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儀天下」這頂桂冠,戴給她合適嗎?

在現代人的眼中,古代諸多皇后、皇妃,通過史料、小說、電視等,大多反映出她們的爭寵奪利、狠毒狡詐、有的結黨營私、擾亂朝綱,甚至禍國殃民。但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也有一些皇后、妃子賢德明義,德才兼備、稱得上“母儀天下”,為當時的政治社會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推動作用,乃至後人們不斷傳頌及效仿。在諸多的皇后中,最應稱頌的首推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了。

“母儀天下”這頂桂冠,戴給她合適嗎?

長孫皇后與李世民雖無浪漫的愛情故事,但兩人伉儷情深,是一對令人羨慕的恩愛夫妻。長孫皇后是鮮卑族人,自幼精通文史,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喜歡閱讀歷史上的人物事蹟,自覺遵守禮法規範。十三歲時,由其舅舅高士廉做主嫁給了李世民。父親在隋朝當過官,唐朝初年,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為爭奪皇位,互相爭鬥。李建成在唐高祖李淵面前陷害李世民,企圖借刀殺人。高祖聽信了他們、疑忌僧惡李世民。長孫氏“孝事高祖,謹承諸妃”。在險惡的形勢下出面排解高祖對李世民的猜疑。後來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除掉李建成的緊急關頭,長孫氏又挺身而出,親自出來激勵鼓舞士氣,促成了事變的成功,李世民自此登上皇帝寶座。

“母儀天下”這頂桂冠,戴給她合適嗎?

626年,李世民登基後不久,就冊封了長孫皇后。這時的長孫皇后雖然處於萬人之上,享盡人間尊榮富貴,但她依舊恪守本分,並沒有利用自己權勢而為其族人謀求高官厚祿。一次,李世民想任命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為輔政大臣,就去和長孫皇后商議。卻不料長孫皇后堅決反對。她說:“我在宮中,已經獲得了最高的榮華富貴,家人也跟著得到了很大的榮耀,這已經足夠了。我的家人親屬不宜再進一步把持朝政,你想想看,漢代的呂氏和霍氏家族因為外戚干政,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這都是歷史的教訓呀!”李世民當時雖然為長孫皇后的懇切言辭所感動,之後仍然任命長孫無忌為尚書僕射。好在長孫無忌尊從其妹妹的想法,再三推辭,這才打消了唐太宗的想法。長孫皇后非常懂得“盛極必衰”的道理,也非常明白外戚專權對於皇族和天下百姓的禍害的嚴重後果。由此看來長孫皇后的確是一位識大體、明大義的傑出皇后。

“母儀天下”這頂桂冠,戴給她合適嗎?

作為後宮之長的長孫皇后,她從不以勢壓人,而是儘自己的能力幫助後宮的嬪妃和下人們。如豫章公主是一個下等嬪妃的女兒,剛出生時,其母親就亡故了,長孫皇后就把豫章公主接過來撫養,視如己出;在後宮裡,若有丫鬟或下人生病的了,長孫皇后立即去噓寒問暖,並把自己的藥品和食物賞賜給她們;後宮如果有人犯了錯誤,惹怒皇帝,是要被處罰的,這時皇后會先照顧皇帝的情緒,順著他的話頭同意處罰,過後她會察言觀色,見皇帝的怒氣逐漸消了,這時她才慢慢地為下人求情,大家都對她的仁慈心腸稱讚不已。長孫皇后把女性應有的美好品德和行為準則,借用古代傑出女性的故事,並編為《女則》十篇,在宮中及民間廣泛流傳.

“母儀天下”這頂桂冠,戴給她合適嗎?

長孫皇后是個品德高尚、嚴於律己的女人。但這並不意謂著她古板迂腐、呆守禮制。她也是個活潑、嫵媚、特具風情的女性。在一個陽光明媚、百花盛開的春日裡,長孫皇后在上苑花園裡遊玩時,觸景生情,詩興大發,寫了一首《春遊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簷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遠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這首詩把美麗的春天和嬌豔的美女描寫得淋漓盡致,也充分體現了長孫皇后的流風雅韻。李世民對這首詩讚賞不已,尤其是最後一句流露出的那種自信,正與皇后尊貴的身份十分相稱。李世民有這麼一位智慧與優雅並存、品德與心胸兼備的皇后,十分稱心如意。因此他對皇后十分尊重,遇事總愛徵求皇后的意見,他們互敬互愛、互相扶持,一同走過政治上的一段風風雨雨。可惜的是,好人命不長,年僅三十六歲的長孫皇后就去世了。李世民痛失賢內助,傷心不已。他將長孫皇后葬於昭陵,親自撰文紀念她的一生。李世民稱:“顧內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他說皇后“每能規諫,補朕之闕”,以後入宮“不復聞善言”。 因為長孫皇后傑出的才華和品德,因而獲得諡號“文德”,後來又追贈諡號為“文德聖皇后”,“母儀天下”這頂桂冠戴在張孫皇后頭上是當之無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