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區內在活力營造機制研究——以台灣龍眼林社區爲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城市發展欣欣向榮。然而,許多農村社會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敗景象,包括基礎設施落後、農民生活品質差、人口流失、高齡化嚴重、自治不彰等。為改變農村發展面貌,2005年以來先後提出新農村、農村社區、城鄉社區、美麗鄉村等一系列的農村建設發展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發展環境。但長期以來,農村規劃建設以物質空間規劃設計為重點,過於強調農村經濟功能的獨立性和重要性,而忽視了農村的社會、文化、生態功能及公眾參與和對使用需求的呼應,農村社區缺乏整體的內在活力培育,導致發展動力不足而失去競爭力,不斷走向衰敗沒落。那麼,農村社區的內在活力是什麼呢?如何對農村社區內在活力進行剖析?農村社區為什麼需要內在活力營造?又該如何營造內在活力?本文借鑑臺灣社區營造經驗,以龍眼林社區為例對此進行闡述,並總結其對大陸農村社區的啟示。

1 農村社區營造及其內在活力的認識

1.1 農村社區

農村社區是相對於城市社區而言的,也可稱為鄉村社區。根據同濟大學楊貴慶教授的定義, “農村社區”是指“農村地域一定規模人群的社會生活的共同體”,包括四方面內涵:(1)農村地域,即社區營造的物質空間環境範圍;(2)合理的社區規模人群;(3)所在地域內所有生產、生活的社會活動;(4)有著共同利益的共同體精神。社區不等同於一個空間或者行政區概念,是一個更加偏向社會學屬性的空間範疇。在做社區規劃建設時,通常需要一個明確的空間界限,以便規劃要素關係的組織與表達。因此,一般把一個功能完善、社會結構穩定、有著共同價值淵源的村莊、集鎮、街道、住區等明顯的單元當作社區看待。在臺灣,一般以村、裡為社區單元。

1.2 臺灣社區營造

社區營造是社區發展充分運用社區內的各種資源條件,凝聚社區共識、改善生活環境、延續文化精神、重塑社區活力的自發過程,使得社區主體充分參與到影響其生活的社區發展過程中,實現在人、文、地、產、景五大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的行動。社區營造是一個持續發展過程,是為培育社會可持續發展活力的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有益行動。

臺灣經歷了從社區發展到社區總體營造的漫長過程。臺灣的社區發展始於光復初期,光復後的臺灣經濟快速增長,城鎮化進程加快,社會多元化趨勢明顯,同時伴隨生態破壞、地方特色消失、農村衰敗、社會關係疏遠等問題,由此催生了社區發展。1960—1970年代,政府提出一系列社區發展促進計劃,著重從基礎工程建設、生產福利建設、精神倫理建設三方面制定工作方案,旨在改變居民生產、生活環境的品質。1980年代後期,政治解除戒嚴後,民間團體力量爆發,草根民權起勢,加上因發展過快帶來的環境問題引發社會生存反思,一場保衛居民生存權的自救運動、增強社會認同的自我保存運動以及改善生活環境品質的改良運動風靡全島。為緩和社會矛盾,1994年政府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計劃,力圖通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民間的文化創造與社會能動性,在城市與鄉村,從生活環境、美學品味、社區秩序、產業型態等方面帶來新福利,為臺灣基層社區塑造全新的風貌。1999年的9·21大地震凝聚了重建振興的社會共識,促進了政府部門與社區組織、專業的非營利組織及其他民間團體的合作,擴大了社區營造的影響力,豐富了社區營造的方式與內容,把社區總體營造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0年後,政黨輪替,面對全球化、自然災害、產業結構轉型、高齡化社會等新挑戰,本土化發展為主的理念佔據上風。在新政府推動下,“社區營造”上升為“全臺”計劃,從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保生態、環境景觀等全面發展的《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劃》,以及包含原住民新部落運動、文化資源創新活用、社區風貌營造、內髮型地方產業活化等七項子計劃的《新故鄉社區營造1期計劃》相繼出臺,使得社區營造真正成為自下而上的家園建設模式。2008年再次“執政”的國民黨發起“磐石行動與創意生活文化圈計劃”——不僅強調社區的自我發展與學習,更注重協助其他社區能力的培育;同時社區擴大連接所在周邊的人、事、物,尋求新突破;社區營造演化為“社群”營造、“社會”營造的新局面,力圖實現社區、社會的永續發展。

