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128億元貸款助力精準扶貧

昭通128億元貸款助力精準扶貧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助力精準扶貧,被認為是打贏攻堅戰的重大舉措和關鍵支撐。近年來,人民銀行昭通市中心支行作為全市金融精準扶貧工作牽頭單位,積極引導昭通市金融機構緊緊圍繞貧困地區經濟特點和金融需求,發揮好金融槓桿作用,以“四項突出”為抓手,形成全市扶貧政策保障優先、資金優先、利率優惠和服務優良的工作局面,取得良好成效。截止6月末,全市金融精準扶貧餘額127.93億元,比年初增加8.95億元,增長7.52%,同比增長15.41%。

“機制扶貧”突出“政策引導”

金融精準扶貧是目前人民銀行一項重要工作。人民銀行昭通市中心支行牽頭出臺《昭通市金融助推脫貧攻堅年行動方案》《昭通市金融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實施細則》等政策文件,構建了政府主導、財政扶持、各單位參與的總體框架。2018年,人民銀行昭通市中心支行針對深度貧困片區金融精準扶貧工作推出了打好“十大攻堅戰”的工作目標,要求金融機構緊緊圍繞深度貧困地區實際,堅持新增金融資金優先滿足深度貧困地區、新增金融服務優先佈設深度貧困地區,加大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和扶貧產業項目、貧困村提升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著力增強深度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為全市深度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重要金融支撐。

巧家縣光照資源豐富,年光照小時數在2300小時以上,屬於雲南省63個光伏扶貧實施重點縣之一。為踐行綠色金融發展理念、創新金融精準扶貧貸款產品,2018年巧家縣農業銀行創新推出“光伏貸”,計劃為轄內100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貸款期限15年的光伏扶貧貸款,用於貧困戶新建安裝3.18萬千伏光伏發電併網系統,貧困戶以光伏發電收入作為還款來源。光伏扶貧款擔保方式採用“政府增信”方式,政府專戶設立風險補償基金,按1:10比例發放貸款。截止6月末,已發放首批光伏扶貧貸款4189戶,貸款餘額8378萬元,光伏公司完成設備安裝450餘戶,併網100餘戶。

“工具扶貧”突出“信貸導向”

缺資金、缺擔保,是廣大農民發展生產經營中最大的攔路虎。2016年3月人民銀行總行創新推出扶貧再貸款政策工具,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運用人民銀行扶貧再貸款資金擴大貧困地區涉農信貸投放。人民銀行昭通市中心支行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緊緊圍繞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和特色產業扶貧項目,以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產業為切入點進行投放,帶動貧困人口就業發展、持續脫貧。同時,人民銀行昭通市中心支行也積極探索,在全省率先開展“扶貧再貸款+扶貧小額信貸”示範基地創建工作,運用扶貧再貸款資金精準投向示範點企業和貧困農戶,實現企業增效、貧困戶增收。

永善縣順達農貿有限公司運用人民銀行788萬元扶貧再貸款後,基本滿足了採購款需求,增加了農產品採購量,穩定了魔芋、砂仁、花椒的市場價格,避免了拖欠農戶貨款和“打白條”和“賣芋難”“賣椒難”“賣砂仁難”等情況發生,確保了芋農、椒農砂仁農農增產增收。同時為公司獲得足夠的採購資金,收購所需原材料,保證生產經營正常進行,創造就業崗位,季節性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120個,使120個家庭增收7200元(人均增收1800元),助推扶貧產業的快速發展。

目前,全市創建了157個“扶貧再貸款+扶貧小額信貸”示範基地,實現貧困鄉鎮全覆蓋,形成再貸款資金聚合效應。截止6月末,昭通市轄區人民銀行對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發放扶貧再貸款餘額13.77億元,比年初增加4.65億元,增長50.99%,同比增加7.85億元,增長132.60%。

人民銀行昭通市中心支行積極指導推動農發行昭通市分行做好全市易地扶貧搬遷貸款發放和國家貼息貸款監測管理工作。截止6月末,全市易地扶貧搬遷貸款餘額23.04億元,易地扶貧搬遷貸款服務人數達17.28萬人。同時,在各縣(區)積極開展安置區優化金融服務行動,建立易地扶貧搬遷“金融服務點”,安置點群眾“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便捷的基礎金融服務。

“產業扶貧”突出“造血優先”

