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满地起?NO!表象而已?

中国自新能源汽车热潮开始以来,不断中国的车企数量就开始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小鹏,哪吒,蔚来,电咖,威马,奇电这些新品牌层出不穷,那么真的是中国造车企业的春天来了吗?不,这一切,只是表象。

造车新势力满地起?NO!表象而已?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正在崛起,或者说中国的车企正在凭借这新能源的风潮崛起。崛起的途中,有很多的人看到了这股风潮是可以借用的,就如同两千年前诸葛亮借东风一样。这些人有的觉得即使不能像老牌车厂一样吃到大餐,那么吃点边角料也可以满足了,有的更是雄心壮志觉得自己有希望跟老牌车厂们同样角力。

于是乎,就有了小鹏,哪吒,蔚来,电咖,威马,奇电这些新品牌。为什么小编说这一切只是表象呢?原因很简单,这些车厂,没有根!

造车新势力满地起?NO!表象而已?

汽油车的三大件是整台车的基础,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平台),这三者的核心技术现在各家厂商都保留作为最高机密,这也就是为什么新能源车兴起之后,这些新车厂才出现。仔细看就能发现,这些车厂推出的车,全部都是纯电动车,或者说这些车厂,它们发布的车辆信息,都显示他们是做的纯电动车。

纯电动车的关键部件与汽油车不同,电动机,底盘,电池,这才是纯电动车的三大件。为什么纯电动车受到欢迎?就是因为这三大件,相比起汽油车的三大件来说,电动机和电池的技术并没有那么的需要长期积淀,至于底盘嘛——

蔚来的产线是和江淮合作的,小鹏和郑州海马合作,电咖收购了西虎汽车,这些品牌所需要的底盘完全可以使用合作厂商的底盘,然后加以改进就好了。至于其他的新兴车厂,绝大多数的产品还停留在PPT和概念车的层面,他们是不用考虑三大件的问题的,因为他们可能也没有做好正式量产车的准备,他们自然也不用考虑什么生产的问题了。

造车新势力满地起?NO!表象而已?

再看看合作的厂方吧,江淮,海马,还有被收购的西虎,这些厂商的特点也很明显,首先就是自主厂商,而且是自身品牌力不足且销量并不算很大。只有这些厂商才有多余的产能可以提供给这些新车厂,为他们制造汽车。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就是产能受到极大的限制,江淮等车厂肯定是产能优先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新车厂们如果发现自身产能不足了再去建厂,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但是如果要先建厂,没有资金又是很大的一个问题,看看特斯拉就知道了。

其次就是说核心研发能力不足,如果说江淮,海马这些车厂有足够好的核心技术,那么这些技术肯定是会被自己的车型优先用上的。换句话说,新车厂拥有的只是曝光度,但是核心开发能力极其欠缺。有些人要说了,如果说没有技术,怎么可能造的出车呢?小编要说的是,如果说PPT上画的图那就只是图,并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

造车新势力满地起?NO!表象而已?

最后,这种合作关系短期内看起来是最佳解决方案,长期却是互相掣肘。新车厂的车型往往价格并不低廉,当消费者发现自己花费数十万元买来的车是从江淮等国内二流车厂的生产线上下来的,是否愿意买单?这是个问题。国人好面子,很多时候这种情况下会削减购买热情,而购买量下去了,产能就不需要提高,那么生产厂商对这些新车厂的支持也就少了,一旦合作停止,那么新车厂要么死亡,要么再找生产商,不管哪一种都是毫无好处的。

造车是一种资本游戏,更是一种大浪淘沙,十几年前,中国也有过一次造车热,连海尔这种国内大资本公司都想加入,最后也是颓然放弃。现在的这些新车厂商们身后的资本都是投资方,他们并没有实业,依靠的都是一份精彩的PPT所换来的投资。由此可见用不了几年,这种新能源造车浪潮一旦开始减退,这些根基不稳的造车新势力们,必然会有一大批被拍死在“沙滩”上。

真会玩车/撰稿: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