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將張蔭桓流放新疆,英國記者密謀途中劫人

慈禧將張蔭桓流放新疆,英國記者密謀途中劫人

(戊戌變法)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光緒皇帝被囚禁於中南海瀛臺,維新派領袖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被殺,歷時103天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

戊戌六君子被殺的次日,慈禧又以“居心巧詐,行蹤詭秘,趨炎附勢,反覆無常”的罪名,將時任戶部左侍郎、總理衙門大臣兼路礦總局會辦的張蔭桓“發往新疆,交該巡撫嚴加管束”。張蔭桓是戊戌政變中被打倒的品秩最高的官員。

慈禧將張蔭桓流放新疆,英國記者密謀途中劫人

(張蔭桓)

張蔭桓(1837-1900),字樵野,廣東南海人。與科班出身的官員不同,張蔭桓連秀才都沒考上。27歲那年,他遠走山東濟南,投奔舅父李宗岱處謀出路。舅父便替他捐了個有名無實的“知縣”。但張蔭桓很快憑自己的才能嶄露頭角,得到山東巡撫閻敬銘的賞識,得入幕僚。後來,丁寶楨接任山東巡撫,亦十分器重張蔭桓,提拔張蔭桓為候補道,派往湖北深造洋務,再升任安徽按察使。1884年,閻敬銘奉旨入朝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推薦張蔭桓“堪任洋務大臣”,他奉調進京出任“以三品銜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次年又被任命為特派美國、秘魯、西班牙三國大臣,僑居華盛頓三年。在對西方社會進行了全面考察和分析後,他深刻領會到,是西方的社會制度造就了他們的堅船利炮。回國後,他被任命為總理衙門大臣,兼戶部侍郎,賞加尚書銜,從此一身兼負外交、財政兩大重任,成為清廷重要大臣之一。1897年,張蔭桓代表清朝廷赴倫敦參加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六十年慶典,之後又去了法國、德國、俄國、美國。他是被英國政府封為爵士的第一名中國官員。

慈禧將張蔭桓流放新疆,英國記者密謀途中劫人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0年慶典)

由於張蔭桓多次出使外洋,瞭解歐美富強之理,每次歸來都為皇上講述所見所聞,光緒感到受益良多,經常召見。僅在戊戌變法的前一個月,光緒就連續七次召見他。從某種意義上講,張蔭桓是光緒瞭解西方的導師和維新變法的顧問。再加上他向光緒推薦了康有為,所以許多研究者把張蔭桓稱為“戊戌變法幕後重要的推手”。朝中頑固派大臣曾彈劾他蠱惑皇上,要求將他嚴譴禁錮,但這並未動搖光緒帝變法的決心和對張蔭桓的信任。光緒於1898年6月11日頒佈詔令,宣佈變法。

慈禧將張蔭桓流放新疆,英國記者密謀途中劫人

(清末總理衙門大臣合影)

在103天的變法期間,張蔭桓做了四件大事:一是為光緒帝與康梁維新派上下聯繫;二是主持鐵路礦務總局;三是條陳新政建議;四是引領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會見光緒帝。為此,他遭到了慈禧的憤恨。

慈禧宣佈訓政後,下令捉拿張蔭桓,準備處死。各國公使聞訊後,紛紛出面干預。因為張蔭桓是當時清朝廷中惟一通曉西方體制的人。失去這樣一個人,便意味著今後同清朝廷打交道會更加困難。英國公使竇納樂為此一連向清廷總理衙門提出了多次抗議。據日本駐華代理公使林權助在《戊戌變法的當時》中回憶:政變起,後黨欲處張死刑,英國公使竇納樂致函林權助營救。林權助連夜拜訪李鴻章,說“如殺張,將引起列強之干涉”。李鴻章授意林權助函告榮祿。榮祿言於慈禧,遂改為流戌新疆。

慈禧將張蔭桓流放新疆,英國記者密謀途中劫人

(竇納樂)

張蔭桓被判流放後,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莫理循呼籲英國公使竇納樂繼續幹預,但竇納樂表示無能為力。莫理循仍不死心,他與英國駐華使館參贊格維納密謀,在流放途中將張蔭桓劫持到英國公使館保護起來。不過,莫理循把這個計劃告訴張蔭桓的秘書梁震東,讓他轉告張蔭桓後,張蔭桓的回答是,不希望外國人干預中國朝廷的司法過程。莫理循只好作罷。多年後,莫理循把這事寫進了自己的回憶錄。

1899年4月1日,張蔭桓抵達流放地新疆烏魯木齊市,本以為這條老命可以保住了。誰知沒過多久爆發了義和團運動,慈禧想借義和團的力量打擊洋人,於是盲目對列強宣戰,圍攻北京的外國使館,從而招致八國聯軍入侵。得知八國聯軍入侵的消息後,慈禧又把怨恨傾洩到曾長期與列強打交道的張蔭桓身上,下令將其處死。張蔭桓於1900年7月31日被殺,是繼六君子之後為變法捐軀的又一人。

慈禧將張蔭桓流放新疆,英國記者密謀途中劫人

(張蔭桓《三洲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