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水浒”究竟是什么意思?

岁月都江堰


表面来看,水浒是“水边”的意思;如果深究的话,其实是“安身之地”的意思。

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书名都很容易理解,唯独《水浒传》无法直接从字面理解。浒,究竟何解?

水浒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水边,这个词在古代并不常用,以下是几个用处。

唐代王勃《九成宫颂》序“获秦餘於故兆,地拟 林光;访周旧於遗风,山连水浒。”

宋代杨万里《浯溪赋》“乃蹟故步,还至水浒。”

明代何景明《津市打鱼歌》“野人无船住水浒,织竹为梁数如罟。”

按照这个意思,翻译《水浒传》的时候就可以直译为《水边传奇》,不过这也太没内涵了,还不如叫《梁山传奇》或《梁山泊传奇》。

其实,原著作者施耐庵一开始是把这本书命名为《江湖豪客传》的,但他徒弟罗贯中觉得这书名土的掉渣儿,于是建议改叫《水浒传》。

施耐庵不解,水浒跟江湖有毛关系?罗贯中便给师傅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诗·大雅·緜》记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毛传注解:“滸,水厓也。”

这里的亶父是周朝人的先祖,他们原本生活在西北边陲,那里土地贫瘠,环境恶劣,还整天被叫戎狄(对未开化少数民族的称呼)的坏家伙欺负,英明伟大的亶父率领部族,翻过高高的山,趟过深深的河,来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宝鸡),并在这里安定下来,繁衍生活,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建立周王朝。

之所以把周原叫做水浒,是因为它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北倚巍峨的岐山,南临滚滚的渭河,西有汧河,东有漆水河,一面环山,三面环水,可不就是名副其实的水浒吗?

结合这个典故,“水浒”一词就有了“寻找新出路”和“安身之地”的意思,背后隐含着一个饱受压迫和欺负活不下去,不得不寻找安身之地的故事。

现在来看《水浒传》逼上梁山的故事,你是不是能更加理解这个书名的深层次含义了?

据说施耐庵听后,也是连连拍手叫好:好好好!这名字取得好!高端大气上档次!

正是这样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逼格甚高有内涵的名字,让《水浒传》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平添了几分悲剧色彩,所以一本书火不火,名字很重要。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有多少人和有书君一样,是看着《水浒传》的电视剧,听着梁山好汉的故事长大的,可是要问“水浒”二字究竟是啥意思,还真有人答不上来。今天有书君就说说这两个字的出处和含义。


一、水浒二字的出处和含义


自从小说《水浒传》大热,不少人都在研究水浒二字,光有书君看到的就有三种不同的版本。



1. 源自《诗经》


水浒这个词最先在《诗经·大雅·緜》中出现,原句为“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短短的四句话十六个字,交代了一个部落的崛起,古人还真是言简意骇啊!


故事脉络大致是:商朝到了中兴阶段,西北的黄土高原有个周部族,其他部落有空就上门找他们的茬,那里的土地还不怎么打粮食,总之周人过的是提心吊胆外加缺衣少食。听起来确实不是一般的苦逼。


一直熬到商朝武丁年间,周王亶父带着全族来到岐山的周原,就是陕西省宝鸡市。这里土地肥沃,还没人欺负,周人就愉快的就地扎根。后来经过几代人努力推翻商朝成立周朝,这都是周原给予他们的根基。


可见诗经中的水浒指的是周原,这里适合人类生活,后来水浒就代指生活出路和安身之地。



2. 剖析浒字,探究水浒的来历


浒的繁体字是滸,拆开来是水、言和午,连在一起读就是水说午时,那么水和午时又怎么解释呢?


首先人称宋江及时雨,他命格里五行为水,那么水浒中的水可代指宋江,再者午可以看作梁山泊好汉。梁山好汉算上晁盖是一百零九位,水浒就是宋江带着一百零八位英雄玩。凭什么说午代指这些草莽英雄呢?


