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孩子、嚼碎食物喂孩子?小心“吻”出来的疾病!

面对萌萌哒的宝宝,大人们真的很难有“抵抗力”,每次看到小宝宝都忍不住逗一逗,亲一亲;家里老人觉得孩子嚼食物费力,喜欢把饭菜嚼烂喂孩子吃。看起来似乎很正常,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宝宝因“亲吻”而感染了病毒的新闻并不少见。

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发热、咽痛的孩子,医生经常会诊断为咽炎或者扁桃体炎,然而,有一种疾病需要鉴别,就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下简称「传单」)——俗称接吻病。这种疾病也会发热、咽痛,当然还有其他的症状,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个疾病。

「传单」是什么?

传单,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又称为“接吻病”,是由EB病毒感染的,以发热,咽炎及淋巴结肿大三联征为特征。唾液传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常常累计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

EB病毒是一种是广泛传播的疱疹病毒,EB病毒如果传染给婴幼儿,多数没有明显症状,但是会长期潜伏在体内。

亲孩子、嚼碎食物喂孩子?小心“吻”出来的疾病!

「传单」是怎样传播的?

▍1、唾液传播

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比如说:接吻,共用餐具,共用杯子,咳嗽、打喷嚏也可以传播。EB病毒可寄存于唾液的上皮细胞中,EB病毒可以在唾液中长时间持续高水平排出,起病后口腔持续排出病毒的中位时间为6个月,一旦感染,EB病毒可在口咽部间断排出数十年。

▍2、母乳喂养

已从健康哺乳母亲的乳汁中分离出EBV。然而,研究发现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的婴儿在EBV血清反应阳性方面无差异,这提示母乳喂养不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3、性传播

从宫颈上皮细胞和男性精液中也分离出EBV,这提示也可能发生性传播。

感染了「传单」会有什么表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典型特征包括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乏力和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500多例患者,发现所有患者都出现淋巴结肿大,98%出现发热,85%出现咽炎。疲劳是青少年以及年轻人的常见症状,而其他表现较少见,包括颚瘀点、眶周或眼睑水肿,以及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中常见恶心、呕吐和厌食。脾肿大的发生率高达50%,但黄疸和肝肿大不常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淋巴结受累通常对称分布,更常累及颈后。淋巴结肿大在第1周达峰值,然后在2-3周内逐渐消退。

咽痛常伴随着咽部炎症和扁桃体渗出液,渗出液可呈白色、灰绿色甚至为坏死性。这一现象也可见于链球菌咽炎患者。

脾肿大和脾破裂:脾肿大见于50%-60%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脾破裂是一种罕见、但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发生脾破裂的患者中,半数以上为自发性。通常在出现症状后约14日发生,但时间范围可4日到长达8周。在某些病例中,脾破裂可能为主诉症状。

皮疹:偶尔可见泛发性斑丘疹、荨麻疹或瘀点状皮疹。斑丘疹几乎总是发生在给予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治疗后。发生皮疹的机制尚不明确。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期间发生的药物相关皮疹似乎并不预示真正的药物过敏,因为之后患者可以耐受氨苄西林,且无不良反应。

神经系统综合征 :神经系统综合征包括吉兰-巴雷综合征、面神经及其他脑神经麻痹、脑膜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横贯性脊髓炎、周围神经炎、视神经炎和脑脊髓炎。这些表现往往在初始症状发作后2-4周或以后出现。

其他:EB病毒几乎可感染任何器官系统,可伴有多种不同的疾病表现,例如肝炎或胆汁淤积、肺炎、胸腔积液、心肌炎、胰腺炎和非结石性胆囊炎、肠系膜淋巴结炎、肌炎、急性肾衰竭、肾小球肾炎。

罕见并发症包括扁桃体周围脓肿或继发于软腭和扁桃体水肿的气道阻塞。

亲孩子、嚼碎食物喂孩子?小心“吻”出来的疾病!

实验室检查结果会有什么异常?

