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新高考改革走到了哪兒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經結束,但高考是近期社會持續關注的熱點之一。2014年,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標誌著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全面啟動,上海、浙江率先進行高考綜合改革試點。試點結果到底怎麼樣?面對哪些問題與挑戰?如何應對?考驗智慧,亦呼喚答案。——編者

「高考改革」新高考改革走到了哪兒

近日,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大招標課題“適應新高考要求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與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策略研究”結題評審會在上海舉行。該課題由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袁振國主持,現場評審專家一致認為,該課題以中央文件精神為指導,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事實和數據為依據,對完善國家高考政策具有重要價值,對配合全國各地推廣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對於新高考改革的現狀、遇到的問題和麵臨的挑戰,課題組進行了診斷和解答。

評價—— 新高考改革社會反映符合預期,實踐效果好於預期

課題組認為,評價一項改革是否成功,關鍵是看它的預期是否實現,利益相關者是否滿意。課題組分析了新高考改革的預期,並對學生、教師、校長、局長、高校等各利益相關方進行了大規模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新高考改革社會反映符合預期,實踐效果好於預期。

新高考改革希望通過學業水平考試科目“6選3”的選考制度,增加學生的選擇權,促進學生有個性、有特色地發展。課題組發現,這一預期得到了相當好的實現,考生、家長和教師認可度很高。關於學科選考的理由,有80%以上的學生回答選考是根據他們自己的興趣或者是根據他們在某些學科上的優勢來決定的,而且社會上普遍擔心的考生會為了拿到高分不顧學習興趣而“避難就易”的情況並沒有發生。

課題組發現,新高考改革希望通過參考綜合素質評價成績,引導素質教育,增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得到了較好的實現。在按綜合素質評價招錄的學生中如果僅憑錄取分數線的話,有20%的學生可能進不了他們現在所求學的學校。同時,在達到錄取線的考生中因為綜合素質評價不高,有10%左右沒有被錄取。參考綜合素質評價錄取已經釋放出加強素質教育的強烈信號。

通過外語一年兩考,減輕一考定終身的壓力,這是新高考改革的預期之一。課題組認為,這一預期也得到較好的實現。從上海、浙江的情況來看,外語一年兩考對學生保持良好心態、減輕壓力、避免由於特殊原因不能參加考試而造成終身遺憾的情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調研中,有將近90%的被調查對象對一年兩考持贊成態度。

從上海瞭解的情況來看,選擇兩個文科一個理科或兩個理科一個文科,文理交叉率在80%左右。對文理不分會降低數學區分度的普遍擔心也沒有發生。課題組表示,研究表明,新高考改革的預期之一,即通過取消文理分科考試,提高學生基礎素養,培養綜合能力,也得到了較好的實現。

新高考改革還希望學業水平考試由百分制轉為等級制,避免分分計較。新高考規定語、數、外三門成績分別計150分,選考上海是6科中選考3科計70分,然後轉換成11個等級分,而浙江是7科中選3科計100分,然後轉換成21個等級,目的是“避免分分計較”。課題組認為,此設計的初衷是好的,但從實踐的情況來看,原始分數轉換成等級分的科學性有待加強,而且人們對等級分的認同度也比較低,分分計較的情況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在某種程度上還有所加劇。因此,新高考改革的這一預期未能得到較好的實現。

「高考改革」新高考改革走到了哪兒

建議—— 注重程序和內涵,對選考科目實施校正等級分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浙江高考改革都是等級性考試科目以等級賦分制來呈現考試成績,在操作中極有可能出現兩名考生在一門等級考試科目中雖然相差一分但卻相差一個或兩個等級的現象。這種分差在計入高考成績後對考生造成的影響顯然是不能忽視的。課題組建議,壓縮等級數量,對選考科目實施校正等級分,提高高考計分與分數合成的科學性。

課題組還表示,中學的“教”、考試部門的“考”、高校的“招”,功能不同,作用階段也不同,但必須前後呼應,避免各自為政。為此,課題組建議,在基礎教育階段,需要做好課程調整、課程選修、走班制的建立、師資水平的提高等方面的準備。而在考試組織階段,要使學生成為選科選考的主體。同時,組織好、指導好學生的選科和選考是整個高考的一個重要環節,而“教”“考”“招”必須有效聯動,提高招生錄取工作的系統協調性。

目前,改革所需的人、財、物資源存在明顯缺口。課題組表示,其中,高中學科教師總體短缺且結構性問題凸顯。從短期看,高中學校無法根據以往工作經驗配備師資,導致出現部分學科教師結構性短缺與富餘的“潮汐”現象。從長期看,高中學校師資總量不足的問題依然凸顯。同時,區域教育經費資源投入相對匱乏。在這個方面,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上海和浙江都尚有壓力,其他省份在推進新高考改革時更需做好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因此,課題組建議提高高中辦學標準,改善辦學條件,為高考改革的順利推進保駕護航。