现代人把一天看作二十四个小时,古人是分为十二个时辰,午时是正午时分,阳气最盛,随时间推移阳气渐渐偏弱。同时五行里午为火,火可不就是气势汹汹的来,干脆麻溜的走吗?



小说里交代梁山好汉是魔鬼的化身,被殿前太尉从镇压的井里放了出来,然后手拉手愉快的投胎去了。


综上有人脑洞大开,说他们都出生在午时,难怪一个个都是“说走咱就走,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暴脾气。


3. 有人说水浒源自寨子的名称


还有人说书名和寨名有关,因为梁山泊的寨子就叫水浒,书里也说到水浒寨,比如“这行者景阳冈曾打虎,水浒寨最英雄”。


但也有人说梁山水寨的官方名称不是水浒寨,这是它的学名,形容这个寨子建在水边。


水浒二字有这么多妙趣横生的说道,那么施耐庵选它做书名,仅仅是因为它寓意好这么简单吗?


二、施耐庵为何钟情于“水浒”二字?


施耐庵最先可没想到“水浒”这两个字,那他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和情感寄托,最终敲定这两个字呢?


1. 比之前的书名洋气上档次


话说施耐庵刚开始管这本书叫《江湖豪客传》,不说看客们,他自己都不满意,简直俗到家了。后来他的学生罗贯中,没错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罗同学建议施老师把书名换成《水浒》。


文人做文章都讲究引经据典,可以显得自己有文化高逼格,施耐庵也不例外,于是他很快就将书名改为《水浒传》。有书君也觉得修改后清新脱俗,比之前的书名洋气高大上许多倍。



2. 寄托作者对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


周人迁到水浒生活,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水浒就是周人的乐园,也寄托着施耐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施耐庵也希望生活没有着落的好汉们,在兵荒马乱的环境里,能够找到自己生存的乐园。他们是被逼着上的梁山,落草为寇也是无奈之举,他们应该有个容身之所。



3. 表明自己并不是落草为寇和揭竿起义的铁杆粉


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那时候统治者忙着压榨人民和逍遥度日,百姓为活命不是当盗匪就是参加农民起义,从管理者到员工,社会秩序都乱成了一锅粥。施耐庵虽寄情于《水浒》,骨子里还是希望国家治理走上正轨。


梁山好汉受世俗排挤落草为寇,水泊梁山竖着替天行道的大旗,但在四大盗匪里,梁山泊口碑最好,没有主动和官府抢地盘,更没有自立为王。


山会让人联想到山大王,有和朝廷对着干的意思,而水就不一样了。水浒二字,不会让人觉得梁山好汉是打家劫舍的山贼,反而会对他们另眼相看。


进士出身的施耐庵,因对时局失望而转身投文,水泊梁山是他的黄粱美梦,水浒承载着他的期盼,也是他在忧国忧民的一腔苦楚中,为自己和世人勾勒出的世外桃源。

当人们在讨论梁山好汉的武力值时,有谁在意过作者对国家和百姓的忧虑,还有他那颗赤子之心呢?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我们读《水浒传》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水浒‘’除了这是一个书名之外,整本书从开始到结束,再也没有出现过“水浒”这两个字了。我们都知道,书名囊括本书一切,读者一看书名就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比如什么英雄传,什么演义等等。据说《水浒传》在翻译成外文时,老外都不知水浒是什么意思。



那么,“水浒”到底啥意思呢?其实,我们中国人写文章有一种惯用手法叫“用典”,即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直白或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水浒”就是用典,我们来看一下其最早出处,它来自《诗经·大雅·緜》中的“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这句话记载的是,商朝鼎盛时代,“周”部族生存的黄土高原和西北边陲,那里土地贫瘠,周边彪悍的戎狄民族和各部落又经常骚扰,周部族经常是食不果腹和面临各种危险。商朝武丁时期,周部族的领袖——周王古公亶父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寻找新的生存之地。在亶父的带领下,周部族历经艰险,迁徙到了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省宝鸡市)。这里不但土地相对肥沃,而且摆脱了戎狄侵扰,周部族在周原开始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周王朝。