▍1、血液系统异常

淋巴细胞增多,绝对计数大4500/μL或外周血涂片中白细胞分类计数淋巴细胞大于50%。

外周血涂片也可识别明显的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超过淋巴细胞总数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三个异型淋巴细胞。

罕见的血液系统表现包括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综合征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部分上述并发症源于EB病毒诱导产生了抗红细胞、抗白细胞和抗血小板的抗体。

▍2、肝功能

氨基转移酶升高见于绝大多数患者,但是呈自限性。

▍3、嗜异性抗体

嗜异性抗体会使绵羊红细胞、马红细胞以及牛和山羊红细胞发生凝集。在青少年和成人中,嗜异性抗体在恰当的临床情况下有高度特异性,但敏感性较差。但是在婴幼儿以及小年龄段儿童可出现症状而不产生嗜异性抗体。

▍4、EBV特异性抗体

EBV衣壳抗原(VCA)的IgM和IgG抗体通常在起病时即会出现。IgM水平大约3个月后开始降低;因此它是急性感染的良好标志物。IgG VCA抗体终生持续存在,是EB病毒感染的标志物。然而VCA IgM在婴幼儿中的阳性率较低,而且VCA抗体的滴度峰值也较低。

EBV核抗原(EBNA)的IgG抗体,在出现症状后6-12周出现并持续终生;其出现在病程早期可有效排除急性EBV感染。

早期抗原(EA)的IgG抗体在临床起病时出现。EA IgG有两个亚类:抗-D和抗-R。存在抗-D抗体符合近期感染,因为康复后抗体效价会消失,但是未出现该抗体并不能排除急性感染,尤其在婴幼儿中较少出现早期抗原的抗体。抗-R抗体只是偶尔出现。

▍5、血清IgA 抗体

在一项针对15例原发性EBV病毒感染患者的研究中,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到抗早期裂解抗原的血清IgA抗体。而且,急性起病后1个月IgA抗体水平快速下降,而IgM抗体持续产生。血清IgA抗体在诊断IM方面的作用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6、检测EB病毒

通过对血或血浆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可完成对EBV DNA定量。一项针对急性EBV感染的大学生的研究中,疾病的严重程度与血液中EBV载量相关。然而,并不推荐对疑似EBV感染的免疫功能正常患者进行EBV病毒载量定量评估,因为这种方法不会提供治疗指导。

亲孩子、嚼碎食物喂孩子?小心“吻”出来的疾病!

「传单」如何诊断?

青少年或年轻人主诉咽痛、发热和不适,并在体格检查时发现淋巴结肿大和咽峡炎时,应怀疑为EBV诱发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出现腭部瘀斑、脾肿大及颈后淋巴结肿大高度提示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支持EBV感染的证据有淋巴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增加且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有时需要检查EBV特异性抗体,存在VCA IgM抗体且无EBNA IgG抗体时诊断最为明确。

主要治疗为支持治疗。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抗炎药来治疗发热、咽部不适和不适感。提供足够的液体和营养也很重要。

▍2、糖皮质激素

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直存在争议。不推荐将糖皮质激素用于常规治疗,因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通常是自限性疾病,而且该病毒与多种恶性肿瘤有因果关联,从理论上会担心病毒感染临床疾病期间的免疫抑制会产生不良影响。

但是可以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并发症。对于即将发生气道梗阻的患者,需要给予糖皮质激素并与耳鼻喉科医生进行紧急会诊。对于发生严重、来势汹汹的致命性感染(如暴发性肝衰竭)或其他并发症(如严重溶血性贫血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也应考虑糖皮质激素治疗。

阿昔洛韦通过抑制EBV DNA聚合酶而抑制EBV裂解感染,但对潜伏性感染无效,且不能治愈感染。研究发现应用阿昔洛韦的静脉用和口服制剂作为急性EBV感染的特异性治疗,能短期抑制口腔排出病毒,但未发现有显著的临床获益。

▍4、避免脾破裂

在疾病早期,所有运动员都应避免进行体育运动。随着疾病的恢复,自发或外伤性脾破裂最有可能在临床症状出现后2-21日内发生。第4周后发生脾破裂的情况较为罕见。

亲孩子、嚼碎食物喂孩子?小心“吻”出来的疾病!

「传单」的预后如何?

绝大多数患者均能顺利恢复,并产生持久免疫力来控制潜伏的病毒。大多数急性症状在1-2周内缓解,但疲劳和功能状态差可持续数月。

有没有预防EB病毒感染的疫苗?

目前尚无预防EBV感染的市售疫苗。

常见的病原体无处不在,很多大人都是隐性的感染者,小孩子免疫系统还未发育完善,更容易被感染。不过,大家也无需谈吻色变,我们有很多种行为表达自己对宝宝的喜爱,比如抱一抱、蹭蹭额头、和宝宝一起游戏等等。但嚼碎食物喂孩子这类行为就不要再出现了,大人口腔中致病菌众多,以免经口传染给孩子了。


亲孩子、嚼碎食物喂孩子?小心“吻”出来的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