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梯雲縱,它根本就不是左腳踩右腳!

梯雲縱,稍微熟悉金庸武俠的人都知道,這是武當派的輕功絕學。在《倚天屠龍記》的故事裡,武當派功夫有兩大特長,一是內力,二就是輕功。後來的許多武俠遊戲和文藝作品裡,梯雲縱也成為了一門標誌性的輕功技能。

武當梯雲縱,它根本就不是左腳踩右腳!

但是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大家在提起梯雲縱時,總是會條件反射性地把它等同於“左腳踩右腳”呢?

武當梯雲縱,它根本就不是左腳踩右腳!

武當梯雲縱,它根本就不是左腳踩右腳!

武當梯雲縱,它根本就不是左腳踩右腳!

武當梯雲縱,它根本就不是左腳踩右腳!

武當梯雲縱,它根本就不是左腳踩右腳!

其實,在原著小說裡,並沒有對於梯雲縱具體招式和原理的描述,所謂的“左腳踩右腳上升”的橋段更是壓根從來就沒有出現過

“俞岱巖本覺得這幹人個個兇狠悍惡,事不關己,也就不必出手。斯時見老者命在頃刻,只要一入爐中,立時化成焦炭,終究救命要緊,當即縱身高躍,一轉一折,在半空中伸下手來,抓住那老者的髮髻一提,輕輕巧巧地落在一旁。白袍客和長白三禽早見他站在一旁,一直無暇理會,突然見他顯示了這手上乘輕功,盡皆吃驚。白袍客長眉上揚,問道:‘這一手便是聞名天下的梯雲縱麼?’俞岱巖聽他叫出了自己這路輕功的名目,先是微微一驚,跟著不自禁的暗感得意:‘我武當派功夫名揚天下,聲威遠播。’說道:‘不敢請教尊駕貴姓大名?在下這點兒微末功夫,何足道哉?’那白袍客道:‘很好很好,武當派的輕功果然是有兩下子。’口氣甚是傲慢。”

“俞岱巖又驚又怒:‘你天鷹教好奸!原來這艄公是你們的人,賺我來此。’眼見小船已不能乘坐,縱身高躍,落向帆船的船頭。這時剛好一個大浪湧到,將帆船一拋,憑空上升丈餘。俞岱巖身在半空,帆船上升,他變成落到了船底,

危急中提一口真氣,左掌拍向船邊。一借力,雙臂急振,施展‘梯雲縱’輕功,跟著又上竄丈餘,終於落上了帆船船頭。”

“他武當派輕功原為各門各派之冠,此時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如何敢有絲毫大意?身形縱起丈餘,跟著使出‘梯雲縱’技,右腳在山壁一撐,一借力,又縱起兩丈,手中判官筆看準石面,嗤嗤嗤幾聲,已寫了一個‘武’字。一個字寫完,身子便要落下。他左手揮出,銀鉤在握,倏地一翻,鉤住了石壁的縫隙,支住身子的重量,右手跟著又寫了個‘林’字。”

“眾人驚呼聲中,只見張無忌抓著圓音高大的身軀微一轉折,輕飄飄地落地。六大派中有七八個人叫了出來:‘武當派的梯雲縱’!’”

武當梯雲縱,它根本就不是左腳踩右腳!

可見,“梯雲縱”就是一門高深的輕功而已,使用者在空中需要上升時,無不需要藉助外力,而不是靠踩自己的腳就能飛起來。不僅梯雲縱不是這樣,在金庸的所有作品中,也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邏輯扯淡的輕功方式。因此,這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典型的“集體虛假記憶”——明明並無實據,而且要論證起來也不難,但是大家卻接受了一個錯誤的概念,並且當成了默認的事實。

當然,這種“虛假記憶”的產生肯定還是有源頭的,畢竟“踩自己的腳上升”這個概念總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其實,在其他武俠作品裡,這種略顯滑稽的反物理功夫倒是確有出現——單田芳大師的評書裡,就經常有類似踩自己腳跳起來的形容;而梁羽生、溫瑞安、古龍這些作家的故事中,也都有過這種輕功的描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龍的《英雄無淚》裡的這一段——

小高沒有被她拖下去,反而又向上拔起,以右腳墊左腳,借力使力,又向上拔起丈餘,就看見窄巷兩邊的短牆後,都有一個人分別向左右兩方竄出,身手都極矯健,輕功都不弱。

他們竄上數丈外的屋脊時,小高也落在牆頭,兩個人忽然全部轉過身來盯著他,臉上都帶著猙獰的面具,眼裡都充滿了兇暴殘酷惡毒的表情,其中一個人用嘶啞的聲音冷冷地說:“朋友,你的功夫很不錯,要練成‘梯雲縱’這一類的輕功也很不容易,如果年紀輕輕的就死了,實在很可借。”

看來古龍先生可以算得上是“元兇”之一了,正他直接把這二者聯繫在了一起。可是真正把這個概念傳播得深入人心的,還要屬當年那些TVB金庸劇。在早年許多武俠劇中,其實也都出現過這種“自己對自己做功”式的輕功鏡頭,例如朱茵版《射鵰英雄傳》結尾的郭大俠——

武當梯雲縱,它根本就不是左腳踩右腳!