《诗经·大雅·緜》就是周人用来纪念和歌颂亶父对周部族发展贡献的诗歌,诗中的“水浒”一词指的就是后来供周部族居住发展的周原。因此,后世将“水浒”一词引申为“出路”、“安身之地”的意思。

知道了“水浒”的这个典故,再来看《水浒传》,是不是就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众好汉由于不能在正常的社会中生活,没有了活路,被逼上了梁山,落草为寇,八百里水泊中的“梁山”便成了他们的安身之地,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知道作者意味深长,用心良苦了吧!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贪官恶吏横征暴敛,匪徒四起,盗贼白日不避于人,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老百姓流离失所,从上至下道德尽丧殆尽。深受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影响的施耐庵,既对贪官恶吏深恶痛绝,又对市井底层的人性迷失痛心疾首。

《水浒传》体现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这一必然规律,但并不是为了歌颂农民起义敢于造反、敢于反抗的精神。施耐庵也没有把这些人当英雄豪杰来描绘,他最主要还是在揭露各阶层的丑陋人性,从皇帝,各级官僚小吏,商贾妓女,市井百姓,土匪盗贼等等都囊括在小说里。



《水浒传》更像一部心经,小说里描绘的一百零八将,与其说一百零八将各有性格特征,还不如说他们就是一百多种最具代表性的人性的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难道这些丑陋人性还会少吗?

刚开始一百零八将是被压住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没有被放出来恐怕是永世不得翻身的了,既然投胎来到了人间,那当然要经受人间的一番劫难。他们的出身,经历,所受的教育等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殊途同归,被逼上梁山。

这些人什么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有,道不同则不相为谋,这些参差不齐的各阶层人物,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各异,要叫他们坐下来聊到一块,我看基本不可能。想想都明白,他们在一起既不是在“替天行道”,也不是为了“杀富济贫”的革命目标从五湖四海来到一起的。他们在一起就是抱团取暖,就是共同出力抢一块地盘,让自己有一个住的地方,仅仅只是为了能够活下去,他们凑到了一块。

施耐庵在小说中不仅对统治阶级进行了批判,对这些底层人群的丑陋人性也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可以说是各打五十大板。作者好像更倾向于企盼统治高层能过重新构建“忠孝仁义”的民族文化,以构建君贤臣忠,百姓有孝义信等三纲五常的社会。




我们来看一下《水浒传》鲁智深最后坐化前颂: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琐。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这好像是一种人生顿悟。


闲人品史


梁山泊,原本是黄河于五代至北宋以来数次泛滥时期形成的大水洼,南北长度约三百华里,东西宽度为一百华里左右,黄河汛期结束后,梁山泊周边形成了多条水道,部分可以穿越济水直通渤海湾,一些则可以进入黄河下游以及淮河支流。“自唐末以来,这一范围宏大的水域就成为了反抗官吏与地方政府统治的众多不法者聚集活跃的中心地带”东京都立大学教授佐竹靖彦在《梁山伯与水浒108豪杰》中论述说“在历代民间文学与叙事的加工中,梁山泊芦苇茂密的景象和泥土味十足的搏斗,被逐渐添枝加叶,描绘得形象而逼真。”

实际上,有据可靠的正史之中,关于宋江与梁山英雄的资料几乎乏善可陈,南宋绍兴年间实录修撰王偁的纪传体史书《东都事略》中,对这群民间叙事中津津乐道的好汉只有如下记载:“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楚州,淮南盗宋江陷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夏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兴宗与方腊战于青溪,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

1939年,在陕西省府谷县发现了一块名为“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的碑石,碑文传记作者为北宋末年进士范圭,内容在于赞颂其岳父折可存一生的功绩。折可存出身五代西河郡麟府,在五代以宋代以军功名将著称的党项族大姓折氏。在碑文中,范圭明确记载折氏在率军击溃方腊后,旋即“奉御笔捕草寇宋江”,结果是“不逾月,继获”。在其他有关折氏生平的笔记与零散记载中,提到过一位协助折氏夹击方腊,同样名叫“宋江”的官军将领,这也许是日后说唱艺人与评话作者杜撰梁山好汉受诏南下讨伐方腊情节的灵感源泉,

