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到底有沒有算法

創造力到底有沒有算法

文|李佳師

“我也常常做翻譯,在我老闆微軟公司全球CEO薩提亞訪問中國的時候。”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在給《中國電子報》記者問講解機器翻譯和人翻譯之間的區別時,提及了他給薩提亞當翻譯的事。

最近微軟亞洲研究院與培生教育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手推動AI賦能個性化教育。在此之前,這兩家已經合作基於微信平臺、用人工智能來驅動的交互式英語學習應用—朗文小英。

在他們的合作裡有什麼可以供業界借鑑的AI落地方法論?當翻譯越來越精準,是不是就完全可以取代同傳?今天的AI算法越來越成熟,人可以短時間內訓練機器戰勝圍棋的世界冠軍,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訓練人,讓人們獲得知識與能力不必再多年“寒窗苦讀”?AI還有什麼更多的可能性?在微軟的亞洲研究院裡,AI已經走到了哪一步?

沒有“創造力算法”

“如果你只是去巴黎遊玩、買個門票,那麼你用個手機的機器翻譯就可以的,但是如果是你的大老闆來訪問政要以及大客戶們,這個必須要人來當翻譯。” 洪小文解釋機器翻譯和人翻譯的區別。人翻譯是聽完再翻譯出來,有自己的梳理、歸納和理解,就像他給薩提亞當翻譯,有時候薩提亞只講了前半句話,洪小文就已經可以領悟到薩提亞要表達的全意,而全文翻譯出來。

但是AI的機器翻譯是不會的,它不會舉一反三,不可能創造性地把老闆說的話“修飾”地翻譯出來,如果老闆沒有說,它不可能去幫老闆“補臺”,它不可能隨機應變甚至“無中生有”地翻譯出來。今天的翻譯已經基本上可以到達70%~80%的精準度,但是機器翻譯是“所聽(見)即所得的”雖然能夠大概翻譯出來,但人們應該不會在至關重要的場合,比如大老闆出訪的時候啟用機器翻譯。

所以高級的同聲傳譯、翻譯永遠也不會失業,機器不可能取代人。“因為目前來看,雖然各種各樣的算法雖然越來越成熟,但是沒有‘創造力’算法。到目前為止,我們還看不到人工智能具有創造力的跡象。”洪小文說。機器識別可以識別很多人眼看不清的東西,可以記憶超量的棋譜,可以幫助老年痴呆症的人做一些記憶的恢復,但這些東西都是比較機械性的。人和AI的界河是創造力。所以如果要看未來哪些職業會消失,一定是機械性、重複性的工種會越來越多的被AI所替代,但有創造力的工作一定只能靠人來完成,未來的世界一定是AI+HI(機器智能+人的智能)的組合。

賦能行業的關鍵是找到痛點

如何用AI來賦能各個傳統行業,其方法論、實施路徑是所有企業都關注的焦點。從去年到現在,微軟亞洲研究院與華夏基金、培生集團達成了金融AI和教育AI的合作, 推出了一些相關的AI服務。

如何來打造成功的AI行業應用?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田江森認為,有兩個關鍵點,一是找到行業痛點。田江森認為這方面,一定的有行業資源的企業是專家,比如在英語教育方面,培生是行業專家,培生集團在教育領域有150年的歷史,朗文的英語教材已經擁有了300年的歷史,培生知道這個行業裡面的痛點是什麼,需要變革的關鍵點是什麼。二是要找到解決這個行業痛點的AI技術方案。“當我們的團隊從培生那裡瞭解到需求和痛點,回來就得找各種技術,看看哪種技術能夠解決這些痛點,通常是幾種技術組合起來,才能夠形成解決方案。”機器視覺、語音識別、機器閱讀等各類人工智能技術,需要看看究竟什麼樣的技術組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解決這個痛點。

找到行業痛點是一個AI應用成功的核心焦點,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每一個行業的痛點也已經發生的很多變化。培生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林國章透露,儘管提供給老師和學生們的資源已經非常豐富了,但其實現在的英語教學還是充滿了挑戰的,比如過去的教材,或是面對教師或者面對學生,是比較單一化的,現在我們要想解決英語教育的互動性、個性化、提高效果,要做AI應用,就需要把教師、學生、家長都集中在一個平臺上,把互動性、實時性、反饋、線上線下等都整合在一起,來形成一個AI應用,服務模式是發生了很多變化的。

就像我們已經造出了蒸汽機、發動機引擎,依然給它套在“馬車”上,顯然是跑不出火車和汽車速度的,所以AI賦能行業,需要有全新的商業思路、產品思路和服務思路,不是“舊瓶裝新酒”,才有可能帶來巨大的效率提升和行業變革。

AI的更多可能性

現在的AI正變得越來越強大。AlphaGo Zero這個圍棋程序:不需要依賴人類的知識,而直接採用自對弈進行訓練,完全從零開始,3天超越AlphaGo李世石版本,21天達到Master水平,用40天超越了所有舊版本。科學家們打造AI、訓練AI的方法和能力,是不是也可以用來打造人、改變人?比如不用寒窗苦讀,快速獲得某種知識和技能?比如不用長年累月練習就會彈鋼琴?等等。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張益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AI在醫療影像方面的應用。對於《中國電子報》記者的問題,他沒有直接回答行還是不行,但他透露了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們正在進行的一些前沿探索,而這些探索的交匯,有一天或許會將種種不可能變成可能。比如有人正在研究給小鼠擦寫記憶,通常某種方式給小白鼠注入一段記憶,目前已經有了階段性的成果。如果未來這樣的試驗成功,我們就可以不需要寒窗苦讀,也快速地注入一些記憶快速獲得某種知識和技能。比如有人正在試驗通過手指戴上帶振動的指環,這些指環有某些振動規律,就可以通過這樣的振動外力來加速人們手指習慣的形成,加速鋼琴學習的進程,又比如給某些患了老年痴呆症的老人,營造一些場景來幫助其延緩其忘記的速度,試圖修復記憶等。


關注科技和科技公司的方法論,一起交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