臺灣的農村社區發展基本與城市社區同步,但因其較為獨立的地理單元屬性及發展特殊性,社區營造更強調其產業經濟、社會文化、物質空間的均衡發展,注重培育完整的社會功能。為振興農村,臺灣各“部會”多年來積極推動農村社區可持續發展專項計劃,期許在環境、社會及經濟三個層面的連接上建構可持續社區發展。農村社區更新的目的包括: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與生活環境,謀求城鄉的均衡發展,減少農村人口的外流,加強農村特質的維護,保存具歷史價值的農村文物與農村風貌,賦予老舊住宅及具歷史意義建築物新生命,維護村莊的自然生態與景觀,增進農村在居住品質以及休憩價值方面的吸引力。新世紀後,可持續發展理念成為發展指導思想,鄉村社區強調自下而上式的本土化發展,在自然環境、經濟效益、社會發展及文化承傳等四方面均衡進行,尋求人文地產景的協同發展,力求在生產、生活、生態上取得均衡。

經過50多年的發展,臺灣社區營造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營造機制、內容、目的上不斷與時俱進。營造機制上,從初期社區由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社區發展”模式,轉為如今政府、社會、企業、居民協作、積極參與的自下而上的“社區總體營造”;營造內容上,從單純的空間物質環境品質提升,轉為鼓勵居民自治、培育社區共同體精神、發展多元經濟以及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永續活力營造;營造目的上,從提高交通、公共服務設施、工作環境等生產、生活環境品質,轉為培養社區共識,社群營造、社會營造的共同生命體塑造。總體看來,這種社區營造模式與內容的轉變是為了在產業經濟、社會文化、物質空間上架構一個良性互動平臺,尤其是在農村社區,三者的統一性更為凸顯、牢固,以求塑造一個整體式均衡發展框架,營造更為健康穩定的內在活力。這不僅是適時而為的舉措,更是社區自我生存的應對。

1.3 社區內在活力的內涵與意義

1.3.1 內涵

通過臺灣社區營造的經驗可知,社區規劃不僅是物質空間環境的設計與發展,而且包含產業經濟、社會文化兩方面的整體發展。在農村社區中,產業經濟、社會文化、物質空間三者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共同作用,交融形成“一股合力”不斷支撐、推動社區發展,三者不僅是農村社區的構成主體,而且映射出社區整體性發展的健康狀態,是一種具體又高度抽象的真實存在體。這股由三者共同形成的合力就是社區的內在活力。

農村社區的內在活力具有三方面的特徵:其一,內在活力營造是社區生產、生活活動的總和、構成農村社區發展的基礎並提供發展動力來源,是社區生命力的體現;其二,內在活力是農村社區社會活動的衡量維度,能反映出社區發展是否健康有序;其三,內在活力是由社區產業經濟活力、社會文化活力、物質空間活力“三股分力”共同組成,是一股由三者構成的整體性、綜合性、集成性的合力,三者缺一不可。產業經濟為社會文化與物質空間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物質空間是社會文化與產業經濟活動的空間載體,而社會文化是產業經濟與物質空間的內涵所在,三者在社區營造中各自發揮作用,相互支撐,共為一體(圖1)。

農村社區內在活力營造機制研究——以臺灣龍眼林社區為例

圖1 社區內在活力解析圖示

1.3.2 意義

剖析農村社區發展活力理念的意義即回答了農村社區為什麼需要內在活力,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農村社區活力有助於更為深入地研究農村問題,把脈農村發展方向。相較城市,農村是一個獨立而弱小的發展單元,社會功能簡單,對農村在規劃維度的認識往往側重於某一方面,使得科學性不足。內在活力的提出提供了一個全新思維,有助於找到更深入、全面的分析方法,從而更好地認識農村面臨的問題與發展規律。二是內在活力有利於樹立農村整體發展觀。內在活力,從產業經濟、社會文化、物質環境三大方面為農村社區營造建構了一個系統的規劃建設管理框架,無論是從社區“疾病的診斷”,還是對於“治療方案”以及後期持續的“活力維育”都提供了一個整體性的方案體系,系統發展觀的樹立,有助於更為全面地解決農村發展問題,培育持續、健康發展活力。三是內在活力有利於找到農村社區營造的抓手。內在活力從產業經濟、社會文化、物質環境三方面明確了社區營造的實質內容與方向,為社區營造找到了具體目標,有助於社區營造政策的制定與方案落實。

