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金服:到底是一家金融公司,還是一家科技公司?|小編頻道

蚂蚁金服:到底是一家金融公司,还是一家科技公司?|小编频道

作者 | 張雨忻

來源 | 36氪(ID:wow36kr)

“螞蟻金服到底是一家金融公司還是一家科技公司?” 愉小編不知道關心螞蟻的、以及關心各大互金巨頭的各位,是否也和我一樣想問這個問題?

在監管趨嚴的政策語境下,互金巨頭們的話術,也從強調普惠金融服務,紛紛轉向強調自己的科技屬性。

有必要問這個問題,是因為:

- 金融公司,背後無疑是更高的業務利潤,但也伴隨著更嚴苛的監管標準以及幾乎只能是個位數的市盈率;

- 科技公司,意味著把金融服務高企的利潤讓渡出去,不過也隨之卸下了一部分監管的壓力,並能收穫資本市場給出的高倍市盈率。

對於螞蟻,“36氪”的張雨忻做了她的視角觀察,今晚分享給各位。在螞蟻金服140億美元的新輪融資落錘之際,我們一起來看看,螞蟻都在謀些啥。

從一個單純的支付工具,演進到一個包含理財、信貸、保險、信用等多個業務在內的複雜金融生態,再到最近頻繁開放合作的舉措,螞蟻金服的角色和邊界也的確一直在變化。

面對這麼一家商業形態複雜、體量龐大的公司,要對它做一個非此即彼的界定很難。不同背景的機構,對於這家公司的認知也截然不同。

6月上旬,螞蟻金服完成新一輪140億融資,估值提升到1500億美元。投資機構給它的無疑是一個科技公司的評估係數。但另一邊,在國內最新的金控集團監管試點名單中,螞蟻金服又位列其中,監管部門依然把螞蟻當作金融公司。

眼下,我們究竟要怎麼看待這家公司?它是否具備了1500億美元的想象空間?

蚂蚁金服:到底是一家金融公司,还是一家科技公司?|小编频道

拿牌照,做試驗田

據《金融時報》報道,螞蟻金服在向投資人提供的資料中披露,目前用戶量已增加至6.22億,管理資產規模達2.2萬億元,其中餘額寶管理著1.5萬億元資產。在所有的金融科技公司裡,螞蟻金服手中的金融牌照幾乎是最齊全的,而每塊牌照背後都有一個相應的金融業務。

規模龐大的C端用戶、一應俱全的牌照使得不少人順理成章的認為螞蟻就是一家金融集團,但螞蟻金服自身對這件事有不同的解讀。

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螞蟻金服副總裁陳亮對牌照做了解釋:“我們原本有機會獲得更多牌照,但並沒有這麼去做。拿牌照的目的是合規的做“試驗田”,而選擇自己來做試驗田也有無奈之處,因為當初我們找不到合作伙伴。”

簡而言之,做金融業務必須拿牌照,但在螞蟻金服的規劃中,拿牌照做業務只是第一步,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積澱技術和服務能力, 獲得其他金融機構的信任,從而以合作的方式輸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共同滲透更大的市場。

2004年,在螞蟻金服還只是支付寶的時候,中國還沒有金融科技或者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無論是傳統金融機構還是監管,對於這個新生事物都充滿陌生感。

支付寶上線之初便打算通過與銀聯合作來打通各家銀行,卻沒有獲得銀聯的認可,最終不得不走上了銀行直連的模式。而支付寶第一次走出淘寶體系,接入外部場景,已經是2008年的事了。一個新技術或業務的成熟需要時間的驗證,尤其是在金融領域。

阿里小貸走過了同樣的歷程。作為阿里體系內的小微商家貸款產品,2007年阿里小貸上線之初便尋求與建行的合作,但幾年的嘗試也不順利。

網商銀行行長黃浩告訴36氪:“那時候我們和銀行的風控理念完全不同,阿里推薦過去的貸款超過70%都被銀行否決了,這個模式走不下去。” 於是,阿里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別在杭州和重慶註冊了兩家小貸公司,自己先試起了貸款業務。

餘額寶的誕生則更具有戲劇性。天弘基金並非餘額寶最初的選擇,“我們當時想找大基金公司合作,可是人家不願意,最終只有天弘基金有合作意向,它當時幾乎是市場上排名很靠後的一家基金公司了。” 陳亮說。

回看螞蟻金服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阿里小貸、餘額寶、保險等產品的出現,自己上手做原本都不是第一選擇。但因為在金融這樣一個需要承擔風險的行業裡,當一個新技術、新模式尚未得到市場驗證,又很難以合作的方式被傳統領域內的玩家接受。

如今金融科技反覆強調的“大數據、人工智能能力”又需要藉助相應的業務積累大量數據,再通過數據不斷訓練,才能不斷完善、迭代升級,從而進一步反哺業務,或者去做技術輸出,這是一個螺旋式成長的過程。

