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對宋朝的統治是利是弊?

Wiil_wei


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侖蘇,也不是所有乘勝簽訂的條約都對自己有利。



對於《澶淵之盟》是利是弊的問題,靜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曾有大量分析,靜夜史認為:

《澶淵之盟》對於北宋的弊要遠遠大於利!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如下:

1、邊界底定,北宋再無可能收回燕雲十六州

奪回燕雲十六州一直是北宋歷代君主的夢想。

這個夢想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經過宋太宗趙匡胤,一直到宋徽宗時代,都沒有徹底消弭。

之所以這麼痴迷,不是北宋皇帝有多麼熱衷於向外開拓,況且這片區域面積也不大。實在是因為這裡地理位置太過重要,不僅僅是中原王朝的屏障,更是重要的養馬基地。


一般而言,宋遼兩國的實力會隨著時間的發展此消彼長。換句話說,兩國面對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只要不確定,就一切皆有可能!

但是,一旦條約簽訂,雙方約定以白溝河為界,就徹底宣告了燕雲十六州的永久丟失,此後北宋永遠失去了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正當理由!

對於北宋而言,失去燕雲十六州絕對是不負責任的,而且北宋絕對沒有自我感覺可以高枕無憂。其後北宋在河北大造柳樹林和河網防線就是最好的證明。

真正能和平發展的,是遼國,因為他們軍力強大,且佔據主動。《澶淵之盟》讓遼國沒有了後顧之憂,而北宋仍然是心驚膽戰!


2、承認遼國正統地位,北宋形勢更加被動

從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帝王開始,中原正統成了後繼王朝首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這個正統問題在大一統王朝還好一些,而一旦中原突變,南北分裂,那就很麻煩了,就不僅僅是搶奪個傳國玉璽這麼簡單了。

西晉滅亡後,伴隨著五胡亂華,中原進入南北朝時期。一般認為,南朝被認為是中原正統。而隋朝要成為中原正統,就必須要徹底消滅南朝,統一天下。

所以,中原正統只能有一個,為了爭奪這個正統,並存的兩個或者多個政權必須要進行殊死的爭奪,比如北朝的前秦皇帝苻堅南征東晉,南朝的陳慶之北伐等。


而北宋建立後,南北朝局面再次出現。對於北宋而言,局面更加被動。首先遼國造成了封建化改革,已經具備了爭奪正統的資格,其次遼國建國比北宋更早,比北宋更加有合法性!

所以,北宋面臨的形勢比南朝更加被動,北宋如果想要爭奪正統,在實力不濟的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爭議狀態,也就是不確定狀態。

而《澶淵之盟》後,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就等於北宋默認將正統拱手讓人。因為遼國佔據的空間更大,包括西域、高麗等都以遼國為正統,至今俄語中還以契丹作為我國的代稱!

條約的簽訂不僅讓當時的百姓和藩屬國比較蒙逼,讓後代修史的官員也很為難。元朝史官脫脫權衡之後,將宋遼、宋金兩國作為並立的王朝,即都是中原正統。


3、歲幣加重北宋負擔,經濟戰徒有虛名

《澶淵之盟》被傳頌得最厲害的,就是它的經濟價值。

在這個經濟價值中,流傳著兩種觀點:

一是“省錢理論”。即北宋和遼國戰爭每年花費數以億萬計,而條約一簽訂,北宋每年只需要付出歲銀10萬,絹20萬,實在是非常划算的買賣!

二是“經濟戰”理論。即北宋利用這30萬歲幣和邊境的榷場對遼國進行經濟戰。雖然賠了30萬,但榷場一會兒的功夫就賺回來了,而且還可以讓遼國對北宋產生經濟依賴,北宋用經濟手段足以拖垮遼國!

說省錢的,大概不知道仁宗時期的“慶曆增幣”,看到北宋和西夏屢戰屢敗,遼國就趁機來訛詐北宋!而且雖然宋遼停戰,但遼國從來沒有化身和平使者,他們開始退居二線,轉而扶持西夏和北宋開戰,北宋之前在遼國戰爭中花費的錢,現在花到了西夏的身上!


就好像你雖然不抽菸20年,但是也不一定就可以攢下一輛寶馬的錢。錢不花在煙上,也可能花在其他方面!

請問錢省到了哪裡?