臺灣的農村社區營造就是充分培育、挖掘內在活力的過程,這種方式在1994年社區總體營造計劃後全島所尊崇的自下而上式規劃中得到充分印證;而在1999年集集大地震後全民行動共同重建美好家園過程中,社會力量充分調動,社區活力得到最大釋放,社區營造進入空前發展推廣期,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成功案例,其中南投縣龍眼林社區就是最好的典範之一。

2 龍眼林農村社區內在活力營造機制探究

2.1 龍眼林社區營造

2.1.1 背景介紹

龍眼林社區位於臺灣南投縣中寮鄉的北部區域,由三個村莊組成,距離南投市約10km,面積約2700h㎡,核心聚落約740人(圖2,圖3)。選擇龍眼林社區為案例的原因有二。

農村社區內在活力營造機制研究——以臺灣龍眼林社區為例

圖2 社區在南投縣區位圖

農村社區內在活力營造機制研究——以臺灣龍眼林社區為例

圖3 社區用地性質圖

(1)該社區是臺灣農村社區總體營造的一個成功典範。1999年龍眼林開始社區總體營造初始,正值臺灣全面推行社區營造的高峰期,其成功的營造政策與模式不僅是在政府的發展理念與技術指導下推動進行的,在汲取了其他社區發展經驗的同時還有自我創新。

(2)該社區的發展背景與大陸多數農村具有許多相似點,借鑑意義大。興盛於日治時期的龍眼林社區,因香蕉、太白粉等傳統農業資源優勢,商業繁榮,人丁興旺,社區公共服務、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完善,社會和諧,一度成為南投發展重鎮。1945年光復後不久,隨著臺灣城市化快速發展,全球貿易頻繁,臺灣發展重心轉移到城市,農村發展優勢不再。在此背景下,龍眼林社區的傳統產業慢慢走向衰敗,社區人口外流、老齡化、少子化、社會關係疏離、公共環境簡陋、地方文化傳承受阻、村治不彰等現象嚴重,社區由繁榮的產業重鎮變成衰敗萎縮的沒落之地。不難發現,其演進歷程也正是近年來大陸廣大農村的現實寫照。

2.1.2 社區發展

1999年集集大地震重創臺灣中部,位於震中的龍眼林社區大多數房屋、道路、市政基礎設施等受損嚴重。為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社區在社會各界力量的幫扶下開始重建,由此迎來發展新時期。

根據龍眼林社區總體營造歷程,災後重建可被分為三個階段(表1)。

表1 龍眼林社區發展歷程

農村社區內在活力營造機制研究——以臺灣龍眼林社區為例

重建期初始,為高效運轉、使用社會捐贈物資,發揮社區居民團結協作精神,由村長牽頭成立了以社區福利協會為主的多種團體組織。協會專注於社區發展計劃編制與建設,並引領居民協同社會援建組織積極重建住房、道路、市政基礎設施等,快速地恢復了社區的正常生產生活,奠定了社區穩步發展的基石。2002年重建基本結束,賑災幫扶組織相繼淡出,社區建設資金縮水,發展受困。為尋求長久發展,2005年由協會組織制定產業經濟發展計劃,同時成立不同類型的產業營銷組織,推動香蕉、荔枝等特色農作物、農產品加工,旅遊觀光,服務等業態同步發展,形成多元經濟產業鏈,以此活化社區產業經濟、穩定社區居民收入來源,並帶動社區社會文化與環境建設的同步發展。2010年進入成熟期,社區提出“生產、生活、生態”協同發展目標,並編制了農村再生計劃。計劃提出完善“社區支持農業體系”(CS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加強傳統文化傳承與社區新文化的發展,採取美化庭院、公共環境以及完善基礎設施等措施,取得積極成效。經過10多年的社區總體營造,如今龍眼林社區內在活力十足,發展欣欣向榮,成為臺灣農村社區營造效仿學習的典範。