突出利益聯結,強化政策扶持,人民銀行昭通市中心支行引導全市各縣人民銀行建立了金融扶貧開發項目需求庫,推動部分縣支行加強與財政的溝通協調,設立了風險補償、貸款貼息等扶貧專項配套基金,極大地調動了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參與金融扶貧的積極性。鼓勵和引導商業性、政策性、合作性等各類金融機構實施特惠金融政策,進一步加大對脫貧攻堅的產業金融支持。依託“企業+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等接地氣、有實效的金融扶貧發展模式,實現貧困農戶、經濟組織、銀行多方共贏。人民銀行昭通市中心支行聯合市扶貧辦、部分承貸金融機構積極宣傳推廣“五萬元以下、三年期以內、免抵押免擔保、基準利率放貸、財政貼息、縣建立風險補償金”的扶貧小額信貸產品,精準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截止6月末,全市金融機構扶貧小額信貸餘額13.84億元,貸款戶數3.12萬戶。

在金融扶貧產品開發方面,將信貸支持重點與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相結合,聚焦產業發展。農發行昭通市分行出臺了《農業政策性金融信貸支持昭通高原特色農業產業扶貧試點方案》,並已在魯甸開展試點,發放8000萬元花椒產業項目貸款。農信社推出各類以當地特色高原農業產業為主體的蘋果貸”“花椒貸”“天麻貸”等特色農業貸款品種,農戶結合產業生產季節性特徵,自主確定還款計劃,幫助借款人節約資金成本。富滇村鎮銀行開發了精準支持合作社的金融產品“金合貸”,授信按照“一次核定、循環使用、隨用隨貸、餘額控制、動態調整”進行管理。

各金融機構以開展金融助推脫貧攻堅行動為契機、圍繞各縣區產業特色和資源稟賦,深入開展金融產業扶貧銀政企對接。2017年以來,轄內人民銀行各縣支行均牽頭組織召開了金融產業扶貧銀企對接會,銀行與83家企業達成意向性合作協議、對接融資總額2.94億元,26家企業與銀行建立1對1幫扶關係。

“服務扶貧”突出“優化環境”

把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信用體系建設和金融知識宣傳等,作為提高貧困戶融資能力、發展生產的立足點。加強貧困地區支付環境建設,2018年6月末,昭通全轄累計入網商戶3.94萬戶,POS終端4.76萬臺,ATM機具1,777臺,已建成11條刷卡無障礙示範街,實現“刷卡無障礙示範街”全市縣區全覆蓋。積極深化農村普惠金融服務工程,將惠農支付服務點打造成多功能“一站式”綜合服務站,擴大覆蓋範圍。截止6月末,全市已建成惠農支付服務點1640個,其中升級改造為普惠金融綜合服務站305個,通過惠農支付站點共辦理取款、匯款、繳費、消費及查詢業務39.29萬筆,金額3.82億元,惠農支付服務點實現昭通市鄉鎮全覆蓋、行政村基本全覆蓋,交易量穩居全省第一,持續改善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建設效果明顯。

在全市上下構建“縣、鄉、村”三級聯動的農村信用建設組織體系,按照“政府主導、人行推動、多方參與、先易後難、穩步推進”的原則,在全市全面鋪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三信”建工作,實現全市10縣1區至少有1個信用鄉鎮的目標。截止2018年6月末,全市共共評出信用鄉(鎮) 40個、信用村 195 個、信用戶1.39萬戶,各縣信用社分別授予A級、AA級、AAA級信用戶信用額度3萬元、5萬元、10萬元的貸款額度,形成信用社、鄉鎮政府、村委會和農戶“四位一體”的農村信用服務體系,實現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與精準扶貧工作的共同推進。

大關縣啟動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點,併成功創建了以大關縣金海村為代表的“綠色信用村”典型。在金融扶貧政策宣傳方面,加大宣傳,推動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等知曉、理解、認可金融精準扶貧的良好工作氛圍。組織開展“金融扶貧知識宣講”“螢火蟲農民工金融夜校”“縣鄉村三級扶貧幹部金融知識專題培訓”等宣傳活動,組織編印《昭通市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知識69解答》,累計發放金融扶貧政策文件彙編2.5萬本、宣傳摺頁12萬份,有力地支持和幫助貧困人口深入瞭解和有效運用金融扶貧相關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