說經濟戰的,需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從來沒有一個弱國可以成功對強國發動經濟戰的!

因為經濟戰發動的前提,是強大的國力!在經濟戰玩不轉的時候,強國可以毫不猶豫地訴諸武力,比如美國這樣的。

而當遼國感覺吃虧的時候,可以毫不猶豫地打擊北宋,而北宋如何能保證經濟戰的成功實施?

所以,《澶淵之盟》對北宋而言絕對是吃虧的。因為隨著北宋“三冗”問題的加重,後期歲幣也成了北宋的巨大負擔!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的春天,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自率領大軍深入宋朝國境,遼國大將蕭撻凜率軍一路攻城而下,終於在攻克了德清後(今河南清奉),三面包圍了宋軍集中的澶州。

澶淵之盟示意圖

宋真宗趙恆害怕遼軍進攻首都汴京,想要遷都到南方地區以躲避戰禍,被宰相寇準勸住後才罷休。在寇準的勸說下,趙恆來到黃河邊上的澶州,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鼓舞了士氣,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軍民多達幾十萬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率領數十名輕騎在城下巡視,被宋朝將領用伏弩射中,頭部中箭墜馬而死,遼軍聞之士氣大挫,蕭太后等人聽說了蕭撻凜的死訊也痛哭不已。在這種情況下,遼國希望同宋朝和談,於是聽從了降將王繼忠的建議,派人赴澶州轉達了自己罷兵息戰的願望。趙恆立即回信表示宋朝也不喜歡窮兵黷武,願與遼國達成和解。

宋真宗派曹利用與遼議和,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的春天,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自率領大軍深入宋朝國境,遼國大將蕭撻凜率軍一路攻城而下,終於在攻克了德清後(今河南清奉),三面包圍了宋軍集中的澶州。

宋真宗趙恆害怕遼軍進攻首都汴京,想要遷都到南方地區以躲避戰禍,被宰相寇準勸住後才罷休。在寇準的勸說下,趙恆來到黃河邊上的澶州,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鼓舞了士氣,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軍民多達幾十萬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率領數十名輕騎在城下巡視,被宋朝將領用伏弩射中,頭部中箭墜馬而死,遼軍聞之士氣大挫,蕭太后等人聽說了蕭撻凜的死訊也痛哭不已。在這種情況下,遼國希望同宋朝和談,於是聽從了降將王繼忠的建議,派人赴澶州轉達了自己罷兵息戰的願望。趙恆立即回信表示宋朝也不喜歡窮兵黷武,願與遼國達成和解。

宋真宗怕割地又怕對方反悔,很快派曹利用去何談,囑咐他賠償的歲幣“如事不得已,百萬亦可。”宰相寇準卻讓曹利用和談結果不準超過三十萬。

1005年1月,雙方最後達成協議,約定宋朝每年給契丹三十萬銀絹“歲幣”,約為兄弟之國,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在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等約定。曹利用回來交旨的時候,宋真宗正在吃飯,侍者就問曹利用許給契丹多少銀兩。曹利用沒說話,伸出了三根手指放在額頭上,侍者誤以為是三百萬兩,宋真宗大吃一驚覺得太多了,親自一問才知道是三十萬兩,宋真宗覺得三十萬兩很少,覺得曹利用很會辦事,重賞了他。

1005年達成協議

由戰爭結果來看,“三十萬”的歲幣確實不多。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為爭奪燕雲十六州而造成的長期對峙狀態,北宋不再言收復燕雲十六州, 遼朝也不再提收回關南地, 雙方和平共處。仁宗朝名臣富弼說:“真宗皇帝嗣位之始,專用仁徳,於時舊兵宿將,往往淪沒,敵騎深入直抵澶淵,河朔大騷,乗輿北幸,於是講金啖之之術以結歡好,自此河湟百姓幾四十年不識干戈,歲遺差擾,然不足以當用兵之費百一二焉,則知澶淵之盟未失策。”北宋雖蒙受了“歲幣”損失,但“歲幣”的開支相對於每年龐大的軍費開支還不到百分之一,又滿足了百姓渴望和平安定的願望,國內商業繁榮,在隨後設立的榷場互市貿易中, 宋朝憑仗其經濟優勢得到的稅收遠超“歲幣”金額,遼朝國內公私交易使用的銅錢也大都來自宋朝。