尽管缺乏官方记载中的细节,然而动荡的两宋时期,其内忧外患同时存在,战乱与英雄奸臣不断出现的局面,使得后世的民间叙述得以从中汲取丰富的灵感,以嫁接形式传递忠奸褒贬的价值观。南宋高宗建炎年间,梁山泊就出现了一位类似阮氏三雄的水泊好汉张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说他“聚众梁山泺,有舟数百,尝劫金人…..军中号为张万敌”金兵南下攻陷扬州时,由于高宗情急之下,招抚各地义勇,盗贼抵御,张荣遂率部弃寨沿清河南下入泰州,屯驻于鼍潭湖,聚集了万余义兵抗金。而建炎,绍兴年间的洞庭湖区域发生的钟相,杨幺农民起义,则更直接地被评话与说书艺人所采用。南宋中兴名臣李纲在“与宰相论悍贼札子”中,有一段关于钟,杨义军的论述,为日后《水浒》中关于梁山好汉“步斗两赢童贯,水战三败高俅”的辉煌战功勾勒了叙述的基础,李纲称义军“据重湖环千里,出没不常。其徒皆鱼人舟子,便于操舟,又有溃散兵卒窜其间,以教之战”这种情况导致围剿的南宋官军左右为难“欲速成功,则往往不利,屯聚持久,则钱粮之费不赀。”对此,李纲提出的策略是,官军不应深入湖区,而是等待义军出动“抄掠”之时,再随后进剿攻击,并分兵在湖畔鱼米产地驻屯围困,断绝其后勤补给,在《水浒传》第七十六回《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中,高俅向童贯的献策几乎是李纲策略的翻版:“只须先截四边粮草,坚固寨栅,诱此贼下山。先差得当的人打听消息,贼情动静,然后可以进兵。” 实际上,《水浒传》后期梁山大规模征伐攻杀的种种情节战法,兵器仪仗,很可能大部分来自岳珂的《金佗续篇》,作为曾亲自讨伐钟,杨起义的南宋名将岳飞之孙,岳珂对于此段历史叙述多来自同时代鼎澧逸民的《杨幺事迹》:例如绍兴三年(1133年)荆南、潭鼎澧岳置制使王躞为统领所部3万禁兵及御前统制崔增、神武后军统制高进部5000人,并节制荆潭制置司水军统制吴全所部战船数百,水陆并进,前往进剿,结果于阳武口一战全军大败,崔增,吴全两统制“战亡溺水”,又说为义军生擒处决,这一情节几乎在《水浒》第七十九回“刘唐放火烧战船 宋江两败高太尉”中被完全照搬。


晴天有时下猪


《水浒传》中的“水浒”究竟是什么含义,不仅难倒了想让它风靡到全球的国外出版商们,也难倒了咱们国内的读者,毕竟这两个字除了用做书名外在小说里就没再次出现过。网上倒是有不少关于水浒的解释,我也看了下其他答主也基本都复制粘贴的挺全面了,虽然我觉得网上的解释很扯求蛋,但从网友的点赞和评论上我能看出那些个说法还是能被大众认可的(那你们直接百度不就行了还看什么问答…)。好了大家放松心情,车逻辑也来“编”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般而言“水浒”可以理解为水边的意思,但首先《水浒传》最开始是不叫这个名字的,况且谁能知道一部写水的小说其实是充满杀戮的呢,施耐庵你也不怕让头条的标题党们笑话?早在《水浒传》成书前,元杂剧的作者们就为施公描绘出了八百里水泊的景观以及“水浒”的字眼,比如在康进之的《黑旋风双献功》中,李逵就借孔亮的话中为大家唱出了“水浒”及梁山的整个景象:

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东连大海,西接济阳,南通巨野、 金乡,北靠青、济、兖、郓。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数百只战舰; 三十六座宴楼台,聚得百万军粮马草。

而元杂剧中“水浒”字眼的出现也为后面成书提供了极大的辅助作用,所以在这里水浒可以指的就是“忠义堂”,那么这样一来“传”读作“chuan”或许也合适,大寨子里的传奇嘛!