2.2 龍眼林社區內在活力營造機制分析

龍眼林社區震後再生,不僅在於抓住了重建機遇,更重要的是通過社區總體營造,凝聚社區共識,形成穩定的發展組織,並結合自身農業、生態等特色優勢,創新豐富產業形態,激發經濟活力,同時強調村莊生活、生產環境更新、生態保育與社區人文的同步發展,形成較為均衡的產業經濟、社會文化、物質空間發展框架,保障了內在活力的持續維育,推動了社區健康長久發展。

2.2.1 產業經濟活力營造

(1)立足地方農業、發展多元經濟。為緩解市場波動對傳統農業價格的影響,提升產業競爭力,社區福利協會每年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統一收購農民種植的龍眼、荔枝、烏梅等農作物,利用自己研發的農產品加工技術生產出附加值高的新型農產品,並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包裝出售,所獲盈利再反哺於社區居民的福利、社區環境建設,受益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更高,產出更大,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另外,社區利用生態資源和鄉土景觀積極發展農業觀光、休閒、體驗旅遊,帶動社區第三產業發展,形成多元業態格局,保障了穩定的經濟活力。

(2)編制產業計劃、建構CSA。社區每隔3~5年會根據社區產業經濟發展與市場需求狀況進行全面檢討,並編制新的產業發展計劃,不僅明確不同時期的發展目標,而且注重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引入新的生產加工技術,以此增強社區產業經濟競爭力。由社區福利協會成立產業發展營銷組負責制定社區產業經濟發展、銷售計劃;同時,為保障農產品生產、銷售出路,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實現農戶增收,社區還與部分城市社區、周邊社區積極合作,建構有效的CSA。

產業經濟的繁榮發展帶動了社區人文的進步與物質環境的改善。自從楊梅等特色農產品、旅遊等業態不斷豐富,居民收入增加,就業空間擴寬,吸引了在外居民的迴流,福利協會產業經營獲利又反哺於社區教育、福利、文化組織的建設,同時成立的公共基金又助於修繕社區旅遊服務等設施,美化公共環境。可見,龍眼林社區豐富的產業體系為社區的社會文化發展與環境更新提升提供了經濟保障,奠定了發展基礎。

2.2.2 社會文化活力營造

(1)培育地方組織,倡導自下而上。地震重建後,由村長牽頭成立了以本地居民為班底的社區福利協會,協會負責社區建設資金募集與運轉、制定社區發展計劃,併為社區居民發表意見提供平臺,成為社區營造的組織者與主要參與者(圖4)。因協會倡導公開透明與民主管理,並且通過產業營銷為社區帶來紅利,得到了居民的認同與支持。同時,社區還成立志工(即志願者)團隊、產業發展協會、文化活動團隊等組織,成為團結居民、培育社區意識的主要推手。社區營造以當地民間機構與社區居民為參與主體,政府、社會企業提供資金與技術支持,形成自下而上、多方參與的營建模式。

農村社區內在活力營造機制研究——以臺灣龍眼林社區為例

圖4 龍眼林社區福利協會組織結構

(2)健全福利機制,注重人才培養。社區形成以老人送餐為特色,並輔以幼兒日託、老人活力站等多個福利項目,滿足了社區居民不同需求;同時以社區福利的形象包裝、銷售社區農特產品,再以農特產品銷售所得盈餘投入社區福利發展,兩者相輔相成,不但使得當地農民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更建立了一套特有的自主運營機制。在人才培養上,通過教育弭平計劃,提供了青少年平等學習機會;以社區學園、DIY工作坊等實踐活動為特色的學教平臺培育了居民再學習的熱情;對於社區營造專才的培養,福利協會採取老中青人員搭配模式,每年定期外出參訪學習,以便掌握社區營造的最新趨勢;此外,協會還採取優惠獎勵政策吸納有志青年來鄉服務。

(3)立足傳統文化,發展社區新文化。一方面,社區設有文化活動室、成立了興趣愛好小組,以更好傳承發揚傳統技藝、文化;另一方面,社區每年都會在傳統節日組織各種節慶、宗教文化活動來加強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同時利用社區發生的重大事件紀念日舉辦常年性的文化紀念活動,如9·21地震紀念日、廟宇節慶、文化藝術季等,逐漸內化成社區新文化。新舊文化有機結合,助推社區形象提升。

社會文化活力的培育是整個龍眼林社區營造的靈魂所在。以社區組織、社區文化、社區人才、社區福利等為特徵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共同體精神培育成為社區營造的核心所在,為產業經濟與物質空間發展提供無限的智力支持與創意源泉,是兩者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不得不提的是,社區福利協會作為社區的核心組織,在社區發展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貫穿社區的整個發展。