富弼像

《羊城晚報》上發過一篇文章把“歲幣+自由貿易“的政策看作一千多年前的貨幣戰爭。因為大遼除了羊和馬基本上沒有什麼商品可以輸出給宋,但是宋朝的每一種商品幾乎都是大遼需要的,遼開始還賣馬,後來發現大宋的騎兵越來越多也不敢賣了,蕭太后下令嚴禁賣馬,於是邊境貿易變成一邊倒的對宋貿易鉅額逆差,宋朝賺的錢是給遼的”歲幣“的好幾倍。   後來遼乾脆不發行貨幣了,反正老百姓只認宋朝的貨幣,甚至皇帝也認為宋朝的錢才是真正的錢。宋朝通過鑄幣,實際上掌握了北方的財政權,北方的商品通過自由貿易和使用南方鑄幣源源不斷地輸入南方,換回了南方的商品。


楊早講史


表面上看,以當時北宋的局勢說,這確實是一樁有利於國計民生髮展,堪稱宋遼雙贏的和約。

而要了解它對於宋朝當時的意義,就得瞧瞧北宋此時的國情。雖說後世一直管宋朝叫“富宋”,但彼時的北宋,先前被第二代皇帝宋太宗多年折騰,軍隊被瞎指揮賠慘不說,治國還治出了西南大動亂。

待到宋真宗接班後,正接盤個內憂外患的爛攤。《澶淵之盟》簽約前的七年,宋真宗玩命勵精圖治,也不過是艱難穩定了朝局。

比起從白登山撤下來後,咬牙與匈奴和親的漢高祖劉邦,甚至渭水邊上忍辱送錢,換得突厥洋洋得意的唐太宗李世民。澶州城裡宋真宗的處境,雖說沒那麼糟,情況卻也類似——大宋此時最急需的,同樣是可以休養生息的和平。

而《澶淵之盟》的簽訂,不止來自這個處境,更來自當時宋遼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歷經二十五年血戰的宋遼戰爭,此時已經打到精疲力盡的地步。宋朝北伐無力,遼國南侵也常頭破血流,這次更是陷入進退不得的窘境。

兩家已經勢均力敵到“誰進攻誰找死”的地步,那麼和平,就成了最理智的抉擇。《澶淵之盟》裡的每一個條款,都是這二十五年裡,無數宋軍將士以血肉之軀打回來的。

而以條款的內容說,此時的北宋更是長出一口氣,特別是被後世詬病的三十萬歲幣,在好些史書裡,更被描繪成“沉重的負擔”。但以北宋宰相王旦的話說:“雖每歲遺賜(送歲幣),較於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比起花費巨大的戰爭來,這錢對當時宋朝,確實只是“小錢”。

而且就是這點“小錢”,也未必是宋朝買單。《澶淵之盟》裡的附加條款,就是宋遼雙方在邊境開設“榷場”,所謂的歲幣,更是“取之於虜,而複用之於虜”。也就是說,宋朝通過每年從遼國身上賺到的錢向遼國支付歲幣,換得遼國乖乖信守和平。算盤打的非常精。

但對於當時北宋來說,真正的意義,更不在這點小算盤:宋遼邊境和平後,不單貿易做的紅紅火火。原先屍橫遍野的戰場,更變成了鬱鬱蔥蔥的農田,經濟民生從此直線恢復,北宋耕地暴增到五億畝,人均財富增加三倍多。這換來百年和平的條約,啟動了宋朝經濟民生高速發展的時代。

就連殺得滿身戰傷的北宋軍隊,也在《澶淵之盟》後騰出手來,教訓勾結遼國的西北党項等勢力。特別是宋真宗晚年時的三都谷之戰,數千宋軍更是一戰擊潰數萬党項吐蕃聯軍,殺得西北“十萬胡塵一戰空”。北線和平的宋王朝,從此開始步步為營,對西北地區進行經略。倘若北宋的軍政武備,一直能保持這樣的積極勁頭,那麼條件好得多的北宋,複製漢唐時代的熱血崛起戰史,同樣指日可待。

但是,這卻也恰是《澶淵之盟》,在給北宋帶來繁榮的同時,留下的惡劣後果:自宋太祖時代,宋朝的強大武備體系,卻隨著《澶淵之盟》後的和平景象,以及宋真宗的去世,越發的荒廢衰敗。

宋真宗去世後,邊境壓力越發鬆弛的北宋王朝,腦筋裡竟越發沒有了“武備”的這根弦。軍隊的戰鬥力每況愈下,即使是北宋投錢最多,裝備最好的禁軍,竟連基本訓練也荒廢。

宋仁宗時代的樞密使田況,就痛罵過宋軍訓練的怪現狀:每教射,皆望空發箭,即使能中,亦不能入——射箭放空箭,打得中也射不死。這樣的廢品軍隊,如何保家衛國?

