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驛兵變的幕後真兇不止一個,這三大主演分工細緻,配合默契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在馬嵬坡事件中,楊貴妃及其三個姐姐和宰相楊國忠一家被殺。這個事件表面上看是因為“六軍不發”,士兵譁變,實則是統治集團內部相互傾軋的結果,是一場有預謀的兵變,其幕後推手就是時任太子的李亨,即不久後成為帝國CEO的唐肅宗。

馬嵬驛兵變的幕後真兇不止一個,這三大主演分工細緻,配合默契

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同曾祖兄,楊玉環被冊立為貴妃後不久,行為放蕩不羈、喜歡喝酒賭博的楊國忠便完成“火箭式”升遷,成為朝廷重臣。天寶九載(750年),玄宗賜名“國忠”,以褒獎他的忠誠。天寶十一載,李林甫一命嗚呼,楊國忠擔任右相,並身兼40餘職,達到人生的權力巔峰。然而這也開啟了楊氏被滅族的倒計時。

當時,為確保邊疆穩定,做個太平皇帝,唐玄宗一直對安祿山寵愛有加,屢次給他加官晉爵,不斷滿足他對錢糧兵馬的要求,並進行感情籠絡,如讓他拜楊貴妃為“乾孃”,把榮義郡主許配給他的大兒子,使安祿山謀反的道德成本無限大。作為事實上的土皇帝,安祿山並不一定想反。

楊國忠與安祿山都是天寶年間的新貴,但安祿山早在天寶元年就升任平盧節度使,天寶九載又被封為東平郡王。外戚楊國忠卻在天寶七載才升任給事中兼御史中丞。在朝中,安祿山十分懼怕老謀深算的李林甫,卻瞧不起靠裙帶關係上位的楊國忠。楊國忠接替宰相後,屢次上書說安祿山有謀反的野心和跡象,一心想借玄宗之手除掉安祿山。可玄宗認為這是將相不和,不予理睬。楊國忠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奏請讓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兼河西節度使,以便排斥和牽制安祿山,並把玄宗讓安祿山“加同平章事”(當宰相)的打算攪黃。家國大事轉化為個人恩怨,安祿山與楊國忠的矛盾一觸即發。

楊國忠任宰相期間,官吏貪瀆,政治腐敗,民怨沸騰。安祿山也想渾水摸魚,過把皇帝癮,終於在楊國忠的步步相逼下發動了叛亂,藉口就是討伐奸賊楊國忠。

馬嵬驛兵變的幕後真兇不止一個,這三大主演分工細緻,配合默契

如果說逼反安祿山是楊國忠命運的拐點,那麼他同太子的矛盾則是楊氏一族被誅殺的主因。

潼關淪陷,長安危在旦夕。玄宗根據楊國忠的建議,決定逃往四川避難。一行人是玄宗精挑細選的:有太子李亨一家人,楊貴妃及三個姐姐,楊國忠一家,隨行護衛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

但太子李亨卻不願意入川,他同楊國忠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最初,李林甫和玄宗寵愛的武惠妃並肩戰鬥,以謀逆之罪誅殺了太子李瑛等人後,欲立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楊貴妃的前夫)為太子,不料卻被李亨撿了個漏。因此,李林甫屢興大獄,株連太子的黨羽數百家。僅在天寶五載就直接針對太子,連續彈劾太子妃哥哥、時任刑部尚書的韋堅私會曾任太子幕僚的邊疆大將皇甫惟明,以及太子良娣的父親杜友鄰“交構東宮,指斥乘輿”。靠老爹的特別庇護與及時和兩個心愛的女人“劃清界限”,太子才最終hold住局面,但代價卻很沉重:太子妃和杜良娣被逐出東宮,貶為廢人,皇甫惟明被殺,韋堅被貶為縉雲太守。在這些親信被逐出權力中樞後,李亨成了光桿太子。

當時,楊國忠為了向上爬,竭力討好李林甫,遂與李林甫一唱一和,李林甫陷害太子時,楊國忠恃寵敢言,所以每次總是由他首先發難。李林甫去世後,李亨治好了咳嗽卻落了個喘,繼任宰相的楊國忠在清算李林甫的同時,仍舊是太子李亨的死對頭,兩人的樑子越結越深。

馬嵬驛兵變的幕後真兇不止一個,這三大主演分工細緻,配合默契

安祿山叛亂後,玄宗本想退居二線當太上皇,讓太子李亨接替皇位,但由於楊國忠及其姐妹的反對而未成事實。楊國忠是怕李亨秋後算賬,還是另有圖謀呢?唐朝江山是李淵奪他親表哥楊廣的,楊國忠是隋朝楊氏後裔,他引導玄宗入蜀,有無奪江山之心,歷史沒有發展到那個節點,後人不好妄自推測,但有一點卻是不爭的事實:蜀中是楊氏發跡地,楊國忠當時還兼任四川劍南節度使,人脈資源豐厚。一旦到了蜀中,楊國忠是“我的地盤我做主”,李亨則“虎落平川,龍困淺池”,不僅無出頭之日,恐怕連身家性命都要搭上—要麼魚死,要麼網破,在入川前除掉楊國忠就成了李亨的唯一選擇。

