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故事|無名店一開四十年 「剃頭昭」口碑傳鄉里

好人故事|无名店一开四十年 “剃头昭”口碑传乡里

好人故事|无名店一开四十年 “剃头昭”口碑传乡里

許豪昭師傅在給村裡的孩子理髮。

在番禺區化龍鎮潭山村,有一位聞名鄉里的“剃頭佬”許豪昭。他的理髮店沒有店名,不用電吹風,也沒有髮廊洗頭、造型服務,卻憑藉一手剃頭好手藝和10元理髮的平民價格而備受街坊喜愛。在潭山村開店40多年,街坊們都親切地喊他“剃頭昭”

番禺區化龍鎮潭山村理髮師許豪昭榮獲5月“廣州好人”稱號。

特別的店:

沒有店名卻遠近聞名

“剃頭昭”的理髮店位於潭山村玄字西一街8號,看上去門面有點破舊,甚至連招牌都沒有。進入店內,昭叔正在忙著給一位小朋友剃頭,後面還有兩三人排隊。店內白灰牆皮大片脫落,露著牆磚,陳設更是簡單——一把鉻鐵躺椅、兩張被坐得發亮的花崗岩石凳,一塊鑲在牆上的玻璃鏡和一個長條工作臺。臺上擺著手推、電推、剃刀、剪刀、海綿塊、梳子等幾樣傳統理髮用具,沒有電吹風,也沒有洗頭床。

店面簡單,可這家小店卻名聲在外。“不僅潭山村一帶,東湧、市橋的街坊也會過來剪髮。大家都稱讚昭叔手藝好,而且在這裡剪髮可以找回童年記憶。”住在他附近的街坊評價說,昭叔的理髮店雖然沒有名字,但是“剃頭昭”的招牌早就掛在老街坊心中了。

潭山村把小孩出生後剃的“滿月頭”和“1歲頭”看得非常重要,很多家長會帶上小孩找昭叔剃頭。小孩頭皮嫩,如果弄破了會被家長罵,所以理髮技術必須過硬,不能出一點差錯。“我兒子和兩個孫子都是昭叔幫忙剪的‘滿月頭’和‘一歲頭’。因為他手勢好,我非常放心!”潭山村街坊芬姐說。

良心價格:

街坊勸漲價才漲至10元

昭叔的理髮店內玻璃鏡子上貼著一張紅紙——“剪髮十元”,這個價位極其親民。更早的時候,昭叔剃一個頭3元,慢慢升到4元、5元,後來是8元。前兩年,很多街坊心疼昭叔,都勸他升價,但他依舊保持貼著“理髮8元”的紙條,今年春節前夕才升至10元。

價格親民,服務卻不打折扣。昭叔剪一次發至少需要15~20分鐘。“首先要在客人脖子塗爽身粉,隨後剪髮、刮面、刮鬍須。我一般不給人洗頭,除非客人有要求。”昭叔說,每天約有8~10人前來剪髮,他月入2500~3000元。他每天早上6時開店,遇到如飲喜酒或大節日等喜慶事,會提前收工和家人一起吃飯。

靠著過硬手藝,昭叔的理髮店已走過40多個春秋,也成了潭山街坊生活的一部分。今年80多歲的歡婆婆是昭叔的老客戶,她說,自己年輕時的長辮子就是在昭叔的理髮店裡剪短的,此後,她就一直在昭叔店裡剪頭髮直到現在。

帶孫子過來剪髮的芳姨說:“在我們村,說起剪髮,首先想到的就是‘剃頭昭’,沒有其他人。”一晃40多年過去了,可每次走進這家店,時光就好像停留在40年前,店裡的老陳設和很多村民小時候的情景是一模一樣的。“你看,那張麻石凳就是我小時排隊時坐的,真是原汁原味。”

早年學藝:

子承父業學得好手藝

剛給一位小朋友剪完發的昭叔,用小毛掃輕輕地掃掉孩子頸部殘留的頭髮絲,用嘴大力吹了吹孩子身上的碎髮,之後,用剃刀颳了刮孩子髮腳位置上的頭髮胚,連最後這道小程序都做得一絲不苟。昭叔說:

“如果叫我突然間放下這把剪刀,我實在不習慣。只要身體允許,我會一直做下去。”

好人故事|无名店一开四十年 “剃头昭”口碑传乡里好人故事|无名店一开四十年 “剃头昭”口碑传乡里

昭叔特別感謝街坊們照顧生意,“我的手藝也是在街坊的捧場中越來越精進。”

20世紀60年代初,化龍鎮很多村裡都沒有理髮店,一個大隊兩三百戶人家裡只有一兩個剃頭佬。“那時,我父親和伯父就帶上手推剪,踩自行車走村串戶上門為村民理髮。”今年62歲的昭叔說,小時候跟隨父親和伯父到各條村裡幫人剃頭。印象中,父親或伯父每剃一個頭收1角。受父輩影響,當時小小年紀的許豪昭決心繼承父親的剃頭手藝。

學藝期間,他受過不少挫折,也被人罵過“半桶水”,也曾一度放下手推剪進工廠打工。然而,他最終還是重拾剃頭推剪,更用心地鑽研手藝,不但託人從外地買理髮工藝的書籍開始刻苦練習,還去報名參加縣公社組織的技能培訓班。

直到1973年,他才正式出師,在村裡租下這家店面,服務街坊。一條白布圍巾、一把手推剪讓他嚐到收穫的“滋味”,既讓村民滿意,還養活了一家老小。正因如此,他決心要把這一行做到底。1982年,他咬咬牙用辛苦存下的3000元,買下了這間店面,這間理髮店就一直開到了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