為什麼會如此廢?因為就連北宋的軍政決策者們,那些號稱“名相薈萃”的精英們,都對武備發展極不感冒,滿以為有一張《澶淵之盟》約束,遼國人做不了妖,那大宋還練兵幹什麼?培養武將和我爭權?典型北宋名臣司馬光,一說到軍備,就說語不驚人死不休。諸如“宋朝人怎麼練也打不過西夏人”“割讓西夏土地換和平”的怪論,都是來自於他。

甚至最起碼的武器製造,《澶淵之盟》以後,北宋也是各種廢,號稱有全世界最大軍工生產體系的宋朝,到了宋仁宗年間時,兵器生產竟到了“精好堪用之器,十無一二”的地步,這還是北宋裝備最好的禁軍。也就是說,宋金莫說戰鬥力如何,就連兵器裝備,都是百分之八十不合格,這樣的軍隊上了戰場,如何不弱?

也就是說,自從《澶淵之盟》後,面臨大好自強機會的北宋,卻用了幾十年時間,在經濟繁榮的表象下,把軍備折騰到廢柴的程度。

靖康之恥的災難,這一條才是病根!

可這能怪《澶淵之盟》?就連簽訂《澶淵之盟》的宋真宗,當時都有過“數十年後,自有御虜之人”的自信,堅信大宋會利用這個大好機會富國強兵,卻哪知不肖子孫如此糊塗?忘戰必危,就是北宋君臣,以一場靖康之恥,留給後世的血的教訓!


歷史風雲錄


趙匡胤這名傑出將才建立了宋朝之後,除了個狄青,就沒幾個能叫得上名的將士,這是為啥?因為北宋的建立之後就大興文藝,趙匡胤當初來了個杯酒釋兵權,一方面穩固了自己的地位,也使得宋朝安穩的走了很久。但是還有一個缺點就是,一個泱泱大國的國防不是很到位,朝廷中將才說不上話。這個澶淵之盟差不多也是這個原因,當時的皇帝趙恆,就是真宗,是一個很不願意打仗的人,巴不得講和罷兵。所以當時契丹的蕭太后提出了以退為進的戰略--講和,真宗立馬就答應了。最後達成的一致意見:宋朝每年給契丹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

來仔細的看看當時的局勢,當時的相國寇準可是個硬漢,堅持主站,到達澶州之後,宋軍群情振奮。這是蕭太后又以退為進的提出:如果不想讓兩國將士血流成河,可以講和,之後就講出了一個澶淵之盟。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十分屈辱的城下之盟,明明是自己打了勝仗,卻要配給人家契丹銀絹。一開始由於真宗急著要退兵,受辱了的感覺還不是很明顯,後來越想越不對經,越發覺得自己窩囊,終日悶悶不樂。自己的主子不開心,這時候一些奸臣一般會第一個站出來討好。這不,大奸臣王欽若站了出來,後來就又來了個更加離譜的祭天活動--封禪。這個封禪,其實就是通知上天自己打理的這個國家很昌盛,其實就是要掩蓋自己的錯誤,讓百姓覺得當初真宗做下的澶淵之盟是正確的,這個澶淵之盟使得天下更加昌盛了。但是,事實肯定不是這樣子的啊,本來這邊每年都要賠錢,之後有來了個封禪,搞了三年的祭天,都是在燒錢啊,本來是富得流油的國庫被折騰空了,以致於到了仁宗的時候,號召全民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如果從一些直接後果來分析澶淵之盟,顯然這個決定是不利於統治的。但是呢,這世上還真有像宋朝這樣的,破財消災,反正自己不差錢,用一些銀兩來換百姓的安居樂業,何嘗不可呢?


