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開車,別摸我

1990年代的最後幾個年頭,一群德國軟件工程師正在和微軟剛發佈不久的操作系統Windows CE 作鬥爭。他們發瘋似的希望,這個原本為 PDA 而打造的複雜系統,可以單獨用僅僅一個部件來操控全局。

好好開車,別摸我

20 世紀的尾巴,1999 年,一個銀灰色的、孤零零的矮圓柱形旋鈕,加上一塊 8.8 英寸液晶屏,出現在了法蘭克福展覽中心一輛名叫 Z9 的概念車內。

這個組合的正式名字,叫作 BMW iDrive System。按壓、撥動、旋轉,這是你能對 iDrive 所做的一切。700 個功能,只憑區區一個旋鈕。

這之後,奔馳、奧迪才推出了 COMAND、MMI 等類似系統。有點像 2007 年初代 iPhone 的故事?現在的你看九宮格鍵盤手機有多陳舊,當年的 iDrive 在一片紅紅綠綠背光的車載按鈕中就有多前衛——彼時的 iDrive 就已閃現“黑科技”之光。

好好開車,別摸我

(圖為初代 iDrive 旋鈕)

從旋鈕到“揮手”

十幾個年頭過去,時間來到 2015 年,美國拉斯維加斯,寶馬在 CES 電子展上展示了新的“黑科技”:藉由這項被稱作 AirTouch 的手勢控制技術,你無需再借助任何旋鈕按鍵觸摸屏,除了空氣,現在你啥都“不用摸”。

次年,手勢控制加持下的新一代 iDrive,在 BMW 旗艦全新 7 繫上正式推出。

十五年過去,iDrive 已歷經四次迭代。當年的單一旋鈕,如今已發展為五個交互維度(“五維”)的立體系統,“手勢控制”即為五維之一。

當別人在追求越來越大的觸摸屏時,寶馬卻選擇挖掘人車交互的縱向深度。

為什麼不能直接放一個 20 寸大屏了事?是因為手機所經歷的觸屏革命,無法簡單地移植到汽車上——在車上架一個iPad,親自開著它高速駛過一段常見路面,你就會清楚,想在顛簸導致的高頻顫動中,用右手戳到屏幕的指定區域有多困難、低效以及危險。

好好開車,別摸我

寶馬想出了另一個解決方案——一個相比簡單放大 UI 觸摸控件面積,成本更高的方案。這些死腦筋德國工程師們,在車內頂部的天窗操控面板上,加入了兩個紅外線攝像探頭。

結合內置在車載電腦中的特殊算法,捕捉下方位於屏幕前一片識別區內,駕駛員和前排乘客的手部動作。

於是,剛剛上市的全新 BMW X3,成為了同級唯一擁有手勢交互的車型。

好好開車,別摸我

寶馬為全新BMW X3預設了六種手勢動作,行車中最常用的幾種操作:調節音量、縮放地圖、接/拒來電,都可以用右手簡單比劃一下搞定。

相比傳統觸屏,紅外識別覆蓋了屏幕前的一大片區域,容錯空間被放大了數倍 ,幾乎無需駕駛員從路面分散注意力。

開著車接到老闆來電,抬手瀟灑一揮堅決拒聽;看不清導航地圖細節,只需要一個簡單的手勢即可放大。

手勢控制主要負責行車中的高頻操作,在需要集中精力的路途中,其價值會更為凸顯——你不會希望在風雨交加的夜間高速路上,伸直胳膊眯著眼睛在屏幕上指指點點個不停的。

只要全自動駕駛一天未成現實,人與車之間的交互就必須要以安全為第一前提。我至今記得初次開特斯拉時,一邊躲避著四處亂竄的違章車,一邊還要在高架橋銜接處造成的顛簸下,在滑溜溜的觸摸屏上放大目的地、調小音量接電話的那種手忙腳亂。

你不可能時刻載著一位貼心的副駕駛。手勢控制這一最新人車交互方式的價值,即將簡單但高頻的操作,從愈發複雜繁瑣的智能車機系統中解放出來。

從無用擺設,到自然語義

甚至,將雙手全部解放出來也不是空談,屬於新世代的幾種交互方式中,當然還少不了一句 “Hi,Siri!”——智能語音交互。

好好開車,別摸我

除了AirTouch手勢控制,2016 年的BMW 7 系還帶來了另一項全新交互技術:自然語音識別 NLU(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換代後的全新 BMW X3 也首次搭載這一技術,由於其國產身份,寶馬專門為中文語言環境做了優化設計。

NLU 技術不同於常見的車載語音識別,它是人類最終實現人工智能所需的重要基礎學科。

單純的語音識別,是將從聲音信號識別出的文字給到計算機,需要你說出特定或規範化的語言,才能準確判斷並有效回應。

而 NLU 更進一步,其識別分析過程針對整個語義而非逐個詞彙,你可以將它當作一個正常人去交流,而不必把簡單的命令以生硬、尷尬的句式朗誦一遍。

或許這麼說你還不能感受到二者的差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直觀感受一下:當你按下方向盤上控制鍵說“加油”,車輛應該懂得打開地圖幫你找出附近的加油站——而不是傻乎乎的自說自話:“你也加油!”

