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到底什麼意思?王陽明的「格物」對當下時代有什麼意義?

“格物”到底什麼意思?王陽明的“格物”對當下時代有什麼意義?

“格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每一個熱愛“國學”的人大都會有此疑問,不知道究竟何意。

我們現代漢語詞典上對“格物致知”的解釋是“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的知識”。把“格”解釋為“窮究”,這個解釋是我們現代人在現代漢語語境下正確的解釋。

我們知道“格物”一詞來源於《大學》,是古人修身養性的法門之一。“格物”一詞出現後,聖人對其做的解釋都比較模糊,因此它也幾乎成為了儒學的一個謎。

“格物”到底什麼意思?王陽明的“格物”對當下時代有什麼意義?

到了宋朝朱熹,他對“格物”的解釋基本和我們今天的解釋是相同的,也是“窮究、研究”的意思,甚至毋寧說我們今天的解釋就來源於朱熹。那麼“格物”的本意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不妨從“格”字談起,“格”字名詞化形式就是今天的“格子”,就是框框,比如方格,意思就是有限定的範圍。那麼“格”字作為動詞使用就有“限制”的意思,格物就是對世間萬物要有所限制、有所止。

所以“格外”就是在限制之外,今天的意思就是“十分、非常”;說一個人“人格”高尚就是這個人對自己有所限制,人格低劣就是這個人做事沒限制、容易出格。

“格物”到底什麼意思?王陽明的“格物”對當下時代有什麼意義?

所以,“恪守、遵守一定規則”就是“恪”字之意,也是從“格”字來的,只是“格”從木,“恪”從心而已。所以,“恪”就是心要有所限制、有所止,不能違心。

有一個英文電腦詞彙format,就是將電腦中的資料刪除讓硬(軟)盤重回本來的格式,我們漢語翻譯為“格式化”,也就是採用的“格”字本意。

我們今天的“格物致知”有著科學的意味,“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得到理性的知識”,是清朝末年魏源等經世致用思想融入其中以後形成的包含科學、理性的解釋,不是“格物”的本意。

“格物”到底什麼意思?王陽明的“格物”對當下時代有什麼意義?

“格物”作為《大學》修身養性的“八目”之首,就是對世間萬物要有所限制、有所止,不能讓物奴役人心,要讓心遊於物而不為物役。比如今天最突出的狀況是我們很多人被物所奴役,人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主體性成為物的一部分。

比如很多人容易被網絡、手機、電腦所役使,自控力差的人就被手機、網絡完全操控、奴役,成為電腦、手機、網絡的奴隸。這是“格物”的失敗,是隨物而行,不知所終。

“格物”到底什麼意思?王陽明的“格物”對當下時代有什麼意義?

然而電腦、手機、網絡作為工具本身並沒有善惡可言,只是人的把控失靈了。《大學》首講“格物”就是在防止人心被物所役,所以要“格物”,要對物有所止,有所限制。

到了明朝王陽明,他說:“格物,正如《孟子》中的‘大人格君心’之‘格’一樣,是除去人心中不正確的地方,而回歸到本體的純正狀態。”王陽明先生實際上是把“格物”等同於“恪心”了。然,格取“各”音,恪亦取“各”音,也無所謂錯與對。

“格物”到底什麼意思?王陽明的“格物”對當下時代有什麼意義?

所以,朱熹講的“格物致知”還勉強有一些科學和理性的成份,說人格物後得到真知做個明白人,而到了王陽明這裡就純是倫理之學了。“格物致知”在陽明先生這裡也就是“恪心致良知”,說人要恪守良知做個致良知、得天理的人。

王陽明把自己的“心學”總結為四句話,也常被人稱作“心學四訣”。他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顯然從字面上講,格物就是為善去惡,就是修身養性了。

“格物”到底什麼意思?王陽明的“格物”對當下時代有什麼意義?

其實,也不盡然,只要是往善的方向就都算是為善去惡了。比如我們仍將當下手機、電腦、網絡為例來講,手機、電腦和網絡作為工具,本身無善惡之分。

合理正常地使用工具,它能為為人類帶來方便,但如若過度使用,到了被工具役使,成為工具的奴隸,人丟失了主體性,那手機、電腦和網絡人就成為惡了。

所謂“為善去惡”對我們今天的人類而言,一方面,人要恪守良知,摸著胸口做人做事,這就是王陽明先生講的“格物”。第二方面,就是用良知來遏制工具理性的惡,用良心天理導正科技發展的方向,這也是我們當下最大的時代命題。

“格物”到底什麼意思?王陽明的“格物”對當下時代有什麼意義?

王陽明先生的“心即理”、“格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在今天這個時代之所以這麼“火”有著時代要求的必然性。

我們曾經一度認為錯誤的唯心主義在今天這個時代又承擔著重要的拯救人心的使命,而較早明白這些道理的人的使命就是把這“良知”告訴每一個人,和每一個讀到這些文字的人一起為這個時代行正能量的作為。

關於“格物”思想能否扭轉今天這個“人役於物”的世界,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