60秒觀世界


北宋時期的亞歐大陸

早在中原地區四分五裂、戰亂不斷之時,耶律阿保機便統一了契丹八部,建國契丹(即後來的遼國),迅速走上強盛之路。契丹自立國之始便長期與中原地區或明或暗地保持敵對狀態。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以及宋太宗趙光義都曾經御駕親征,企圖收回燕雲十六州,這種戰爭狀態持續了數十年。在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遼兩國再次爆發了一場數十萬人參戰的大仗,最終以兩國簽訂《澶淵之盟》結束。今天國史君(國史通論)就與大家討論一些,澶淵之戰中到底誰打贏了,《澶淵之盟》到底對誰有利。

御駕親征

宋真宗趙恆

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後,曾經急於統一全國,兩次親征契丹,但都以慘敗告終,尤其是在“雍熙北伐”之後,宋朝的士氣被嚴重打擊,從此“談遼色變”。但戰爭一旦挑起來了,就很難結束。在公元1004年,遼國終於發動了醞釀已久的一場大戰。這一次,遼國承天蕭太后、遼聖宗耶律隆緒一齊出動,發兵二十萬南下,一路達到了黃河邊。宋朝方面接連收到緊急戰報,朝廷內部一片譁然,宋真宗趙恆不知所措,最終在鐵血宰相寇準的軟硬皆施之下,宋真宗決定御駕親征。

我方必敗

北宋地圖

遼國南下初期,一路順風順水,但是後來宋軍的抵抗意志逐漸加強,尤其是終宋一朝都善於步兵防守,所以遼國在攻打城池之時受到嚴重的阻礙。於是,遼國軍隊轉變策略——他們決定繞道河北大名府,直奔開封!宋真宗聽說之後,再次被嚇癱,哭著喊著要回家,但是他再次被寇準攔了下來。正在宋軍一籌莫展之時,遼國主帥蕭撻凜卻死於宋朝守軍的八牛弩之下,遼國部隊群龍無首,而正在此時,遼國才發現自己的處境十分危險——他們一路孤軍深入,所繞過的城池都成了給自己埋下的雷,因為他們背後有十幾萬作壁上觀的宋朝軍隊!然而,宋真宗並不知道可能會有人在背後頂他,而遼國也不知道宋朝主力軍的意志有多麼薄弱。於是,雙方都覺得自己要輸了。

澶淵之盟

燕雲十六州

在這種情況下,蕭太后覺得議和勢在必行,但是首先應該在氣勢上壓倒對方,於是便派人去談條件——我契丹凱旋在即,你弱宋現在如果能把當年柴榮侵佔的關南十縣奉還,我們就撤兵。宋朝一看,議和有望啊,但是翻舊賬就是你們的不對了,於是宋朝也開始翻舊賬——給你們關南十縣可以,但是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都是我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你們也得給我還回來!宋遼的架勢都比劃完了,氣勢上誰都沒輸,於是開始談正經的了,於是《澶淵之盟》誕生了——宋遼兩國互稱兄弟,因為大宋皇帝虛長几歲,所以宋是哥哥,遼是弟弟;明確兩國邊境線,以後互不干涉內政,互不侵犯;開放榷場,平定互利;宋哥每年給遼弟銀絹三十萬兩匹。

《清明上河圖》中的北國商人

綜上,宋遼兩國在澶淵之戰中,誰都沒贏,誰都沒輸,而且這一戰之後,宋遼兩國維持了長達百年的和平。但是宋朝每年給遼大量的歲幣,看起來是遼贏了,其實未必——宋朝通過榷場貿易賺取鉅額貿易順差,並且當時的交易普遍以宋朝貨幣作為通用貨幣,甚至連遼國都普遍認為只有宋朝貨幣才是最穩定的。宋朝儘管每年需要給遼國歲幣,但是在這場完勝的貨幣戰爭中,那些都不值一提。


國史通論


北宋在統一中原結束五代以來的亂局後,按照其一開始定下的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在掃平了南方諸國後,開始實施對遼朝的戰爭以圖奪回燕雲十六州。但在之後對燕雲十六州的主動進攻中北宋均以慘敗告終,其中雍熙北伐更是喪師數萬以至國力窮困。以至於在此後只能轉入被動防守。