靖哥哥在掉下懸崖後,硬是靠著踩自己的腳又飛了上來。即使我們接受了在電視劇的世界觀裡郭靖能做到這一點,可是這畢竟也跟梯雲縱毫無關係,此時張三丰都還遠未出生,更不要提武當派了……總之,因為這種種因素巧合與推波助瀾,“左腳踩右腳”這項反物理神功最終就這麼莫名其妙地跟武當派的“梯雲縱”輕功綁定在了一起。

其實,這件看起來搞笑又有些奇怪的事情,就是一次典型的“曼德拉效應”

“2013年曼德拉去世的新聞發佈之後,世界各地的人發現自己對曼德拉的記憶出現了混亂,從死亡時間到死亡原因都出現了不同的記憶,許多互不相識的人回憶稱自己看過紀念曼德拉的電影,包括電影的名字和內容都大體一致,然而這部影片從未上映,甚至從未拍攝過。這種現象之前因為‘對事情持有錯誤的印象’而知名,曼德拉效應只是一個新名字而已。這個理論假設小量子波函數允許人們在宇宙的縫隙間穿越,達到一個此刻情景類似的時空,那個時空裡的人們也都不是他們的朋友。直到大事發生——比如尼爾森·曼德拉的葬禮——發生,他們才注意到現實。”

武當梯雲縱,它根本就不是左腳踩右腳!

武當梯雲縱,它根本就不是左腳踩右腳!

簡而言之,在一些人的記憶中,曼德拉這位名人似乎早就去世過了,而且這不僅僅是一個概念,自己還隱約有著經歷了這件事的記憶。所以當曼德拉真正去世的確鑿新聞出現時,人們就不得不懷疑——是不是同樣的事情發生了兩遍?還是大家的記憶都被重置或篡改過?

與之類似的例子還有“肯尼迪遇刺事件”、“邁克爾傑克遜去世事件”、“金庸去世假新聞”、“摩根弗里曼去世假新聞”等等。其實,這就是把每個人都可能經歷過的“既視感”事件,擴散到了更廣大人群的範圍裡。一件事情,明明我有記憶或者概念,而且大家的認同也是一致的,可是最後我們卻發現這根本不是事實。

這裡先不去討論陰謀論與平行世界之類的腦洞,其實絕大多數“曼德拉效應”產生的情況,就是源自最基本的三人成虎,以訛傳訛。距離我們最近的例子,大概就是今年年初上映後引發討論熱潮的電影《頭號玩家》

武當梯雲縱,它根本就不是左腳踩右腳!

然而,這個所謂的彩蛋壓根就不存在——電影中諾蘭根本沒有說過相應的臺詞。注意這可不是曼德拉逝世那樣年代久遠又發生在國外的事件,明明就是最新上映的電影,大家都剛剛看過,而且驗證起來也非常容易,可這個說法依舊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類被各種媒體瘋轉。

這裡其實就涉及到了大眾傳播學中的“擬態環境”與“沉默的螺旋”理論。所謂擬態環境,顧名思義,大部分人對於世界的瞭解其實都只是通過媒體尤其是互聯網實現的。絕大多數人只能通過“新聞供給機構”去了解身外世界,人的行為已經不再是對客觀環境及其變化做出的反應,而是對新聞機構提示的某種“擬態環境”的反應,產生腦海圖景。也就是說人們根據獲得的信息在鬧鐘構建的那個“世界”,其實並不是真正的世界。

這也就衍生出了諸如“美國/中國/朝鮮……其實是不存在的”之類的梗,它們產生的原理也是一致的——既然梯雲縱可以被無中生有地安排上踩自己腳的設定,那麼通過信息憑空創造出更大、更具象化的事物也不是沒有可能。假設一個人完全沒有出過國,他對於自己生活環境之外的整個世界的概念,確實就只是通過別人來了解的。因為不可能親自去驗證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理論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楚門的世界》的主角。

武當梯雲縱,它根本就不是左腳踩右腳!

再加上“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效應的影響——

“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該理論正是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於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

當大家都堅稱曼德拉早就去世過的時候,由於無法親身查證,單獨的個體即使產生懷疑,心裡也沒有底,無法出言反駁,這就導致了觀點進一步得到大眾的認同和背書。因此,所謂的“曼德拉效應”並非什麼嚴謹的理科定理,而是一種社會學現象。即使純粹出於無心和巧合,也可能誕生“梯雲縱”這種大家一起錯的情況;而媒體推波助瀾的手段只要稍微高明一點,偽造出群體的虛假記憶恐怕也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困難。

當然,拋去那些細思恐極的神秘事件,回到輕功這件事上。無論在哪個平行宇宙,只要牛頓定律依然生效,跳起來左腳踩右腳就都只有大概率摔成狗吃屎一個結果——終到頭來,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這個就叫“梯雲縱收束原理”

武當梯雲縱,它根本就不是左腳踩右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