在實現 NLU 技術之前,方向盤上那個語音按鍵一直都是個擺設。當語音識別擁有了自然理解能力,才能稱得上人機交互的一個維度。

全新 BMW X3 搭載著目前同級領先的自然語義識別技術,所控制的功能涵蓋了電話、導航、娛樂、短信息等各個方面,具有著標杆級的精準度和人性化標準。

只要你說出想吃的的餐廳、想去做的事、乃至想買的東西,NLU 都能夠想你所想,直接幫你搜尋對應的場所、地點。至於撥打電話、語音發短息這類基礎操作,在 NLU 的幫助下,它可以幫你做到模糊檢索聯繫人、中途修改文字。

好好開車,別摸我

由於 iDrive 中集成了車輛信息,你還可以直接語音詢問保養剩餘時間或公里數、胎壓和剎車片等的狀態、根據現有油量計算可行駛里程……這些不常用的功能往往藏在系統深處,而不常用又讓人容易忘記位置,語音識別,要比翻越一層層菜單方便高效得多。

觸控+實體:合作好過替代

需要說明的是,新的技術新的維度,並非是在否定觸屏。除了手勢控制和自然語音識別,另外三個原有維度:觸摸屏、旋鈕、實體按鍵,也沒有停下進化的腳步。在精細化操作和適應多重功能方面,大尺寸觸摸屏的地位終究無可動搖。剛剛上市的全新 X3,就為全系標配了 10.25 英寸中控觸摸屏。

這塊屏幕下,是最新的寶馬第四代 iDrive 系統。它誕生於車機爭相數字化的 2015 年,UI 更新為滾動式的卡片菜單。新的滑動觸摸操作、可自由挪動佈置的控件設計,這更符合時下用戶的操作習慣。

好好開車,別摸我

如文章開頭所提,當初技驚四座的 iDrive 旋鈕堪稱本世紀初影響最為深遠的人車交互設計。但當眼下觸控大潮襲來,實體操作該何去何從?

經典不意味著可以守舊,從第二代開始,旋鈕周邊增加了 7 個按鍵,改善了初代 iDrive 操作過於集中在旋鈕的不便。進化到第四代的 iDrive 旋鈕,除了按壓、撥動、旋轉操作外,頂部還藏入了一塊手寫觸摸板。

觸控還是旋鈕,全由你自選。

其他不惹眼的車內交互細節,全新 BMW X3 也未以“鍵”小而不為。前排中控的部分按鍵,被升級為熱敏感應按鍵:無需按壓只需輕觸,靠體溫感應操作。它們還被加入了自定義功能,你可以將 iDrive 中任意功能存儲其中,實現更快捷的一鍵式操作。

觸屏車鑰匙:你比五維多一維?

手勢控制系統、中央液晶觸控屏、自然語音識別系統、iDrive觸控旋鈕、熱敏按鍵,構建成了全新BMW X3的 “五維人機交互”。

和上面這些或“黑”、或“細”的新技術比起來,寶馬那把“傳統又不乏單調”的車鑰匙,恐怕是僅有一處不夠 Geek 的小缺點。如果你也這麼想,那麼寶馬的工程師們在此長吸一口氣:還好早有準備。

還記得 7 系驚豔的智能觸屏鑰匙嗎?擁有它的門檻,現在因全新 BMW X3 上市而降低大半。

這把未來式的車鑰匙,很像是縮小版的智能手機。正面配備觸摸屏通過寶馬的ConnectedDrive互聯駕駛系統,可以監測車輛狀態、查看油量續航、遙控通風或預熱、控制車窗等等。

而且,這把車鑰匙先於智能手機行業,早就用上了無線充電功能,上車後隨手放入車內的無線充電位即可保持電量。

其實,哪怕是忽略這一切,它也夠得上一件堪稱“餐桌利器”的炫酷玩物。誰規定科技範兒的生活方式,僅僅侷限在手握方向盤的時候?

好好開車,別摸我

“敬畏之心”,這是我們在越來越多新造車企業口中聽到的詞彙。這種敬畏往大了說,是對量產製造的整個工程,往細了說,人車交互也同樣需要“敬畏”。

簡單粗暴甚至偷懶似的,用觸摸屏尺寸的大小來標榜“智能”、標榜“未來”,很難說有什麼敬畏之心。

並不是說大尺寸觸屏有什麼罪過,而是說人與車之間的交互,應該是多層次多維度的。這是由駕駛這一特定前提所決定。

在觸控還未普及的實體鍵時代,可以靠部分視覺加部分觸覺記憶來操作,而屏幕和其上虛擬鍵只能單純依靠視覺。駕駛員能夠從路面移開的那一小部分注意力,終歸且必須是有限的。

好好開車,別摸我

寶馬、奔馳、大眾等國際廠商,至今都未採用超過 15 寸的全觸屏;甚至奧迪、捷豹路虎明明已將下層面板觸屏化,卻將其與上層中控屏分開而沒能形成大面積的觸摸屏,這種明明可為卻不為的剋制並非沒有理由。

追求“廣度”(比如屏幕尺寸)很容易,捨得砸成本誰都能做得到;追求“深度”卻要花更多的時間、經歷、甚至試錯成本。

當下智能手機還在探索屏幕之外的交互方式,而車內的人機交互,在未來,將會是多種交互、多維並存的。在這個思路下,沿襲自寶馬新一代 7 系和 5 系,剛剛上市的全新 BMW X3,將肩負著將五維交互帶給更廣大中國車主的重任。

好好開車,別摸我

無論是城市道路還是賽道體驗,在追求極致上,BMW一直堪稱典範。

現在——點擊閱讀原文鏈接,即刻開啟全新BMW X3 的體驗之旅!

於是,當某一天路過掛著藍白色螺旋槳 logo 的 4S 店,你首先想起的,會是初代iDrive的“黑科技”歷史,還是你正在駕駛的“它”教科書般的五維交互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