在宋真宗即位後,遼軍多次南下擄掠,並在之後達到頂峰,於1004年遼朝蕭太后與聖宗大舉攻宋,在無法攻克堅城要寨的情況下,繞道而行,一路南下,威逼澶州。將宋真宗嚇得差點倉皇出逃。可以說此時遼軍雖然攻城略地的成果不加但形勢仍對遼軍有利。 關鍵時刻在寇準的勸阻下,宋真宗離京師赴澶州督戰,前線軍心漸穩,同時遼軍在一系列的戰爭中傷亡慘重,對越聚越多的宋軍不在存在優勢反而處在了宋軍大範圍的包圍中,遼軍隨即向宋表達議和的傾向,此後經過一系列的交涉達成了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達成了:一、雙方為兄弟之國,以皇帝的年齡來論長幼,這一點以政府之間明文規定改變了石敬瑭之時自稱兒皇帝帶來的恥辱,二、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三、宋每年向遼提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這四條條約中除了每年要給三十萬歲幣有些恥辱但相對於宋朝的財政收入而言實在微不足道,

可以說澶淵之盟的簽訂對宋朝內部的統治是有極大的積極意義的。澶淵之盟的簽訂給宋朝北方帶來了長期的安定,使得百姓不再受戰亂之苦減少了難民的產生。同時長期的安定使得軍費能夠大幅度的降低減少了百姓的負擔,使得朝廷有足夠的錢財對受到災害的民眾進行賑濟,減少了民變的發生,使得宋朝的統治能夠深入人心,進一步穩固了宋朝的統治。但澶淵之盟也帶來了及不好的影響,那就是在失去遼國這個強勁的對手後,宋朝過的太安逸了,其他諸如西夏吐蕃之類的敵人無法對北宋形成一種壓迫感,僅需要一部分的力量就能應付,由此造成北宋武備的急劇鬆弛,君臣徹底喪失了對戰爭的警覺,以至於在日後對金的抵抗中一敗塗地。


天空之下一扁舟


澶淵之盟對宋是有百利而唯存一害,而對遼則是幾乎沒有什麼好處,除了一點面子,但是考慮到遼的力量限制,它也很難再有什麼進展了!

對宋的作用是減低了軍費支出,朝廷的財政負擔立即就下來了,老百姓的軍事和經濟負擔減輕了,大遼可以說是一言九鼎,之後的百年雙方沒有發生什麼大的戰爭!通過之後的互市貿易,宋還賺取了大量的收益,可以說百倍於它支出的歲幣!

對宋的危害則是造成士大夫的心裡扭曲,他們一直不服這個,最後導致了宋金海上之盟,最後是靖康之恥!

對遼則是沒什麼好處,首先,宋的歲幣腐蝕了遼的貴族,造成遼的很多貴族開始驕奢淫逸,同時跟宋的貿易也造成遼的經濟被掏空,導致遼國部落軍事傳統的退化,以至於最後被金所滅!


帝國曆史觀察者


任何一種盟約的達成,必是雙方爭取與妥協的結果。對雙方,當時,絕對是最有利的。具體到對後來政治,經濟,民生各方面的影響,都是我們拿結果反推原因。所訂之初,是無法預判的。歷史的走向,有很多偶然性,不是一個人或一幫群體能確定的。更不是一紙合約能框定。沒有澶淵之盟,或許五年平遼,或許三夏滅宋。皮之不存,也不好言利弊了。

沒有複製百度,也沒人云我跟。山野農夫,盼君莫噴。


落花微雨6


檀淵之盟對宋朝還是利大於弊的,它

消弭了百餘年的大規模戰爭。

宋遼之間還有貿易來往的。儘管是不平等條約,但是換來的是長久的和平安定。

須知,當年的宋朝太祖太宗兩朝都想收復燕雲十六州,要能收復還等真宗麼?

實力有限,這樣的結果儘管有屈辱,但是利大於弊,百年間無戰事,足夠了。


明白歷史


冥冥中,我什麼都知道,告訴你燕趙龍脈,告訴你真正的漢室後代所在地,遷安,灤州,助你成大業,一切都是天意!蕭太后有恩於漢室,這一千年之約,我已報答,我幫你,有感於你的重情重義!宋與西遼的君王,互稱兄弟,因為宋真宗的叔父與蕭燕燕有一段夫妻情分,故稱蕭太后為叔母,你是燕燕的兒子,所以我幫你,千年修來的福分!今生我們是兄弟,你比我大,所以叫你乾爹!我走了,當一名山野村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把我們這一段合作,叫灤州之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