2.2.3 物質空間活力營造

(1)完善基礎建設,注重生態防護。一方面,藉著地震重建機遇,不僅完善社區內外交通道路體系、增加路網密度、優化網絡通信、提升市政工程服務質量,而且完善了社區活動中心、社區學園、便利店、幼稚園等服務設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社區注重生態安全,不斷實施生態保育與安全防護方案,如清理河道、保護培育生態溼地、在危害地段增設防護工程等。同時定期對各種設施維護修繕,以便持久安全使用。這些舉措確保了社區發展過程中有完善的基礎設施、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支撐,為社區生產生活提供了堅實基礎。

(2)活化廢棄空間,倡導低碳節能。首先,對管轄範圍內的用地權屬、邊界進行數字化登記管理,明晰權責;其次,鼓勵居民“認養”閒置的空地;通過功能置換、藝術設計等手段活化簡陋、廢棄、閒置的建築與場地,創建成社區新的活力場所(圖5,圖6);第三,實行生活垃圾分類與無害化處理,鼓勵太陽能、電能、天然氣等低碳能源使用,對使用節能環保材料的居民給予獎勵。

農村社區內在活力營造機制研究——以臺灣龍眼林社區為例

圖5 整修後的社區廣場

農村社區內在活力營造機制研究——以臺灣龍眼林社區為例

圖6 社區入口標識

(3)開展“美化”活動,提升環境品質。在環境美化上,由社區規劃師、建築師牽頭組織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小品環境設計與施工,提倡“誰家的院子誰打掃”,定期組織居民整潔、美化社區活動,確保公共環境與院落空間的乾淨、美觀,為旅遊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不難看出,物質空間活力是整個龍眼林社區營造的基礎,為產業經濟與社會文化活力的培育提供了載體,並使得兩者能以具

體的物質形態呈現。公共設施的更新、展銷場所的興建、河道溼地的修復等生活、生產、生態空間的營建,不僅在人工與自然環境上提升社區的品質,更為社區產業經濟營銷、社會文化建設創造了條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讓社區的內在活力得以真正體現。

2.2.4 小結

龍眼林社區營造過程強調產業經濟活力、社會文化活力、物質空間活力的同步協調發展,注重整體性的內在活力培育發展。社會文化活力上,由鄉賢精英牽頭培育地方組織,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形成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的參與機制,既注重對農民的教育培訓與福利保障,又注重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新文化的吸收;物質空間活力上,強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生態環境、防護工程建設先行,注重社區美化,如公共空間的設計與廢棄空間的整合利用;產業經濟活力上,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形成以特色農業與旅遊業同步發展的多元經濟。三者相互滲透、融合,共成一體,支撐起社區的發展。

3 龍眼林社區對大陸農村社區內在活力營造的啟示

臺灣因其成熟的發展背景與發展模式,在社區營造上取得了豐碩成果,雖然在體制、發展模式與階段上有別於大陸,但是在社區內在活力的營造上有許多共通之處。總結來看,龍眼林社區營造對正處於新型城鎮化、快速轉型期的大陸農村發展有以下啟示。

3.1 善於抓住重大事件與機遇,活用資源助力農村社區發展

龍眼林社區抓住並充分利用了災後重建的社會人力、物力資源,通過協力重建,凝聚了原本渙散的社區組織,鼓舞了居民再造美好家園的熱情與信心,奠定了重塑社區內在活力、實現再生髮展的基礎。對於我國普遍衰退、精英缺失的農村社區來說,在當下的市場經濟時代,完全依靠自我更新發展實現繁榮非常困難,唯有藉助外部力量,激發生態環境等資源優勢,培育市場競爭力,才能贏得發展機遇。如近年我國實施的新農村、美麗鄉村等行動計劃,雖為農村發展帶來巨大資金與政策支持,但當分攤到數以百萬計的村莊時就顯得杯水車薪,這就需要每個村善於藉助援建、搬遷、項目進駐等重大事件,汲取各種內外部資源,轉化為社區發展動力,實現催化發展。