袁振國告訴記者,高考是一場高利害關係的博弈,它不僅與考生的命運息息相關,而且與教師、學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業績緊密相關。從上海、浙江高考改革試點的情況來看,遇到了五個方面的挑戰。針對相關問題,課題組經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提出了應對挑戰和問題的解決之道。

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把“6選3”改為“6選1+2”,在增強選擇性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避免棄難就易,造成物理等科學素養的下降。等級性考試“6選3”的制度設計在較大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選擇權,但也帶來了等級賦分制所導致的學生避考物理的現象。課題組建議,在選考學科中,將物理、歷史作為必選科目,學生必須至少選擇其中一門報考。同時,對物理、歷史兩門限選科目計120分,採用原始分計分。這樣,首先,解決了區分度不夠的問題;其次,加強了物理、歷史兩門學科的學科地位;再其次,同科目因為難度不同導致原始分不可比的問題大為緩解。

新高考下,採用的是在中學進行綜合素質計分的方法,但數據表明,仍有多數校長和專家對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的真實性存在顧慮。課題組建議,注重程序和內涵,增強綜合素質評價和使用評價結果的科學性,避免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不用或誤用。具體而言,第一,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體是高校而非高中。第二,綜合素質的內容主要是看學生在面對複雜問題時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評價的手段主要是由一系列測評環節構成,比如提交報考志願、參加小組討論、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完成臨時佈置的任務、辯論、進行課題設計等。第四,程序設計要能夠保證全過程的公平、公正、公開和有效。

「高考改革」新高考改革走到了哪兒

啟示—— 破解教師“潮汐”現象,提高適應新高考課程安排能力

課題組認為,上海、浙江先行先試,為新高考改革在全國推開創造了許多成功經驗,提供了大量啟示。

“提高學校教學資源建設水平”是課題組給出的第一個建議。課題組認為,教師隊伍需增加20%左右。針對選課走班帶來的教師結構性缺編和“潮汐”現象,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師編制,招聘新的教師教課;另一方面,可以區域為單位,如一個學區、一個集團或一個區域教育局等,統一排摸區內教師總量和結構,統一排摸區內各學科對教師數量的需求,並做好支持和保障,進行區域內統籌。同時,教室需要改擴建30%左右,一是增加普通教室,二是重建創新實驗室。此外,辦學經費須增加20%至30%。增加的經費主要用於教師編制的增加、學生走班後各項日常費用支出和新購置的教學儀器和設備等。多數上海高中校長認為,所增加的經費中,相當大的部分要用於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個性化指導與管理的需要。

高考改革的一大預期是緩解學生一考定終身的壓力,但是由於功利動機帶來的學校“搶跑”問題也隨之產生。課題組認為,要提高適應新高考課程安排能力。具體而言,應該行政推動,專業指導,強化督導,技術支持,多維度保障學校在規定課時內開齊、開足各類課程;加強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理性選課;加強過程督導,增強評估權重,繼續開好拓展型和研究性課程;對接新課標,開好必修課、選擇性必修課和選修課;把信息技術列為等級考科目,增強面向未來的競爭力。

眾所周知,新高考改革的亮點之一是將選擇權交給了學生,而“選考”新政倒逼高中打破傳統的行政班教學而實施走班制教學,從而嚴重衝擊了傳統的教學組織管理和運行機制。課題組建議,提高適應新高考學校教學管理水平。首先,保持行政班級三年穩定,增強集體歸屬感與凝聚力,對學生學習與生活進行有效管理和指導。其次,建立和完善教學班管理制度,建設學習共同體,學校要豐富教學班育人職能,明晰教學班的功能,建立和完善教學班管理制度,加強學生走班過程中的流動性管理,優化學校中層管理機構與機制。再其次,建立基於信息網絡的排課和選課系統,並制訂走班指導手冊,引導與規範學生精準走班。學校應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完善的排課與選課系統,做好走班教學與管理的支持服務工作。此外,加強學校樓層與場館公共學習空間建設,設立專門的學習輔導教室。

調研發現,考試次數多、時間安排不合理,已經嚴重影響了高中三年的教學安排和教學秩序,成為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課題組建議,科學合理安排考試時間,把等級考統一安排到高三開考,並減少考試次數,等級考限制為一次,英語考試也可以暫時安排一次,合格考與等級考重合的學科可以由等級考成績代替合格考。而且,可以把等級考統一放在6月,與高考時間對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