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經典文化中,什麼叫「廳堂造」?

腦洞人物史


古建知識科普:“廳堂造”

廳堂造,是古建築一種結構形式,應該是最常見的一種了,它比殿堂造規格要低,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屋內的空間很靈活,柱子變化多,面闊、進深沒有一定的規矩;

第二:樑架上,抬梁式和穿鬥式混合使用,且屋內的金柱普遍比外面的簷柱要高一些,這個最常見;

第三:廳堂造的樑架上,一般都不用斗拱,斗拱只在外簷上能看到;

第四:內柱的高度需憑藉舉折的高度來定;

第五:用材較小,一般是四等或五等材。

事實上:明清時,廳堂造已和殿堂造不相上下,沒有太明顯的區別;這些老規矩,只在一些宋金低規格古建築上出現,所以今天的人也就不用太認真去掰扯,這個概念本身就是有點混亂。

希望能幫到你,有古建築營造和山西看廟問題歡迎問我

亦文亦物,自駕數年,實地手攝,一分鐘講古建,希望文化遺產對所有普通人平等、公平的開放


亦文亦物


在中國古代建築文化中,是有幾種構架形式的,每個朝代建築文化都大相徑庭。



如唐代官式建築就有殿堂、廳堂、亭榭三種構架形式,其中殿堂等級最高。其實我們經常去的大寺廟就看得到,大殿就是殿堂構架的典型實列,面闊七間,進深九架。

而在唐代統治階級對住宅建築是有明確的等級規定,在《營繕令》規定,三品以上官員房屋,最大規模為五間九架,五品以上官員房屋,不得超過五間七架,六、七品以下官員房屋,不得超過三間五架,而普通庶民所建房則不能超過三間四架。



在宋代著名的《營造法式》裡,就把樑架的形式分為殿堂造和廳堂造兩種形式。殿堂用於殿堂結構形式,廳堂以下用廳堂結構形式。大家想仔細瞭解可以去看一下《營造法式》。

清代在《工程做法則列》中則把殿堂造和廳堂造細化為大式和小式兩種做法,兩者在間架大小、屋頂樣式、斗拱使用等結構上有明確規定。

如清代故宮太和殿為十一開間,重簷廡殿頂,等級最高,保和殿為九開間,重簷歇山頂,等級稍次。……



在明代、清代都有對住宅建築明確等級規定的,和唐代大相徑庭。中國古代,斗拱作為主要大木構件之一,除了有結構的作用外,同時也是建築等級高低的說明。


謝謝閱讀,記得關注、點贊哦!祝您愉快


阿正


“廳堂造”,是古建築一種結構形式,它比殿堂造規格要低。不必深究。

這裡聊聊“堂”的意義。

“堂”是一個家庭面對天地、祖宗、文化的地方。

一般“堂”前都有一塊空地(或天井),上頭有天地的象徵,堂即正正的面對他;

一家之主站在“堂”上,代表的不只是自己,面對的也不只是家人客人;那是一個代表整體的空間。每個家庭有了這樣一個空間,舉凡婚喪喜慶等大禮在家就可舉行。

“堂”平時自然是家庭禮教和家教的地方。其次“堂”才是聚會、接待、用餐等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