力,還可以通過差價賺得盤滿缽滿。據悉,2014年至2017年,雙匯發展分別進口豬肉8.8億元、16.99億元、41億元和31億元。

因而在2015年至2017年豬肉價格上漲的三年裡,雙匯發展淨利潤保持穩定,分別為42.56億元、44.05億元和43.19億元。

不過,2018年一季度,雙匯發展進口肉卻大幅萎縮。公告顯示,該季度自羅特克斯有限公司採購3.15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70%。

非洲豬瘟、豬週期、“外援肉”萎縮,誰擊倒了雙匯發展?

此外,2018年7月6日起,產自美國的豬肉稅率將升至25%。因此,雙匯發展依靠“外援”肉對沖的方式或將逐漸失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