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鐵」威脅中國,只有西方媒體想得出來

“巴鐵”威脅中國,只有西方媒體想得出來

邱 林

英國《金融時報》7月6日刊登一則消息:巴基斯坦已請求中國繼續借款,以助其避免一場外匯危機。而如果中國拒絕借款,巴基斯坦“警告”稱,中國對巴方擬議的600億美元(約合3840億元人民幣)投資將面臨風險。

該報稱,根據政府官員的說法,巴基斯坦在截至2018年6月的一年中向中國借了40億美元(約合256億元人民幣)。如今,巴方希望中國繼續向其提供借款,這樣,他們就不必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尋求幫助了。伊斯蘭堡的官員警告中方官員,如果中斷借款,可能會威脅到“中巴經濟走廊”的未來。

就目前而言,網上所有消息源均來自《金融時報》援引的“匿名巴基斯坦官員”的話,其他國際性媒體以及巴基斯坦主流媒體,並未刊登這一消息。

一些觀察家相信,中巴之間有各種協調機制,巴基斯坦政府對中巴關係的珍視無出其右。該報刊登的這條新聞,很可能是假消息。

一般來說,即便是巴基斯坦向中國請求援助,很有可能是真的,其次向IMF求助會披露某些項目的情況,也有可能是真的。但把兩件事放到一起來說,直接就變成巴基斯坦藉助IMF來“警告”“威脅”中國了。也許只有像《金融時報》這樣的西方媒體想得出來。

分析人士認為,很可能是巴基斯坦向中國求援(這符合中巴關係的定位),在《金融時報》嘴裡可能就變成巴基斯坦“威脅”中國要求貸款。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和幫助是一貫的,因而巴基斯坦官員不太可能說出這樣惹事的措詞。

至於巴基斯坦向中國借款,對中國而言,實在算不上什麼大事。但為什麼這件事現在被《金融時報》說成是巴方“威脅”中國,以至坊間引起熱議,一是因為有人別有用心,煽風點火,挑撥中巴關係;二是客觀存在著一種聲音,認為中國在對外交往中,常常做了冤大頭的角色。

不過,該報所提的巴基斯坦的外匯危機確實存在已久。巴基斯坦的經濟低增長、通貨膨脹,從2008年金融危機就開始了。近兩年來,由於口增加,來自國外的匯款減少,巴基斯坦的外匯儲備一直在下降。尤其是最近數月,這種下滑步伐加快,部分原因是油價上漲推高了進口商品的價格。

幾十年來,巴基斯坦與中國的關係之所以越來越“鐵”,究其原因,主要是巴基斯坦歷屆政府都把中國作為朋友,在許多國際場合支持中國,與此同時,中國也把巴基斯坦稱為“巴鐵”。

不管是巴基斯坦那個政黨執政,還是軍人通過軍事政變上臺,巴基斯坦對中國都持友好態度。例如,巴基斯坦前總理優素福•吉拉尼2011年5月在訪問中國期間,請求中方接管“中巴經濟走廊”核心環節和終點的瓜達爾港。中國擁有了這一港口,就意味著中國將與阿拉伯海和霍爾木茲海峽連接起來的海運新航線已經貫通。

因此,吉拉尼的這一表態,以及中國加大對該港口的投資,一直受到巴基斯坦鄰國,也是巴基斯坦的對手——印度的強烈關注,認為中國將瓜達爾港作為一個節點,把中國的利益延伸到了印度洋。

在這樣的情況下,“巴鐵”需要“威脅”中國嗎?如果真有這個人,也是西方的代言人——《金融時報》。巴基斯坦要向中國借錢,對中國來說是問題嗎?中國可以送戰機給巴基斯坦,何況僅是向中國“借”錢。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離不開像巴基斯坦這樣的朋友,不可能像某些國家蠻橫霸道、損人利己。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像巴基斯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對中國抱有越來越多的期待,在處理這些期待的過程中,中國不會損人利己。中國與其他國家相互溝通的一些細節,不一定在公共輿論上公開,但不代表中國就有求必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