第二种推测在明万历年间的袁无涯刻本《忠义水浒传全书·发凡》中较为认真的解释过,他说梁山等人虽然占据了八百里水泊,但他们也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道理,所以宋江等人的报国之心还是很明显的,我们不是要造反,而是随时响应朝廷的征召,更是想效仿姜尚“潜伏”在渭水之滨,只是想等待一个辅佐周文王的时机。那么这种看法里宋江等人的形象就高大上多了。

还有一种就是山东民间传说了,相传山东有一地放叫做“睡虎关”,而这睡虎关正是以梁山好汉的故事而闻名,后来叫着叫着就叫成了“水虎关”,再后来民间说书艺人取其谐音命名梁山水寨为“水浒寨”,再往后水浒戏就慢慢演化为水浒传了,而正式给书取名为《水浒传》就是更靠后的事了。

总之,在水浒故事要脱离话本到成书的阶段时,“出版商”就得给它起个既中听又便于流传的名字了,而回归小说的主题不外乎在“宋江传”、“ 梁山传”、“ 水浒传”(还有江湖豪客传)等名称中选一个,要是你的话,你觉得哪个名字更好听呢?


其实我倒是觉得叫梁山传奇更好听…


逻辑文史游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严肃的问题。《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家喻户晓。而“水浒”到底是什么意思?却不是谁都能很清楚的事情。中国人都无法做到人人了解其真正的含义,因此在国外学者把它翻译成外国文学时,住住常词不达意,无法真正表达《水浒传》的含义。

据记载,西方文学届首个翻译《水浒传》的赛珍珠就将书名译为“All Men are Brothers:Blood of the Leopard

”中文意为四海之内皆兄弟:猎豹的血。这种鬼翻译完全歪曲水浒本意,相距十万八千里,鲁迅狠狠批评了那位赛珍珠!

对于水浒的正确翻译,至今都有很大的争议,确实太难了。目前主流的翻译是“Outlaws of the Marsh,意为:水泊中的不法之徒或者“Water Margin(水边)”。可以说,“水浒”在字面上的意思的确是“水边”,或“水的彼岸”。但这样翻译显然过于流于表面,不能很好表现水浒的特殊意义。而至于像众所周知的诸如“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先做强盗,后做士兵”之类译法,更是令中国“水迷”哭笑不得。只当他们开个玩笑而已。

其实,翻阅中国更早的文学史书,“水浒”最早出自于《诗经·大雅·緜》中的“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具体什么意思呢?是周的先祖亶父的故事。那个时候,正是中国的商朝鼎盛时期,在黄土高原的西北边陲上生活着一个名为“周”的华夏部族。由于周边的戎狄民族经常前来侵扰,周部族每日都在恐惧与危险之中煎熬。

而大约到了商朝武丁盛世时,周部族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领袖:周太王古公亶父。亶父英勇无敌,而且智谋过人,在他的率领下,周部族历尽艰难险阻,迁徙到了周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在这里

周部族摆脱了戎狄的侵扰,再慢慢地开始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颇为深远的周王朝。

《诗经·大雅·緜》就是周人用来纪念和歌颂亶父对周部族发展贡献的诗歌,诗中的“水浒”一词指的就是周部族居住发展的周原。因此可见“水浒”一词的根本含义是“出路”、“安身之地”之意。

中国文化博大高深,凡名著一般都有出处,必须先了解这些,再来理解《水浒传》,才有恍然大悟之感。小书中描写的好汉代表人物,如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等好汉,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无法在当时的社会中正常谋生,人生的出路被生生地斩断。世上没有公平光明以及真理存在,小山头不能长治久安,唯有“八百里水泊”中的梁山可以成为众好汉唯一安身之所。