他終於找到了反擊的良機。當一行人走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時,將士們又累又餓,加之天氣炎熱,拒絕繼續前進。這時,有20多名吐蕃使者在驛站西門外堵住楊國忠,向他要飯吃。將士們中間早已有傳言,說這場叛亂是由楊國忠引起的,殺了楊國忠可止息叛亂。憤怒的士兵們立即將他們包圍上來,大喊:“楊國忠與吐蕃謀反!”一箭射中了他的馬鞍。楊國忠逃進西門內,軍士們蜂擁而入,將其亂刀砍死。

接著,兵士們要求唐玄宗殺死楊貴妃。唐玄宗不捨得殺寵愛的妃子,低著頭想了半晌說:“貴妃住在內宮,怎麼知道楊國忠謀反呢?”高力士對玄宗說:“貴妃是沒有罪,但是將士們殺了楊國忠,如果留著貴妃,將士哪會心安。希望陛下慎重考慮,將士們心安,陛下也安全了。”接下來的一切也就順理成章了,楊貴妃被縊死,楊貴妃三個姐姐及楊國忠一家一併被殺。

馬嵬驛兵變的幕後真兇不止一個,這三大主演分工細緻,配合默契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在這出大戲中,太子李亨的拿捏十分到位。

選擇“吐蕃使者與楊國忠謀反”的調子有深意。玄宗對安祿山掏肝掏肺,安祿山卻造反;同樣是少數民族將領的封常清、高仙芝曾經不可一世,現在卻在抗擊叛軍的前線失利。玄宗看看兩人都像安祿山,都像造反派。後來,鎮守潼關的哥舒翰又投降叛軍,玄宗心中的悲苦可想而知。如果沒有這些陰暗的背景作襯托,“楊國忠勾結吐蕃使者謀反”的撒手鐧也就不會一劍封喉。

楊國忠被滅門完全是咎由自取:政治上無能,卻貪戀高位;逼反安祿山,踏上逃亡路;擠對太子,走向不歸路。

但在當時,這出大戲的導演太子李亨只能在幕後遙控指揮。當陳玄禮說士兵要殺楊國忠時,太子李亨的態度是“未決”,即沒有表態。這段歷史是由勝利者李亨書寫的,可信度不大。儘管楊國忠位高權重,但對太子而言,他不過是高級打工仔。斬草務必除根,誅殺楊國忠後,如果楊貴妃不死,參與兵變的將領與士兵包括太子李亨都可能遭到清算—“枕邊風”之烈絲毫不遜於颱風。當了19年的儲君,遭到了那麼多的傾軋,他太想“轉正”了,但封建禮法卻不允許他以這種手段對付自己的後孃,他有志於重整已支離破碎的河山,就要有足夠的道德影響力。即便如此,他也沒否認事前就已得知士兵要譁變的事實而將自己完全撇清:作為此行的二號人物,連這點政治敏感力都沒有,又怎能擔當戡亂之大責?“未決”二字實在妙不可言—他正猶豫時,士兵就先動手了,楊國忠頭已落地,總不能再用針縫上吧。

馬嵬驛兵變的幕後真兇不止一個,這三大主演分工細緻,配合默契

這出大戲的三個主演,李亨的貼身太監李輔國、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玄宗的貼身太監高力士,也先後走到了舞臺中心:出身于飛龍軍系統的李輔國負責拉攏陳玄禮,併成為李亨與高力士的線人;陳玄禮出面對將士進行煽動,說這場叛亂是由楊國忠引起的(安祿山也確實是打著討伐奸賊楊國忠的幌子起兵的),殺了楊國忠便可止息叛亂;高力士則負責善後,“循循善誘”玄宗賜死楊貴妃。他們分工細緻配合默契,一切都搞定後,玄宗及楊氏姐妹等還都被矇在鼓裡。

如果不是作為穿針引線人為唐肅宗李亨立了大功,李輔國後來怎敢對代宗皇帝(唐肅宗的長子李豫)說出“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這樣有底氣的話!陳玄禮、高力士雖是玄宗的紅人,但他們知道,此行3000名士兵中,1000人是龍武禁軍,由陳玄禮領導,2000人是飛龍禁軍,由太子李亨直接掌管,太子的軍事實力明顯佔據上風;從政治形勢看,70多歲的玄宗已垂垂老矣,帝國新掌門呼之欲出,他就是太子李亨,所以他們才甘願出演後玄宗時代的這出壓軸大戲。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 韓孝俊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