螞蟻金服必須自己做,好在藉助阿里自身龐大的用戶體量和豐富的消費場景,螞蟻自己眼中的“試驗田”最終幾乎都做成了“搖錢樹”。

蚂蚁金服:到底是一家金融公司,还是一家科技公司?|小编频道

成熟一個,開放一個

“讓金融的歸金融,科技的歸科技”正在成為金融科技領域的信條。淡化並開放2C業務,同時強化2B服務,也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可哪怕螞蟻金服從一開始就想好了要做一家科技公司,它依舊花了15年走了一條略顯曲折的路——從最早的尋求機構合作但未果,到自己做金融業務,再到如今將技術能力和各條業務線再次開放給金融機構。

這個探索“無人區”的過程沒辦法一蹴而就。

如今,在一個個業務都跑通之後,螞蟻金服在加速戰略性調整——強化2B服務,把自己已經成熟的“試驗田”逐個開放,自己專注做技術輸出。

這個調整由來已久。2015年,成立才一年不到的螞蟻金服在開放日上提出“互聯網推進器”的計劃,希望在未來5年時間裡,將自己的互聯網技術和能力開放給超過一千家的金融機構。“包括數據、安全、底層交易、雲在內的幾乎全部技術,我們都打算開放出來。” 螞蟻金服負責技術的副總裁胡喜告訴36氪。

在螞蟻金服的開放戰略裡面,它所開放出去的其實是“一攬子計劃”,包括底層技術、風控技術,也包括具體業務當中的場景、用戶、資產等等。

如果從螞蟻自身的業務層面來看,它遵循的邏輯是“成熟一個,開放一個”,即“試驗田”一旦得到市場的驗證,就開放出來。網商銀行的網商貸(曾經的阿里小貸)、花唄、借唄、餘額寶等螞蟻已經做的得心應手的業務都在近期悉數開放了出來,引入銀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

不僅是開放的數量增多,速度也在加快——阿里小貸做了8年才通過網商銀行開放給其他銀行;餘額寶做了5年,接入了天弘基金之外的多家基金公司;而花唄、借唄只花了3年時間就開始引入合作伙伴。

“現在合作的模式是非常多元的,各種層次都有。有流量層面的、場景層面的、客戶層面的、技術層面、數據層面的。而且開放也是雙向,有些是我們的場景開放給銀行,還有些是銀行的場景開放給我們,大家互補協力。” 黃浩告訴36氪。

僅5月,螞蟻金服就與華夏銀行、光大銀行和浦發銀行達成戰略合作。在此之前,還有工行、建行、南京銀行、江蘇銀行等。

聯合放貸是一種常見的合作模式。黃浩介紹道:“比較深層次的合作模式是資金共同分擔、風險共擔、收益共享,但也有單純輸出風控技術的,這取決於合作方的需求。”

也有深入底層的合作。以螞蟻金服和南京銀行的合作為例——南京銀行部分線上業務搭建在阿里雲和螞蟻金融雲共同合作的“鑫雲+”之上,南京銀行席信息官餘宣傑告訴36 氪:““鑫雲+”平臺的特性是高併發、高可用, 而且還可以不斷擴容,這些技術特點為我們做小額分散的線上貸款業務提供了的更好的技術架構。”

而在幾乎所有金融科技巨頭言必談“開放”的時候,黃浩給出了一個他的判斷標準:“你到底是一家金融公司還是科技公司,其實只需要看一件事情——你是選擇把資源傾斜給把自己的持牌公司,還是跟大家合作把整個行業做大,這是一個本質的區別。”

蚂蚁金服:到底是一家金融公司,还是一家科技公司?|小编频道

收入結構大調整

螞蟻金服之所以會被監管認定為一家金融機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它目前的收入結構中,金融業務所貢獻的收入不菲。

現在,螞蟻金服的業務重心調整也必將帶來收入結構的轉換。

據路透獲得的一份螞蟻金服公司融資文件,在未來五時間年內,技術服務將佔螞蟻金服收入的65%,2017年這個比例估計為34%。技術服務將涉及為銀行和其他機構提供在線風險管理和欺詐預防等服務;同時,螞蟻金服的金融服務收入預計將從預計的11%下降至6%,支付的收入將從2017年的約54%降至28%。

螞蟻金服官方未對這份材料的真實性做出回應,但他們確認了收入結構的調整方向是與之相符的。隨著螞蟻金服上市步伐臨近,公司的財務數據將隨著IPO公之於眾,那麼至少我們可以從收入結構的層面對於螞蟻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

我們看到,一家在全球有8.7億活躍用戶的金融科技公司,正在加速拓展自己的B端客戶,這種業務形態本身就有一定的複雜性,而且目前還找不到任何對標對象。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很難簡單以金融公司或科技公司來界定它,就目前國際資本市場和國內監管機構對其的認知,同樣也無法統一。

對於螞蟻來說,在上市之前,它還有一段時間窗口來把自己調整成期望中的樣子,這種不確定性或許意味著更高的估值想象力。

蚂蚁金服:到底是一家金融公司,还是一家科技公司?|小编频道

愉記枕邊伴讀 聽風金融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