故事发展的高潮是,而当“108八将”成功聚首梁山之后,如何发展又成为新的问题,于是大头领宋江为了兄弟寻找人生最好的出路而想到了招安,一步步走了灭亡……

简单概况,《水浒传》的主题就是讲述那些无法在当时社会中正常生存的“好汉”寻找出路、安身立命的故事,“八百里梁山泊”就是他们最佳安身之地,即“水浒”。每次看《水浒传》电视剧,都认为无论哪个版本都有对文学原著的理解偏颇之处,最怕青少年只看电视不看原著,那样必然有所误解。


萩龙观世界


关于“水浒”两个字的来历,很多人都提到了《诗经》,《诗经·大雅·緜》:“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所谓水浒,本意当然就是指河边,水边的平地。但是如果深究诗经里面这几句古诗的含义,就会理解作者施耐庵改名字的用意。

《诗经》里面写这一段,是介绍周国迁都的历史,在周朝还没有取代商朝的时候,只是一个西北很小的诸侯国,因为在原籍无法生存下去,古公亶父才率领周国的族人,迁徙到了水浒也就是水边的岐山,并且在这里定居,生存,发展,最后推翻商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存留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周朝。

那么《水浒传》呢,据说《水浒传》最初的名字叫做《江湖豪客传》,施耐庵始终对这个名字不满意,后来作者施耐庵的学生罗贯中建议改名字叫《水浒传》,施耐庵对这个新名字非常满意。

从《江湖豪客传》变身《水浒传》,究竟还在哪里了呢?

首先,名字脱俗了。《江湖豪客传》这种名字缺乏文学韵味,犹如说书人随意起的唱本名字。换了《水浒传》,马上就有脱俗之感。

其次,《水浒传》这个名字,暗合了作者施耐庵的精神寄托。大家想想看,周国先民迁居到了水浒,才获得了生活的安宁和发展,水浒岐山,不真是他们的乐土吗?

再看水泊梁山的众位好汉,哪一位不是被迫无奈,离开原来的生存环境的。他们逼上梁山,才有了容身之地,水泊梁山,不就是他们新的乐土吗?不就是周国人的水浒吗?

总结:《水浒传》这个名字,蕴含这作者施耐庵的深意。寓意水泊梁山是众位好汉最好的归宿,最后的乐土。


铁锤历史


不请自来,不好意思了。

其实大部分提问者是真的想要一个或几个别出心裁的答案,如果仅仅想要几个常规的老生常谈,人家不会谷歌,百度么?所以在这里我想给头条问答一点点小建议。审核的时候把复制粘帖的所谓回答排到后面去,不要让他们占据前排,让有新意的真正好回答出现在显眼的位置,而不至于被淹没。




言归正传。本人看水浒多年,也一直不完全理解“水浒”一词的确切含义。比较倾向于"水边”的说法。提主说不是这个意思。那我试着继续思考。

经查阅,还有一个解释。

浒——淮河溢出的小水。《尔雅》,郭璞注:“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

关键字,溢出。和水浒的原意,王化之外,化外之地,不谋而合。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题材的长篇小说。其主题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就是原本在王化之内的中下阶层人士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上了梁山,做了强盗,不再接受朝廷的管辖。最终又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忠君爱国"等思想的感召下,接受招安,回归王化。

所以,本人的理解,水浒本义是溢出的水,含义是王化之外的地方。

还有一种说法是:作者施耐庵由于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仅供职两年,便辞官回到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江湖豪客传》。书终于脱稿了,施耐庵对书中的情节都很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当时还是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建议书名为《水浒》,施耐庵一听,高兴得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



原来施大爷自己也定不好书名,接受了学生的建议,才定名为巜水浒》。至于书名和主题是完全吻合,水浒的确切含义是什么,恐怕施大爷自己也说不清楚。


半盏儿残酒




答:我这里有一个靠谱且权威的解释,但得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说起。

《水浒传》故事主要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传说。

《东都事略.侯蒙传》中载有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条;《宋史.徽宗本纪》中也有“淮南盗宋江”等字样;象《十朝纲要》、《九朝编年备要》、《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也闪现有宋江等人的身影。