3.2 堅持規劃為先,統籌“三位一體”,為社區內在活力營造畫好藍圖

龍眼林社區營造在不同發展期都有具體規劃作為行動指南,規劃主要由福利協會牽頭組織,本地居民民主參與、共同協商,且規劃注重可操作性,使得社區在“產業經濟、社會文化、物質空間”三方面不偏不倚,保障了社區活力持續發展。雖然近年我國加強了鄉村規劃,已開始注重規劃的重要性,但仍處於口號與形式層面,具體行動多難以實施落地,亟待轉型。新時期,我國農村發展應堅持規劃先行,對社區內產業經濟、社會文化、基礎設施作好空間的統籌安排,合理利用社區內各種資源,為社區內在活力持續發展畫好藍圖。根據國情,短期內農村社區規劃仍由政府(鄉鎮級為主)主導統籌,但應積極吸納、鼓勵、支持鄉賢直接全面參與;同時,要善於經營村民委員會這個議事平臺,積極培養新型社區組織,構建多種參與渠道,使村民能充分有效地表達意見、發揮權利,參與到規劃制定與實施中來,不斷培育、增強社區居民共同參與意識,最終實現自己的社區自己規劃與營造。

3.3 挖掘地方特色,發展多元業態,為社區產業經濟活力發展找到動力

振興活化鄉村基礎產業,乃是落實社區總體營造的原動力。無論是日本的“一村一品”,還是臺灣的“一村一休閒”,都講求依託地域的自身特點與資源稟賦,變資源優勢為產業與品牌優勢,使其逐步成為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鏈或產業集群。龍眼林社區的發展表明,社區發展在於對自我文化的認同及自我潛力的挖掘,充分發揮優勢資源,從中汲取養分,跟上時代與市場需求,創造新型產業,實現社區經濟發展與社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依附地方文化培植起來的產業,有助於促進農村產業可持續發展,更易激發農村社區活力,留住在地人員;反過來,在地產品可以從心理層面增加居民對於社區的自信,有助於傳承地方文化,衍生社區新文化。藉助資源優勢,發展農產品加工等延伸產業、鄉村生態旅遊業等多元經濟,並以專業化、多樣化營銷,為社區內在活力營造提供穩定、寬闊的動力支撐。我國農村數量大、分佈廣、特色鮮明、文化豐富多元,以地方文化、地方特色為導向,培育多樣產業,實現多元經濟發展大有可為。

3.4 尋求多方協作,倡導共同參與,為社區社會文化活力發展提供保障

農村社區發展往往因政府財政支撐不足、專業人才匱乏,地方自治能力弱而難以為繼。藉助民間資本、非營利組織等社會力量,組建多樣化的地方組織,發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營造、事務管理,形成自下而上與至上而下相結合的參與組織模式,不僅有利於增加社區建設力量,發揮各界資源優勢,而且有助於培育社區共同體精神。良好的社區共同體精神又有利於居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傳承發揚社區文化,促進農村社區和諧發展。我國農村社會具有長期“自我治理”的社會基礎,社區營造只需喚起農民長期受壓抑的積極性,提供居民表達意見、參與社區營造的平臺。同時,鼓勵成立民間組織,引導企業等非官方機構參與社區營造,構建多方合作機制。社區營造一定要由本身做起,而且是自發性、自主性的;政府的角色只是在初期提供各種誘因和示範計劃,著力於理念的推廣和經驗的交流、技術的提供以及部分經費的支持。可見,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實現多方合作,建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參與機制,為社區社會文化活力發展提供保障,才能創造源源不斷的內在活力。

3.5 加強基礎設施,保育生態環境,為社區物質空間活力發展奠定基礎

道路交通、市政設施、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與山、水、林地等構成的生態環境是社區物質空間環境的主要構成部分,也是社區居民生產、生活的物質保障,奠定了物質空間活力的發展基礎。完善的基礎設施為產業經濟發展與社會文化發展提供物質支撐,創造出與城市發展均等的機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業之本,是農民的生存之本,保障農村社區有乾淨的土壤、潔淨的水、清新的空氣,不僅有利於農業生產,更有利於生活健康,成為農村最為寶貴的發展資源。農村社區往往面積較大,土地、植被、動物、水體等生態要素豐富,是我國生態基低主要構成部分,生態效益更為明顯,不僅為農村生活、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基礎,而且對保護全國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可見,完善的基礎設施、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社區內在活力的營造創造良好的條件,奠定了社區發展的堅實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