宋代说书伎艺兴盛,宋江等人的事迹就成为了说书人创作话本的素材。

南宋末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中就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

此外,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也记录有当时流行的《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说书篇目。

原先,这些话本尚都是些各自独立的英雄故事。到了元朝初年出现的《大宋宣和遗事》,才把晁盖、吴加亮(吴用)等三十六人的故事做了一个串联,初步具有了《水浒传》的故事梗概。后来的元朝杂剧才出现许许多多的水浒故事剧本。

也就是说,《水浒传》并不出自同一个作者,而是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水浒传》原先的格局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是由一个个单个故事或单个人物传记连缀而成的。

通常,我们说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罗贯中应该就是在《大宋宣和遗事》的基础上,将这众多独立故事焊接、熔合成一个有机结构的长篇叙事小说之编纂者。

而在各个故事编纂成书之初,书名并不叫《水浒传》。

王道生所撰《施耐庵墓志铭》有记:“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

而明朝郎瑛则在《七类修稿》中记:“《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

即在《水浒传》书名出现之前,该书曾经以《江湖豪客传》、《宋江》等书名面世。

为什么后来会出现《水浒传》这样奇怪的书名呢?“水浒”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诗经•王风•葛藟》里面有“绵绵葛藟,在河之浒”之句,其中“浒”就是水边的意思。

书名取《水浒》,那就是写在水边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不过,一旦这一个说法成立,书的内容就是不扣题的了。

山东民间有传说:东平府有一座“睡虎关”,说书人以讹传讹,先叫成“水虎关”,后来又演化为“水浒寨”,最终被施耐庵援引为书名:《水浒传》。

这种说法很搞笑,也毫无根据,因为东平县根本就没有什么“睡虎关”或“水虎关”。

明代万历年间袁无涯刻本《忠义水浒传全书.发凡》尝试作这样的解释:宋江等人蛰伏在水边,意欲仿效姜太公在渭水暂居垂钓,等待机会辅佐周文王。——这也是其在“水浒”之前加“忠义”二字之意。且看书中宋江等人一心渴求招安,并在招安之后,征辽、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舍生忘死,血洒疆场,可不就是忠贯日月、义薄云天?!

但金圣叹却推出一本只有七十一回(实际上,其将第一回挪成了楔子,称七十回)的《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在序二中说:宋江一伙是“凶物”、“恶物”,被“驱逐出境”,抛弃在水边,所以名“水浒”。

由此可见,《水浒传》前七十回和后书的思想意境是存在着巨大差异的。

要辨明《水浒传》书名的内涵,还得分清祖本《水浒传》是一百二十回被后人腰斩为七十一回,还是七十一回被后人增续为一百二十回。

近代著名史学家罗尔纲从这个现象入手研究,最终确认,《水浒传》原著只有七十一回。

原因是:明王圻《稗史汇编》记,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只因为遇上了“真命天子”朱元璋,不能与之争,从而借说书讲史以述心志。《水浒传》前七十一回充斥着推翻并取代宋王朝的思想,如梁山泊主管接待四方豪杰的朱贵就宣称:“俺这里几自要和大宋皇帝做个对头的。”续上的后半部却反复宣扬“自古江山归圣主”,“神器从来不可干”,大唱“忠义”曲调。

据此,罗尔纲先生坚定认为,《水浒传》只写了反抗政府为中心内容的前七十一回,不可能去写后书中的受招安、征辽国、平方腊。

另外,后书贯穿着对皇帝杀戮功臣的感慨,那是对朱元璋诛杀功臣的行为有感而发。但朱元璋诛杀功臣始于洪武十二年。罗贯中为元末明洪武初年人,写《水浒传》时,尚无朱元璋诛杀功臣事发生,不可能对此类事发不平之鸣。由此可见,后半部应为后人补作。

罗尔纲先生还例举:明容与堂刻百回本《忠义水浒传》第五回记: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之后,智真长老送他上东京大相国寺,临别时赠他四句偈言,说:“你可终身受用。”但因后人增加上受招安、征辽、平方腊等内容,该偈言就不能“终身受用”了。续书者不得不在九十回征辽回来后,让智真长老又再送了四句新的偈言。

明王圻《稗史汇编》卷一百三《文史门•尺牍类•院本》条记载罗贯中《水浒传》内容,也没有谈到受招安以后的故事情节,即王圻看到的早期《水浒传》原本就是七十一回,后来受招安、征辽、平方腊等内容肯定是后人的补作。

最后,罗尔纲先生对《水浒传》的书名给出了一个已被大众广泛接受并已成为公认的权威解释:《水浒传》的书名引用了《诗经•大雅•绵》“古公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的“水浒”二字。古公禀父,是周文王的祖父,他在歧下建立周朝开国的基业,周武伐纣,以治代乱,“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即“水浒”一词包含着对革命的赞扬和歌颂,其主题思想是“替天行道救生民”。


覃仕勇说史


“水浒”究竟是什么意思?

看来今天,这个深藏在《水浒传》这本经典名著数百年的秘密,不得不由大宋来揭开了。

水浒,水+浒,浒的繁体字是“滸”,就是“水言午”。水浒,就是“水说午时”的意思。

那么,水说午时是什么意思呢?

一、一个隐藏了400多年的秘密

水,指的是宋江。宋江,姓宋名江,号及时雨,五行属水。“水浒“两字中的水,就是指宋江。

这两字中的“午“是指什么呢?

这午,是指书中的108位好汉。

《水浒传》,我们通常都说有108位好汉,其实还有一位,好汉们的老头晁盖。加上晁盖,水浒英雄其实有109位。109位当中,除去宋江,还是108位。水浒这本书,讲的就是宋江与这108位好汉的故事。

这跟午有什么关系?

大宋在这里不得不作一个大胆的猜测:这108位好汉,全部出生于午时。

原著第一回,说他们是魔头,被当时的殿前太尉洪信从囚禁他们的道观里放出来。放出来之后,他们就一起投胎转世了。

也就是说,他们是同时投胎的转世的。

借着这个信息,大宋就做出了这么一个大胆的猜测。

注意:这只是猜测。真正的原因,恐怕只有作者施耐庵先生知道了。

二、午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

既然已经做出这么大胆的猜测,那索性按照这个假定,推敲下去——

午,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

这十二时辰对应着固定的时间、生肖和五行属性。见表:

在中国人通用的四柱八字学里,年、月、日、时各两个字,组成八字,这八字所对应的事物发生规律,决定着一个人的一生命运。

在八字中,午为阳火,处十二支的第七位,在人元用事内中藏有丁火、己土。在命理五行中有着善变其形的性质,遇土则炎、遇火则燥、遇金则熔、遇木为绊、遇水却水火即济。

午火的特性是气态的形式,来势凶猛激烈,去时也快。命理中凡由午火引发的吉凶,都是比较迅猛和突发性的,如同炸弹,一记爆炸解决。

总体上,在八字命书里,午时(上午11到下午13点止)出生的人,普遍具有下列特质:不依祖业,个性明朗,运程跌宕,自立门户,或叛逆造反。

在易经八卦中,午属的离卦。午为仲夏,节令是农历五月,这时的火势正旺。 午的位置在正南方,五行属火、土,颜色赤黄,同时午生肖为马。午也指戎马兵火所处的地方。

三、小结

水浒,水+滸,就是“水言午”。水是及时雨宋江,午是除去宋江以外,算上晁盖在内的108位好汉。这108位好汉,根据大宋刚才所做的推测,是差不多同时投胎转世的,可能全部出生于午时。

所以,水浒,就是宋江言说108位朋友的命运,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命运。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